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戈一击

(3)反戈一击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导风骚数十年
一代奇女子邓太后走时,她挥一挥衣袖,不曾带走半分云彩,却带走了一个传奇。而另一位奇女子挥一挥手,接过了她的接力棒,开始了新的传奇之旅
这位“后继人”便是汉安帝刘祜的皇后阎姬
阎姬之所以能成为接班人,那是因为他具备三大优势
一是具有相貌优势:她长的貌美如花,用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二是具有才华优势:她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称一流的才女,一点也不夸张
三是具有出身优势:她的母亲与邓绥之弟西平侯邓弘的夫人是同胞姐妹,这是阎姬发迹的敲门砖
下面,我们就来看“后继人”阎姬的个人资料
祖籍: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
家庭背景:名门之后
阎姬的祖父阎章,精晓国家典章制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任尚书,当时他的两位妹妹被明帝选入宫中,封为贵人。因此,阎章一跃成了皇亲国戚。然而,由于汉明帝为人正直,为防止外戚专权,采取了“权无私溺之授”的策略,结果阎章非但没有借女儿的两对翅膀“高升”,反而“直降”,成了职比二千石的中上级军官——步兵校尉。阎姬的父亲阎畅生有四个儿子(阎显、阎景、阎耀、阎晏),却只有一个女儿。也正是因为独生女的关系,阎姬一出生,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发迹史:因为阎姬长拥有相貌、才华、出身三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她也选择了重走邓绥的“后宫之路”。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才色”兼备的她被选入掖庭
这时候,汉安帝已经二十出头,正值精力正旺之年。但由于朝政大权由邓太后邓绥“接管”,沦为傀儡皇帝的他,只好选择隐忍和消沉以迷惑邓太后。于是乎,只能“醉入”女色来打发他“空闲”的时光
阎姬入宫后,被汉安帝惊为天人,在发出“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佳人不在灯火阑珊处,却在眼前”的感概后,很快对她爱的死去活来。的确,阎姬就是天生的尤物,肌肤吹弹可破,吐气如兰,玉体达到了最佳的黄金分割比例,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在冬天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怀抱就是叫人欲死欲仙的温柔乡,而夏天则润滑如玉,凉若冰块。这样的“温柔乡”谁又不爱不喜欢呢
在度过如胶似漆的“蜜月”后,汉安帝立马给了她“名份”——被立为贵人
第二年,也就是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阎姬被转正了,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被立为皇后。大典完毕,熬成婆的阎姬以皇后身份入居中宫后,脸上的笑靥灿烂连花儿也要逊色几分,内心的喜悦比蜜糖还要甜几分,目光的幽长也比苍穹还要深远几许
十年蛰伏陋室,一朝大权独揽。成了后宫至高无上的“一姐”后,阎姬一边在享受“专庞”带来的喜悦,另一边开始挥霍“专权”带来的快乐。娇惯溺爱贯了的她在宫中撒泼使性,大耍威风,经营着她后宫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表现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汉安帝只能宠幸于她阎姬一个人,对于有威胁的“敌情”,她毫不手软,采取一切手段和办法进行打压,甚至不惜亮出手中的“绝情剑”和“屠龙刀”,置人于死地,以确保她独一无二的皇后地位不动摇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宫的“后起之秀”李氏很快就成了她的“磨刀石”
李氏之所以会成为阎姬的“枪打出头雁”,原因有二
一是李氏和阎姬一样,同样才色兼备。美是入选后宫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敲门砖,是试金石。而才是后宫生存法宝和利器,是杀手锏,是防火墙。汉安帝对她同样很庞爱,虽然没有给她太大的名份,但却给了她一个很特别很时尚的绰号——长乐螭纹玉璧“瓷娃娃”
二是李氏肚子很争气,生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在后宫母以子为贵,阎姬尽管得到了汉安帝日洒夜耕的雨露,但肚子却不争气,一直空空如也。而李氏虽然是“偶尔庞幸”,但却很争气的生下了儿子刘保。对此,汉安帝对这位美人“另眼相待”,给了一个很好听很韵味的名份——喜人。虽然这个“喜人”只是虚名,但李氏在汉安帝心中受庞程度却日益加大了
李氏逐渐受庞,阎姬很是受惊,为了避免以后受难,她首先发难,找了个时间,找了个理由,找了个地点,用一杯毒酒将李氏送上了不归路。事后,她给李氏的死捏造了这样一个理由:醉酒而死
面对阎姬这样赤裸裸地犯罪和欺骗,汉安帝并没有派人进行追查,李氏的死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随后,在阎姬的极力推荐下,汉安帝将她的父亲阎畅封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户
杀了一个最受威胁的“情敌”,提升了一个最亲的“血脉”,阎姬的铁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她对其它宫女的打压更加肆无忌惮,当真可以用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形容
但此时的汉安帝早已被阎姬的容颜遮住了双眼,对她的行为听之任之。后宫很快陷入了风声鹤戾之中
各种不利因素都消灭于萌芽状态了。结果是后宫很快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个个如花似玉,正值芳华之年的宫女都是“不动产”——一年半载也没有谁为汉安帝生下一儿半子来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高明”的阎姬还没得及为自己的“摧花毒手”高兴,“打击”就接踵而至了。原来,因为其它宫女迟迟没有“动静”,李氏生的刘保既是长子,也是独子,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被当时还在位的皇太后邓绥的主持下,年仅五岁的刘保毫无悬念地于元初七年(公元120年)登上了太子之位
