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又来了

诸葛亮又来了 孙权当了东吴这么多年的老大,他最清楚一点,他的水平不如曹操,也不如刘备,他的事业几乎全靠手下的几个牛人搞起来的。那些牛人立了那么大的功劳,水平又那么出色,势力难免会强大起来。于是,孙权对他们就有些不放心了。孙权虽然在危急关头时,最舍得放权,只要你舍得为他拼命,他就舍得什么都不管,一心一意当你的后勤部长。你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你,你向他猛烈砸砖,他也全盘接受,而且接受得连泪水都流下来。可是一旦局面稳定,他就得为他的权力考虑,觉得不抑制一下这些牛人的权力,他的权力就会削弱。大家从他选拔丞相那个事件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阴暗的心理
当大家都全票推举张昭当丞相时,他最后一票否决。可以说,张昭虽然犯过错误,当过投降派的核心,但他的人品和水平以及资格都摆在那里,那些投降的言论也不全是他的人品问题,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可孙权却不同意,而且这个不同意的态度非常死硬。当然,他的这个死硬态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很死硬,而是讲得很委婉,从性格方面来指出老张的弱点,说他是德高望重、是全东吴最优秀的人物,但不能当丞相。他任的第一个丞相是张邵。张邵是什么人?张邵人品绝对没有问题,但他既不是宗室,也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劳。认真算起来,在东吴的文武百官里,实在难以突出。可孙权就是认他。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身后没有背景,手下没有力量,是一个他可以摆布的人。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有水平的丞相,而是一个听话的丞相。再加上张昭那个火爆的性格,他能让张老先生当这个首席大臣吗
只有用张邵这样的人,孙权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进退自如,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觉得他找到张邵真是找对人了
哪知,张邵是个短命人士,才当了三年的丞相大人,就死掉了
这时,大家又力挺张昭。可他仍然否决。然后顾雍上来。顾雍当丞相,也不是因为顾雍有过多少出色的表现,更不是因为顾雍比张昭更杰出。而是因为顾雍的性格很好,从不张扬
这样的人,非常好用
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孙权觉得头大了
顾雍虽然很好用,自己做了什么好事,都归功于孙权,归功于人民,可顾雍的家族却是个大家族。顾姓在江南是四大姓之一。顾雍的背后站着一个巨大的力量
孙权一想到顾雍身后的那股势力,心里就不爽了
慢慢地,他终于发现,顾雍虽然很低调,可一涉及江东大族的利益,他的态度就很硬
孙权知道手下的牛人很多,这些牛人有能力、有水平,有时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他就很想修理一下这些人。可他知道,修理这些人并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自己就会被人家修理。于是,他就决定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谁要是触犯这些法规,就弄死谁。那些牛人牛惯了,肯定会频繁犯法,于是他就可以频繁地把他们搞定,把自己的权威彻底地树起来,让相权成为陪衬
哪知,他把张昭和顾雍叫来,跟他们商量这事时,张昭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声地对他说,现在法律太严格了,大家都骂娘
孙权一听,脸上就一片苦色,然后转过那张苦脸,问顾雍,你认为如何?他很希望顾雍能旗帜鲜明地支持他
哪知,顾雍这时却一点儿都不给他面子,说:“臣之所闻,亦如所陈。”我所知道的,跟张昭一个样啊
孙权气得要死,但却没有办法。他知道,他现在不能得罪这些实力派人物。更要命的是,连陆逊也上书劝谏孙权施德缓刑,宽容小臣。说现在需要人才,我们要坚持“忘过记功”的原则,只要他有水平、立过大功,都要重用,不要只记住他的错误。孙权一看,这些牛人平时不说话,可一旦触动到他们的利益,就全都站起来反对自己。他气得要吐血。觉得再让他们这么铁板一块下去,形成自己的势力之后,那真是麻烦大了。于是,就来个改革,搞了个“较事”制度,定期对全体官员进行考核,然后按考核结论惩奖。指定吕壹主持这个工作。你们不是说要容纳小臣吗?好啊,现在就让小人吕壹来跟你们玩儿玩儿。如果能把你们玩儿完了,那是最好的;如果搞不定你们,那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吕壹的身上
吕壹当然很深刻领会了孙权要搞定牛人们的意图,因此就把他的眼睛都盯在那些牛人的身上,利用考核的权力,收集他们的黑材料。否则,他哪敢拿顾雍这样的人开刀?哪敢拿朱据这样的人当靶子
