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悲歌之李密Ⅴ——不想打和不敢打

英雄悲歌之李密Ⅴ——不想打和不敢打 三月二十六日,夏军大营外三里,夏军的侦察兵正在紧张的观察周边的局势,突然间,远远的,有四个人骑着马朝这里逼近
夏军将士顿时紧张起来——难不成是敌军来侦查军情的?就在他们狐疑未定之时,四人中有人对他们高声喊话:“你们主帅窦建德呢?我是秦王李世民!”说毕,此人突然射出一箭,而且当即命中夏军一将
夏军大营顿时一片骚乱,瞬时之间,有五六千骑兵从大营中冲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朝着那四人杀奔而来
来到夏军大营前挑衅的,正是李世民本人;他的身边,也确实只有三个随从;在夏军凶猛的出击后,李世民的其中两位随从顿时吓傻了眼,他们实在搞不明白,老大这是吃了什么药,为啥要跑到人家地盘去招惹人家——人家一人一口唾沫,不就能把咱四个人给淹死了么
李世民看出了他们的担心,命令道:“你们两个先走,我和尉迟敬德殿后。”那俩走没走,现在我们不知道了,但是,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倒确实是承担了殿后的任务,看到夏军追来,他们反而放松了缰绳,缓缓前行。夏军不断逼近,此时,李世民搭弓射箭,弦响之处,箭无虚发
李世民每射杀一人,夏军就会稍稍的停止,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又会疯狂的往前追,如此再三,李世民已是前后射杀了数人。一旁的尉迟敬德,手握长矛,等对手追近后,便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瞬间就击杀十数人
在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威慑下,夏军的追兵居然慌了神——看到对手主将就在眼前,而且两人两骑,一举生擒似乎易如反掌;但是,就是这两人,一个擅长远战,一个擅长肉搏,这么多人,居然没人能够接近…
看着夏军想追又不敢追的样儿,李世民却骑着马慢慢徘徊,徐徐后退,看着不紧不慢,一副不把夏军放在眼里的架势。夏军终于怒了——不争馒头争口气,让人如此鄙视,岂不堕了夏军常胜的威名!追!必须追
然后,夏军终于发现情况不对了——路旁两边,突有伏兵四出,通通是黑衣黑甲,当先三人,乃是徐世绩、秦叔宝和程知节!唐军一路掩袭,夏军溃不成军,于是唐军一战而杀三百人,生擒殷秋、石瓒二将
当然,李世民的挑衅,李世民的引诱,路旁的伏兵,这都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了的——抵达虎牢次日,李世民就率精兵五百出虎牢关,东进三十里,在路旁埋下了伏兵。当然,李世民带着四个人就去夏军大营挑衅,也是有人表示过反对的,但是李世民信心十足,他对着尉迟敬德表示,我有弓箭,你有长矛,对手纵有百万,能奈我何?他甚至还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当然,李世民清楚的很——“贼”是不可能“见他而还”的;他的挑衅,他的引诱,一定可以让夏军乖乖入彀的;他的伏兵,一定可以派上用场的,此战也一定可胜;原因无他,窦建德夏军新胜孟海公,“将骄而卒惰”
因为“将骄”,所以,夏军一定无法忍耐李世民的挑逗,一定会大肆追击;又因为“卒惰”,所以,此战唐军必胜无疑
李世民这一招,就是传说中的“下马威”
此战后,李世民给窦建德写了封信,表示
赵魏地区(河南省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本是大唐版图(此前确实是在徐世绩和李圆通的控制范围下,后来窦建德南征,夺取了此地),却被你夺取。只因为淮安王(李圆通)受到了你的礼遇,而又送回同安公主,大唐才对你赤诚相待,解除了冤仇。如今,王世充跟你结盟,此公是个反复无信之人,又“亡在旦夕”,却用花言巧语前来诱骗于你。而今,你有三军之众,却仰人鼻息,有千金之重,却徒自浪费,我深为你所不取。如今,我和你的先锋相遇,已将其摧毁,你们两家的使节,不能互通音信,岂不惭愧?如今,我已经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善意。如果你不能回复我的善意,恐怕你会追悔莫及
当然,李世民写这封信的目的,必然不是指望窦建德能够立即撤退——人家率领数十万大军远来,前锋刚一接触,吃了个小小的败仗,就马上想着开溜,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他的目的,乃是动摇窦建德的军心
窦建德援郑,虽说是唇亡齿寒,但是,更多是雷锋行为——毕竟,窦建德跟唐朝此前关系并不坏;毕竟,王世充这小子确实不是东西;毕竟,为了当雷锋,也犯不上赔上老本…
因为这些,窦建德的援郑行动,未必能得到夏军内部的一致认可。所以,夏军如果战事顺利,倒也还则罢了,而一旦战事不顺,他们也就难免军心动摇;而李世民的这封信,不过是给这些人提个醒——你们要走,我可不拦着哦
一个多月过去了,夏军的军事进展很不顺利——因为虎牢的阻隔,夏军前进无路;而进兵攻击,又屡屡受挫;终于,如李世民所愿,夏军出现了退军的声音
四月三十日,李世民又在窦建德伤口上撒了把盐,他派王君廓率轻骑一千余人,杀掠夏军的补给线,击破夏军,擒获夏军大将张青特