从刘保上任第一天起,阎姬就失眠了。刘保的母后李氏是她杀死的,刘保日后的“转正”日,就是她的穷途未日
对此,阎姬想把刘保这根眼中钉肉中刺除掉,但无奈此时刘保有邓绥“照着”,她再疯狂,也不敢造次,只有独自懊恼,黯然神伤
然而,阎姬苦恼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多久,一年后,也就是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死,汉安帝终于夺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开始主宰天下
阎姬原本失神的双眸顿时有了光彩,她仿佛溺水的婴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对汉安帝大献殷情,通过她的“温柔攻势”,汉安帝很快将她的四个兄弟加官晋爵。这样,阎显、阎景、阎耀、阎晏并列为卿校,典掌禁兵。第二年,也就是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又将阎显加封为长社侯,食邑一万三千五百户,追封早死的母亲为荥阳君。阎显兄弟家的孩子都还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阶段,也全被拜为黄门侍郎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邓氏集团灰飞烟灭时,新的阎氏集团呼之欲出
羽翼渐丰,毒辣的阎姬开始对“最大威胁”太子刘保下手了。她采取的战术很明确,只有两个字:诬告。罪名也只有两个字:谋反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阎姬不可能直接出面吧,于是本着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原则,她找了两个“枪手”,分别是大长秋江京和中常侍樊丰。江京和樊丰原本就跟太子刘保的乳母王男不和,后来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两人一不做二休,索性找了“莫须有”的罪名,靠阎姬撑腰,杀死了王男。刘保为此体会到了人生中的最二大痛(第一痛是失生母李氏)。刘保当了太子后,江京和樊丰感到不妙,恐怕日后会追究害死王男之责任,四个字:惧有后祸
此时阎姬拉她们两个下水,自然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于是乎,“密谋三人组”就这样形成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更何况这个时候的汉安帝已误入花丛中不可自拔,被阎姬的温柔乡勾走了年少驿动的心,也蒙闭了双眼。接到“密谋三人组”打来的小报告后,汉安帝高度重视,立马派人去调查
然而,他不会料到,这时朝中大多是拥后派了,调查组摄于皇后的淫威,哪里敢坚持“实事求是”,而是选择了“随波逐流”,上报给汉安帝的回复是:太子刘保谋反证据确凿,属事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听到调查组的报告后,汉安帝刘祜怒了,立即召集朝中大臣,召开了政治会议,商议废立太子一事
“我想废立太子。”会议一开始,汉安帝就开门见山地抛出了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朝中大臣一听,惊的云里雾里,太子好好的,怎么说废就废啊。对此,朝中很快形成了三大派
第一派是主废派。代表人物是大将军耿宝(汉安帝的舅舅)、中常侍樊丰、大长秋江京和王圣(刘祜乳母)
理由是:太子无德无能无才,不能胜任
第二派是主留派。代表人物:太仆来历、太常桓焉、廷尉张皓
来历做为主留派的代表陈述理由,直接说了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法不责众,法本容情
解析:太子还是小孩,还没有满15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未成年即便有点过错,那不是他本身错误,而是年龄小的原因。因此,应该选择更好的老师,对太子进行教育,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才是对太子负责的做法
第二个关键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耿宝做为皇亲国戚,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庞爱,却不懂得感恩报恩,为国为民服务,而是依附奸臣贼子,伤害无辜忠良,离祸患不远了
总结陈词:废掉太子一事,陛下应该慎之有慎。而从目前情况看,根本不应该废掉毫无过错的太子
来历一出马,果然非同小可,他引经摘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毫不留情地攻击了阎氏集团的核心人物耿宝,真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朝中大臣这时大多还是选择了中立派。是啊,现在朝廷已不再是那个朝廷了,是阎氏的天下了。耿宝等人都是阎姬极力打造的心腹之人,他们仗着阎皇后这棵大树,在朝廷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气焰炙天,肆无忌惮,无恶不作。对此,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曾有“关西孔子”美称的大学者、太尉杨震多次上书揭发这帮人的丑行,结果遭到了耿宝等人的强力反击,最终逼得杨震自杀身亡,落得个尸骨露于野的下场
有了杨震这个前车之鉴,朝中臣自然警言惕行了许多。这次他们自然知道汉安帝是铁了心要废太子刘保了,与其作无谓的反对,不如识时务地闭上嘴巴,选择“沉默”
果然,尽管主留派的言论很精彩,但汉安帝刘祜一点也听不进去。最终,他没有让这场辩论再继续下去,马上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对太子刘保挥了挥手,就是这一挥手,从此太子是路人——被废。就是这一挥手,从此太子是庶人——贬为济阴王
至此,阎姬的“毒手摧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个强大的阎氏集团霸占了朝野一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