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操纵者

幕后操纵者 李德裕以兵部尚书的官职高调重新回到朝廷,这固然是皇帝李昂所期望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李德裕回来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牛党”魁首李宗闵
八年前的那场朋党之争,最终以“牛党”大获全胜而告终,八年来朝廷的大权完全由“牛党”把持。现在李德裕高调回归,在牛党看来已经是威胁袭来,因为李宗闵已经看出皇帝对于李德裕极为器重,如果照这样下去,李德裕跻身宰相班子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从李德裕回到朝廷的第一天开始,李宗闵就表现得极为忧虑。时任京兆尹的其心腹党羽杜悰看出了李宗闵的忧虑,于是,他主动提出让李宗闵向李德裕释放和解信号。他认为,李德裕虽然文学造诣颇高,但他并不是进士出身,如果能让李德裕主持科举考试,那一定能化解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李宗闵当时听完杜悰的建议后默不作声,杜悰看出了他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于是推出第二套方案
“如果您不愿意让他主持科考,那就推荐他担任御史大夫如何?
“这个想法倒是很好!
李宗闵最终同意了第二套方案,但他表示要和给事中杨虞卿进行商议,让杜悰暂时不要将消息泄露出去。可是,杜悰偏偏是个肚子里存不住话的人,在转天拜望李德裕的时候,杜悰还是忍不住将推荐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的消息告诉了李德裕
“御史大夫是朝廷举行大礼时在宫门纠察百官班列的重要职务,作为晚辈我怎敢担此大任!请你回去转告我对李大人的谢意!”听完杜悰的话后,李德裕感激涕零地对杜悰说道
杜悰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了李德裕的官邸。从此时起,李德裕就在官邸中盼望着御史大夫的任命状发下来。但事情往往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会出现偏差,几乎就在杜悰拜望李德裕的同一时间,李宗闵找来给事中杨虞卿商议推荐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的事情。结果遭到了杨虞卿的强烈反对,原因在于杨虞卿认为牛李两党积怨颇深,绝不是谁主动释放和解信号就能化解恩怨的问题,让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等于给了他制约牛党的筹码
李宗闵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听从了杨虞卿的建议,放弃了最初的打算,最终这件事情不了了之。此时的李宗闵当然不知道杜悰已经将消息泄露出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德裕并没有等来御史大夫的任命书,这让李德裕感觉自己被李宗闵着实忽悠了一把
李德裕虽然没能等来御史大夫的任命书,但皇帝李昂显然并没有减少对他的器重之情。大和七年(833年)二月,李昂任命李德裕为同平章事,将他招进了宰相班子。朝廷经过了长庆、宝历年间的党争,皇帝李昂即位后对于党争问题很是头疼,尤其是牛党成员长期把持朝政,这让李昂很是不满,所以在李德裕晋身同平章事进宫向他拜谢的时候,李昂向李德裕问起了对于朝廷朋党他是如何看待的问题。皇帝陛下的问题在李德裕看来是报复李宗闵的绝好机会
“现今朝廷中有三分之一的官员都在结党营私,在臣担任同平章事之前,给事中杨虞卿和他的堂兄中书舍人杨汝士、弟弟户部郎中杨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人相互勾结,他们攀附朝廷权贵,对上结交宰相,对下干扰各部工作,为读书人求取功名和谋求官职,从没有办不成的。
事实上,李德裕上述这段话明显指向李宗闵,但他作为资深的“李党”领袖,是不能在皇帝面前直接贬低李宗闵的,那样一来,容易让皇帝陛下误解自己是有意打击异己,而选择李宗闵的心腹杨虞卿等人作为突破口,一来是杨虞卿等人确有其事;二来是变向提醒皇帝,杨虞卿等人不过是小苍蝇,其背后有大老虎
李昂听完李德裕的话没有表态,他让李德裕先退下去。不过,没过多久李昂就下令贬给事中杨虞卿为常州刺史、中书舍人张元夫为汝州刺史。在李德裕看来,自己的话起了效果,这仅仅是个开始,初战告捷的他只是试探出了皇帝陛下的内心所想,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动用自己的手段直达自己的目标
正月二十七日,李昂同时召见李宗闵和李德裕议事。在议事之后,李昂又提起了朝廷的朋党问题,由于先前李宗闵的两大心腹被外贬,所以李宗闵急于表白自己,他率先告诉李昂,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对朝廷的朋党问题十分清楚,所以对于杨虞卿这些人都没有给什么好官职
李德裕立即听出了李宗闵这是在撇清自己,所以他马上反唇相讥说给事中、中书舍人难道不算肥差?这些人的官职又是谁授予的呢?在自己回来之前,朝廷中又是谁在朋比为党呢
李德裕一连串的反问,让李宗闵一时间大为惊讶,虽然两党明争暗斗很多年,但在皇帝面前让对方如此尴尬还尚属首次,李宗闵当然不会知道,李德裕已经运用自己的手段,让皇帝李昂不自觉地站到了他这一边
惊讶之下的李宗闵一时间语塞,而在皇帝李昂看来,李宗闵显然是被李德裕说到了要害。所以,在这次对话的三天后,李昂再次下令外贬李宗闵的另一个心腹萧浣为郑州刺史,至此李宗闵一党的核心成员全部被排挤出朝廷
把持朝政多年的牛党瞬间土崩瓦解,这完全出乎李宗闵的意料之外,甚至他都没来得及组织反击便被李德裕踩在了脚下。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皇帝陛下会如此快刀斩乱麻地将他本人也进行了外调,职位是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皇帝陛下保留了他同平章事的头衔,这次不算是被贬,但显然自己实际上也被排挤出了朝廷
