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和吴昊的故事

张元和吴昊的故事 李元昊在取得了与辽军作战的巨大胜利之后,却立即派遣使臣向辽国请和。他考虑到,西夏在刚与宋朝结束连年的战争后,就与辽国打了如此一个恶仗,如果不请和,辽国卷土重来进行报复的话,西夏是无论如何也顶不住的,总不能再指望沙尘暴吧?在西夏、辽、宋三国里,西夏国小民少,实力最为弱小,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依靠结盟,数来数去,也就只有辽国这个盟友比较可靠了
所以河曲之战的时候李元昊本来可以抓住辽兴宗的,可他没有那么做,他也没有对俘虏的辽国驸马萧胡覩实行削鼻之刑,就是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胜而不骄、审时度势,在我看来,李元昊无愧于伟大政治家的称号
亲率十万大军都没能打败李元昊,自己还差点把命丢了,受到如此奇耻大辱,辽兴宗怎能咽得下这口恶气?他又怎么愿意就这么放过李元昊?可十万大军损失殆尽,暂时无力报仇,无奈之下,辽兴宗只好同意李元昊的请和,双方互相交换了俘虏(辽国所拥有的俘虏主要是西夏使臣),恢复了双边交往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善后工作总还是要做的。辽兴宗回去后,开始追究各个将领的责任。因为没有保护好驸马,辽兴宗打算杀了萧孝友,多亏了太后求情,才免其一死
另外,辽国虽然吃了败仗,但是此事绝不能让宋朝人知道,否则泱泱大国的面子何在?宋朝万一因此事起了歪心思,想减少或取消岁币怎么办
为了遮掩败局,辽兴宗派人在幽州(今北京市)张贴榜文,说他“躬驱锐旅,往覆危巢”,西夏“方迩贼廷,乞修觐礼”,好像是自己打了大胜仗,李元昊才不得不请降的
宋朝人才不吃他这一套,宋朝派出的间谍早就看到辽国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马,从西夏到辽国,绵延不绝,如果辽国打了胜仗,又怎么会如此狼狈呢?可见事实就是事实,再怎么遮掩也是没有用的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十二月,西夏太师、中书令张元卒
当初张元和吴昊投奔西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李元昊武将有余、谋臣不足的局面,李元昊对他们非常倚重,张元到西夏还没两年,就官至太师、中书令,李元昊攻打宋朝的几次大的战役,他都参与了谋划。张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李元昊作战的胜利,也正因为如此,李元昊对张元几乎是言听计从
既然是几乎,那就是说,也有不听从的时候
事实上张元虽然在西夏位极人臣,地位尊贵,基本上要什么有什么,可他活得并不开心
因为西夏的环境实在是太差了,一眼望去,除了荒漠就是戈壁,还得每天吃沙子,饮食条件和居住条件也实在是不敢恭维,哪里能跟号称“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宋朝相比
所以张元经常给李元昊讲前秦苻坚、汉(十六国里的那个)刘渊、北魏拓拔焘的历史故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曾在强盛之后占据了中原地区),希望李元昊能攻占宋朝的州县,然后派官员统治这些地方,这样自己既得到了富贵功名,吃饭穿衣乃至个人爱好也得到了满足,岂不是一举多得
后来张元还曾给李元昊建议,让他攻取宋朝陕西之地,占据函谷关等战略要地,然后就可图谋向东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与辽的同盟关系,请辽出兵河北,这样两面夹攻,就可以把宋朝从地图上抹掉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得以实现,中国历史就将改写
还好,此时的李元昊已经打算与宋朝和解了
当李元昊要与宋朝讲和的时候,张元死活不同意,多次想说服李元昊,千万不能与宋朝讲和
李元昊没听他的
敢情不是你当家,你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是吧?你以为这仗是想打多久就能打多久吗
李元昊的这种态度无异于给自以为是的张元当头一棒,张元那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
别伤心得太早,张元,你还会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
当李元昊要与辽国开战的时候,张元没有去和李元昊争辩,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自己那个完美的计划再也不会有实现的可能了
知道自己心里的远大志向永远也无法实现,这才是对一个人心灵最大的打击
此后,张元整日仰天长叹,心情相当郁闷。长时间的心情不好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不久之后,张元就因后背长疮而死
从屡考不中的书生到受人(宋人)鄙薄的汉奸,再从志得意满的国相到最终憋屈而死,张元的一生无疑极具传奇色彩。能够在这么短的一辈子里拥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至少在当时,这种人是不多的
但是在我看来,极具传奇色彩的张元,是一个自私的人
事实上当初他屡考不中,这也不能全怪宋朝朝廷,据我所知,宋朝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屡考不中,我觉得就该好好从自身找找原因了,可他却把所有的过错都怪罪给宋朝政府,一怒之下,投奔西夏了
到了西夏,他又不顾夏宋两国人民的感受,积极鼓动李元昊对宋朝发动战争,其原因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功名成就和荣华富贵,到最后他甚至想让李元昊和辽国联合,灭掉宋朝,一泄自己的心头之恨。自始至终,他既没有忠于宋朝,也没有忠于西夏(否则不会阻止李元昊同宋讲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自己,仅此而已。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