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是为有实力的人准备的
他的这个同情虽然从不公开表露,但还是有人知道的
知道的人就是毌丘俭
毌丘俭在进行倒司马的前期准备工作时,也想到要笼络一些名士。那时玩政治的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拉名士下水。拉名士下水,就等于得到人气,得到人气就等于得到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所有玩政治的人都懂的——即使这个家伙的种种做法都不得人心,但他也总是觉得自己很得民心,也觉得自己很需要民心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毌丘俭也把目光投向名士。他肯定对这些名士进行过考察,知道不是所有的名士都会团结到他的周围来,但他知道,嵇康有可能成为他的同盟军——因为嵇康跟别人不同,他是曹家的女婿,而且他性情刚烈。性情刚烈的人,都是性情中人,性情中人都有同情心。于是,就派人过来请他入伙
嵇康那时脑袋一热,觉得这也是曹家雄起的一个机会,就想轰轰烈烈一场。不过,他还是很小心谨慎的。他把这个想法跟山涛交流了一下
山涛立即向他分析了一把当前的形势,认为现在司马氏正是强悍时期,强悍到什么地步,可以说跟以前的曹操没什么差别,谁跟他硬来谁就会死。劝嵇康同学不要在这个时候头脑发热,这时一发热就会热到死。不信,你可以看看毌丘俭他们的下场
开始嵇康有点儿不信,后来他信了
因为,还没过几天,毌丘俭彻底失败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
到了这个时候,他知道曹操开创的事业已经彻底没戏
于是,继续喝酒,继续当竹林七贤的中坚分子
竹林七贤好像是以喝酒著名,但大家也不在同一个档次。刘伶和阮籍喝得最厉害,属于逢酒必喝、逢喝必醉的人士,嵇康喝得很有分寸,往往只喝到七八成就坚决叫停。后来,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学者对竹林七贤这几种喝法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们都是司马氏的不合作者,喝酒是抗拒司马氏征召的一种手段。尤其是阮籍,每次司马氏诏书一到,他就喝得倒地不醒,不管你如何弄他,他都是那个醉样子,让你无法跟他对话。偏生司马昭是他的铁杆粉丝,因此,对他用这种方法来对付自己,一点儿措施也不采取。于是,他就不断地醉下去
嵇康却不一样。他不光是竹林七贤的重要成员,而且还有个身份,就是曹魏的宗室人员。司马氏喜欢他前一个身份,但不喜欢他后面的,因此对他还是很提防的,把他列入重点监控的对象。嵇康可不是个糊涂人,当然知道司马氏的这个想法。司马氏一有这个想法,危机感就时时包围着他。只要他稍表现出什么情绪来,他的后果就很严重。因此,他很小心谨慎,从不乱开口说话。竹林七贤的小老弟王戎后来回忆他与嵇康的交往时,说:“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你想想,跟他天天在一起玩儿,玩了二十年也没有看到他的喜怒,这个谨慎真的可以无敌了
他不滥喝,是谨慎所致
不喝酒,又不谈政治,实在也太无聊了。于是,他就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嗑药,想去过神仙的生活。当时,不叫嗑药,而叫“服散”。当时服散也是一种很时尚的活动,很多有身份的人都吃着这些东西。但嵇康服得比人家多。他坚决认为,这个世界有神仙,人也可以长生不死,甚至可以成为神仙,只要你努力吃药,吃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这些效果
据说,服这些药,对精神的作用跟现在的摇头丸差不多,吃了之后,走起路来也摇摇晃晃,像神仙一样轻飘飘的。但有一点跟摇头丸不同。现在摇头丸是贩毒分子们偷偷拿出来卖给那些小青年,而当时的药大多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都是自己到山上采集,然后按一定的工序加工出来的
嵇康吃的药多,因此经常要到山里寻找制药的原料。他是一边找原料,一边找神仙
据说,他还真的碰上了几个高人。第一个高人就是孙登
当时竹林七贤的招牌已经很响亮,可孙登比他们更响亮。这位老人家是有名的隐士——隐士本来就是永远潜水、从不冒泡,可潜水潜得居然有名,这个还能叫隐士吗?但不管怎么样,孙登就是当时最有分量的隐士。据说,他隐居在河南的北山上。孙登如果生在今天,绝对是个超级的行为艺术家。人家隐士或者是山里人,至少也盖个简易的茅草房来住。他却是用自己的牛力,在那里挖了个大洞,然后就在洞里居住,过起山顶洞人的原始生活,虽然有点儿潮湿,可也冬暖夏凉。更雷人的是,孙登拒绝穿衣服,身上全是草和树皮编成的东西,原生态得要命。到了冬天,那些草啊、树皮啊不怎么暖了,他就放下自己的长发,让头发当自己的毛衣。他常常穿着这样的“时装”,在洞口那里睡大觉。由于身上全是长草和树皮,人家从他身边走过时,只是看到一堆臭草,一点不知道这堆臭草包裹着一个大学问家。史书对他的描述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他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本《易经》,还有一把琴。他所有的爱好就是跑到山顶上,面对大自然,来个撮嘴长啸。关于这个长啸,因为大师一爱好,后来就大大的出名。其实,这个长啸就是在吹口哨,把两根指头放进嘴里,然后发力猛吹,吹出的那个声音,就是啸声。不过,还有个据说,这个据说就是当时这个啸并不等同于现在小青年们的口哨,现在小青年们发狂起来,是乱吹出来的,而孙登们吹出的啸声是一种音乐,是有专门的乐谱的,也就是说,那个长啸真的十分靠谱。还是据说,据说孙大师在山头上吹这个啸时,鸟儿们听到之后,神经也兴奋起来,都飞到他的周围,和着他的啸声叽叽喳喳地鸣叫
