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石碑

国史石碑 这个太监是拓跋焘近来最宠信的,名叫宗爱。他出身低贱,来历不详,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因为犯罪给阉了。宗爱为人机灵,八面玲珑,干活麻利,不断得到升迁,做到中常侍(皇帝的顾问),伺候拓跋焘南征时的起居。瓜步山大赏群臣,宗爱封为秦郡公。北魏对待宦官和常人一样,既可做京官,又可外出做地方官
拓跋焘怎么会宠信太监呢?刘洁和崔浩事件发生之后,拓跋焘把鲜卑贵族和亲信汉臣得罪个遍,真正尝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秦始皇怎么样,生前一言九鼎,杀伐任已,死后尸首臭气熏天也没人管。勇于杀伐的皇帝最孤独,太监于是成为亲近可心的人,许多军政事务会交给他们去办
宗爱性格阴险暴躁,借此机会常干些不法勾当,因害怕拓跋晃先向自己下手,便搜集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的把柄,寻觅时机恶人告刁状
被一连串政治和军事挫折搞得焦头烂额的拓跋焘近来格外烦躁。虽说拓跋焘终结了自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以来一百四十多年北方分裂的局面,但前秦天王苻坚的教训历历在目。北方各民族蠢蠢欲动,稍有差池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基业将毁于一旦。这些天,拓跋焘一杯接一杯地饮着闷酒,只要一闭上眼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就浮现眼帘
宗爱在他耳边添油加醋地诉说着仇尼道盛和任平城二人的不法罪行,拓跋焘听得勃然大怒,猛地将酒杯恶狠狠摔到地下,大吼道:“太子整天在想些什么!聚货敛财那是太子该干的事?如今四海不靖,文教不兴,国家若亡了,庄园珠宝会有吗?仇、任二人不知辅教太子修身治国,偏偏教唆他干些富家翁的勾当,是活得不厌烦了。拟诏,将二人斩首,彻查此事,凡参与的东宫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并处死!
拓跋焘的盛怒又引起一场大狱,仇尼道盛、任平城斩首于闹市,此事牵连的大批东宫官属被杀。太子拓跋晃整日提心吊胆,害怕受到牵连,忧虑恐惧得竟然病死了,时年才二十四岁。这件事,只能怨太子用人不当。古往今来,包括当今社会很多高官自身颇为清廉,而下属却打着旗号为所欲为,臭了名声不说,还让人抓住把柄搞下台。高允说得够绝,要让对手诽谤找不到理由
太子之死,拓跋焘深受触动,后悔不已,不该发这么大的火,晚了。他就是好冲动,过于果断。崔浩死了,太子死了!都是不该死的人!拓跋焘变得更加心烦气躁,终日饮酒不断
望着空旷旷的大殿,拓跋焘猛地想起一个人来,乜斜一双醉眼道:“高允呢?怎么没有看到他!”宗爱略有不满地道:“高允好长一段时间没进宫了,当值不来,不当值也不来!
皇帝有诏。时间不大,高允步入大殿,边走边哭,歔欷落泪,悲不能止。拓跋焘长叹一声,放下酒杯泪流满面,一句话没说,摆摆手让他出宫。左右侍从奇怪地问道:“高允无言而泣,陛下因何为之悲伤?”拓跋焘叹息道:“崔浩被杀时,高允应该死。东宫苦谏,才得以幸免。今无东宫,所以高允见朕悲伤。
宗爱此时此刻后怕起来,拓跋焘喜怒无常,性情不定,说不定哪一天想起儿子的好处来,把自己给喀嚓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个邪恶的念头涌上他的心头
次年二月宫里传出拓跋焘驾崩的死讯。宗爱谋杀了拓跋焘,谋杀过程过于机密,史书没有载明用什么手段。可怜一统北方的一代勇武之君没能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却死在无耻的阉宦小人之手。世事无常,谁又能预料呢
和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死一样,没有一个人出面调查拓跋焘的死因。权臣们就拥立嫡皇孙拓跋濬还是立皇三子东平王拓跋翰展开激烈辩论,久议不决
宗爱得罪太子拓跋晃,又和拓跋翰不和,两人都不想立。宗爱地位卑贱,又没有军权,如何斗得过那些大臣。世上的事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宗爱密召皇六子拓跋余入宫,矫赫连皇后(赫连勃勃的女儿)诏,召集权臣们入宫开会,宫门内埋伏了三十多名宦官
大臣们根本没有料到宗爱敢对他们下手,一个个毫无防备地进入皇宫,被宦官们一拥齐上乱刀砍死。宗爱拥立拓跋余称帝,挟天子号令天下
拓跋皇族保持着游牧民族的血气和刚勇,新皇帝拓跋余对飞扬跋扈的太监宗爱极为不满,意图削弱他的权力。宗爱先下手为强,利用一次祭庙的机会,埋伏小太监将皇帝杀死
宗爱的胆量确实过人,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连杀北魏两个皇帝,其中还有叱咤风云的太武大帝,而他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群太监而已。宗爱的经历告诉我们,勇气才是真正的功夫
一个人无法永远凌驾于全天下之上。皇帝不能,宗爱更不能,一个针对他的密谋集团已然形成
密谋集团的骨干有南部尚书陆丽,殿中尚书长孙渴侯、源贺,羽林郎刘尼,后三人都是禁军高级军官。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是他们的姓氏,他们看起来像汉人,其实并不是,名字是孝文帝汉化后改的
源贺本名秃发破羌,南凉圣人国主秃发傉檀的儿子。南凉国灭,傉檀被后秦乞伏炽磐所杀,秃发破羌千里迢迢来到平城投降北魏。《刘裕拓跋珪卷》介绍过南凉,秃发鲜卑和拓跋鲜卑原本是一支,秃发部的创建者匹孤是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的长兄
秃发破羌不仅容貌俊伟,举止脱俗,而且机辩过人。拓跋焘非常欣赏他,对他说:“你和朕同源,改姓源吧!”从皇族脱离的臣下赐姓“源”的风俗后来曾流传到日本皇室,成为他们的惯例
秃发破羌从小生活在凉州,北魏征讨北凉,秃发破羌担任向导,立有战功。此后,每逢打仗,他总是冲锋在前。拓跋焘又说了:“兵凶战危,一打仗就跑前面不安全,不要自恃勇猛。人起名字不能乱起,要起得合适,破羌不好,改成贺吧!
