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 永乐城之战,宋军仅将校损失就达数百人,各个堡寨的士卒和役夫损失更是骇人,居然超过了二十万,辎重物资的损失也因数量巨大,无法做出有效统计。拿下永乐城后,西夏大军乘胜包围了米脂寨,大肆耀武扬威,宋朝守军根本不敢出战,夏军大掠三日而回
永乐城被破的消息传到汴京,宋神宗无法接受这样的惨败,一病不起。当他看到李舜举“臣舜举死无所恨,但愿陛下勿轻此贼”的遗奏时,更是悲痛不已,失声痛哭
宋朝永乐城的失败并非偶然。首先是神宗没有采纳种谔的正确方案,而是支持了毫无军事才能的徐禧,结果宋军从一开始就相当被动。其次是徐禧的不自量力。事实上,宋神宗从始至终都未真正给徐禧以战争指挥权。当时西夏三十万大军来攻永乐城,徐禧要带兵去救,当时就有人劝徐禧:“当初你是来奉诏筑城的,御敌并不是你的职责。”可惜徐禧不听,非要一展他的所谓“军事才华”。永乐城之战的过程中他又多次拒绝属下的正确意见,把数万宋军和十多万民夫一步步带向了死亡的深渊。徐禧确实是宋军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徐禧身上。当时夏军有三十万,而徐禧手中虽然人也不少,可大部分是役夫,真正的战斗部队只有七八万人,就算他全部采取了高永能和曲珍等人的意见,也无能为力。而且种谔出于自己的私愤,没能及时出兵救援永乐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宋军陷入绝地。所以吴广成在评论永乐城之战宋军的失败时就说:“永乐之陷,虽智者亦难为谋,而必责(徐)禧以愎谏失机,犹未为至论也。
不管怎么说,宋军败了,而且败得相当惨。既然败了,那就做一下善后工作吧,该褒奖的褒奖,该惩处的惩处。高永能、李舜举这些尽忠而死的人都受到了褒奖,而一些相关责任人也都得到了惩罚,沈括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曲珍被贬为皇城使
沈括倒是罪有应得,曲珍这哥们就有点冤了
至于见死不救的种谔,当时朝中也有人要求将其严惩,不过神宗都压下了,他想让种谔戴罪立功,日后还替他对付西夏人
神宗最终还是失望了,几个月后,种谔得了和当年张元一样的病,背上长了疮,死了
张元当时有心病,种谔估计也是吧,是对不住元丰西讨时他手下死去的将士?还是后悔没能援救永乐,致使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像风一样飘散
事实上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世,种谔的名声都不太好。《宋史》里说他“诈诞残忍”,手下的人只要冒犯了他,他说砍就砍了。即使不砍也要把那人的肺和肝挖出来,周围的人见到这种场面都吓得把脸遮住,他自己反而跟没事儿人一样,据说还能一边看行刑一边大吃大喝。连自己人都会被吓得半死,更别说敌人了,所以西夏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绝不会去主动碰种谔这位阎王
偏偏就是这位阎王,一直不太消停。先是诱降嵬名山,之后鼓动神宗伐夏,然后又要谋取横山,每一次都遭到了西夏人的疯狂报复,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种谔不死,边事不已
至于种谔的其他劣迹,史书上更是多如牛毛,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在人品这方面,种谔实在很难和他爹种世衡和他儿子种师道、种师中相比,真不知道同样都是种家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连续两次大战的胜利使梁太后心里难免有点飘飘然,她和梁乙埋、叶悖麻商量了一下,打算挟大胜之余威,乘机收复兰州、米脂等之前丢掉的城寨。为此她特意玩了招声东击西,假意于大安九年(宋元丰六年,1083年)一月派人到鄜延路请和,然后突然于二月出兵数十万,直取兰州。知兰州李浩看到夏军势大,便大闭城门,准备凭城据守
钤辖王文郁请求出兵御敌,李浩面露难色:“城里的骑兵只有几百,如何能战?”王文郁说:“敌众我寡,正应当破其先锋,稳定军心,之后再死守的话,把握就大多了,这正是张辽所以能保全合肥的秘诀。
王文郁此话确有道理。想当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众将都主张固守,只有张辽和李典认为应当主动出击,之后张辽亲率八百壮士直冲吴军大营,在里面闹了个天翻地覆,还差点生擒孙权。孙权围城十多天,硬是拿合肥城毫无办法,只能狼狈退军。张辽在吴军撤退时又率兵追击,差点再次擒获孙权。自此张辽名声大震,而孙权则得了“恐辽症”,日后张辽病重,孙权都不敢打合肥的主意。《三国演义》中有一回叫“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这后半回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
王文郁如此慷慨陈词,却仍然有人反对。只听走马承受阎仁武冷笑一声说:“朝廷的诏令是死守,并非允许我等出战,你要是真打算出城御敌,我就上奏弹劾你。
王文郁轻蔑地瞪了阎仁武一眼,然后大义凛然地说:“我若是出兵御敌,肯定要面对千百倍的敌人,能不能活着回来还不一定,还怕什么弹劾?如今死守实难成功,主动出战说不定还会有可乘之机。
李浩见王文郁态度如此坚决,只好同意他出城御敌。王文郁招募了七百人的敢死队,各个手持短刀,乘着夜色偷偷翻越城墙,冲入夏军大营,开始大喊大杀,夏军士兵睡得正香,被王文郁的突然袭击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四散奔逃,好多人慌不择路,居然跑到黄河里被淹死了。王文郁所部全身而退,甚至还俘虏了不少西夏士兵
王文郁果然不愧为胆大心细的猛将,如此壮举,即使是放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上来看,也是不多见的
西夏方面的失败则颇为不该。本来西夏自灵州、永乐两次大的战役后就已经元气大伤,且不说宋朝断绝岁赐和和市给西夏经济及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仅仅是考虑军队持久作战的能力来看,这次进取兰州的行动就不可取,这也正是为何此次夏军如此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否则王文郁别说只有七百人,他就是有七千人估计也没戏
可惜梁太后这些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此次大败之后,她又多次派兵进取兰州和米脂,虽说也曾取得一定的战绩(比如击杀了宋将王世隆和韦定等),但依然是败多胜少,从整个战略形势上来看,西夏的劣势非常明显,而且这种劣势还渐有扩大的趋势
战争的连续失败、经济的濒临崩溃、大臣的离心离德终于使梁太后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要想个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哪怕是稍微缓解一下也好,否则不用宋朝来打,西夏自己就完蛋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