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

暗香 刘炟重用赵憙、牟融、第五伦等人,极力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时,还不忘打造“亲系部队”——重用外戚势力
我们都知道,自东汉开国以来,刘秀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对外戚势力格外提防。规定凡后族、宫戚,都“不得封侯与政”。禁令一下,不少外戚、后族皆知守富贵而避权势,以免遭皇帝猜忌。刘秀即使面对最为心爱的女人阴丽华,也没有格外地重用她的兄弟。而废皇后郭圣通的郭况有“金穴”之称,但那是刘秀弥补愧对郭圣通的需要,即便如此,也只是停留在奖和赏上,并没有给郭况过多过大过强的实权。刘庄即位后,对外戚势力更是“忌惮”三分,上台之初搞了一个“封神榜”,云台二十八将之外,又增加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但无论是二十八人大名单还是三十二人大名单里,唯独缺了功不可没的伏波将军马援和中郎将来歙。原因是来歙跟刘庄有亲戚关系,而马援则是刘庄的岳父。不列他们两人,一是为了“避嫌”,二是再次向天下宣告,我不会重用外戚势力。事实上,刘庄在位期间也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动摇,马皇后的兄弟马廖、马防、马光三人,年轻有才华,再加上强大的后台,朝中文武百官都认为他们“前途无量”,但结果马廖最终只爬到了虎贲中郎将的位置便再无迁升了。而马防和马光更惨,在宫中干了好多年,居然一直只是黄门郎(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这不由不让人大跌眼镜
好在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庄英年早逝后,留给年仅十八岁的刘炟的成年礼是令人注目的皇位。而与此同时,马廖三兄弟也终于苦尽甘来,迎来了人生新的转机
刘炟虽然不是马皇后亲生,但他自然知道他的人生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完全离不开“养母”马皇后养育和培育之恩,于是乎,刘炟继位后,在把马皇后提升为马太后后,还觉得不足以报答马太后对自己的恩情,于是,马上将马廖任命为卫尉,将马防任命为中郎将,将马光任命为越骑校尉。而朝中一些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徒马上视马家为可以托付终身的“保护伞”,纷纷投来爱的橄榄枝。于是乎,在刘炟的关照和众大臣的拥护下,马家外戚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眼看朝廷有点儿乱,第五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着“传帮带”的原则,他马上写了一封书信,对年轻的还有点儿嫩的刘炟进行“点化”,希望刘炟能在重用外戚这条危险的道路上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第五伦是刘秀、刘庄手下的老臣了,加上刘炟已是三朝元老级人物了,什么大风浪没见过,什么事理不明了,再加上他从小饱读经书,因此,上书写得洋洋洒洒,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不矜不伐,不蔓不支,不磷不缁,是很有文采的
然而,第五伦不会料到,他的上书呈上去后,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不了了之了。他在新皇帝手下的“处女秀”就以这种方式收场,实为可惜。不回答。那是不好回答,刘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虽然不猧不魀,但还是认为这属于自己的“感恩”之举,丝毫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于是乎,对第五伦的上书采取冷处理,对马氏三兄弟依然实行“热捧”,准备赐封他们爵位
正在这时,天下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天灾人祸,有人悲痛,有人悲悯,有人祈祷,有人求佛,也有人幸灾乐祸。幸灾乐祸的人为了巴结刘炟,马上上书总结天灾的原因是:外戚没有及时得到封赏的缘故
这不正合刘炟的“意”吗?于是乎,刘炟决定上顺天意下顺民心,马上赐封外戚势力
眼看刘炟在“歧途”上有渐行渐远之势,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马太后如果还不出面那就不是马太后了。马太后毕竟不像第五伦那样——即使是皇帝最宠爱的大臣,但也终究只是一个臣子而已,她是太后——皇帝他妈。她此时站出来,不是像第五伦他们来个弱弱地向刘炟上书,而且是强悍地对刘炟来了个“下旨”
马太后在诏书中首先抛出“三个凡是”:凡是建议你封外戚的人,都是小人;凡是劝你不分封的人,都是忠臣;凡事要慎重、慎言、慎行啊。接着,马太后举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王莽篡汉。最后的结论是:你现在刚刚继位,即使有得失,一下子也体会不到。外戚富贵过盛,很少不倾覆的。前车之鉴已是血的教训,你此时不来个紧急刹车,到时候只怕为时已晚
知子莫若母,马太后知道刘炟的脾性,服软不服硬,你硬他更硬,应该说马太后的诏书下得还是蛮“委婉”的。然而,刘炟看到马太后的诏书后,认为不值一哂,心里道:我选择,我喜欢,我选择,我快乐。于是回了马太后四句话
一、自从汉高祖建汉以来,舅舅封侯,就像皇子被分封为王一样,这是亘传不变的定式
二、太后谦让了,但如果到我这里对舅舅就不分封了,那有违古训,更是对不起恩重如山的三位舅舅
三、三位舅舅身体欠佳,都患有大病,一旦发生什么意外,那我就要后悔、内疚一辈子
四、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所以,此时不分封更待何时
见了刘炟的回信,马太后一边感叹儿大不由娘这句古训,一边来硬的了,派人直接送了根木头到东宫。你不是翅膀硬了,抗旨不遵吗?那我送你一根木头,看你敢抗木不收吗
看到马太后送来的木头,刘炟面如土色,冷汗直流,他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马太后的意思
因为马太后从小就教他这样一个秦腔,早就背得烂熟,牢记于心了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都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木头?他舅!木头?他舅!”刘炟嘴里念着,突然猛拍自己的脑袋,似醒悟过来地说:“大舅、二舅、三舅都是木头,都是他舅。
我的大舅都是木头,那么我赐封他们,就是木头中的木头了。一根木头含有很深的喻意,表明了马太后对此事的强硬态度。此时无声胜有声,凡事点到为止,如果真要再说出来,那就是撕破脸了,这样对谁都不好。刘炟这时有贼心也没贼胆了,于是乎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感慨后,只得暂时取消了赐封舅舅的举动。一场闹剧也就这样告一段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