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封王谁封王

我不封王谁封王 当然,刘襄临时征兵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他的齐国已不是一个完整的齐国,自从吕后掌权后,已把齐国分为四国:除了齐国外,还把齐国分成琅邪、济川、鲁三国
济川王乃惠帝后宫妃子的儿子刘太,鲁王就是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而琅邪王就是那个通过“非法手段”上任的刘泽。齐地一分为四,刘襄掌管的齐国兵力自然也不会很多,于是他决定利用毗邻的琅邪国刘泽的兵力一起去对付朝廷
那么,要怎样才能说服刘泽和自己一起出兵呢?虽然同是刘氏家族的“内部成员”,但他们各自为王,井水不犯河水,交情并不很深。然而,刘襄的烦恼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因为祝午主动请缨去琅邪国说服刘泽
那刘泽自从捡了一个王来当后,封地虽然小了点,但没了在京城受吕后的压迫,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将这样逍遥快活地过下去时,祝午的到来打乱了他的平静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祝午到了琅邪后,以三寸不烂之舌,马上就对刘泽展开了强大的思想说服工作。他先说吕氏家族的人要在京城发动政变,形势相当严峻;然后说身为刘氏之后,有职责也有义务西入关中去诛灭诸吕,为天下黎民百姓着想;最后他说齐王有心去诛灭诸吕,但他毕竟太年轻,又不懂军旅征战之事,故请求他与齐王一起出兵。当然,他在其中许以刘泽很诱人的条件:齐国愿听从大王的指挥,请大王亲临齐都临淄共商大事
道理很深刻,条件很诱人,刘泽心动了。按祝午所说,齐王都甘愿听他的指挥,那么这件事一旦成功,这天下的皇位就将是他刘泽的了
皇位成了他致命的诱惑。九五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诱惑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然而,刘泽到了齐地后,他的美梦马上就变得支离破碎了,他得意的笑变成了失意的哭。这时他才发现他原来并非当真龙天子的料,他只是草包一个。他被“道貌岸然”的侄子刘襄给忽悠了
事实上,他一到齐地后,最初还受到刘襄最高级别的接待,吃的是五星级酒店的饭菜,住的是五星级酒店的房间,洗脸按摩之类的特殊服务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刘泽马上就被这种“皇帝般”的美好感觉包围了。只是他哪里知道,刘襄跟他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游戏,就在他吃香的、喝辣的、睡甜的、抱软的、醉生梦死的时候,刘襄派祝午假以刘泽的名义去琅邪把他的军队召在一起,再在当地招了一些“义务兵”,然后统统带到齐地来了
刘泽免费吃、免费住、免费玩,游乐了近半个月才发现,他非但远离那个所谓的“皇帝梦”,而且连琅邪王的帽子也被人摘了。黄粱一梦,如此短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付出的代价是他的国家和全部军队,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倒也罢,眼看刘襄就是没有让他走的迹象,于是刘泽意识到,什么皇帝不皇帝,什么封王不封王,当下怎样能保住自己这条小命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就找到刘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此时的刘襄已如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了),他对刘襄说出了一句很识时务的话:“大王,你是高祖的嫡长孙,这个皇帝由你来当才对啊!
“刘襄无德无能,恐怕不能胜任啊!”刘襄一听心中暗喜,但嘴上却谦虚着
“现在朝中大臣也都有意立新皇帝,只是在人选方面尚存犹豫。”刘泽抛出这个论点后,马上又进行了分析。他说他在刘氏宗族中也算是一个“老者”了。如今朝中立谁,首先都得听我的意见啊!最后他说,可惜啊!我现在在这里不能为你说上话啊
事实证明,刘襄和刘泽血缘关系太浓了,智商和才能也都有的一拼,刘襄马上就相信了刘泽的话,决定放了刘泽,让他去朝中为自己说好话。如果他知道他一放,就等于放走一只猛虎,一去不复返,他一定会后悔地捶胸痛哭
刘泽离开虎口后,马上就把刘襄举兵的事差人向朝廷进行了汇报。其实他此时已完全利令智昏,完全不顾血脉之情了。当然,在做法上,刘襄和刘泽都有过错,但刘泽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他的军队被刘襄夺了,他的国土也被刘襄占去了。他能不生气吗
吕产和吕禄对朝廷正施行一级警戒状态,现在突然听说齐王要造反,这一惊也是非同小可。当然,两人不愧是吕氏家族的顶梁柱,马上恢复平静,决定采用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他们自己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派了镇守在荥阳的灌婴去平乱。灌婴接到吕王的命令,听说齐王造反他也不敢怠慢。既然有人公开反叛朝廷作乱,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为国效忠乃是自己的职责啊!于是他带领手下的精兵马上就向齐地开去了
而这时已“暴露身份”的刘襄也不慌张,他叫祝午写了一封声讨吕氏的《白皮书》。《白皮书》的内容虽然很长,但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来诛讨吕氏专政。这《白皮书》一经发行,极为畅销,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半路的灌婴如果没有收到这样的告白书那才怪呢
灌婴这时才知道自己原来被吕禄他们给蒙骗了,齐王起兵不是反叛朝廷,而是反对吕氏专政啊!他对吕氏同样早就不满了,此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他不但停止了军事行动,反而决定反戈一击。于是他马上来了个声东击西,一方面派人到齐国和齐王联络,另一方面又派人到朝廷,告诉周勃这件事,叫他密切注视朝中的一切,随时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