随着李宗闵的外调,以李德裕为核心的“李党”终于在八年后东山再起。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在李德裕威风八面地把持朝政时,牛李两党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时任昭义节度副使的郑注
郑注,绛州翼城人,出身寒微,以行医结交于京城长安权贵之间,本姓“鱼”,冒称“郑”姓,时人称之为“鱼郑”,后来受宠当政后,人们背后送他绰号“水族”
郑注身材瘦小,两眼近视,但却能善解人意,巧言献媚。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愬担任襄阳节度使的时候,郑注因为给李愬看病且效果不错而得到李愬的宠信,后来郑注又跟随李愬移镇徐州,凡是军政大事,李愬都和郑注商议。依靠李愬的宠信,郑注在军中作威作福,军中将士对他十分厌恶。当时的宦官监军王守澄将人人厌恶郑注的情况告诉了李愬,并希望李愬能够驱逐郑注。对于王守澄的建议,李愬只是笑了笑,告诉他可以和郑注谈一谈,只要谈过后,王守澄就会立即改变想法
带着一丝好奇心,王守澄听从了李愬的建议,和郑注长谈了一番,正是这次交谈,改变了王守澄先前对郑注的印象。郑注思路敏捷,言辞机辩,给王守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次长谈后,郑注同样得到了王守澄的器重。后来王守澄回到京城担任枢密使,郑注跟着他一同回到了京城,并因为王守澄的推荐而受到穆宗李恒的器重
不过,郑注为人阴险狡诈,在朝廷中也受到很多人的非议。李昂即位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就认为郑注这个人不靠谱,请求朝廷任命郑注为昭义行军司马,进而将其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不过,郑注刚刚到任一个月,李昂便因为中风而病倒,王守澄利用这个机会向李昂推荐郑注为他行医。这样郑注重新回到宫中为皇帝陛下看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李昂的病情大为好转,这也使得郑注受到了李昂的高度信任,自此之后,郑注便开始青云直上
关于郑注的事情我们在后边的甘露之变中还要讲到,这里暂不赘述。现在我们要说一说这个才思敏捷且为人阴险狡诈的人是如何扳倒牛李两党魁首的
郑注因为给皇帝陛下看病有功,被李昂升职为昭义节度副使,不久在王守澄的帮助,郑注被李昂重新召回朝廷。当时因为李德裕排挤牛党后,也同样形成自己一党独大的局面,而且不将具有拥立之功的王守澄放在眼里,因而遭到其嫉恨
郑注回到京城后,王守澄将对李德裕的厌恶之情告诉了他,于是为了增强对抗李德裕的力量,他们决定说服皇帝陛下重新召回和李德裕水火不容的李宗闵
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十四日,在王守澄和郑注的一再建议下,李昂诏令李宗闵回到长安,十月十四日任命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迫于王、郑二人的压力,命李德裕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对调任命,李德裕和李宗闵先前一样,都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会有此任命。李德裕是个坚韧之人,得到任命状后,他决定面见皇帝李昂,请求留在朝廷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德裕究竟和皇帝李昂说了些什么,但最终结果是李昂同意了李德裕的请求,任命他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兵部尚书。可就在李德裕刚刚欢天喜地地离开朝堂时,李宗闵就来到皇帝李昂这里表示不满,他的理由是,任命李德裕的诏书已经下达,不能因为个人不愿意去任职就改变朝廷的决定,那样一来会使得朝廷政令不通
李宗闵的话说得句句在理,让李昂一时间语塞,不得以他只得再次改变主意,任命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并且为了显示朝廷的权威,不再给予李德裕同平章事的头衔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李德裕和李宗闵双方在朝廷内各自结党,互相支持同党排挤异党,在朝廷内形成水火不容之势。李昂为此大伤脑筋并深为忧虑,他曾想过将牛李两党的所有人全部排挤出朝廷,但无情的现实告诉他,如果人都走了,就无人能为这个帝国干活出力了
“消灭河朔三镇的叛贼还算比较容易,但消除朝廷的朋党实在是太难了。”面对牛李两党的互相明争暗斗,李昂无奈地发出了一声叹息。事实证明,当时的朝廷除了牛李党争之外,还有让他更为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相比,李昂最迫切想解决的就是宦官专权,因为其危害远比牛李党争要大。可是李昂一定想不到,在解决宦官专权的道路上,他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八章 甘露之变 宦官专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三大祸患之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即位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钳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个力争有所作为的皇帝,兄长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杀,始终在李昂心中存有阴影。从即位开始,李昂就一直谋划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终于在大和九年(835年),爆发了由李昂一手策划的甘露之变,表面看上去这场血流成河的斗争具有突发性,但事实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这场政变就已经出现征兆,这就是宋申锡蒙冤事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