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豺狼当道过眼云烟

第六章:豺狼当道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的梁冀一手遮天,他的老婆又如此霸道,整个朝廷被梁冀夫妇搅的一潭死水,连梁太后都管束不了。长此一往,天下老百姓怨声载道,都在咒骂着:梁氏灭门驱驰。长此一往,朝中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也站了出来,大将军府里的下属官员朱穆带着正义的呼声上书,对梁冀进行了“劝”和“推”
劝说词大概意思是:“明年是丁亥年,刑罚和恩德,都集合在北方的乾位。《易经》中说:龙战于野,阳道是胜还是负,还很难下定论。愿大将军尽忠朝廷,割舍私欲,广泛征求人才,排斥和疏远邪恶之辈。为皇帝选择老师时,要选择谨慎小心、忠良朴实、笃信礼义的贤士。将军与皇帝的老师一道进宫,参与对皇帝的劝学,效法古代圣贤。这就犹如背靠南山,稳坐平原一样,非常安全,就没有人能倾覆汉代江山?国会议员(议郎)和大夫的职位,本来应该选用精通儒术和德行的高尚人。可是现在任职的多数人不是这样的儒士,九卿之中也有不能胜任的人,请将军留心考察。
推荐人是:种暠、栾巴等人才。理由:为国为民,都要重要这些人才才是啊
对此,梁冀的反应是,对朱穆的劝说词当耳边风,对他推荐的人才当不存在,结果既没有听他的意见,又没有重用种暠、栾巴等人才。非但如此,梁冀更加骄横跋扈,实行“三个凡是”,即:凡是不听他的话的人不重用,凡是不按他的命令执行不提拔,凡是不懂规矩的人不迁升,有事例为证
一、一次,梁冀“委托”乐安郡(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太守陈蕃他办一件事。可是这陈蕃偏生最看不惯梁冀的所作所为,因此让梁冀派来的使者吃了闭门羹。对此,“狗仗人势”的使者便冒充“朝廷重臣”,请求谒见陈蕃。结果陈蕃接见这位使者,才发现自己被一个小小的使者给“玩弄”了,一怒之下,把使者打死了。使者死了,后果很严重,陈蕃很快体会到了什么叫“冲动的惩罚”,“连降三级”的他被梁冀贬到城武县(县城遗址在山东成武县成武镇)当县令
二、一次,皇子得了病,汉桓帝下令各郡县购买珍贵的药材。梁冀却趁机派门客带着他写的书信去长安(京兆),要求同时购买牛黄。京兆尹延笃打开梁冀所写的书信一看,便将梁冀派来的门客逮捕,说:“大将军是皇亲国戚,而皇子有病,他必定会进献医方,怎么会派门客到千里之外谋利呢?”“大将军的话你敢不听,你是不是活腻了?”对此,大怒的延笃便将这个门客给杀了。门管死了,后果同样很严重,随后,有关部门奉承梁冀的意旨,追查这一杀人案件,很快以延笃身体有羌为理由,免除了他长安市市长(京兆尹)的职务
以上点点滴滴,都在书写梁冀这只老虎的罪恶。这时,皇帝身边的侍御史朱穆,他见自己的老上级梁冀穷凶极恶,再度对梁冀上书进行了劝诫。其原文如下
“明将军地有申伯之尊,位为群公之首,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顷者官民俱匮,加以水虫为害,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或至十倍,各言官无见财,皆当出民,扌旁掠割剥,强令充足。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民如虏,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又掠夺百姓,皆托之尊府,遂令将军结怨天下,吏民酸毒,道路叹嗟。昔永和之末,纲纪少弛,颇失人望,四五岁耳,而财空户散,下有离心,马勉之徒乘敝而起,荆、扬之间几成大患;幸赖顺烈皇后初政清静,内外同力,仅乃讨定。今百姓戚戚,困于永和,内非仁爱之心可得容忍,外非守国之计所宜久安也。夫将相大臣,均体元首,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岂可以去明即昧,履危自安,主孤时困而莫之恤乎!宜时易宰守非其人者,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内以自明,外解人惑;使挟奸之吏无所依托,司察之臣得尽耳目。宪度既张,远迩清壹,则将军身尊事显,德燿无穷矣!
