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太猛

曹操真太猛 在曹操损失了郭嘉的时候,刘备却大有收获
刘备就是在这一年收获了诸葛亮
刘备到荆州之后,对自己及这些牛人的成败做了个全面的总结,立马知道,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逆潮流而动,最后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而是手下的人才太菜,哪比得曹操手下的那几个死党?可以让曹操多次在生死关头大获全胜。所以说,争夺天下,表面上看,大家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大战。谁手下有人才,谁能重用人才,谁才能笑到最后
刘备很快就知道刘表是成不了气候的,虽然霸占着天下最要紧的地盘,也有着非常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因为自己差,手下的人也差,就造成了现在的这个局面。他知道他再怎么向刘表提出什么建议,最后都等于零
于是,他不再理刘表,只专心做自己的事。当然,现在他不能抢占刘表的地皮,更不能吞并刘表的部队,但他可以发展自己的死党,找几个像曹操手下那些谋士的人才
他找人才的方式也跟人家一样,就是去跟那些名士聊天,从那里获得信息,然后再去招聘
当时,司马徽是荆州头号名士,家里天天集中了一批读书人,在那里以天下事为话题聊天
刘备就跑过去司马徽那里,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神态,先是请司马徽出来帮他一把。但司马徽却不愿出来到处乱跑。于是,刘备说,他不出来也行,但要帮找几个人才来
司马徽说:“现在很多读书人,看上去很有水平,其实什么都不懂。你请他们过去,他们除了会花你的钱之外,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只有卧龙、凤雏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刘备一听,卧龙、凤雏是什么人?这名字很另类,估计也是人才吧?他忙问,这不是他们的原名吧
司马徽说:“他们的名字叫诸葛亮、庞统。
不久,徐庶看到刘备的招聘简章后也出来跟刘备混
《三国演义》里把徐庶与刘备的见面以及他与刘备初期的合作写得很隆重,还把刘备在叶县与夏侯惇的大战,说成是徐庶的妙计。但陈寿却没有记载,所以,那个情节估计也属于小说家言式的说法,当不得真。不过,关于徐庶的其他描写,还不算出格,如徐庶年轻时是个武侠迷,天天练着宝剑,最后还帮某个人报了仇。他杀人之后,马上就明白杀人要偿命的简单道理,于是就当场化装,到处跑路逃命。但还是被抓住。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装哑巴。于是就把他绑在车上游街,让人家来辨认,但谁也不敢过来指证。后来他的同伙就过来把他救出去。有了这个经历,他终于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大侠。于是,弃武习文。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底细,知道他是个杀人犯,就都不理他。他却一点儿不在乎,天天低调做人,起得很早,先把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努力学习。他先跟石韬成为好朋友,然后又跑到荆州,与诸葛亮结交,一起加入司马徽论坛社区。刘表向来对名士很客气,就去请徐庶过去当官
徐庶那时也很想当官。可一看刘表那个模样,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视人才的老板,就坚决拒绝了。从这点上看,徐庶还是有点儿眼光的。他跟刘备后,觉得刘备还真够哥们儿,现在虽然资金薄弱,整个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只要让他缓过气来,他肯定能把它做大做强
徐庶到底当过江湖人士,自己的生活一改善,马上就觉得应该让老朋友也过来有福同享,于是,就把诸葛亮也隆重推出来:“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刘备说:“当然想见见啊。你马上去请他一起过来。
徐庶一听,大概觉得刘备的口气有点儿牛,便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意思是说:他是个大人才,不可能招手即来,而是要主公亲自去请啊
刘备一听,有这么牛?但想想,徐庶和司马徽都这么隆重地推荐,肯定是有水平的,就跑一趟吧。反正近来也没有什么事做
于是,诸葛亮就此隆重走上历史舞台
《三国演义》里把刘备去请诸葛亮这段写得很精彩,还因此创造了那个“三顾茅庐”的成语,至今大家还到处传颂。其实,史书里只是一句:“凡三往,乃见。”去了三次,才见得着。到底为什么去了三次才见到,陈寿没有说明,估计是孔明不在家。所以,刘备几次赴空也是情理之中。或者,徐庶早就跟诸葛亮串通,他硬是躲在门背后不出来,从门缝里偷看刘皇叔的表情,杀一杀他的牛气——当然,这也当不得真。真实情节如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总之,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刘备厚着脸皮才请来的。而诸葛亮本身只是一个想“躬耕陇亩”到地老天荒的那么一个人。其实,真实情况是否如此
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此前的言行
诸葛亮的祖籍是山东琅琊,据说是汉诸葛丰的后裔(那年头,你想有个好出路,都得有个好祖先,孙坚如此,袁绍如此,刘备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他的老爸叫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但死得早。老爸一死,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有了问题。幸亏他的叔叔诸葛玄在当豫章太守,就把他和弟弟都带到那里。后来,诸葛玄因为跟刘表是好朋友,又跑到刘表这里混饭吃。于是,诸葛亮就成了荆州人。他“身长八尺”,不但长得帅,也很有远大理想,“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且年轻气盛,口气很牛——每自比如管仲、乐毅。所以,人家都认为他这是在吹牛
但有人信
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他们信
他们都是天天在一起的聊友,知道他真的厉害。这三个人曾问他:“你说说,我们以后能做到哪种程度?
