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幸运

董卓的幸运 真的大户倒是袁术
本来袁术的力量之前也不算雄厚,但孙坚把南阳交给他之后,他的势力立马就强大起来。南阳当时是个大郡,“户口数百万”。如果他能好好经营,把自己打造成全国最牛诸侯,进而成为全国最牛的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可这家伙光有远大理想,就是脑子不够用。他拿到这个大地方、控制这么个巨大的资源后,并没有像人家那样,小心治理,把综合基础打牢,而是首先想办法享受一下当大地方官的幸福生活。他想,要是增加一下赋税,那钱财就会滚滚而来啊
于是,他立即作税制改革,凡是南阳的纳税人,都得按他规定的量交税,弄得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苦。最后,导致“百姓苦之,稍稍离散”。在人民大量逃离南阳时,他还一点儿不在乎,继续牛气哄哄。没几天,他跟袁绍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本来,袁术跟袁绍都是袁逢的儿子,可因为不是同一个老妈生的,因此出身就有了差距。袁术是大奶生的,而袁绍却是丫环生的,家庭地位比袁术低了不止一个档次。后来,他们的老爸还把袁绍过继给他们的伯父,让袁绍成了袁术的堂兄,使得袁绍的地位又往下低了一格——成了一个既是庶出,又是旁支的袁家人。因此,袁术长期以来就看不起袁绍。后来,虽然两人都以官二代的身份进入仕途,但袁绍又比袁术差了一档。袁绍直接为尚书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靠老头儿的门路,而袁术却是举孝廉出来的。那时的举孝廉跟现在的公推差不多,你在地方有名声有水平才有这个资格。有了这几个因素,袁术就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全面鄙视袁绍了
两人都各自专门组织人员,大肆攻击对方。而且还想办法如何搞死对方,在全国人民面前上演了一场兄弟对骂的大戏,让广大围观的群众看到,兄弟为敌也精彩
随着两袁的分裂,另一个牛人也倒了大霉
这个牛人就是孙坚
袁家兄弟大吵大闹请外援,让大家都站好立场。于是,公孙瓒和孙坚成了袁术派;而刘表等多数人都站在袁绍一边,弄得袁术成了少数派,心情很不爽,最后公开说:“绍非袁氏子。”说袁绍本来跟袁氏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大大地把袁绍刺激了一下
这还不够,他又叫孙坚去搞定刘表
按照双方的武力指数以及战争经验值来看,刘表远远不是孙坚的对手
开局的战斗果然跟大家的意料一个样
刘表派黄祖出来迎战孙坚,两人大战几场,黄祖保持着不胜的纪录。但孙坚的部队没几天就把襄阳包围了几圈
刘表没有办法,就派黄祖半夜偷偷出城,到各地去组织力量来跟孙坚作最后的决战。黄祖带着部队返回襄阳时,孙坚出来迎战,又把黄祖打了个大败。黄祖无路可逃就拼命往岘山里狂奔。如果孙坚让他逃走,什么事也没有
可孙坚就是不想让黄祖跑掉,看到这家伙逃到山里,就带着几个跟班追过去。他主观地认为,黄祖被他这么连接地狠扁几场,现在还有什么力气?看他还能跑得多远?拿下黄祖的人头,也可以把刘表吓得尿裤子了
孙坚做这个美梦时,正是半夜时分。他在月光下冲进山里,大叫活捉黄祖。其实他现在只看见月亮,没有看到黄祖
黄祖虽然被孙坚多次打得没有脾气,但却没有怕到一看到孙坚就只知狂逃的地步。他还记得不断地回头看,看看孙坚到底追到什么地方。后来他发现孙坚带来的兵很少,就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心情就激动起来:“好啊。孙坚的老命就到今天止步了。”他叫手下在山路边埋伏下来,等孙坚牛烘烘地过来时,就没头没脑地放箭,把箭放完了就胜利完成任务
这个作战计划很简单。大家一听就明白
作为刘表手下的首席大将,黄祖别的作战计划没有哪一次是成功的,但这个最简单的计划却成功了
那些执行伏击任务的士兵们在草丛中准备好弓箭之后,看到孙坚在月光下大喊大叫而来。指挥员一声“放箭”,大家都朝月光下的孙坚射过去
孙坚就是打死也想不到黄祖居然会来这个阴招,他哪里能挡得住,当场就被射死——孙坚就这样死去。这时是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孙坚三十七岁
黄祖看到孙坚死翘翘之后,马上要求士兵们把孙坚的尸体抬走,回到襄阳城中,庆祝伟大的胜利
黄祖的这一箭对后来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箭,孙坚彻底打败刘表拿下荆州是没有一点儿问题的。如果孙坚这时就拥有荆州这块黄金地段,以孙氏父子的水平,其势力就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如此一来,曹操就难以经略中原,刘备更不能进行西部大开发。估计曹操也根本无法取得官渡之战的伟大胜利
当然,这只是假设,历史向来杜绝假设。历史就是历史
孙坚阵营因为孙坚的光荣牺牲,攻势立马就疲软下来。他们这时只想着如何才能把孙坚的尸体要回来,然后再作打算
