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将求仙进行到底 李少君:有多少神仙值得期待

第十二章 将求仙进行到底 李少君:有多少神仙值得期待 接到苏文、韩说、章戆三人的“太子造反”的小报告后,汉武帝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不可置信。对于他来说,太子虽然在言行上“叛逆”了些,在做人上“另类”了些,在做事上“迂腐”了些,但人还是诚诚实实,本本分分。因此他觉得苏文的“造反”两字有点儿言过其实,于是就让内侍去把太子招来,准备来个当面“质问”
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一个内侍,却成了左右刘据命运的人。这个内侍虽然不是“小人帮”的正式成员,但也属于“小人”。因此,他接到跑腿的光荣任务后,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缺点暴露无遗
如果说以前他对太子刘据是敬的话,那么现在他对刘据就是怕了。怕什么呢?这个太子连京城最火的“巫蛊办”的老大江充都敢擅自抓了直接砍了头,他这一去太子的东宫该不会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吧
去太子府是不敢去了,可不去,又怎么向汉武帝回命呢?只剩下华山一条道可以走了——编谎言来骗汉武帝。他是这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的:太子的的确确是造反了,我去请他,他非但不肯来,反而想杀了我灭口,幸好我跑得快,要不然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汉武帝的第一反应还是惊,第二反应还是不可置信
正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丞相刘屈髦的秘书长(长吏)到了,给汉武帝的报告同样只有简单明了的四个字:太子造反
原来丞相刘屈髦听说太子造反,吓得七魂丢了三魄,二话不说,拔腿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城外跑。据说中途连丞相大印跑丢了也浑然不觉,由此可见丞相跑步的慌张程度。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舍己救人。天塌下来什么也不管,先保住性命要紧
“刘跑跑”到了驿站才派唯一跟着自己的秘书长骑快马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
都说众口铄金,其利断金。江充、章戆这样直接跟太子打交道的人,自己最贴心最信任的内侍,以及丞相的秘书长都报告都说太子造反,这一回汉武帝终于相信太子造反是事实了,于是他便问丞相的长吏:“既然太子造反了,丞相打算怎样摆平这件事呢?
长吏答:“丞相已封锁了太子造反的消息,至于要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还得听皇上您的指示。
汉武帝一听,怒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丞相封锁消息有个屁用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在整个长安都听风就是雨。如果不尽快平息暴动,后果不堪设想。丞相难道没有听说过周公当年大义灭亲、含泪忍痛诛杀管步和蔡叔的事么?是风度重要,还是温度重要?
既要风度又要温度。长吏心里是这样嘀咕的,但嘴里却不敢再多说一句话。关键时刻,汉武帝展现出一名老领导的素质,他立马就向丞相做出了如下部署
1.集京城临近各县之兵力,关闭所有的城门
2.用牛车堵住街道,捕斩谋反者重重有赏
3.放走谋反者罪加三等
都说酒壮英雄胆,丞相刘屈髦接到汉武帝“杀无赦”的诏书后,实权在握,他一改刚才狼狈至极的形象,调转马头,组织人马将长安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然后再打出抓捕太子的牌子
太子刘据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知道丞相要抓他的消息了。在对待江充等人方面他已经先下手为强一次,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再一次的“先下手”
于是他假传圣旨释放长安城里的囚犯,发给他们武器,他的老师石德和门客张光光荣地成了“带头大哥”,抵抗丞相的军队。出发前,他还来个“先礼后兵”,召开了动员大会,内容无非是说皇上病得很严重,住在甘泉宫休养了很久了,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而“巫蛊办”在以江充为首的黑社会势力的带动下,乘机准备叛乱。我们身为大汉的子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效力,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共同诛杀逆贼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动员大会后,掌声雷动,众人纷纷表示誓死为国效忠,绝不让奸臣的阴谋得逞。随后他们和丞相的政府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一战就战了三天三夜,结果是双方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眼看这样战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太子心急如焚,丞相军可以从城外调来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而自己的军队却是随着伤员的增多一天一天地减少。无水之源,终会有枯竭的一天
太子决定再次铤而走险,派使者持节杖去驻扎在长水及宣曲两地胡人骑兵军团。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派的使者前脚刚到,汉武帝的使者后脚也随后到了。接下来就看两大使者的比拼了
两大使者立马上演一场真假节杖的表演。太子使者说他的节杖绝对是货真价实,假一赔十。汉武帝的使者却说他的节杖才是真的,如假包换
眼看两大使者争执不下。胡人也被弄得云里雾里,最后叫两人别只顾逞口舌之快,来点实际的
“我的节杖是纯赤色,大家谁不知道纯赤色的节杖才是正宗的皇帝审批的节杖呢?”太子使者毕恭毕敬地交出节杖,果然那节杖清一色的赤色,连一根杂毛都没有
胡人点了点头,下结论了:这才是正宗的节杖嘛
“真正的节杖在这儿。”汉武帝的使者手中有货,心中不慌。他拿出节杖,喃喃地道:“真正的节杖不是纯赤色,而是赤黄色。”说着拿出汉武帝写出节杖易毛的诏书,悠悠地道:“皇上早就料到太子会有这么一招棋,所以临时把节杖换成赤黄色,就是用来防盗的。
汉武帝的使者关键时刻使出了撒手锏,真假节杖立见分晓,黔驴技穷的太子使者得到砍头的代价
接下来,胡人骑兵在汉武帝使者马通的带领下对太子进行了反戈一击。原本平衡的两个天平,因为胡人骑兵的加入而发生了质的倾斜
太子眼看不再调来军队,必败无疑了,于是亲自乘车到北军营外,请求护军使者任安发兵助战
任安接到太子的符节,顿时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帮还是不帮,这是一个问题。帮,如果太子最终失败,他便是同谋,必定受到株连之罪。不帮,如果太子最终胜利,他便是见死不救的犯人,必定会受到太子的严惩
在摸不清看不明的情况下,任安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决定还是按兵不动,先坐山观虎斗,看谁胜谁败再去捡功劳。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中立”的任安也没能逃脱被砍头的命运
任安拒不发兵,太子已陷入绝境。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在这个危急的节骨眼上,汉武帝颁发的太子造反的昭告已传遍了整个长安。太子军听到后已是军心涣散,无心恋战
此消彼长,结果就毫无悬念了,太子军兵败如山倒。兵败如山倒的太子刘据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了——逃。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