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终于离去

张仪终于离去 秦惠文王接过老爸的班,干了很多对秦国有影响的大事,算起来还是一个有作为的老大。这哥们儿估计早在当太子时期,对权谋就有了深刻的研究。当时,晋国被三个权臣一分为三;齐国干脆就给田氏搞定,虽然还有齐国的大旗,但已经改为姓田了。从这些事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要让老大的权力得到巩固,就不能让权臣有生长的土壤。这时,他研究完这几个国家之后,回过头来一看,秦国的大良造权力也大得要命,军、政大权全在他那里,他一决定,老大基本只是盖个公章认可而已
当然,商鞅作为他的老爸的得力马仔,他老爸还是很能控制商鞅的。可到自己当政就不一样了。而且,他老爸在商鞅按照他的功绩,封他为商君。当时的很多诸侯都是“君”。包括他们秦国也是君啊
他老爸觉得对商鞅还不够意思,居然连禅让的想法都有了
既然他老爸有禅让的想法,他自己则去死的想法也要有了
他认为,如果再让商鞅发展下去,商鞅就是齐国的田氏。因此,他一上来,第一个动作就把商鞅搞定。他的英明就在于,他这个事件是对人不对事,商鞅的脑袋尸体可以五马分之,但商鞅制定的政策却百年不动摇
他最后设置相国,把大良造的权力分掉,算是解决了内部威胁。他同样继承他爸的做法,继续任人唯才的政策,重用了大量的牛人。虽然在他的面前,也出现过牛人相互拆台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能让很多牛人留在秦国,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
这哥们儿的脑子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清醒状态。即使在他完全的信任张仪时,仍然能听取司马错的意见,否决了张仪伐韩的建议,而听从司马错的话,进军巴蜀,为秦国赢得了一块富饶之地,也为日后压迫南方大国楚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了毕生的精力,采纳张仪的策略,坚持不懈地采取连横之策,通过外交与军事结合,硬是把六国合纵之计破坏得分崩离析,在那个乱纷纷如一团麻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很多精彩的大戏。以一国之力,纵横捭阖,把六国玩了个够
当然,他也面临过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然而,他仗着外交上的优势,最后仍然渡过难关,让秦国依然屹立不倒
他一生的功绩,与张仪绑在一起。所以,当他一死,张仪就知道自己在秦国的市场已经走向了末路
张仪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商鞅之死,并不是他变法变错了,而是因为他的功劳和权力太大,便新领导人感到了威胁
张仪更知道,他在太子的眼里,已经成为他日的商鞅
如果继续留在秦国,商鞅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以前,商鞅为了推行新法,曾经得罪过还是太子时的秦惠文王。而他也曾跟武太子的关系不和谐
对于一个大权在握的政客来说,这是致命的硬伤
另外,作为一个极为活跃的政治家和口才超级好的外交家,不管是在外部还是在内部,注定会有很多对手。外部对手可以不理,但内部的对手却会给你造成很大的麻烦。当你大权在握,红极一时的时候,他们都闷声吃喝赌嫖,好像什么话也不会说。可看到你的市场到头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猛喷口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不把你搞死决不收兵的精神,挖掘你的错误,不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是不会罢休的
秦惠文王是个早婚早育的突出分子,才十一二岁就当了爸爸——自己小学还没有毕业,下一代都已经上了幼儿园。他指定的这个继承人,取名叫荡
如果你理解这个荡是淫荡,那你就太不了解秦惠文王了
这个荡是荡平的意思。他希望这个儿子能够继承他的遗志,荡平中原,统一中国
阿荡同学确实是个猛男,据说力大无穷,经常跟人家进行力气比赛,基本都拿到冠军
他是个猛男,于是,他喜欢的也是猛男系列的人,对于张仪这种靠耍嘴皮、玩智商过日子的人是很讨厌的
秦武公也有自己的班底,这个班底的核心人物就是樗里子和甘茂
秦国的那些大臣,虽然在张仪还嚣张时,谁也没有出来表现一把。但他们都聪明得很,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话领会得比谁都深刻。老早就知道武王看张仪不顺眼。现在看到武王已经拿了大权,于是大家纷纷冒泡,个个揭发张仪,说张仪是个无德无才之辈,干的全是误国误民的勾当,不要让他再误国误民下去了。现在你到国际社会做个问卷调查看看,秦国的形象是什么形象?这个形象全是张仪打造出来的啊