诸葛亮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再问:“你估计你能做到什么地步?
亮但笑而不言。他笑着不回答,可以看出,他目光锁定的是更高的一个档次
但三个人仍然“谓为信然”,说明他们对他已经服气到了顶点
从他的这些表现来看,诸葛亮的出山是积极的,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这些大量的包装是否是他的前期工作之一,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见到刘备时,现场发表的《隆中对》,肯定是前期工作的硕果之一。那番话可是把刘备说得当场发呆,几秒钟目不转睛。刘备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只会流泪的善良之辈,而是一个从最底层做起,在各大牛人之间求生存、直到那些原来比他牛的人都玩儿完了,他仍然还在生存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点儿水平,能活到今天么?能在这里听诸葛亮的《隆中对》么?诸葛亮能让这样的人发呆,确实很不容易
于是,刘备“称之曰善”。再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弄得关羽和张飞很不爽,一见到他,马上就满脸横肉起来。刘备急忙出来和稀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这两个家伙才没话说
关于诸葛亮与刘备的见面,有另一个版本,就更直接说明诸葛亮的出山主动得要命
这个版本描写的情节是
当时刘备在樊城驻扎。诸葛亮通过长期的考核,把刘表和刘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对比,认为现在曹操已经摆平北方,下一步就要面向荆州。刘表那个家伙迟钝得要命,对曹操的进攻基本没有什么应对的办法——你就是教他办法,他也不会听你的。刘备要比刘表强多了。于是就去找刘备
诸葛亮找到刘备后,刘备并没有重用他。他看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因此很不把他当一回事
诸葛亮一见,心里就急了,知道自己再不表现一下,走在人家的前面,估计以后在这个集团里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有一天,在大家都离开后,他没有离开
刘备性格还是不错的,看到诸葛亮一个人还坐在那里,也没有说什么——显然也不把他当一回事。正巧有人给刘备送来一把牛尾毛。刘备以前的职业就是编草鞋的。他对这个编织业务还没有忘记,得到牛尾后,马上着手编织起来,手法还是很熟练
诸葛亮一见,有话题了,直接问刘备:“主公,你是有远大理想的人啊,现在怎么只是编这个东西?
刘备一听,就知道他不是一般人,马上把牛尾丢到一边,说:“我只是无聊的时候玩玩而已。
诸葛亮问他:“你认为刘表能比得过曹操么?
刘备说:“当然没有办法比。
诸葛亮说:“你觉得自己比得过曹操么?
“也比不上。
你一看这个对话,就知道诸葛亮确实很牛,本来刘备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被他这么一问之后,主动权就全抓在自己的手上了
诸葛亮说:“现在两位的水平都比不过曹操,而且主公只有几千部队,能跟曹操对抗么?
刘备说:“我也在为这个事郁闷啊。你说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你的部队人数不够,并不是因为荆州的群众太少而缺乏兵源。主公可以向刘表建议,让那些外来户都可以在这里登记户口。这样,人家就会安心在这里生活。主公就可以征兵了。
刘备觉得很对头,按照这个计划去行动,果然征了不少人马
刘备终于知道,诸葛亮真的不简单,对他越来越好
当然,这一段传说,估计八卦的比例占了大半。因为,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说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刘备曾经三次来到他的茅草房里,向他请教过“当世之事”——如果没有这回事,他肯定不敢这么写
总之,不管这个过程如何,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开始跟随刘备的
刘备也是在这个时候,认可了诸葛亮关于“三分天下”的预言,开始把战略目光放在刘璋那块地皮上,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自此以后,靠诸葛亮那个神仙一样的水平,从此走上了事业发展的正常轨道
事情真的如此么?刘备以后事业的全面发展,真的就靠诸葛亮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