第二十一章 盛极必衰 一剑之威

第二十一章 盛极必衰 一剑之威 话说周勃因为平定吕氏功劳最大,陈平充分发挥谦让的风格,主动让出“右丞相”的位置给周勃,自己甘愿居“左”(古代“右”主“左”次),但周勃并没有买陈平的账,没过多久便以“年老多病,身体有恙”向汉文帝提交了辞职书
周勃为什么要辞职呢?原因有二
1.才能不如陈平。自从诛吕有功,周勃当上一把手后,四个字可以来形容他:骄傲自大。这样一来,汉文帝就不高兴了。有一次,他就问周勃:天下一年发生多少起刑事案件?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大,周勃自然答不上来了。汉文帝又问周勃:每年的谷子收入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上来
汉文帝把同样的问题又问陈平。陈平道:“陛下想知道牢狱之事,可问廷尉;谷物出入之事,可问治粟内史。”汉文帝一听就很生气了:“照此说来,你主管什么事呢?”陈平道:“身为丞相,理应上佐天子,下抚万民,外镇蛮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其职,责任重大,不可不查也。”汉文帝这才转怒为喜。事后周勃就责备陈平为什么不提前教教他。陈平笑着反问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你现在身在相位,便要知道自己的职责。假如天子问你现在长安城有多少18岁以下的美貌少女,你该如何回答呢?周勃无言以答。通过这件事,周勃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如陈平,遂萌生退意
2.功高震主。这个就很好理解了,韩信就是前车之鉴
汉文帝正想摆脱这些老一辈功臣的制约和束缚,于是在一阵“轻叹”声中批准了周勃的辞呈。从此,朝中丞相一职又合二为一,陈平独坐丞相一位,他自从“弃暗投明”跟随刘邦以来,六出奇计,诛吕有功,经过一生的奔跑和奋斗后,终于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
然而,高处不胜寒。对于已是苍暮之年的陈平来说,又岂能吃得消?不到半年,他就一病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
陈平去了后,文帝一时找不到最佳丞相人选,于是又请周勃出山。周勃又岂是能闲着的主儿,欣然领命。然而,令周勃始料未及的是,他“二进宫”后马上就招来两个人的痛恨
第一个恨周勃的人是贾谊
贾谊,洛阳人士,少年出名,曾被河南太守吴公招到门下,备受重用。吴公声名远扬,据说很有治国安邦之道。汉文帝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便召他为廷尉(最高司法)
吴公上任后,自然不会忘了他的得意门生贾谊了。因为他的推荐,小小年纪的贾谊一下子升为博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才华横溢的贾谊又被汉文帝提升为中大夫。再后来汉文帝又想升他为公卿(即九卿,是汉朝第二等的官阶,相当于现在的各部部长)
汉朝的“三公九卿”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要进入这里的人,自然得问问“国务院总理”周勃,听听他老人家的意见了。周勃给汉文帝的答复很简单明了:贾谊意在专权,心怀不正,不宜重用
汉文帝于是改封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一个天才般的人才从此流落诸王之手,甚为可惜。可贾谊当时乃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可奈何,只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个恨周勃的人是刘章
吕氏家族被诛,刘章作为青年俊杰,忙里忙外,可谓功不可没。而他的弟弟刘兴居清宫迎驾,也算是一大功劳
周勃当时曾私下对刘章和刘兴居有这样的口头约定:奏请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然而,汉文帝继位后,他超过了陈平坐上了丞相的头把交椅,却把自己的诺言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就这样,刘章和刘兴居对周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是种子总会发芽的。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过了两年,文帝才想起刘章和刘兴居从来没有受封过。于是一旨下去,任命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
按理说,刘章和刘兴居终于由侯爷变成王爷,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可喜可贺啊!但“加冕”后的刘章和刘兴居脸上并无半分喜色。原因很简单,这城阳王和济北王其实都是名存实亡的王
城阳和济北都是隶属于齐地。现在的分封实际上是把齐地一分为三了,齐地本来就小,现在一分为三,你说这样小小的王,刘章和刘兴居会满意、会高兴吗
非但如此,汉文帝随后又下的一道圣旨,把刚刚去城阳上任的刘章给活活气死了。圣旨内容如下:任命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刘参和刘揖都是刘恒的儿子)。刘章觊觎这两个地方的王已经很久,直到这时,终于绝望,结果来了个死不瞑目
刘兴居听说兄长气死后,他不干了,愤而起义造反,但他手下那点军队对大汉王朝构不成什么威胁。汉文帝只派了柴武这一员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去,就把刘兴居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随后柴武乘胜追击,硬是活生生地把刘兴居给生擒了。可怜的刘兴居不忍回京受辱,在路上便咬舌自尽了
这件事就算这样摆平了,但有人在文帝身边咬耳朵,说这一切都是周勃当年的“誓言”惹的祸,汉文帝正感伤刘章兄弟,结果干脆让周勃“退休”回家抱孙子去了。周勃走后,灌婴捡了个大便宜,成了丞相
至此,“吕氏春秋”时吕后钦定的三大丞相,陈平死了,周勃退休了,审食其被汉文帝“辞退”后又干吗去了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