刘表虽然被孙坚打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但人还真算厚道。这时他侥幸把孙坚搞定,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把他的尸体挂在街头示众。等孙家代表进来谈判,要求领回孙坚的尸体时,他也一口答应
孙坚生有五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按照惯例,孙坚死后,由长子孙策继承他的政治遗产,成为江东第二代领导人。从此,江东进入了孙策时代
孙坚被刘表搞定,袁术的另一个外援的公孙瓒的表现也十分难看
本来,公孙瓒的势力比袁绍要大得多,时刻准备着,向袁绍发动军事行动
袁绍最后觉得这家伙实在太烦人了,决定跟他拼个你死我活
双方在界桥以南二十里处摆开战场。当时,公孙瓒的首发是严纲,而袁绍的先锋是麹义
那时,公孙瓒的参战部队有三万大军,而袁绍命令麹义带着八百精兵为前锋,另外在其两翼各埋伏一千名弓箭手
公孙瓒看到对方的兵力就笑了。他这时不但兵力远比对方多,而且还带了手下最精锐的“白马义从”。“白马义从”这四个字有点儿不好懂,说白了就是公孙瓒的警卫部队。那时公孙瓒的地盘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经常跟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发生肢体冲突。据说公孙瓒善使双头铁矛,常常第一个冲进敌人的阵地,大砍大杀。他不但是一个十足的猛男,而且还爱摆酷,喜欢跨着白马——因此,人家都叫他“白马将军”。他身边的卫士骑的马也全是白色。后来,他把这支白马卫队的编制不断扩大,然后命名为“白马义从”,是当时有名的精锐部队
这时,他看到对方就那几个士兵,虽然军容不算差,但比起他的“白马义从”来,那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按常理来看,公孙瓒这一仗取胜是很有把握的。可公孙瓒虽然久经沙场,胜仗败仗都打了很多,也知道骄兵必败的大道理。可现在他硬是骄傲起来,硬是看不起袁绍——他的眼里现在只有麹义那八百不怕死的骑兵部队,却没有看到他两边埋伏着的一千射手
他下令部队向前冲过去,大部队这么一冲过去,不把敌人砍完,也能把敌人踩死——“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
可麹义看到公孙瓒的大军冲杀过来时,仍然一动不动,只是用盾牌拼命抵挡射来的弓箭。直到敌人的部队离他们只有十多步的时候,麹义大手一挥,那些埋伏的弓箭手突然集体站起来,向公孙瓒的部队猛射
公孙瓒的部队正信心满满地要大力屠杀一下袁绍的先锋部队,哪提防人家原来还留有一手,看到利箭如雨飞来,这才知道原来上了人家的当,中了传说中的埋伏。本来,这支埋伏部队也没有多少,如果公孙瓒是个优秀的战场指挥官,碰到这个突发事件,镇定一下,就可以把袁绍的把戏看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对战场形势进行评估,就会看出,他们仍然占优势。这样就可以组织反击,最后胜利也是没有可能的。可公孙瓒一看中了埋伏,也跟他的士兵们一样,都慌乱起来
比他更慌乱的是他重用的首席大将严纲。严纲慌乱得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最后成为麹义的刀下之鬼
于是,公孙瓒的所有指战员都发狂后退。麹义带着他的八百子弟兵冲上去,大刀长矛一齐上,对公孙瓒的败兵进行一次大屠杀,一直狂追二十多里。公孙瓒觉得再这样下去就难看了,就组织部队反击。可到了这个时候,士兵们的斗志早就归零,个个心里面想得最多的就是逃命二字,一点儿抗打击能力也没有了,又被打了个大败
麹义一直冲到公孙瓒的指挥部前,“拔其牙门”——即拔掉了门前的大旗。公孙瓒的部队看到大旗已倒,更加狂跑
这时,还发生了一个本来可以彻底逆转的事件
袁绍看到公孙瓒大败后,也带着部队赶过去,想帮麹义一点儿忙。可他带的部队是步兵,喊杀声虽然很隆重,但脚底却跑不过骑兵。在麹义已经在公孙瓒营前“拔其牙门”时,他才跑到离界桥十里的地方。而这时,公孙瓒的另一支两千多人的骑兵部队出现了。这些骑兵看到这股敌人人口数量并不多,便把他们死死地围住,猛烈地进攻
袁绍的部队立马处于下风
不过,这时袁绍的表现却十分出色。他尽管后来很不堪,但这时却很有大将风度。在部队被人家打得就差撒开脚丫子四处乱跑时,他的手下也劝他赶快躲到空墙里,他居然没有听他们的话,反而挺身而出,叫大家只有拼命,才有活路。士兵们看到他这么不怕死,也恢复了斗志,跟公孙瓒的骑兵们死磕,终于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赢得了时间
而公孙瓒的这股来历不明的骑兵,也不知道敌人的最高长官袁绍就在里边,因此进攻也不是十分卖力。否则,袁绍的后果将会很严重
从这个事例来看,孙子“知彼知己”的论著是多么的重要
不久,麹义返回,把那支不“知彼知己”的敌人打散,救出了已到最危险时刻的袁绍。公孙瓒经过这场失败,就这样走向衰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