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救赵

信陵君救赵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死后,他的儿子按既定程序接了大位
这个太子,就是秦孝文王
孝文王即位后,还记得他对华阳夫人许下的诺言,立刻让异人当了太子。当然,这时异人已经改名子楚
这哥们儿当年从邯郸逃命时,身边只跟着吕不韦,他的美女老婆和儿子赢政仍然丢在赵国。他们是生是死,跟他无关——而是跟赵国人有关了
赵国人没有下狠手把这两个人杀了,而是让他们继续在那里生活着。这时赵国高层看到子楚成为秦国下一代领导人的后备人选,立刻派人把那对母子送过来,表示愿与秦国成为友好国家
韩国人一看,赵国这个巴结手段很高明,可自己手中又没有这张牌,便也想了个办法,韩王亲自穿着孝服来到秦国,跪在秦昭襄王的灵柩前,哭得像死了老爸一样
燕国看到韩王做得这么肉麻,本来很想鄙视他一把,可一想,现在你可以鄙视韩王,但你敢看秦国不顺眼吗?人家都排队去巴结秦国,自己再没有动作,估计秦国就会有动作了
不过燕王的动作不像韩王的动作。他现在还是很清醒的,如果大家都这么排队去巴结秦国,最后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强悍无比的秦国,也许大家能多活几天
于是,他又重新捡起合纵这个旧文章,派栗腹到赵国进行友好访问,把跟赵国联合的良好意愿表达了一番。为了保证这次访问的成功,栗腹还花费了五百金,摆了一场超级奢侈的酒席,请赵王喝酒
燕王派出使者之后,就在那里等着访问成果
没几天,那个栗腹回来了,告诉燕王,赵国的青壮劳动力都在长平死去了。现在全国剩下的基本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一点儿战斗力也没有了。与其跟他们联合,不如把他们搞定,把赵国领土划进燕国的版图更划算
燕王一听,这也是个很好的创意啊。把赵国并到燕国,比跟赵国结成同盟要好得多了
只是这个创意太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就像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样,搞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脆弱起来,需要别人来帮他分享一下——这个分享其实也是分担一把。他把乐间找来,把这个创意告诉了乐间
乐间一听就坚决反对,说:“栗腹只看到赵国容易被欺负的表面,却没有看到赵国不会被打败的另一面。现在赵国的青壮年大多都被活埋了。但赵国是个四战之地,几乎是天天打仗,国民最拿手的技术就是上战场。所以千万不要打他们。
燕王觉得乐间的这话说得很没有道理,只看到赵国优势的那一面,却没有联系到燕国的优势,当下提醒乐间,我们的人口众多啊。现在我们去打他们,是五个人打他们一个啊。他们再怎么狠,咱用牙齿咬都可以咬死他们
但乐间仍然说,五个打一个也不行
燕王一听,就气愤起来,你也不摆事实反驳我,就用这话来对付老子,这不是太生硬了?你以为不可就不可。告诉你,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不再跟乐间争论了,直接派出兵车二千乘分两路攻赵,一路由栗腹带领,一路由卿秦带着
乐间彻底没话了,但那个将渠又说话了,我们刚刚与赵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大家刚在那场全世界最豪华的酒宴上发表了外交白皮书,访问团才一回来,就发兵去攻打人家。这是什么?就是“不祥”!我们肯定得不到胜利
燕王哪里能听这样的话?老子出师,你说不祥,老子不砍你,算你命好了。燕国在战国混了这么多年,人家隔壁邻舍都打得那么精彩,国家灭了很多个,我们的仗却打得这么少?这还算不算在战国时代
为了表示自己是在战国时代的,这仗无论如何也要打一打,否则太愧对这个时代了
燕王想到这里,最后还决定亲自带一支部队上前线去
将渠硬是拉着燕王的衣带,不让他出征。燕王一脚踢过去,然后雄赳赳而去
赵国一看,当然也不敢不重视,派出廉颇,带着赵军迎战燕兵
这次廉颇的战术一点儿也不保守,直接向燕军出击,先把栗腹打了个遍地找牙——栗腹也被乱兵所杀——又挥师而去,把卿秦的部队杀得四处狂逃,而且还乘胜追击燕军,深入燕地五百里地,并包围了燕国的首都蓟城
燕王这才傻了,看了看首都周围,全是大赵子弟的旗帜在猎猎作响,连天的喊杀声全是赵国那雄壮的口音。这才知道,轻易发动战争,后果是严重的。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派人过去向赵国求和
赵国这时却玩了个花样,派人过去对燕王说,只有派那个将渠来,才跟你们议和
现在你就是叫燕王把他的夫人派去,他也没有意见,何况那个一点儿没有礼貌拉着他衣带的将渠?当然,他现在还是冷静的,他先把将渠任命为丞相,然后再叫他出去
赵国还真讲信用,跟将渠达成了和平协议
这一仗说明,赵国的实力仍然在,虽然弱了一点儿。还说明了一点,即使处于当时的境地,诸侯国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但仍然没有联合抵抗的意识,只要觉得有利可图,就先自己猛打一气,一直打得没法再打了才叫停。这对于秦国而言,实在是非常良好的战争环境
这一年,也是个牛人死亡的年份。秦昭襄王刚死没多久,那个赵胜也挂掉了
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这哥们儿三次为赵相,在赵国向来说话最算话。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王中计换将让赵括代替廉颇,使得赵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败,国力从此再没有恢复过来。连司马迁都认为,赵胜应该承担长平之战的全部责任。这个责任还被追究到他力主接收上党的事上来。司马迁认为,如果当时赵国拒绝接收上党,秦国是不会生气的。秦国如果不生气,就不会进攻赵国。那么赵国就会很安全,就不会发生长平之战
