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之战

府州之战 没藏氏一死,自然不会再有人来要求自己归还侵占宋朝的耕地了,没藏讹庞更加有恃无恐,侵地的动作越来越大。宋朝这边也意识到谈判已经没用,要想迫使没藏讹庞屈服,只有采取军事手段了
所谓军事手段,并非就是要与西夏人打仗。宋朝人明白,为了这么点地方就和西夏人干一仗,死伤人马,实在划不来,而且真要打起来,估计也是凶多吉少,西夏人天生就是打仗的材料,这样的钉子,能不碰就不碰
所以只要能把西夏人赶走,把他们占走的土地再占回来,就行了
宋朝人的计划是:趁西夏人春耕之后退回本国,咱抓紧时间在此地新建两个堡寨,保护地盘。西夏人再来的时候,这儿的地他们就种不了了,他们要想用武力攻下这两个堡寨,咱也不跟他打,都撤到寨里死守,反正西夏人攻城不行,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拖的时间长了,咱的援军也该到了,到时候西夏人只能撤兵,如此一来,这地就算守住了
老实说,这个计划是比较狠的,宋朝人真要这么干,西夏人肯定要歇菜,没藏讹庞估计也只有磨牙的份儿了
虽说用不着审批土地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既然是盖房子,总得去现场勘察一下地形,看看建在哪儿好。西夏奲都元年(宋景祐二年,1057年)五月,宋麟州知州武戡、管勾麟府军马公事郭恩、走马承受公事黄道元等人,以巡边为名,率兵前往屈野河勘察地形
此时宋军谍报人员来报,说西夏人在沙鼠浪屯有重兵
应该说宋军谍报人员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此时的沙鼠浪确实屯有西夏的大军
宋朝人既然想趁西夏人不在去修堡寨,保密工作自然要做好,西夏人在此屯下重兵,难道是已经知道了宋朝人的计划
非也,这只是碰巧而已
原来当初没藏讹庞刚派人到屈野河侵耕宋朝土地的时候,宋朝总是派人来制止,西夏人不走就用军队把他们赶走。如此一来没藏讹庞不乐意了:敢赶走我的人?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他悄悄在边境驻扎了一万多军队,宋朝人下次再来,就把这些人往死里揍!宋朝人也不傻,知道主动出击无异于自杀,索性不和你打,饿死你们
这样一来没藏讹庞也没办法了,气得干瞪眼
如前所述,没藏氏死了以后,没藏讹庞没了约束,打算把屈野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占过来。为了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他开始往边境增兵,几个月的时间里居然增兵到了几万人
宋朝人侦察到的正是这支大军
郭恩认为,既然前面有西夏人的大军,那咱就退回去吧,别去拿鸡蛋碰石头了
黄道元不干
他“以言胁恩”,也就是拿话威胁郭恩,逼迫郭恩进军(估计是说了诸如你不进军我就打你的小报告,告你胆怯不敢出战之类的话)
前面提到过,黄道元的职务是走马承受公事,虽不是啥大官,职责却不小——相当于监军
宋朝时候,当监军的一般都是宦官
读史多年,我总结出来一条经验:军队中凡是有宦官监军的,基本上都要打败仗
宦官嘛,因为跟正常男人相比身上少了那么点东西,所以心理一般都比较阴暗(这也正是历史上很少有好宦官的原因)。这种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军事自然更是一窍不通(李宪这样的人才除外,详见后文),偏偏又都想建功立业,往往瞎指挥,能打赢那才叫怪事
黄道元,就是这么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公公
既然监军都发话了,那就走吧。五月五日晚,他们率领骑兵、步兵共一千四百多人,沿着屈野河向北而行
行军就好好走嘛,又是“不甲者半”(有一半的人没穿铠甲),又是“无复步伍”(队列不齐),这要是碰到了夏军…
走到卧牛峰,西夏人已经发现了宋军,便举火为号,通知附近的夏军。武戡对郭恩说:“看来敌人已经知道我们来了。”黄道元听了,冷笑一声,说:“这恐怕是你们这些人故意想打击我军的士气吧!”不久他们又听到了西夏人互相传递信息的鼓声,可“(黄)道元犹不信”
人不该愚蠢到这种程度
走到山谷口,郭恩打算扎营休息,等到天明再登山。死公公黄道元又来发挥他监军的作用了,只见他脸色一变,吼道:“几年来我一直听说郭恩的大名,没想到今天居然如此懦弱胆怯,你与人家贾逵的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黄道元此话中提到的贾逵,并非三国时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的名臣贾逵,而是一位北宋将领
此事说来话长。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在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当时属北宋)起兵反宋,大肆攻城略地,宋军连连告急,多位将领被杀,宋仁宗急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整日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此时,刚当上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只有三个月的狄青,主动请缨,请求去平灭侬智高起义,为国分忧
