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 为了摆脱此时的窘境,乾顺决定针锋相对,你筑城,我也筑城,先把目前的形势稳住,然后再反攻倒算。他出兵在癿六岭(今甘肃冷龙岭)夏宋分界处修建了一座割牛城(今甘肃永登县西),屯下重兵防守,希望这座城池能保护西夏的东南地区。结果重兵防守下的割牛城一点也不经打,童公公命何灌率军夜袭,轻易就将城攻破,夏军狼狈退回。消息传到京师,宋徽宗将此城改名为“统安城”
陕西各路形势一片大好,现在又攻下了西夏东南的防御重镇,童公公觉得西夏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趁此时一举灭掉西夏,更待何时?他命令刘法火速出兵,直捣西夏的心脏——兴、灵地区
刘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虽然现在宋朝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西夏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但是夏军主力并未遭受大的打击,西夏仍然有相当强悍的实力,如果此时贸然出兵,不仅很难取胜,还极有可能会破坏现在的大好形势,不如继续执行步步紧逼战术,等时机成熟再出兵
童公公对刘法的建议嗤之以鼻,他冷笑一声说:“你当初在京师接受皇上命令的时候,曾夸下海口,说此行必定能成功。现在你却又为难起来了,请给我个理由先!
刘法心想,我说此行一定成功,就必须要现在出兵吗?这是啥逻辑
想是这么想,他倒也没真这么说,对方是自己的上级,大可以强行命令自己出兵,更何况,他也确实跟皇帝说过那话
事已至此,那就啥也别说了,出兵吧。刘法率兵两万前往统安城,打算在那里会同其他宋军一起进发
得到宋军进兵的情报后,西夏方面也展开了应对措施。乾顺把全国还能够动员的部队全部集结起来,任命察哥为主帅,率军前去御敌
对于察哥来说,这一次是真正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了,此战若胜,国家可保;若败,身死国灭
他不可能再像仁多泉城之战那样退却了,那次不过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这一次,是决定国家存亡的一战
成败在此一举,他已别无选择
察哥率军来到统安城,与宋军相遇,大战开始
察哥料定,宋军精锐必定集结于前军,为了挡住敌军,不至于一开战就被刘法击溃,他将主力分为三阵,轮流抵前御敌。此外,他另遣一支精锐部队绕道山后,突袭刘法的后军。察哥相信,前后夹击之下,宋军必然难以支撑,自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宋军遭受前后夹击,却毫不畏惧,硬是挡住了夏军潮水般的攻击,而夏军虽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一时半会儿却也吃不掉宋军
既然一时半会儿吃不掉,那就慢慢吃吧。战斗从早晨打到傍晚,一连打了七个时辰,宋军败相渐露,眼看就要崩溃了
这也很正常,夏军是三班倒,前一波打累了,可以直接退后休息,自会有后一波顶上,以此类推,总而言之,打不死你也得累死你
除了没法休息,宋军还面临另一个问题——肚子饿
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个人就是啥都不干,一天不吃东西也受不了,更何况宋军干的还是体力消耗非常大的活儿(拼命),从早晨到晚上粒米未进,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再看看对面的夏军,打饿了还能换下去吃饭,那可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这还不算完,由于喝不上水,没法补充水分,宋军的马大批渴死,如此一来,西夏骑兵更是无所顾忌,四处砍杀疲惫不堪的宋军士兵,如入无人之境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刘法见宋军大势已去,只好乘着夜色奔逃。跑了一夜,只跑了七十里(马不行),来到了盖朱峗(今甘肃永登县南)。那里的西夏守军一看,来人一副宋军打扮,而且似乎还是个大官,便一通猛追。刘法气都没来得及喘一口,又是一路狂奔,结果由于跑得太急,一失足掉下山崖,摔断了一条腿。此时夏军中的一个“负赡”赶上前去,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察哥见到刘法的首级,十分惋惜地对部下说:“刘将军此前曾在古骨龙、仁多泉打败过我,我认为他是一位天生的神将,所以一直避其兵锋,不敢与他交战,没想到他今天居然被一个小兵砍了脑袋!他之所以失败,乃是由于恃胜轻出,我们不可不戒。”之后,夏军攻陷统安城,乘胜进围震武城
就在夏军马上就要攻破震武城的时候,察哥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城,撤军。看着部下不解的眼神,他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们给宋朝留下一个负担吧。
这就是军事家与大老粗的区别
统安城之战至此以西夏的全面胜利告终,此战宋军损失多达十万,是自永乐城之战后损失最大的一次。童公公不知羞耻,居然还向朝廷报捷,说自己解了震武城之围。宋徽宗不明真相,对童贯报上去的“立功人员”(多是童贯亲信)大肆封赏
真正的结果呢,“(宋)诸路所筑城寨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果如察哥所言”
西夏虽然取得了对宋作战的大胜,自身的损失也不小,再这么打下去,不用宋朝来攻,西夏自己就崩溃了,所以求和成了西夏唯一的选择。西夏雍宁五年(宋宣和元年,1119年)六月,乾顺以辽国的名义再次向宋请和
宋徽宗同意了
有人说宋徽宗同意西夏的请和是因为仗没打赢,不得不同意,其实不然,因为在童公公的刻意隐瞒下,赵佶根本就不知道宋军统安城之败的事情,既然如此,又何来战败被迫许和一说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此时的宋徽宗正在筹划一项伟大的事业——约金攻辽,为了不想两面树敌,所以才同意了乾顺的请和
这又是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我后面还会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先说夏宋和谈
夏宋双方谈妥了条件之后,自然就是签合同了。在夏宋关系史上,所谓的和约其实就是两份保证书,一份是西夏给宋朝的,保证以后不主动打你了,学名叫“誓表”;一份是宋朝给西夏的,和西夏的保证一样,只不过换了个主语,学名叫“誓诏”。这一次,西夏使臣到宋朝进了誓表,宋朝本打算回授誓诏,结果西夏使臣坚决不要,估计是觉得宋朝人不守信用,要了保证书也没用
不要就不要吧,难道你还能逼着给人家
童公公说,我能
或许是西夏使臣的态度让童公公很没面子,所以他硬把誓诏塞给了对方,估计还说了一些诸如“你不拿走我就把你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上赶着给别人送保证书的
好吧,你非逼着我要,那我就拿着吧。西夏使臣拿着这份誓诏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走到夏宋边境,他把誓诏往地上一扔,扬长而去
后来这份誓诏由宋朝边将拾得,交还给了朝廷
这下,童公公更没面子了
不过,考虑到童公公脸皮的厚度,我们应该能想到,他的这种没脸见人的状态,根本没持续多长时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