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

曹丕称帝 这一年,似乎是牛人死亡年。刘备在这一年死去,曹彰也在这一年的六月死掉
关于曹彰的死,写历史的人们是一点儿也不重视的,只是一笔带过。其实,曹彰的死,对曹魏政权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彰是曹操那一堆儿子中唯一的军事人才,而且确实很有水平,向来为曹操所看好,而且曹操也对他最为放心。曹操在差不多要死的那几年,曾经用心培养了他,极力把他打造成曹家的大军事家,以便为曹家保驾护航。他在临死时,并没有想着把后事向曹丕交代,也没有向别的重臣移交,而是把曹彰从大老远的长安调回来,后来,因为路程太远,他的病太重,曹彰还在半路,他就死了
就冲这一点,曹丕对他就得另眼相看了。曹丕本来也很想拉拢一下曹彰,曾经教他如何在曹操那里表现一把。哪知,因为曹操的这个安排,让曹丕彻底把曹彰列为危险人物之一。再加上,曹彰曾问了一下那颗大印,曹丕就更加愤怒了。于是,曹丕就夺了他的兵权,让他老老实实地在封国里接受监国的再教育
这对于“好为将”的曹彰来说,肯定是很郁闷的。而且,曹丕还规定,没有他的发话,他们是不能离开封国的。他就更气愤了,后来,他看到曹植时,就对曹植说,曹操临死时,叫他回来,其实是要对他说,让曹植来当继承人
这话也许是曹彰的一时气话,可曹丕听到之后,受到的刺激就不是一般的刺激了。曹丕觉得要是让曹彰再活下去,以后就不得了了
于是,当年的六月,曹丕叫几个弟弟都到首都来
于是,曹植、曹彰、曹彪几个人就来到洛阳
曹丕设了个酒席,对几个郁闷的兄弟来了个热烈欢迎。几个人在一起吃喝之后,曹丕对曹彰说:“他们可以走了,你再陪我去看看老妈,老妈特别想念你呢。
两人进去看老妈。可老妈不在。那里只有一个棋盘
曹彰除了“好为将”之外,还喜欢下棋,于是,兄弟俩就在那里一边下棋一边等着老妈
当然,只在那里下棋,那是一点没有皇家的气度的,还得有点零食。零食是红枣。两人于是就在下棋时吃红枣。只一会,曹彰就觉得有点不对头,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话,就一头栽倒在地,一口血吐在棋盘上。他的老妈闻讯赶来,叫大家全力抢救,但只片刻工夫,医生就宣布抢救无效
于是,曹家唯一的猛男曹彰挂掉
以上这个故事,来自《世所新语》,其可信度不大
而《三国志》里只说,曹彰“朝京都,疾薨于邸”。此前曹彰的身体还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暴毙在洛阳?很多人估计这是跟曹丕有关系的。但更多的人认为,曹彰的死,是跟他的心情有关的。本来,曹彰一心一意要在前线大砍大杀,当一个军事家——而且那时,别的机会没有,但打仗的机会绝对有。哪知,曹丕就是怕他发挥这个特长,把他的军事权拿下了。他的心情当然极端郁闷。人的心情一郁闷,垮下来就很快了。于是,曹彰就突然死在那里。当然,曹丕有没有做手脚,谁也不知道了。但曹丕听到这个亲弟弟死去,心情一定很爽
曹彰一死,曹丕觉得最大的威胁没有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可曹氏的前途就不妙了
曹丕到了这时,更加坚定地执行“宁交外姓,不与兄弟”的政策,当自家的那些军事牛人不断地死去后,就把那些外姓牛人慢慢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当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这个做法是十分符合历史潮流的。可从他们曹家的利益来说,他就为他的子孙埋下了定时炸弹
这段时期,他提拔得最快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老早就被曹操安排在曹丕手下工作,当曹丕的死党。司马懿是个智商高度发达的人,连曹操都有过多次要搞定他的念头,曾经专门向曹丕讲过司马懿的事,说司马懿是他们曹家最危险的人物,要曹丕多加提防——可以多向他请教,但不能把枪杆子交给他。终曹操的一生,司马懿不但从没有过军职,而且文职方面的职务也不大。可这个司马懿很了得,硬是靠自己的水平,把曹丕彻底摆平。曹丕宁愿相信他的话,也不相信曹操的告诫
曹丕之所以对司马懿这个史上有名的阴险人士全面信任,肯定是因为他曾经在曹丕与曹植的争斗中,帮了他不少忙。只是他为人太阴,做事不露声色,帮曹丕出了那些狠毒的主意之后,就玩潜水,说那些事跟他无关,他根本不知道。因为他知道,要是曹操知道这些诡计是他贡献出来的,那么杨修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在这方面出风头,是容易找死的。外人不知道这个内幕,但曹丕却很欣赏他。曹丕一欣赏他,他的前途当然就十分光明了
曹丕虽然对伐吴有了个深刻的反省,但他的内心里仍然不服那个孙权,那么小一个州,凭着那条长江,就可以跟他对抗到底。可能是上一次准备太不充分了吧?于是,就又想带着大军南巡一次,如果机会成熟,就顺便猛扁一下东吴
这年的七月,曹丕宣布再次伐吴
辛毗又出来反对:“现在咱们才刚刚平稳几年,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人口还一点不多。什么资源还没有积累到位,就急着去打仗,这是很不好的。而且,东吴确实不好打。以前武皇帝多次出兵,但最后也只到了长江边就回来了。现在咱们的军事实力并没有比以前强悍多少,又想去那里报仇,估计这仇仍然报不了。现在咱们应该做的是好好抓抓生产,等十年之后,综合国力上来了,再去修理他们,想不成功都难。
