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边塞风云 百闻不如一见

第三章 边塞风云 百闻不如一见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了,就跑来问孔子:“孔子啊孔子,你是一位智者啊,你说我这个地方行政长官该怎么当啊?”孔子说,老朋友啊,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只能告诉你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什么叫先有司呢?先有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自己做好表率起码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自己要出色地、专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头。这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哪个下属会忠诚地追随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上司呢?哪个下属会死心塌地地为一个不能为他们树立表率作用的领导效力呢?所以,孔子说的“先有司”,是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创业者或管理者,他们抱怨自己的同事和下属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或者在工作上无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但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想过:自己达到这样的要求了吗?是否为他们的下属做了一个好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如果你的管理工作遇到了问题,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得怎样
什么叫赦小过呢?孔子说的意思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用人才要看大局,如果一个人总体上能够胜任你所给他安排的工作职位,那么在工作的非关键细节和其他方面,就应该宽容一些。没有哪个人没有缺点,没有哪个管理者身上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所以,管理人要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刚刚出道、本身学历又很高、做事情力求完美的管理者,非常容易犯的管理错误就是对人比较挑剔,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甚至苛刻到完全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要求自己的下属。这样,容易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工作团队内部制造紧张气氛,最后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团队的战斗力,甚至使团队趋于解体。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谁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管理别人和领导别人。在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面子的中国,掌握这种平衡的艺术,尤为重要
什么是举贤才?大家都很明白,就是要重用贤人。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贤人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做到“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操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做企业、做管理,要求不断地发展经营的规模;而经营规模的有效扩张,又以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放权为前提。兵不多、将不广,企业家和总经理何以率领队伍征战沙场?如何做到战必克、攻必取
刘邦曾经说过,搞战略、做策划,我不如张良;搞销售、开拓市场,我不如韩信;搞后勤、管行政,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用他们,所以刘邦感慨,他的兴起都是靠着这样的优秀人才!那么,我们今天的管理者怎样想呢?有道是,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公司,二流的人才造就二流的公司。管理者遇到公司管理问题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左右: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人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都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历久而弥新,足为今日管理者借鉴
下面我们就来看汉宣帝时期他的另一位重臣魏相。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相同村)人。年轻的时候好学,精通《易经》,后来考“公务员”成功,做了茂陵县委书记(县令),上任后,他很快就做了一件非“书生意气”的事来,当时朝中二把手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一位宿客到茂陵出差,为了引起茂陵县县令的高度重视,宿客来之前给魏相传的话是这样的:我是桑弘羊。魏相听说当朝红人桑弘羊来了,自然不敢怠慢,虽然没有弄个“十里相迎”,但欢迎仪式还是相当的隆重。结果只见桑弘羊的宿客,并不见桑弘羊