北山那里也不是他一个人居住,还有很多山民是他的邻居。这些山民觉得这里来了个怪人,或者是个疯子。对于这类人,大家都一如既往地投以关注的目光。他们认真总结了一下,孙登虽然在这里住了N年,不但从来不买新衣服,从来不洗那张脸,而且从来不跟人家开口讲话,也从来没有生过谁的气。而且,很多次他是有生气的条件的,但他就是不生气
难道这家伙真的不会生气
他们最后达成共识,决定一起挤出个时间来,跟在孙登大师的后面,等孙大师来到水边时,突然大叫一声“倒也”,合力把孙大师推到水里。他们想,这回孙大师应该生气了吧
可孙登大师要是像他们想象的一样就这么生气,他还是孙登大师吗
孙登大师从水里冒泡出来,爬上岸,然后哈哈大笑,看也不看那些围观的人,就挥一挥“衣袖”,离开了那个地方。好像刚才被推到水里的不是他,而是一个跟他无关的人
大家这才知道,要让孙大师生气,真的很困难
你想想,把性格修炼到这个地步,这个人还是人吗
竹林七贤在当时是以傲气出名的,一喝起酒来,这个世界谁都可以无视。尤其是阮籍,一双青白眼,大家接触到的基本都是白眼。不过阮籍可以看不起别的人,但却不敢看不起孙大师
孙大师在苏门山隐居时,阮籍曾经向酒杯请假,跑到孙大师那里,想当孙大师的好学生
哪知,才一见面,孙大师却一点儿不睬他,虽然面对着阮籍,但眼前好像没有人一样。阮籍就更佩服大师了
阮籍很有礼貌地跟大师打招呼,可大师的耳朵好像已经丧失了听力,没有一点儿反应
如果是别的人,看到孙大师这个模样,早就大骂一通之后快速闪人。可阮籍不是别人,他最清楚孙大师的这个无视是大名士、大师级的做法。因此,他一点儿不生气,更不走人
其实,他的这个认识,仍然达不到孙大师的高度。他的这个认识,只达到竹林七贤那个档次。竹林七贤一般看到有才的人出现,而且人品也不错,态度就会软化,就会跟你大喝特喝、大醉特醉。他们把学问与人品以及搞点儿名士动作放在最高的层次上,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朋友
可孙登却不这样。他一点儿不把学问当一回事,更不管你的人品如何
阮籍基于竹林七贤的标准,开始以他们的方式与孙登对话。他以为,只要他把学问放出来,孙大师就会感动,就会免收他的学费,让他成为大师的好学生
阮籍确实有水平,从上古的历史一直说到现在,说得一年不漏、一里不缺,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讲得口水乱飞。哪知,孙大师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姿势,在那里抱膝而坐,对阮籍的滔滔不绝,没有一点儿反应
阮籍一看,这才知道,百家讲坛之类的栏目只能对一般人有效,但对孙大师是没有用的,是很浅薄的
他知道,现在大师是在研究养生之道,是要修道成仙的,以便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凡人。竹林七贤也有这个课题,而且他们的认识也达到很高的层次。他想,主攻的方向出现偏差了。还是从这方面入手吧
于是,他又把自己跟兄弟们研讨出来的那些养生之道拿出来,晒给大师看。哪知,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展览了一遍,大师仍然是原来的模样
他的努力又宣布白费
学问和养生之道是他的强项,现在强项全摆出来了,可在大师面前,这些强项一点儿也不强
阮籍这时真的软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他呆呆地望着大师,看到大师的脸上,除了那一层历史悠久的污垢外,没有其他表情。他脸上的无奈之情越来越浓厚。最后,他没有办法,觉得连手也没有地方放,就放到嘴里,长啸了一回
哪知,啸声还没有结束,奇迹出现了
阮籍差不多想哭的眼里突然看到大师的眼光一闪,那个脸上居然出现了一丝笑容
大师在阮籍一啸之后,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嘴巴,对已经无奈到最高点的阮籍说:“再来一遍吧。
阮籍这才知道,真正的高手,并不以言语和表情来对话,而是让心灵的碰撞来感应的。这个啸声发自内心,只要啸声一出,你的内心世界就表现得没有一点儿隐藏——当然,也只有达到孙大师这个高度,你才能从这个啸声里看穿对方的内心世界
阮籍到了这时,才知道他们竹林七贤在孙登大师面前,只能相当于一群学前儿童,幼稚可笑。于是,他在孙大师面前,放开心胸,长啸起来,之后尽兴而归,一边下山一边想,幸亏还会长啸,否则真的没有什么资本跟孙大师对话了。他才一脸满足地下到半山腰,突然听到山顶上一阵啸声传来。阮籍心头一震,只觉得这啸声当真是如天乐齐奏、万籁放声,满山满谷,都在激荡。他当场像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定在那里,品着那个啸声,只觉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终于知道,孙大师的这个境界,他们竹林七贤再修炼一百年也是达不到的
阮籍这次真的服了
他马上提速,一路不再喝酒,直接跑到家里,拿起笔来,写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大人先生传》,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世界观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