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 成功夺嫡

行为艺术 成功夺嫡 东吴因为陶璜而奇迹般地精彩了一把
司马炎那边就只得继续郁闷
河西一带那个火药桶继续爆炸,他的叔叔司马孚又死去。当然,司马孚已经九十三岁。但这个老人家是司马氏家族的道德楷模。司马孚在别人的眼里,是个最死硬的曹家奴才,天天公开透明地说自己是曹氏最坚强的打工仔,而且坚持这个口号到死不动摇
他是司马懿的弟弟,还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名。那时司马氏八个兄弟都赫赫有名,因为每个人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字,所以就被称为“八达”。“八达”是不是真的跟“发达”有联系,我不得而知,但后来这几个兄弟还真的发达了
司马孚虽然水平比他的哥哥司马懿差了很多,没在历史舞台上表晒过一次阴谋诡计。但他在做人方面,似乎比司马懿厚道多了
能这么出名,必是大名士无疑
司马孚从小虽然性格不怎么突出,没有司马懿那么对抗曹操,但名士性格还是有的
当时有个大名士叫殷武,犯了罪被流放过。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一般被判过刑的,大家基本就不跟他有什么交往了。可司马孚却硬是敢过去跟他交朋友,而且这个朋友还交得很深,天天跟他同吃、同住、同聊天,是不折不扣的“三同”
司马孚出仕,没有像他的哥哥那样,把出山故事搞得那么精彩
曹植在选属官时,一个通知就把他调来了,让他当文学掾。他老哥也当过文学掾。只是两个文学掾很不一样。司马懿是曹丕的马仔,而他是曹植的下属
你一看这两兄弟,就知道,司马氏兄弟确实是搞政治的好料。曹家夺嫡的两大热闹阵营中,他们每人在一边
这是什么样的策略?是永远不会失败的策略。曹家兄弟不管斗到什么地步,他们兄弟永远是赢家
曹丕很欣赏司马懿
曹植也很看重司马孚
只是曹丕看重的是司马懿的政治智慧,而曹植看好的是司马孚的文学和做人的品格
司马懿给曹丕贡献了大量的阴谋诡计,而司马孚却天天提醒曹植做人要本分、要低调。太张扬了,容易被和谐
如果从我们讲朋友的大道理来看,司马孚的提醒是符合人类道德标准的;司马懿是很卑鄙的,血管里是没有道德血液的
于是,做人厚道的司马孚,不如做人很阴的司马懿
司马懿不断地教曹丕很多阴招儿,司马孚却不断地提醒曹植做人要厚道
曹植不想厚道,因此,曹植一听到司马孚的教导,就一点儿也不爱听。不过,曹植还是有素质的,过后又向司马孚道歉
不久,司马孚又跳槽到曹丕那里当差。从那时起,他就成为曹家的死党,一点儿不忠于大汉王朝了
曹操死后,他是曹丕身边最亲密的人士之一,一天到晚做曹丕的配角,演着戏:曹丕放声大哭,悲痛得要死;他则在旁边苦苦劝慰,说现在老大最应该做的是节哀,而不是悲痛。你节哀是为全国人民节哀啊
再后来,他坚决拥护曹丕代汉
曹丕父子都很看重他。曹叡还让他当了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跟司马懿是死对头,其实,司马孚也提出过对付诸葛亮的建议。他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就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尤其是跟诸葛亮这样的老手玩儿,就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每次诸葛亮带兵杀进来,冲击关中地区,那边的边防部队总是挡不住,最后还得把中央军队调过去,这个打法实在是太被动了。所以,应该预先准备二万部队,作为机动,随时可以迎敌。然后他又建议,关中地区年年打仗,造成军用物资大量短缺,难以应付战争的开支,还是把冀州地区的一些农业人口调到上邽进行屯田
他的这些建议看起来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中央高层全部采纳,对后来魏国对付蜀国的侵犯起了很大的作用
司马孚这辈子没有像他的哥哥那样做出什么很让历史学家大开眼界之举,好像是个比较平庸的政客。其实,他的政治眼光是不错的
比如,他老早就看好曹家,便坚定地站在曹家的立场上。后来,他又一眼看出曹植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于是又成为曹丕的死党。曹叡当政时,他还活跃了一段时期。可曹叡死后,他立马知道政治风向不一般,于是,就做起了缩头政治家,什么事也不过问,好像自己是个白痴
可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时,他又高调出来,当哥哥的得力助手,与司马师带着部队占领司马门,把首都控制得非常严密,一举粉碎了曹爽反革命集团
