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柄

把柄 清朝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说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壤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
公孙弘年老时,之所以在官场上能平步青云,如鱼得水,全是因为他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摸爬滚打学来的做人处世之道,懂得了官场上的“厚黑学”,而厚黑学讲究的是一个“心”字,公孙弘的成功秘籍便是善于用“心”
1.孝心: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公孙弘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他奉养的是自己的后母。亲生的儿女,尚且有不孝的,何况是无血缘关系的后妈。但是公孙弘却对自己的后妈孝顺得很,特别是在后妈死后,认认真真地服丧三年。其情之深其义之切,不说感动天感动地,连汉武帝都为之感动了
2.廉心:为了把自己的人品“包装”出来,公孙弘在朝中大放厥词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于是装着很节俭的样子,每顿饭只吃一个荤菜,夜里睡觉只用一块布。对朋友却很慷慨,故旧宾客、亲朋挚友,凡生活困难者,必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赞他厚道。当时,朝廷里有位直言堪比后世魏徵的汲黯(继袁盎之后又一个敢言敢谏之人),因为实在看不惯公孙弘的虚伪,就对汉武帝说:“公孙弘位列三公,拿着高薪,却只盖一床布被睡觉,这也太矫情了!”汉武帝把这个问题扔给公孙弘,公孙弘太精明了,他承认自己虚伪,而且表扬汲黯对皇帝的忠心,皇帝一听,反倒觉得公孙弘大度能容,汲黯却显得小家子气了
3.留心:还是那位汲黯,经常和公孙弘一起去向皇帝报告事务。公孙弘总是等汲黯先说,自己在一边观察皇帝的脸色。如果皇帝面带喜色,他就表示赞同;如果皇帝略有不悦,他马上就改变主张,反对汲黯。有一次公孙弘和其他大臣们说好了一起面见皇上,陈述同一意见。但是当这位公孙先生察觉到皇帝的表情晴转阴之时,他立刻见风转舵,顺着皇帝的意思发表意见。耿直的汲黯尤其反感这个反复小人,当着皇帝的面就责备公孙弘:“你这个齐人太狡诈多变了,明明商量好的事情,你一翻脸就变了,太不讲诚信了!”公孙弘厚着脸皮,回答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汉武帝一听,还是公孙弘说得有理,更加赏识他。其心之厚,可见一斑
但公孙弘的厉害不仅仅是“三心”那么简单,他几乎得到了“厚黑学”的真谛:外宽内深,表里不一,善于伪装,笑里藏刀…
前面已经说过,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最终汉武帝却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这让公孙弘觉得大失面子,他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甚密,暗地里寻机报复
齐王的自杀和赵王的告状给了公孙弘机会,他对“落井下石”的主父偃没有再手下留情,致使“一句粗话引发的血案”变成了千古冤案
开涮了一个主父偃,公孙弘并不满足,他把目标又瞄准了朝中另一个令他忌妒的人——董仲舒
说起董仲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便是汉武帝上任后第一次下诏征求天下文学儒士进京的“状元”。当时汉武帝刚刚上台,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想进行一场“思想革命”,但对困难的估计却不足,结果导致革命党和革命派被“顽固派”头领窦太后一窝端了。才华横溢的董仲舒变成了下岗“青年”,不过,话又说回来,比起赵绾等其他革命党“冤死狱中”的下场还是好多了
窦太后升天后,没有了绊脚石,汉武帝便可以放手地彻底进行“思想革命”了。汉武帝封董仲舒为中大夫,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当时西汉的最高学府,类似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用儒家经典教育官僚、地主子弟。同时,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在董仲舒的辅佐下,大汉王朝曾现一片前所未有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景观
公孙弘是儒生,董仲舒也是儒生,而且据说还同窗过,按理说两人的关系是很铁的那种,然而正如三国的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文化人向来渴望有人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作品,渴望有伯牙、子期那样的“知音”;但文人之间的互相瞧不起,“相轻”又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公孙弘因为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远远逊色于董仲舒,所以恨而“相轻”。不久,公孙弘“相轻”的机会便来了,汉武帝欲派人任胶西王相,公孙弘便推荐董仲舒,并说:“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异母兄,特别恣意放纵,去他那里任相的不少人都被杀,公孙弘推荐董仲舒是企图借刀杀人。好在董仲舒名声很大,刘端“素闻其贤”,很有德行,因此也还能善意地对待他。董仲舒任相后倒也相安无事,只是他总担心有不测之祸,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王相之职,从此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董仲舒的后半生便在“修学著书”中度过,而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汉武帝都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可见汉武帝对他的尊重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人生历程。如果只用两句话来概括董仲舒一生的话,第一句是:满腹经纶,第二句是:怀才不遇。董仲舒后期写的一篇《士不遇赋》抒情赋就代表其心声,特摘录一段算是对这位大学者的缅怀吧
屈子謇謇,三闾官兮
鸾驾回轩,佩辛夷兮
攭攭丹心,弃深林兮
贾生辩慧,雄才略兮
周流四海,德光明兮
何之见弃,鹏鸟赋兮
利令智昏,时不当兮
庄生化蝶,乐融融兮
忧此乐彼,吾乎将行兮
……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