只是吕壹水平太差,在刁嘉案中,只一个是仪死硬,他就搞不定,最后倒是把自己搞臭了。而在刁嘉案中,我们也分明看到了孙权的态度。孙权后来十分清楚刁嘉是受冤的,可他只是放过刁嘉,对吕壹连一句批评的话也没有。于是,吕壹又把手伸向顾雍——这才是孙权最想要的。哪知,吕壹这家伙的水平仍然欠缺,被那个谢同志几句话就忽悠过去,最后又放过顾雍。大家想想,孙权不是个昏君。他看到吕壹拿来顾雍的黑材料时,立即亲自出马,把顾雍叫来,当面问责。你想想,当着大家的面把丞相像审问小偷一样审问,不是想把他搞下去是什么?后来,因为吕壹的原因,孙权只得又放过了顾雍。如果这事只是吕壹一个人在战斗,孙权一直处于受蒙蔽状态,他不愤怒他还是孙权吗?可他这时又继续他的处理办法,放过顾雍,也放过吕壹,好像吕壹没有陷害过当朝丞相一样。接着发生了朱据的事。同样由于吕壹的水平太烂,最后引起大家的反感,终于让事情大白于天下,孙权终于认识到,要靠一个小人来摆平一干牛人,实在是太难了。于是,果断地把吕壹抛了出来。如果吕壹只是一个小人在搞事,能让顾雍这样级别的官员当主审吗
大家只要舍得动动脑筋想一想,就可以看到,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孙权的手在操控
顾雍和陆逊他们比谁都聪明,当然知道吕壹的身后有孙权。因此,在处理吕壹时,他们也很温和。顾雍不但对吕壹没有大声说话,而且在那个尚书郎怀叙大骂吕壹时,他还批评怀叙:“官有正法,何至于此!”政府自有法律,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其实,顾雍比怀叙更恨吕壹,更想当场吃掉吕壹的肉。可他知道,他得给孙权面子。这场争斗,好像是牛人们把吕壹搞定了,其实是大家把孙权摆平了。在处理吕壹时,就更能看到大家都在给孙权面子。本来很多人都主张让吕壹死得惨一点儿,可恰恰是那些被害得最苦的牛人反对那样做,不要用火用车。他们也知道,这事只能到此为止,不要把孙权逼到墙角,以后才好继续合作,矛盾才不至于更加深化
孙权当然知道,那些牛人个个聪明得要命,他利用吕壹的事肯定瞒不过他们。现在吕壹完蛋了,他还得靠这些牛人为他保江山。于是,在收拾吕壹之后,立马派袁礼当他的代表,到牛人们面前搞慰问活动。如果仅仅是吕壹在搞鬼,跟他没有关系,他杀了吕壹之后,这事就应该结束了,哪用得着这么做?更让人觉得诡异的是,在袁礼去慰问那些牛人时,那些牛人居然还在那里保持着惧怕的心理,陆逊、潘浚甚至还泪流满面。你想想,搞定一个小人之后,大伙儿在一起大快人心才是,哪还有这些悲观的表情?他们肯定怕孙权会再来一次“较事”,杀了吕壹,会再派个吕二出来。吕壹这家伙水平很烂,所以很容易被搞定,如果“吕二”的水平很猛,他们还有活路吗
孙权看到这些人都还在怀着极端的戒备心理,只得下了那份诏书。那份诏书虽说是在责备诸葛瑾等人不说话,其实跟一个“罪己诏”没有什么差别,后半段全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
到了这时,这事才算完。但东吴内部的分裂已经完全暴露,为以后自己人大砍大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这事孙权虽然搞得很被动,但另一件事却让他脸上挂了点儿笑容
就是那个诸葛恪
诸葛恪的老爸虽然也曾在孙权的打击黑名单上,但这并没有影响孙权对诸葛恪的信任。诸葛恪这时属于少壮派,羽翼根本没有形成,还在打拼阶段,因此也没有卷入这次“校事”风波之中
他这时正在丹阳,按他的计划开展工作。他上班的第一天,就发了一个文件,要求丹阳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加强所属辖区的防范工作,强化部队的训练,天天在那里做好打仗的准备。对那些已经投降过来的山民,则重新设立聚居地,让他们都在这些地方做良民。然后命令各级部队的长官死死地守住险要,只是在驻守的地方做好工事,但不能跟山越的武装发生战斗。做完这些布置之后,下令全丹阳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等稻谷一成熟,立即出动部队去收割,一颗粮也不能留在田里,连稻种也不能外泄
山越武装们打砸抢的水平很好,热情也很高,可眼光却都是老鼠的目光,看不了几米远,平时基本不劳动,哪天没有吃的了,就大喊大叫着出山,开展一阵抢劫活动,便满载而归,又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哪想到诸葛恪会来这么一招?没几天,他们就宣布断炊。没有吃的了,还有什么战斗力?于是,意志薄弱的人开始出来投降
诸葛恪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下令:“只要山民们能够痛改前非,有意重新做良民的,我们都应该热烈欢迎,给他们做好安置工作,谁也不能随意为难他们,更不能将他们逮捕法办。
臼阳县长胡伉抓到一个叫周遗的山民。周遗原来是一个恶霸,犯了大罪才逃到山里变成山越,现在饿得不行了,才出来找吃的。胡伉抓到他之后,觉得这家伙只是个山寨版的山越,事实上是个货真价实的本地恶霸,于是就把他抓了起来,送到官府那里治罪
诸葛恪正愁山越们出来得规模太小,正想找个典型让山越们看到他不是在忽悠他们。现在胡伉搞了这个动作,正好成为典型。于是,他把那个周遗放了,却把胡伉抓了起来,说胡伉违反命令,乱抓重新做人的山民,是在进行破坏少数民族团结的事,应该杀头。于是,胡伉的脑袋被砍了下来
正在山里观望的山民看到诸葛恪这个动作,知道这不是在忽悠他们,是真的让他们从山里跑出来当良民。于是,都带着家属出来,没有一个人留在山里了
诸葛恪立即按原来的打算,从中选出青壮年,让他们成为光荣的东吴子弟兵。他自己带着一万人,其余的就分给其他将领
孙权知道后,心里很高兴,觉得这哥们儿原来不是吹牛,而是真的牛,立即任命他为威北将军、都乡侯,到庐江那里办公。你从他的职务上看,就知道孙权这时对他的期望已经很大
一个未来的东吴牛人就这样茁壮成长着。
第三章 误国从这里开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