曹丕一听,心想:要十年?十年之后,你以为就咱们的综合国力上升,人家的综合国力就不上升了?晚打不如早打。他当场回答说:“照你的意思,是把这个强敌留给我的后代来解决了?”曹丕别的话都不怎么中用,但这话却很有预言效果。辛毗只是说要等十年之后,现在曹丕才三十多岁,十年之后也就四十多,可他却说十年之后就得交给子孙来完成了。那意思就是他也活不过十年了。估计这话是气话,是他随口说来呛一下辛毗的,但最后却成为准确的预言
辛毗仍然没有被他呛住,说:“以前周文王把纣王留给姬发也是很正确的,是明智之举。
曹丕不听。于是,起兵南下。他把司马懿又提拔了一级,让他以尚书仆射的身份当首都的留守。按道理而言,尚书仆射的官也不算很高,上面还有一大堆高官。而且那时是战争年代,一般当这个留守的,要么是宰相级别的大员,要么是军方的高级领导人。可现在只是让尚书令的一个副手上来,主持中央的全面工作。司马懿就这样终于一脚迈进了历史的前台
司马懿的智商和能力肯定比辛毗强,而且也知道,曹丕伐吴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但他没有出来说话。其目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从中得了利益——曹丕一走,他就是首都说话最算话的人。不管曹丕伐吴是赢是输,他总是赢家。而且,曹丕南下跟东吴玩,即使玩不过孙权,也绝对不会被孙权搞定,到时魏国只是打了一个不成功的战争,而吴也只是赢了一场战争,其地皮不会有一点改变。而他可以借此机会在首都经营,表现一下自己的水平。当曹丕无功而返时,看到自己把后方搞得形势大好,心情肯定很好。曹丕的心情一好,自己日后的好处就多多了
这才是真正有权谋的人
第二个月,曹丕就把部队全部转为水军,自己造了一座龙舟,然后坐着这个龙舟,沿蔡河、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他感觉很好,一路坐船过去,水波荡漾,很有诗意,却不晕船,说明他这个北方诗人皇帝已经适应了坐船。他都适应了坐船,那些魏国子弟兵也会适应的
九月,他带着水军来到广陵
孙权方面看到曹丕的大军开了过来,一点也不慌张,开了个会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徐盛说,魏国虽然部队人数庞大,声势很吓人,其实仍然是纸老虎,纸老虎的数量再多也不可怕,用几个稻草人就可以吓走他们
于是,孙权接受徐盛的建议,派人在竖立的木桩上包起苇席,做成假的城池和望火楼,从石头城到江乘一带,连绵相接,有几百里长。这个工程虽然浩大,但因为做法简单,徐盛只在一夜之间,就全部搞定。然后又派了很多船在江面上巡逻。战争氛围搞得很浓厚
曹丕终于牛烘烘地赶到。可他看到这个景象时,再看一看长江的水,心情立马收缩,当场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长叹一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意思是说:我们虽然有铁骑成千上万,却一点没有用武之地,看来东吴还真的打不了。正巧,这时,长江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把曹丕的龙舟也吹得猛烈摇摆起来,离翻船就差那么一点。不过,他很快又镇定了过来。他镇定之后,就很想一走了之。可这么牛烘烘地带着全国武装力量杀了上来,最后就这么又回去,御驾亲征,变成什么玩意儿了?而且还没有跟人家有过任何接触,就收兵回去,这会被人怎么说?于是,他在脸色恢复了之后,就问大家:“你们说,孙权到底来不来?”要是孙权来了就跟他玩玩,要是孙权不来,那说明孙权现在已被他打怕了,不敢出面了。这样他仍然有面子。于是,他就可以有理由大声宣布撤军,一点不怕丢面子了。曹丕打仗不行,但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水平还是很给力的
他手下那些高官都是聪明人,一听他这么问,立即深刻领会了曹丕的真实意图,个个来抢着发言:“陛下御驾亲征,孙权一定怕得要死,一定会负隅顽抗。他又是个小人,肯定不会放心让他的手下带兵出来,所以他一定会亲自跑过来送死。
只有刘晔不同意,说:“孙权可不是大家说的那么差。他现在一定以为,陛下前来,只是诱他出来,然后让其他将领再从别的地方进攻。所以,他不会亲自出来,但他布置的部队也不会撤走。
曹丕一听,不会这样吧
他在那里等了几天,还是不见孙权的影子,而长江南岸的那些布置仍然没有一点变化。曹丕这才知道刘晔的预测一点没有错,于是,只得宣布撤军。这一次,曹丕来得轰轰烈烈,好像不大打一场决不收兵,可最后就这样收场了
在曹丕要撤走的时候,曹休派人进来报告,说抓到一个投降的东吴人,他说现在孙权已经到了濡须,要跟魏国干一场
曹丕一听,心想,孙权要是现在真的出现,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打下去,肯定不行,不打,又太丢面子了
中领军卫臻说:“孙权除了依靠长江外,没有别的依靠了。他只是敢在水里牛烘烘,绝对不敢上陆地来走几步。所以,这个消息绝对是假的。
他下令把那个投降的人叫来,使用酷刑,那个人受不住,终于老实招供,这个消息是东吴守将看到曹丕要退了,故意创造出来,然后让他前来忽悠一下魏兵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