秦武王一听,就不断地点头
这样,张仪跟老板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了
那几个刚被张仪说服跟秦国成为友好关系的国家知道张仪在秦国说了不算了,便都纷纷撕毁合同,集体宣布跟秦国翻脸,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张仪知道自己离商鞅的下场已经不远了。所以他必须离开秦国
张仪要离开秦国,那是很容易的
他找了个理由,对秦武王说:“现在诸侯中,最恨我的是齐国。如果我还在秦国,齐国肯定要过来跟秦国干仗。所以,请再派我到魏国去。齐国知道我在魏国,肯定会派兵攻打魏国。魏齐交兵,对秦国来说,是大大的利好。我们可以趁齐魏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去打韩国,直逼周地,拿到天下的版图。这可是帝王大业啊
秦武王一听,先不说这个帝王大业的前景如何,只要这个哥们儿离开自己的眼前,老子就OK了。于是,准奏。派了三十辆兵车,摆了个很隆重的排场,把张仪送到魏国。魏国又让张仪做了相国
齐王听说之后,果然大怒,张仪还在秦国,老子就只有愤怒,不敢出兵。现在到了魏国,老子还有什么可怕的?打秦国有点儿困难,可打魏国那是小意思啦。当场下令出兵大梁,让魏国知道重用张仪的后果有多严重
这时,魏国的领导人是魏哀王
你一看这个谥号就知道这哥们儿有多衰
魏哀王知道齐国大军杀了上来,果然吓得脸色全面发白,马上把张仪找来,问张仪该怎么办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步,跟张仪预料的完全一致,所以,张仪一点儿不害怕,说:“老大放心就是。我有办法让齐国部队从哪里来再回到那里去。
他把自己的一个粉丝冯喜叫来,说让其到楚国一趟,如此如此
冯喜按照张仪的安排,来到了楚国,再以楚国使者的名义跑到齐国,直接对还怒气未息的齐王说:“我知道大王现在最恨的是张仪。可现在大王所干的全是对张仪有利的事,让张仪以后在秦国生活得更幸福了。
齐王说:“我是最恨张仪。只要张仪在哪个国家,我就打那个国家。
冯喜说,这就是张仪的诡计啊。张仪准备离开秦国时,对秦王说,现在国际形势一片和平,对秦国很为不利。所以必须让六国发生动荡,秦国才好下手啊。现在齐国最恨我,只要我到了哪里,他们就会出兵那里。所以,你最好派我到魏国去。我一到魏国,齐国就会马上打过去。秦国就可以趁着魏齐大打出手时,出兵韩国,拿下三川大地,逼迫周都,让周王献出神器。这是帝王之业啊。秦王立马照办了。而齐国也按照张仪说的做了。这仗一打,张仪肯定会得到秦王的高度信任,使张仪以后在秦国的生活更加幸福
齐王一听,脸色一变,差点暴出粗口来了,我操,仍然在上张仪的大当。老子他妈的就不上你的当。当场下令退兵。老子不打你,看秦王还信任你吗
秦王当然不信任张仪了。可魏王还很信任,继续让张仪当相国。不过,张仪到魏以后,已经没有什么作为了。当了一年的魏相国后,他便死去
随着张仪的死去,纵横家的事业也宣布告一段落
当时天下大乱,各国互殴,人才也到处乱跑,谁用得着我,我就为谁贡献我的智慧。这里不用了,就再到别的地方去。人才的争斗和流动性超级活跃。这些人才,干的基本都是打打杀杀的事业。这些事业也都是高风险的事业。因此,大多数人都死于非命,或者是到处流窜,最后郁郁而终
唯独张仪例外。这哥们儿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说他是个超级诈骗犯,骗了这个国家,又骗那个国家,尤其是对楚国,简单把楚怀王侮辱得一点儿人格也没有了。堂堂大楚国王被他卖了个高价,还为他沾着口水一丝不苟地数着钞票,手都抽筋了,还不嫌累
于是,很多人都不齿其为人,说他人品太差。司马迁直接对他和苏秦下了个结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可当时他效忠的是秦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秦国,只要符合秦的利益,他什么都敢做。在人才流动十分畅通的年代,他却能忠于秦国。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人品还是不差的
在司马迁的笔下,张仪跟苏秦的份量没有一点儿差别。其实,从两人的业绩看,张仪的成就要比苏秦强得多。当然,这并不是说,苏秦的水平比张仪低,只能说,他的运气比张仪差
水平固然重要,运气也很重要
再说明一个问题
由于现在的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同志所提供的资料为参照的,所以,苏秦和张仪两人一纵一横,是一对敌手。但后来考古学家在马王堆里找到了一堆帛书,经过整理之后,发现这些书全帛是苏秦的书信。他们由此考证,苏秦比张仪还年轻得多。张仪死了之后,他才出场。此前与张仪上演对手戏的人,应该是那个公孙衍
不过,不管是谁,张仪的表演应该是很精彩的,虽然后来他因秦武王的猜忌而离开秦国,但他仍然把秦国当成自己的国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