从此,秃发破羌变成源贺。这个人应该注意一下,替父从军的巾帼女将花木兰便是他麾下的一员战将。当然,关于花木兰,历史争论很大。这个问题容后面再讨论
陆丽本姓步六孤,代人,如果再追溯祖先,应该是中亚一带的人。刘尼,很清楚了,我们讲过好多,刘姓就是独孤匈奴人。长孙,帝室十姓之一的拓拔。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以鲜卑贵族为骨干的密谋集团
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汉族豪强参与密谋组织,也就是说,崔浩之狱后,汉人被排挤出北魏政权的权力中心。但是,有一个汉官为密谋集团出谋划策。他就是中书侍郎高允
高允为什么被吸纳到密谋集团呢?其一,在北魏所有的大臣当中,鲜卑贵族也好,汉人豪强也罢,敢于藐视宗爱权威的只有高允一人。宗爱谋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诛灭权臣,威震四海。他召集文武官员聚会,王公以下的大臣们“望庭毕拜”,隔着好远就跪下行礼
高允独自“升阶长揖”,不紧不慢,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拱手见礼,就是一平礼
其二,最重要的一条,他是前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密谋集团图谋拥立的皇帝是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拓跋焘的嫡皇孙
宗爱杀害拓跋余的东庙之变,羽林军官刘尼在场。刘尼当时提出拥立皇孙,宗爱吓一跳,说道:“君大痴人,皇孙若立,岂忘正平时事乎!”你傻了吧!皇孙如果做了皇帝,他会忘记正平年间我们算计死他老爹的事吗!刘尼说,那立谁呢?宗爱不紧不慢地说:“等回宫里,我们再挑一个呗!还有两位呢!临淮王和广阳王。
宗爱哪里知道,刘尼已经加入到拥立拓跋濬的密谋集团中去了。刘尼飞报另一密谋分子源贺,源贺和长孙渴侯掌握禁军。二人找陆丽他们商议,高允当机立断,策划了一起军事政变
源贺与长孙渴侯率禁兵控制皇宫,刘尼、陆丽负责去找皇孙进宫登基。二人飞骑出平城,找到十三岁的皇孙拓跋濬。陆丽骑马怀抱皇孙回到平城进入皇宫。刘尼率一部禁军返回东庙,向东庙的羽林军喊话:“宗爱弑杀皇帝,大逆不道,皇孙已登大位,宿卫之士立即还宫!职守不变!”宗爱不得人心,没有人卖命,羽林军当即反水,宗爱被抓,夷灭三族
拓跋濬登上帝位,是为北魏文成皇帝。少年天子拓跋濬显示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密谋集团的成员得到重赏,陆丽为平原王,源贺为西平王,刘尼为东安公,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只有高允没有得到赏赐,原因很简单,鲜卑贵族排斥汉人。陆丽等人也没有主动为高允邀功。但是,只要高允对皇帝说,我参与了,立马就能得到封赏。奇怪的是,高允没有提,而且终身不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说,皇帝是我拥戴的,政变是我策划的。这是高允最大的优点,无欲不争
到文成帝一朝,和高允一起征召做官的文士,像游雅等人全做了大官,封了侯。他们原先属下的官员做到刺史一级的,也都几十成百了,高允依然还做着中书侍郎,二十七年没升官。中书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中书侍郎在北魏是正四品,官职很低,属于中级官员
老子的《道德经》深刻诠释了不争的真谛,“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不作为,是要“为而不争”。要敢作敢为,但不争功
陆丽与高允一同策划了拥立文成帝的军事政变,陆丽一步登天,位列三公,封王。而高允继续做郎官,凭借功绩升迁。他们的结局悲喜两重天,我们以后再讲。那个有拥立大功的长孙渴侯下场更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因与皇族争权被赐死
对皇位有威胁的太武帝的另外两个儿子临淮王拓跋谭和广阳王拓跋建也不明不白地死去。第二年,拓跋濬轻易化解了长安镇将永昌王拓跋仁的叛乱,逼其自杀
北方进入和平时代,而南方却笼罩在战乱之中。元嘉三十年那场正式载入史册的子弑父的血雨腥风揭开了南朝又一段华丽而又诡异的篇章。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