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女皇之梦 1、受益的人

第十三章 女皇之梦 1、受益的人 景云元年(710年)十一月二日,李旦带领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和所有朝臣,为李显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定陵,庙号“中宗”。李显虽然没得善终,但死后终究还有一棺存尸之地,而且享受后世的祭祀,结局总算不错
但死于唐隆政变的韦太后和安乐公主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仅没有存尸之地,而且在此之前已经被剥夺名号,并追废韦太后为韦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
而最惨的就是武三思和儿子武崇训,不仅被剥夺爵位谥号,而且破棺暴尸,并被夷平坟墓
在对待这些企图篡夺李唐江山正的逆党问题上,当时朝廷上到皇帝下到朝臣,全都是观点一致,而且也都认为重新需要一批贤能之士执掌朝政,在这些人中,姚元崇和宋璟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姚元崇就是后来开元年间大名鼎鼎的宰相姚崇,为了避李隆基开元的年号,所以将名字中的“元”字去掉,改名为姚崇,早在武瞾在位时,姚元崇便是宰相班子的成员,但曾经参与拥立李显复位而受排斥。直到这次李旦做出要让才能之士执掌朝政的决定后,姚元崇才重新获得重用
而宋璟我们前边提到过,曾经对抗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李显在位时也的罪过当时权倾朝野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随着李旦的重新登基,宋璟重新被起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也是宋璟首次进入宰相班子
当然,目前两个人虽然被重用,但对于他们来讲,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因为命运要让他们经受千锤百炼,而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人,才会具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
事实证明:两个人的价值将在不远即将到来的开元时期得到终极的体现
随着姚元崇和宋璟等一批贤能之士重回朝堂之后,在他们的精心辅佐下,经历了很长时间动荡的大唐王朝,终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但此时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根源则来自又一个人那不可遏制的权势欲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
在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出招,可谓是同舟共济。但李旦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这件事,史料上没有太平公主参与其中的记载,也就是说太平公主根本没有表态,甚至是没有参与意见
从后来太平公主失败的结局来看,没有参与立太子这件事,是她一生最大的失误,因为当时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倾朝野,不仅实封五千户,而且每次朝廷议事,李旦对于她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甚至有时朝廷议事没来时,在朝议过后,宰相们都要亲自到她的府上,去请示。如果她参与立太子事宜,相信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会存在很大的变数
当然历史本身是不能假设的,或许太平公主当时也认为李隆基是最合适的人选,或许是因为她从内心根本就没有重视这个侄子,总之一句话,李隆基当了太子后,太平公主以李旦为依托,依旧妄图独揽朝政
而事实上,她确实做到了
甚至在她的心中也有一个女皇之梦,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她感觉到李旦由于性格的原因,对于做皇帝这件事有些勉为其难,触目惊心的历次宫廷政变使得李旦变得更加怯懦,加上唐隆政变李旦完全是置身事外,这个皇位都是儿子和妹妹扶上来的,所以李旦养成了一种凡事倚赖别人的心里
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心里看的十分清楚,所以他认为只要李旦坐稳皇位,他就可以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像当年母武瞾那样控制朝廷
但是现在朝廷中一股新兴的势力,渐渐成为了太平公主的绊脚石,这股势力就是以李隆基为首的太子集团
有人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姑侄斗争,是因为太平公主想做女皇,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但导致两个人最终决裂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因为女皇之梦只是太平公主内心深处的想法,能否实现当时连她自己也不可能打包票,她只能向着女皇的方向去努力
在我看来,导致姑侄二人产生不可调和矛盾的导火索,是景云年间的朝廷施政方针问题。准确的说是究竟该恢复贞观之风,还是继续奉行韦皇后政策的路线问题
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争议,当然是应该恢复太宗时期的贞观之风。但经历了中宗李显在位的五年时间,有很多政策和制度已经形成了定律,甚至已经涉及到诸多人的利益,如果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而完全推倒重来,势必会引起混乱
在所有的问题中,是否依然沿用斜封官旧制成了争议的焦点
所谓斜封官是指李显在位时期,在韦皇后的操作下,社会上不论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水平的人,只要向内朝后妃势力成员送上30万钱,就能绕开吏部的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
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所以被任命的官员人们称为“斜封官”。当时的“斜封官”都是不通过中书省、门下省而由皇帝直接任命,两省长官都不敢过问,只是将任命文件向有关部门传达而已
斜封官制度一经实施,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保证做官之人的品行和素质,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地方的首脑,直接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遇到素质高的官员到还不错,要是遇到那些混蛋二杆子官员,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
李旦即位后,太子李隆基和姚元崇、宋璟等人敏锐的意识到斜封官带来的危害,所以上疏李旦要求罢免李显在位时所封的斜封官,并废除斜封官制度。经过一番整治,一直到景云元年年底,朝廷共计罢免斜封官将近2000余名,可谓是大手笔
而当时太平公主对以李隆基为首的太子集团进行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然持反对意见,她认为斜封官制度虽然有危害,但既然已经形成惯例,即使要罢免和废除也应该采取循渐进的方式,何况这些斜封官中还有不少贤能之士,如果全部否定,显然有失公平
不可否认,太平公主反对立即废除斜封官制度,固然有自己内心权势欲在作祟,因为斜封官对于她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任人唯亲,这当然与李隆基任人唯贤的理念相左
但如果抛开太平公主的私心来看,她反对立即废除斜封官制度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事实上,在太平公主提出反对的意见后,景云二年(711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崔莅和太子中允薛昭就这个问题也上疏李旦,他们的意见和太平公主相同,李旦最终下令斜封官可以量才取用
从对待斜封官的问题上,我们明显看出当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经历了诛灭韦后那段同舟共济的岁月后,双方开始出现了裂痕
但如果仅仅局限在施政理念不同的范围内,姑侄二人不一定会最终兵戎相见,但最终导致兵戎相见结果的,是因为太平公主将政见不同逐渐升级为人身攻击,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政治斗争
一切都是出自她那不可遏制的权势欲。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