没想到有人会主动出来分忧,宋仁宗大喜,当即拜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命其率兵前去平叛
那时候宋军连遭惨败,军心动摇,本该退军休整,安定军心,而宋将陈曙生怕狄青来了会抢走平叛的功劳,竟然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回,宋军死伤惨重
为了整肃军纪,稳定军心,狄青将陈曙处死,并严令,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出兵
当时另一支宋军在外与侬智高军交战,主将孙节战死,宋军形势危急;而侬智高军一旦歼灭宋军,成功占据山顶的有利地形,那宋军就更危险了。可当时狄青不在营中,诸将谁也不敢擅自出战
贾逵就是在这个时候违命出击的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狄青的命令从大的角度来讲无疑是正确的,可此时情况不同,如果固执地坚守狄青的命令,后果不堪设想,也只有那些二杆子才会这么蠢
贾逵就不是这样的二杆子,他及时率兵出击,击退了侬智高军,成功保住了具有战略地位的山头
不依据主帅的命令,只凭借战场形势做出决断,这样的人,才是会打仗的人
顺便说一句,后来狄青没有怪罪贾逵
狄青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贾逵这么做是对的
当然你如果要他褒奖贾逵那也比较困难,毕竟那道命令是他下的,反过来再来褒奖违反命令的人,这就有点扯了
话说回来,奖不奖励的,人家贾逵也不在乎
废话到此结束,下面进入正题
黄道元说这种话,很明显是不怀好意,想以此来刺激郭恩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听了这种话心里也会不痛快,更何况是郭恩这种武将
果然,听了黄道元的讥讽,郭恩也火了:“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不过死尔)!
之后宋军继续行军,天亮后,他们到达了忽里堆
郭恩等人发现,一直有几十个西夏人在他们前边走,距他们只有几十米,他们加快速度,那些人也加快速度,他们放慢速度,那些人也放慢速度,反正怎么追也追不上。郭恩派人向这些人喊话,这些人也不搭理,不知道是在干啥
突然,这些人停了下来,不走了
宋朝人还没想明白这些人为什么突然不走了呢,只见一支火把举起,漫山遍野的西夏军队朝他们杀了过来
原来那几十个人是来引诱宋军的
没藏讹庞的军队那么多,为什么不干脆利落地把宋军歼灭,非要搞得这么麻烦呢
因为忽里堆,是没藏讹庞为宋军精心挑选的坟墓
忽里堆的地形是很有特点的,简单来说,它的两边是高地,中间是深堑,而在这深堑之中,又有一道又高又长的山梁,从正面看,就像一个“山”字
郭恩反应很快,战斗一开始他就命令宋军占据了中间的高梁,然后死守梁口,以待援军
前面说了,忽里堆是没藏讹庞为宋军精心挑选的坟墓,宋军这么干,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当宋军正专心致志防守梁口的时候,西夏军队(应该是西夏步兵中的精锐部队“步跋子”)从四面八方开始往上爬,不一会儿就全部爬到了宋军所在的山梁上,把宋军围了起来
战斗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宋军没想到西夏人会来这一招,顿时溃不成军。郭恩、黄道元、刘庆等宋将都被西夏军队俘虏,一千四百多宋军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战死,二是被俘。宋军的大批辎重也全部成了夏军的战利品
混乱之中,武戡拼死杀出了重围,才避免了被俘的命运
忽里堆之战是自定川寨之战后夏宋双方相隔15年打的第一场规模比较大的战争,此战没藏讹庞充分利用了地形之利,以逐步诱敌的战术将宋军引入了包围圈,然后聚而歼之,可以说是完胜。反观宋军,在黄道元这个白痴监军的带领下,战术失误频频发生,最终以惨败收场,令人叹息
下面说一下此战各个主要人物战后的命运吧。郭恩被俘后,宁死不降,最后自杀,实践了他的那句“不过死耳”的誓言
纵使战败,绝不投降。佩服
如此难得一见的正面典型,按照惯例是要表彰一下的。宋朝授郭恩为同州观察使(正五品),给他的家人封了官,并多给了郭恩三年的俸禄,也算是解决了家属的吃饭问题
相比于郭恩,武戡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他被认为是抛弃部下,独自逃生,最后被贬为庶民,编管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我想武戡应该还是会知足的,毕竟,有什么能比活着更重要呢
至于那个死公公黄道元,据说后来西夏人想放他回去,他明白自己回去了不会有啥好果子吃,所以誓死不回,最后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