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
一、在其位,谋其政。大将军的地位,和申国国君(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开国君主)一样的尊贵。现在您位居三公之上,只要一天行善,天下无不感恩;只要一天作恶,四海立即沸腾。所以您一定要以“公平、公正、公道”这三公来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啊
二、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百姓就是衣食父母。现在民众都十分穷困,原因有三,一是朝廷征收的赋税过重,二是近年的水灾和虫灾严重,三是官员的贪污腐化加重。赋可以减,灾可以防,但贪官却难除,州长和郡太守等地方高级官员这些贪官污吏个个贪得无厌,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盗贼和仇敌。百姓有的在官府鞭击、棒打之下死去,有的不堪忍受追逼勒索而自杀。而且这些掠夺百姓的暴行,都是以大将军府的名义,导致您大将军受到天下的怨恨!如此一来,官员和百姓对您都感到心酸怀恨,量化到在道路上对您议论。打击贪官,树立正义正气,势在必行啊
三、亡羊补牢,为时末晚。您现在应该及时裁减撤除那些不称职的州长和太守,减省兴建自己的宅第和园林的费用,拒绝接受各郡和各个封国送来的礼物,对内表明自己高贵的品德,对外解除百姓对您的疑惑,使仗势为恶的奸臣无所依靠,负责监察的官吏得以尽职。法纪伸张以后,远近将会一派清平。如果是这样,将军的地位就会更加尊贵,事业就会更加显赫,这样您的美德将会永垂青史
可以说朱穆的上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社会的矛盾,百姓的苦难,以及奉劝梁冀能悬崖勒马,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举起正义之剑,亮出正气之神,为天下百姓和黎民谋利造福
然而,他的上书后,却如牛泥入海,杳无音信。对此,不甘心的朱穆第三次向梁冀上书劝谏,结果这一次梁冀回了信,信中只有一句话,一句令朱穆吐血的话:照你这样说来,难道我一无是处了吗
尽管如此,专横的梁冀对一向尊重和朱穆还是格外开恩,并没有怪罪他。可以说,在梁冀玩弄权术期间,能饶恕“三逼宫”的朱穆,算是梁冀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带有闪光色彩的亮点
而其它敢如此“造次”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朝中大才子崔琦为了泄愤,作《白鹄赋》以讥讽梁冀。梁冀见了,大为恼怒,对崔琦来了个“厉声三质问”
1、朝廷内外,这么多官员,难道就是我最可恨吗
2、你为什么要用这样激烈的言词来刺我呢?
3、你如此胆大包天,是受了谁的指使呢
对此,崔琦回答了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智者纳言。解析:历史上的管仲相齐,乐于听不同的意见,萧何帮助刘邦治天下,鼓励人们进言,最终夺得天下
第二个关键词:指鹿为马。解析:如今将军一家世代居辅佐之位,荷伊尹、周公的重任,不行德政,不用贤良,堵塞言路,钳制士口,颠倒黑白,蒙蔽皇上,如同赵高指鹿为马
对此,词穷字歇的梁冀无言以对,只好让他回家去“面壁思过”。然而,没过多久,梁冀又出人意料地升他做山东地方临济县令长,崔琦知道梁冀这葫芦里卖的不是什么好药,目的只不过给你一个甜枣,再打你一巴掌。对此,他选择了弃官而“小隐隐于野”
然而梁冀并没有因此就放过他,派刺客暗地行刺。那刺客见崔琦在地里种田,休息时,还拿出书读,感动地对他说:“大将军秘密派我来刺杀你;我看你是一个贤者,不忍心干,你快逃走吧!我也就此逃走了!”刺客说完,丢掉手中的刀,头也不回地走了
崔琦见状,眼睛一热,一股热流直往下涌,嘴里喃喃地叹道:“天涯何处觅知交,浊酒一杯把魂销。茫茫江湖谁独行?刺客为情忘带刀。
然而,梁冀并没有就此收手,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刺客,布下天罗地网,最终可怜的崔琦还是落得个“不得善终”的结局,诚为可悲可叹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梁冀眼里,此时不管什么劝诫的话都是“逆耳”,会遭到他的摧花毒手。而这时的汉桓帝刘志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梁氏也越来越不满,可是却找不到“良药”,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总之一句话,除了隐忍还是隐忍。事实证明,汉桓帝的隐忍不会太久,很快机会便来了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氏集团的“顶梁柱”梁太后梁妠终于度过其辉煌而灿烂的一生,挥一挥衣袖,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报道去了。临走前,梁太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归政。她本着“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古训,下诏桓帝可“正式临朝,裁决政务”
第二件事是忠告。她本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原则,希望梁冀能“收敛跋扈,洁身自爱”
第三件事是希冀。她本着“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策略,希望汉桓帝和梁冀都能“各自勤勉,好自为之”
梁太后在死后希望桓帝能在梁冀的控制之下,和平共处,使梁氏一门永葆荣华富贵。然而,梁太后不会知道,已经成人的汉桓帝是不甘“坠落”的,正是她生前安排的这个政治格局,给梁家带来了灭顶之灾。如果她地下有知,一定会为此而悔青肠子
但逝者如斯夫,历经三世临朝称制执达六年的梁太后与世长鸣,享年三十五岁。后与汉顺帝合葬宪陵,谥号为“顺烈皇后”
后有评诗曰
柳眉秀目多灵性
手巧心善善女工
最是史书君莫忘
当朝为后伴宫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