此时,夏军内部已经有人提出意见,要求改变作战方针了,其中,有个叫凌敬的,给窦建德提了个意见——今唐以重兵围东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收河东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掠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
凌敬的意见,就是说,要趁着唐军大军围困东都的当口,趁虚而入,攻取河东之地,给关中施加压力。这个主意怎么样呢?当然不错!如凌敬所言,有三利——乘虚掠境,师有万全(唐朝如今后方空虚,此时进兵,当然军队不会有损伤);拓土得众(照着凌敬的建议,开疆辟土自然是一定的了);郑围自解(这是必然的,李世民不可能放任夏军长驱直入,逼向关中,他势必是要自动解围,率大部队回关中救援的;就算李世民不退军,也对夏军没损失,洛阳毕竟不是窦建德的)
凌敬说要进取河东,威慑关中,有人有不同意见,王琬和长孙安世,这俩就不同意,这俩的意见是,大王咱也别跟这耗着了,赶紧的,举兵西向,趁早跟李世民决一雌雄。这俩为啥有这意见呢?因为他们都是王世充的人呗…
这俩有一特点,能演戏——不愧是跟着王世充混出来的,耳闻目濡啊,怎么也学出了三分样儿;每次跟窦建德说要西进,都是泪流满面。窦建德看这俩这表现,老实说心里怪不落忍的。当然,他们毕竟是王世充的人,说要西进,难免说服力不足,于是,他们就大洒银子,贿赂窦建德的将领,指望他们说话。窦建德的那帮部将,收了人银子,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不说话也不好意思,于是纷纷表示,老大别听凌敬的,书生之见,我们看还是西进
窦建德呢,本来是要听凌敬的,结果一看部下们意见挺统一,都说要西进,要跟李世民决战,于是表示:“今士心锐,天赞我也,师将大捷。方用众议,不得如公言。”凌敬还想辩驳一番,结果直接被窦建德给轰了出去
窦建德大概不知道,这个所谓“士心锐”,不是“天赞”他的,而是王世充的银子“赞”的……所以,不倒霉等啥呢
在窦建德倒霉之前,窦建德的老婆曹氏也表达了她的意见
曹氏首先表示,凌敬这建议挺好,不听他的干啥?然后,她还表示,不仅要听从凌敬的意见,“自滏口道(太行山八径之四,河北省武安市西南)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山西省)”,而且,还要联结突厥,让他们在西方抄掠关中;到时候,李世民不解围都不行啊。最后,曹氏抨击了诸将的说法——若顿兵于此,老师费财,欲求成功,在于何日
曹氏就是那位曹旦的妹子了,虽说是一母同胞,但是,这位曹氏可比她哥强多了,实乃巾帼英雄,不让须眉,非常有见识
老婆这么有见识,窦建德是不是很高兴呢?结果,窦建德表示:“此非女子所知。且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且示天下不信。
窦建德这番话,提了个很有趣的东西——信
窦建德这个人,他的统治方略,就是以德服人。所谓“以德服人”,就是不断从言语和行动上,宣传儒家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靠着这套东西,窦建德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河北脱颖而出
然而,任何一个政客都得明白,他的所有统治方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一个真正高明的政客,将会是一个十足的实用主义者,在他的思维逻辑中,摆在第一位作为考量的,永远是那两个字——利益
该不该“守信”,当然,同样需要从利益的角度去考量。“信”这个东西,当然,贯彻它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政客还需要做到的事情是——分析它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术语,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可以有多个选择,但是,最后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只能是一个。当你选定一件事付诸实施后,你就放弃了做其他事的可能,此时你做其他事可能得到的收益,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所谓机会成本
拿窦建德此次为例,在这样的时间段,他有多个选择,可以采纳凌敬的意见,也可以采纳被收买的将军们的意见,也可以选择撤退。当然,窦建德不可能选择撤退,因为如果是这样,他就根本没必要来。他的现实选择是两个,一是正面对抗唐军(就是所谓的守信),二是避实就虚(就是所谓的不守信)。那么,正面对抗唐军(守信)的机会成本就是避实就虚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
如今,在这种局面下,显然,“信”的机会成本很高,远远高于守信能够得到的利益——在“乘虚掠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面前,让天下人夸你守信,简直就是浮云
战斗的结局,其实从窦建德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