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休息”政策

“与民休息”政策 汉景帝听说七国叛乱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招来“罪魁祸首”晁错询问对敌良策。晁错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自信满满地说了八个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汉景帝问:“那派谁去出征呢?
晁错答:“天子如亲率大军去平乱,叛军一定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如果是在平时,晁错这样拍汉景帝的马屁,汉景帝自然会很受用,但此时的汉景帝被七国叛乱的声势所吓倒,岂是几句甜言蜜语就能蒙混住的?于是他反问道:“我如果去亲征,京城由谁来把守?
汉景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说他是堂堂一国之主,怎么能够亲自去出征冒险?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这大汉岂不是要亡国了。可惜当时的晁错对自己太过自信了,他连想都没有想,便接道:“陛下亲自去出征,微臣愿守京城。
汉景帝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他是多么希望晁错这样来说的:“微臣愿带兵出征,陛下在京城静候佳音便是。”我平时最信任你、最宠信你,况且这次七国叛乱又是因为你的“削藩策”引起的,关键时刻你应该主动站出来挑起大梁帮我来分忧才对啊。让我冒死去亲征,你留下来吃香的喝辣的,你什么意思嘛。结果可想而知,这次汉景帝非但第一次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反而对晁错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就在汉景帝伤感“遇人不淑”时,这时他突然想起了父皇的遗言:“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于是周亚夫终于有一展雄风的时候了,他被汉景帝直接提升为太尉,把“平叛大元帅”的头衔戴到了他头上
具体布置如下:周亚夫率军攻打吴、楚这一路叛军主力部队;郦寄攻打赵国;栾布率兵攻打齐国;窦婴驻扎荥阳,一来为监军;二来哪方有难支援哪方
可以说汉景帝的布置还是相当精细的,有如当年汉文帝对匈奴人的入侵一样,开打的开打,接应的接应,总之层层有序,一点也不含糊
就在汉景帝派出四路大军,准备静候他们的捷报时,这时朝中走出一个人,对汉景帝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有一计,不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便可平定七国之乱。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何尝不是汉景帝最想要的结果呢。汉景帝仔细打量来人,呃,却不是那个敢言敢谏的袁盎又是谁
袁盎因为作风过于“包青天”化,先被汉文帝调到陕西当都尉,后来又被调到齐国任国相,再后来又到了吴国做相国。就在吴国当国相期间,他还成功阻止了刘濞的一次“提前”的造反。前面已经说过,汉文帝时,刘濞曾派儿子刘贤入朝,但被皇太子也就是现在的汉景帝刘启失手打死。从那时就生了二心,如不是袁盎从中劝说,依刘濞的牛脾气,早就要反了。此时因为晁错的削藩“逼”得刘濞等人造反后,袁盎自知仅凭个人之力再也劝不住野心勃勃的刘濞了,又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便主动炒了刘濞的鱿鱼,逃出吴国到长安来了
此时汉景帝已被造反的寒风吹得头疼心疼哪里都疼,此时见了袁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直问他有什么好办法能解七国之乱
袁盎的回答只有六个字:斩晁错,可平乱。他的意思很明确,七国之乱是因为晁错的“削藩”惹起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斩了晁错叛乱自然便会平息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七国之乱完全是因为晁错引起的,如果不是他主张这样赤裸裸地削藩,事情就不会弄到现在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说白了他们以前就算有“反心”也没有“反胆”,就算有“反胆”也没有“造反的理由”
然而,如果真要斩了晁错,汉景帝又有些不舍,毕竟这个晁错在他还是太子时就跟随自己,是恩师也是“智囊”。斩,有弑师之嫌;不斩,又怎么平民愤
斩还是不斩,这是个问题
袁盎见汉景帝还有犹豫,再次劝道:“臣听说吴、楚等联谋是因为晁错擅作主张削减王侯的封地,危及整个刘氏江山,他们起兵无非是想诛杀晁错,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封地。如果陛下能将晁错斩首,再赦免吴、楚各国,让他们各归各国,他们必定罢兵谢罪,对陛下您感恩戴德,不敢再生反叛之心,如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陛下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而误了天下呢?
罢了,罢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袁盎的劝说下,汉景帝最终下定决心“大义灭亲”,斩杀晁错,以平七国之乱,免天下苍生再遭生灵涂炭
当然,下定决心挥泪斩晁后,汉景帝并没有直接抓晁错斩首示众。聪明的汉景帝不会做这样有失仁义道德和被后人唾骂的事,他自有他的妙计除去晁错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同样的道理,君要找臣的碴子,到处都是碴子。接下来就得看丞相陶青和廷尉张欧等人的表演了,他们也不是吃素的,接到汉景帝的“密令”后,马上联手上奏弹劾晁错,罪名无非是“误国误民”、“祸国殃民”之类的,并且都请求直接砍了晁错的头。有了这么多重量级人物的出面,汉景帝最后不得已之下只能极为“痛苦”地批下两个字:准奏
可怜的晁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壮志未酬,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弃市)
汉景帝挥泪斩晁错后,马上封袁盎为“和平大使”,去吴国进行“议和”谈判。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刘濞的野心不仅仅是斩了晁错那么简单,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因此面对袁盎带来的“喜报”,刘濞表面上喜不自胜,但内心却有个声音在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把报喜的袁盎“软禁”起来。刘濞知道他是个人才,想任他为大将,但都遭到袁盎的拒绝。到后来,刘濞便决定斩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袁盎,幸亏袁盎得贵人相助,连夜逃出来了,捡回了一条小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