司马迁由此就给赵胜下了个评语: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而且还追加一句:“利令智昏”
其实太史公把这些责任都推在赵胜的头上,显得有点过分了
先说说接收上党
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那么上党将无可争议地落入秦国的手里。那样一来,赵国的门户就大开。秦国为什么一定要攻上党?肯定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何况,从范雎为秦国制定的方略上看,攻打赵国是次优选择,即使那时不打,不用多久也会打来的。即使不发生长平之战,也会发生别的大战。所以,接收上党,并没有错
更不能制造“利令智昏”的锦旗送给赵胜
赵胜在长平之战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他没有出来赞同虞卿的建议,通过外交手段达到救赵的目的,更是在赵王换将上投了赞成票。这一票直接要了赵国的命
但总体而言,赵胜对赵国的贡献是很大的。邯郸之战,他与廉颇配合,一个主抓军事,一个主管内政外交,最后在最危急的时刻,让赵国继续生存了下来
赵胜死了,是赵国的巨大损失
而另一个人的死去,却一点儿影响也没有造成
这个人是谁?说起来你不会相信
他就是秦孝文王。这哥们儿在他老爸死后,为了表示自己很孝顺,就服丧一年,到现在(公元前250年十月)才宣布即位。可他屁股才在王位上坐了三天,就“薨”掉。他的老爸虽然长寿,在位时间也长,但他这时也只有四十八岁,还不到应该死的年龄。但他却死了
他因为什么病而死,史书也没有说明。但很多人猜测是吕不韦为了让子楚早日上位,才把他毒死的。这话肯定是不靠谱的
当时吕不韦才来秦国多久?连点权力场上的人脉都没有搭建起来,还处于基层阶段,影响力也几乎可以忽略,哪有能力去干掉秦国的老大。他的目的是让子楚当老大,哪敢在这个时期乱来?所以,吕不韦黑掉秦孝文王的猜测可以不用信
秦孝文王的死,应该是他自己的原因。或许就是酒色过度,让他身体彻底透支。你想想,他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太子虽然是接班人。可你接班之前,如果老爸身体好、思维正常,手下又有几个得力牛人,那么这个太子基本就处于待业状态,天天无事可干。一个人无事可干一两年也没有什么,但无事可干几十年,那就太可怕了
他无事可干就只好喝酒泡妞了
几十年如一日地喝酒泡妞,他那个身体老早就只剩药渣了
于是,他就死了
于是,异人(也就是子楚)顺利接班。异人也就是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没有食言,果然尊华阳夫人为太后,让他的老妈为夏太后,排名在华阳夫人的后面。现在你看到了吧?在利益面前,亲情只能退居二线。夏太后是秦庄襄王的生身老妈,按道理,应是第一太后。可秦庄襄王认为,你只会生我,人家却能让我当上大王,所以还是华阳夫人当第一把手
历史就这样进入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50年)
庄襄王更没有忘记吕不韦,他一当上大王,下的第一张任命书,就是任命吕不韦为相国
秦国在两年之内连续换届,很多人以为秦国的政局肯定会陷入动荡的局面
那个东周君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秦昭襄王在收拾完周赧王之后,并没有把周王室杀得一个不剩,而是把周赧王放回东周那里,把级别降为君。现在继承周君之位的就是东周君
东周君觉得现在秦国有机可乘,就又出面发出号召,请诸侯国过来谋划一下灭秦大计。这个大计很简单,就是让各国一起带着部队对秦国来个群殴,一口气把秦国打死
这话近百年来,从来都是硬道理,最后实施起来,基本都是硬着陆,个个受伤不轻。所以大家都说,谁有能耐谁带兵去群殴秦国,反正我们是去不了的
最后,诸侯国没有谁派出一个兵来
只剩下东周君一个在那里发傻
秦庄襄王一听,这家伙肯定是欺负自己是新老大,这才敢于向自己叫板。不打他一把,他还真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了
他看到吕不韦虽然当了相国,但到现在做总结时,一点儿功劳都没有,于是就让吕不韦带兵过去打这个东周君
东周君除了会发傻之外,什么都不会,身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没有多少武装力量。吕不韦顺利地把他拿下,然后迁到阳人聚
周王朝至此,彻底完蛋
秦庄襄王看到吕不韦胜利回来,马上大力表彰,封他为文信侯
当时,韩国和魏国都曾经表示拥护秦国,他们都是秦国老大哥的跟屁虫。其实,他们仍然在那里称王,仍然主持着自己的国家事务,虽然天天自称小弟,其实还是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秦国派蒙骜去打韩国。此时韩国已经很脆弱,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蒙同志一出手,就拿下了成皋、荥阳
而此时,楚国也不断向东扩张。他们出兵灭了鲁国,把鲁国最后一任老大鲁顷公赶下台,让其直接从一国之君降为草根
蒙骜打了韩国一把,觉得仍然不过瘾,又带着部队向赵国叫板,连下七十余城
现在能把别的国家欺负一下的,除了秦国之外,楚国偶尔也有点手段。于是,战国后期的格局逐步明朗
楚国将成为秦国最强劲的敌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