那个时期,是司马懿家族走向历史舞台最为关键的时刻。司马孚一改前一时期不出镜的风格,出任太尉,成为军方高级领导人
那时,司马氏的威望度还不是很高,手下的死党还没有几个。于是,司马孚就成为司马懿最主要的助手,全面负责军事,为司马家解决了几个重大难题
诸葛恪带兵北伐时,司马师刚接老爸的班,自己不敢走出首都,带兵迎战,又不放心把部队交给别人,于是就让这个叔叔带着二十万部队去对付诸葛恪
司马孚在三国时代,算不得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可这次出马,表现还是不错的。当时,毌丘俭和文钦都要求对诸葛恪来个迎头猛打,直到把他打痛叫苦退兵为止。可司马孚却不同意,只让大家坚守,然后慢慢进军,等着胜利的到来。最后,诸葛恪的部队累了,再加上出了一场瘟疫,急忙宣布撤军,吴国的威胁就这样消除了
没几天,姜维又出来搞事
司马师又让这个叔叔出征
于是,司马孚立刻又跑到长安,坐镇关中,把姜维又打了回去
司马孚为司马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他们的家族在后司马懿时代成功地巩固了权力基础,其作用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的
司马孚虽然在自己家族出现危急时,就会挺身而出,扫除他们家族的一切敌人,可是当司马氏的权力一得到巩固,他立马又从台前隐到幕后,整天一脸严肃地在那里“莫谈国事”,然后到处说自己是曹家最坚定的马仔
后来,司马氏兄弟搞定两个曹家皇帝时,他基本都不参与。而且在愤青皇帝被杀时,还跑到现场,抱着皇帝的大腿痛哭,然后把所有的责任都自己扛,说是自己没有保护好皇帝啊。后来,曹奂被废离开首都时,别的人都不敢出面说什么话,只有他一脸痛苦地跑出来,握着曹奂的手,在那里当众泪流满面,大声说:“我就是到死的那天,也是魏国最纯粹的忠臣啊!
如果是别的人说这话,司马炎肯定会把他当作现行反革命分子来处理了。可司马孚表演之后,司马炎什么话也不说
司马炎以晋代魏之后,对这个叔祖是很优待的,封他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行政级别天下第一,又是军方第一人,权力跟皇帝差不多。而且,司马炎对他的尊重又十分突出,每次举行什么大会,请他到现场时,都让他乘车直接上殿。他到了之后,司马炎还从宝座上下来,恭恭敬敬地迎接他,等他坐好之后,又亲自给他倒酒,祝他身体永远健康。执行的是家礼,是家中晚辈对长辈的礼节
但司马孚更加低调,从不以此为荣。到他死的时候,他公开发表他的遗嘱: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这个最后的话里面,仍然着重表示,他现在仍然是魏国的臣子
由于他坚持这些原则,因此在史家的笔下得到很好的评价
其实,在我看来,司马孚是个复杂的人。他小时候读那些洗脑的书可能很多,是既想成为识时务的俊杰,又想成为一个道德模范。想成为识时务的人,就得有看清形势的目光,想成为一个道德模范人物,就得先成为一个忠臣。识时务的俊杰,就是择明主而栖,也就是说要敢于有一种叛逆的思想,敢于背叛自己的老板。于是,他看好曹家的前途,果断地配合曹丕废汉,然后表示自己永远忠于魏国
他虽然天天说他是魏国最老牌的忠臣,但他的内心世界,装得最多的仍然是他们司马家。于是,当司马氏出现危机时,他总是毫无选择地站在维护本家族利益第一线上,凡是对司马氏有利的事,他坚决去实行,凡是对司马氏不利的事,他坚决去反对。可事情过后,老哥儿把自己的道德教条拿来一比照,跟以前受到的教育反差实在太大。于是乎,就只好又跑过去道歉,去承担责任
当然,这个承担责任也只是做给人家看的,只是个表面文章
他这么做,似乎与他们家族的利益太不保持高度一致了
其实,对他和他们的家庭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以前的很多朝代,那些老大很快都会找到一个道德模范过来,为他们表演。司马氏找不到其他人,于是,就让司马孚过来表演
于是,司马孚就出现了
他把大量眼泪贡献出来,赚足了大家的感动,让大家认为,司马氏是讲道德的,以前曹丕代汉时,曹家表示什么了吗
对于晋朝而言,司马孚存在的这个作用大于一切作用。所以,司马氏三代人,对他是很感激的。否则,如果以为司马炎是个尊老爱幼的模范人物,他还有那么多长辈,为什么不去尊重,唯独去尊重一个天天说自己不是晋臣而是魏国铁杆马仔的老家伙呢
司马孚死去,等于是一个司马氏道德表演家的死去。如果别人这么表演,估计早就被司马氏砍了脑袋
所以,同是一个舞台动作,不同的人来表演,结果是不一样的。
第十章 各忙各的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