“御史大夫呢?”魏相问
“我是御史大夫。”宿客答
“你是御史大夫?”魏相惊讶地问道
“我是御史大夫派来的。”宿客从容地回答
对话到此结束,结果堂堂的县委书记明显被这位神秘来宾给忽悠了
国家忽悠国家,叫外交;政府忽悠百姓,叫政策;百姓忽悠政府,叫犯罪;领导忽悠百姓,叫号召;百姓忽悠领导,叫捣乱;领导忽悠领导,叫交易;百姓忽悠百姓,叫生意;男人忽悠女人,叫调戏;女人忽悠男人,叫勾引;男女相互忽悠,叫爱情…
而桑弘羊的宿客的忽悠明显是属于“领导忽悠领导”,本来是可以达成某种“交易”的,我来考察,你来接风,上级对下级的“临幸”,下级对上级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宿客一相情愿的想法,他忘了忽悠里还有这样一句格言:忽悠对了叫艺术,忽悠错了叫惹祸
面对宿客的忽悠,魏相不认为是“交易”,而认为是“欺骗”,结果他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怒发冲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陈圆圆,结果李自成在皇帝的宝座上连屁股都还没坐稳就滚下去了。魏相的一怒虽然不及吴三桂,但威力也不可小视。结果这一怒,可怜的宿客生命就到了终点
打狗都得看主人,处死了宿客,等于打了桑弘羊一耳光,很多人认为魏相大祸临头了,他的县长的帽子无论如何是保不住了。然而,当时桑弘羊正处于和霍光争权夺势中,再加上宿客又“罪有应得”,他也是爱莫能助,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而通过这件事,魏相声名鹊起,茂陵在他的治理下成了有名的先进县。也正是因为这样,随着桑弘羊等“四人帮”的倒塌(指霍光成功粉碎“四人帮”的阴谋诡计),魏相马上就得到了升迁,升为河南的省委书记(太守)
上任不久,麻烦事来了。因为这时的朝中丞相田千秋死了,按理说生老病死,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问题是田千秋死了,正在洛阳管兵器库的“仓管员”田千秋的儿子却辞职不干了,原因是魏相管理太苛刻,他怕自己“犯错”,弄个晚节不保,于是干脆直接炒了魏相的鱿鱼回家去了
田千秋的儿子走了,魏相知道祸患来了,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来:“别人肯定以为是我把他的儿子赶走了,看来我的祸期不远了。
果然,他话音未毕,霍光霍司令的谴责令就到了:“年少的皇帝刚刚即位不久,而函谷关是保卫京城的屏障,武器库是国家的军事重地。因此,让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的都尉,丞相的儿子委屈做武器库的仓管员。你作为河南的父母官,不以国家大局考虑,丞相尸骨未寒,你就落井下石,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厚道了呢?
这时那些被他打压的“敌对势力”马上纠集起来,联名上书状告魏相:滥杀无辜,草菅人命
结果这事一闹就闹到了“信访办”(主管官署)那里,可怜的魏相马上就被“纪委”来了个“双规”和“听候审查”。据说河南戍卒数千人对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拦驾,共同请愿在边关多留守一年来为魏相赎罪;又有河南的老弱百姓上万人云集函谷关要求入关,向皇帝告御状,为魏相鸣不平。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魏相还是被霍司令交到“最高法院”廷尉那里治罪
接下来魏相开始了他的“铁窗生涯”。就在他想着会不会将牢底坐穿时,汉宣帝上任了。他一上任,马上来了个“大赦天下”,结果背着“莫须有”罪名的魏相得以重见天日,又回到了自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茂陵去做县长了
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魏相没有失望,依然踌躇满志。付出总有回报,不久,又升迁为扬州市委书记(刺史)。就在这时,朝廷对国家公务员进行“考核”,政绩不达标的就要被“裁减”,很多人因此“下岗”
魏相亦是诚惶诚恐,就在这时,还是朝中光禄大夫的邴吉给魏相寄来了一封慰问信,在信中邴吉“暗示”魏相:朝廷已经深切了解你的成绩,希望你办事谨慎自重,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
魏相对邴吉的“忠告”很是接受,从此,他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做事更加谨慎小心。结果,不到两年,朝廷的调令就到了,让魏相就任谏议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就像现在的人大委员或者是国外的反对党议员一样,负责反映民生民意以及一些官员中不同的意见)。再不久,他又回到“基层”,重新再当河南的省委书记
接下来,他的仕途生涯就一路青云直上了:“基层”锻炼结束后,他回到朝廷当大司农(专掌国家仓库或劝课农桑之官),接下任朝中的二把手——御史大夫。此时正值霍司令霍光病逝,汉宣帝迫于霍家势力,不得已只得任用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做尚书令,让霍光的儿子做右将军
魏相却主张“削弱霍家势力”,并且提出了“架空”霍家势力的经典方案——朝中奏折可不通过尚书令,直接送给皇帝,直接架空掌握朝中人事权的尚书令。结果霍家权势如风雨飘摇般每况愈下,这时已接替韦贤做了丞相的魏相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霍家通过家庭会议,一致认为先假传太后令,把魏相骗到府上杀了,然后再废除太子,夺取皇位
但结果东窗事发,霍家一日之间灰飞烟灭,魏相的仕途一波三折,当真是成也霍光败也霍光。可他最终东山再起,成为霍氏家族的掘墓人,为后人树立起百折不挠的精神典范。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