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他三尺又何妨

移他三尺又何妨 刘彻上任后,虽说已正式当家做主,而且还是一国之主人,但他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并非那么容易,他的曾祖母也就是太皇太后窦太后这一关还需要来斗智斗勇
话说自周亚夫辞去丞相职务后,刘舍继任丞相职务。这个刘舍只是平庸之辈,汉景帝当时只是把他当“花瓶”做摆设而已。后来周亚夫绝食而死,汉景帝于是又任命太子刘彻的老师卫绾为丞相。汉武帝刘彻上任后,除了对自己的至亲之人“感恩回馈”外,其他朝中大臣的职务大抵没变
一朝天子一朝臣,鉴于卫绾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卫绾终于可以放手一搏,大干一场了。他已不再满足在背后偷偷地做地下工作了,他把自己的思想革命搬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他建议刚上任的汉武帝要“择贤臣来治国”
汉武帝对这个昔日的恩师及此时的国之栋梁自然言听计从,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大致意思就是说要举行一次公开招聘“公务员”的考试
他的圣旨一出,天下文人骚客闻风而动,特别是自秦始皇以来被打压的儒生们终于等到时来运转,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往京城里赶
面对众学者儒生们的到来,汉武帝很是高兴,当然,他不可能学秦始皇为他们安排“吃瓜比赛”了,他安排的是“笔墨比拼”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这次公开招考很成功、很圆满。一个人浮出了水面,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便是这次考试的状元董仲舒
董仲舒是信都国广川人(今景州脩县),他的考卷汉武帝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一遍参悟人心,读二遍醒悟人性,读三遍感悟人生,读千遍也不厌倦,读万遍意犹未尽,于是董仲舒很快就被汉武帝特别召见
与其说是召见,不如说是汉武帝对其的第二次考验。只是先前是“笔试”,现在是“面试”。面试不单单是要看董仲舒人长得怎样,脸上有没有“雀斑”、“青春痘”之类的,更重要的是试他的口才
“朕有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烦请先生解惑。”面对董仲舒的面试,汉武帝一开始显得恭敬有加,态度诚恳至极,没有半点“考官”的架子,反倒像一个误入歧途的人等待高人指点一样
“三皇五帝从兴起到衰弱,这是不是天命呢?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它们的祥兆是什么?灾异变化又是什么?是天命还是道义?朕希望社会能流行淳朴的风气;朕希望四海升平,百姓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朕也希望法律能坚决地实行下去,所有人都有安全的保障;朕希望能享受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阴骘。却不知如何修治整饬,达到心中的鸿愿,故请先生赐教。”汉武帝大有把埋藏在心底十六年来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搬出之气概
面对汉武帝撒豆子般的提问,董仲舒显得不急不躁,平淡而从容地回答了一句话,只有四个字:天人感应
董仲舒随后进行了“解释”,他说“天命”、“天志”、“天意”存在,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董仲舒的天命论使得君主的权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他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表明君权乃天所授,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随后他向汉武帝献上了三个锦囊妙计,史称《天人三策》,归纳起来如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说凡是不在儒家的六艺经典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应该禁止传播。坚决杜绝这些学说与儒家学派同存共议。这样老百姓就不知道天外有天,当然就会老实本分不敢有其他想法,更不敢犯上作乱,则天下可治
汉武帝觉得他提出的“思想革命”很是新颖,而且正符合他的“雄心”,就独尊儒术好了,于是当场拍板恩准
2.立太学,设庠序,实行道德教育
董仲舒说要长治久安就应该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就必须开设官学。教材只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应该找一批人编写新的教材
汉武帝没有犹豫,同样批了“恩准”两个字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之事。他认为应该抑损诸侯,尊王攘夷,一统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
这一条是从维护大汉的“大一统”出发的,汉武帝没有不“恩准”的道理
OK,面试到此结束,结果毫无悬念,面对汉武帝的诸多疑难杂问,董仲舒回答得不但流利,简直堪称完美,《天人三策》可谓是“惊世骇俗”之言,汉武帝又惊又喜,顿时茅塞顿开,大有豁然开朗之意。心里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当即决定对这个人才重用,考虑到官场一贯作风,按照先到基层然后到顶层的做事原则,任命这次考试的“状元”董仲舒为江都国的相,辅佐汉武帝的兄长刘非。同时受封的还有“榜眼”严助,被任命为中大夫。“探花”公孙弘任命为博士
接下来就是汉武帝实行“思想革命”的时候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