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的北伐

七千人的北伐 杨坚的佛寺生活持续了13年,在中国南北战火纷飞之际,他却在青灯古佛之下,过着刻板平淡而又肃穆的生活
公元553年,杨坚13岁,他被送入了太学读书
西魏以武立国,领导者多是武川镇的军人子弟,从六镇兵变流离失所直到如今三分天下有其一,这帮人大半辈子干的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买卖,论起刀枪棍棒斧钺钩叉,自是其之所长,但要论起经典古籍圣贤之学,那也不免人人大摇其头。当然,宇文泰也知道,文化很重要,所以,在他的行台设有学堂,每天白天当手下们忙完了之后,晚上总要去学堂例行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也无非就是些最基础的扫盲教育,学术是决计谈不上的
西魏的太学,虽是国家的最高学堂,但由于元修当年是仓皇西奔,连干粮都没带足(不开玩笑,这是真事,后来元修走半道断了粮,有个叫王思村的乡民拿出了馒头、麦饭和茶水来招待他,元修都激动的什么一样,免了此人十年赋税呢),更遑论典籍,而领导人则刚脱离文盲,因此,其学术水准也就可以想见
杨坚入太学,当然学不到什么子曰诗云的正规学问,其性质,跟如今很多公司大老板上MBA课程倒是颇有类似。其实,对于这些久经沙场的商业巨子而言,MBA课程真能教给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真正看重的,不是书,而是人——跟他们一起上课的这帮同学,将来很可能就是他们潜在的商业伙伴。太学也类似,因为,能在这里上课的,都是贵族子弟,于杨坚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13年的佛寺生活,杨坚的心智比之一般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他深沉严肃,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以至于他的同学看到他时,都不禁肃然起敬。对杨坚的太学生涯,《隋书》只用了八个字就做了概括——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就算是最亲密的人,也不敢对他态度轻狂)
这是一段很好的经历,因为在一帮贵族子弟面前,13岁的杨坚,很早就展现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领袖范儿
14岁,杨坚正式开始政治生涯,他被京兆尹(即长安市市长)薛善看中,提拔为功曹(相当于秘书,这应该是个虚职,算是官二代步入政坛的起手式)
15岁,由于杨忠平定江陵的功勋,杨坚被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封为纪县公;16岁,杨坚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这些职位当然多是虚衔,但是,开府仪同三司(宰相级),已经是西魏帝国最高的勋位,可以说,杨坚刚入政坛,就处于一个高得吓人的位置
杨坚年纪轻轻就到如此地位,只能说是“老子种树,儿子乘凉”了
彼时的杨忠,在度过了人生最颠沛的岁月后,苦尽甘来,正在到达其政治生涯的顶点,他如今已经名列西魏十二大将军,成为了西魏的核心统治成员
公元542年,在邙山之战前后,在跟东魏较量了多次之后,意识到实力差距的宇文泰,着手进行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创设“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为农民,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而到了战时,则操起武器上战场。这个制度,是宇文泰为了解决西魏跟东魏较量中集中体现的两个弱点——一、国穷;二、人少
最初的时候,宇文泰的“府兵”来源,是流入关中的六镇子弟和本在关中的鲜卑诸部,总的来说,是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军队。然而,邙山一战,第一天西魏就损失了三万人,可以说,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府兵”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战后,为了继续跟东魏抗衡,宇文泰吸收了大量的陇右强豪的地方部队,以鲜卑为主体的“府兵”,逐渐变成胡汉混杂,乃至胡汉一体
这个改革对于西魏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西魏跟关中地方势力融合的开始,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历史性融合的关键阶段,跟东魏依然靠鲜卑人打天下,依然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已非同日而语
8年后,也就是公元550年,宇文泰的府兵制正式成型,基本的组织构建,最上层乃是八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是当家老大,而元欣这个北魏宗室则是挂名傀儡,因此,真正意义上统领军队的有六柱国,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崇
六柱国手下,每人有两位大将军,所谓十二大将军,分别有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
另外,每位大将军手下还有两位开府,每位开府统领一军,一共24军,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开府
因此,府兵制的组织结构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
然后,从“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处于权力中心的二十人名单中,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西魏的统治结构
北魏宗室:元欣(柱国),元育、元赞、元廓(大将军);约占20%
武川镇人:宇文泰、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柱国),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杨忠、贺兰祥(大将军);约占50%
关陇强豪:宇文贵、李远;约占10%
其他:于谨(河南洛阳人),李弼(辽东襄平人),豆卢宁(昌黎徒何人,前燕贵族),王雄(太原人);约占20%
西魏的统治集团,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关陇贵族集团”
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这个集团有两个特点
一、“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二、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简单说,就是两个一体——“胡汉一体”,以及“军政一体”
其实呢,还应该有第三个一体,因为,西魏的统治核心武川镇人对于关中而言,实际是外来力量,如果不能跟当地势力有效融合,也是很难站稳脚跟的,因此,外来力量和当地势力的一体,同样也是该集团的特色
“关陇贵族集团”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政治集团,因为,其将开创中国历史的崭新纪元,未来将统治中国将近四百年。如今的西魏,即将到来的北周,乃至我们要讲的隋朝,以及在中世纪将中国推向顶峰的盛唐,其统治核心,皆出自该集团
杨坚小小年纪便能有宰相级的勋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一员——他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而他的岳父独孤信,则是八柱国之一
顺便说一下,在杨坚步入政坛之时,他的父亲已经为他定下了终生大事。杨忠的老上司独孤信,对仪表非凡气度不俗的杨坚非常欣赏,大概在杨坚十五六岁之时,将自己十四岁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他
这段婚姻对于杨坚的政治生涯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位独孤伽罗不仅只是个贤内助,以后我们会知道,她在政治上也同样有着不俗的见识;当然,更直观的是,杨坚的政治资本也将因此更加雄厚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然而,杨坚的政治生涯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快,年纪轻轻的他就遇到了政治生涯中第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