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入关记Ⅶ——振槁之势取长安

李渊入关记Ⅶ——振槁之势取长安 东都的相持在继续
最先出击的,一如既往,还是王世充。不过,这次出击,不是跟李密约战,而是要求跟李密谈笔交易,交易的内容是——东都城内出衣帛,东都城外出粮食;大家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公平交易,何如
好交易吧?至少看上去是好交易。但是李密的回答却是干净利落的一个字——不。至于为什么不,李密可能也没完全想清楚,他只是单纯的觉得,王世充这小子,歪脑筋一大堆,指不定又有什么花花肠子,不能中了他的计
但是,这笔看上去还不赖的交易,却让瓦岗军内部有些人留了口水,邴元真同志就觉得这交易挺靠谱,干吗不做
别的什么人对李密提出反对意见,李密都可以不鸟他,只是这个邴元真,李密还真得给他三分面儿——因为,邴元真是瓦岗军的老人儿,翟让集团的骨干人物,而李密对翟让集团的态度,向来是外崇内忌
所谓外崇,就是在表面上,对他们是尊重有加的,看上去是重用的,这位邴元真就被李密任命为长史(秘书长),镇守洛仓,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李密还想对外表现出自己一碗水端平的态度,来稳定人心;但是,外崇之外,就是内忌,有什么不满,都是暗地里下功夫,对徐世绩不满,就是暗地里下功夫,将他排挤出权力中心,将他外放,去镇守黎阳
因为这一贯以来的对翟让集团的态度,此次邴元真表示交易挺靠谱后,李密也不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个建议,同意交易
然后,李密就发现了,王世充这小子,果然有歪脑筋,这交易,果然他妈的存在猫腻。朋友们,所谓双赢的交易,对双方而言,也未必是对等的,因为,总有人赢得多,有人赢得少——王世充和李密的双赢交易就是如此,王世充赢得多,李密赢得少。原因?吃饱肚子,永远比衣衫光鲜更重要
于是,有人用脚在“温”和“饱”上投了票——此前,在交易没有发生时,洛阳城内投靠瓦岗军的,每天以百计数;而交易发生后,投靠的人员就越来越少,到后来,就变得人丁寥落了
当然,李密觉得事情不对后,就果断终止了交易
王世充明白,必须马上发动决战了
但是,因为王世充跟李密较量多次,每次都是大败而回,如今,王世充的部队,都对瓦岗军产生了恐惧心理,还没打呢,光想一想,就觉得怕,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打不赢的。所以,第一步——提升士气
王世充用了一个很诡异的做法——周公托梦。王世充宣称,有个叫张卫通的已经好几次做梦都梦见周公了,周公转托他告诉王世充,灭亡瓦岗军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周公乃是民间解梦的神祗,周公的托梦,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民间人士却对此笃信不疑,因此,消息传出后,王世充所部精神为之振奋
前面我们就说过,宣传这玩意儿,最重要的不是“合理”,而是“对路”。对“合理”的人“合理”,对“迷信”的人也要“迷信”,总之要对症下药
然后,王世充就给周公盖了座庙,此后每次出征,都要先行祭拜周公
此外,王世充还请了个巫师,让这位巫师做法,并对军士宣称,说周公命令王世充立即出击攻打李密,战则必胜;如若不然,则必会瘟疫横行,士卒死光
王世充的这帮手下,南方人居多(王世充是从江都发迹的,他的手下,也是扬州一带人士),而当时南方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如北方人,因而,南方人也被称为“蛮子”,而没文化的另一面,就是迷信,不可思议的迷信。因而,尽管王世充的宣传手法说实话很不靠谱,但是,谁让这帮手下更不靠谱呢
再说一次,宣传的关键词,是那两个字——“对路”嘛
在成功提振了士气后,接下来,就是出击了
此次,王世充从军队中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集结精锐两万余,军马两千余,九月十日,王世充发动攻击,军旗上号令鲜明,印着两个字——永通
“永通”听着像是票号的名字,王世充为什么选这名儿,老实说,我也不懂
次日,王世充所部抵达偃师(河南省偃师市),在洛水南岸扎营,而后,开始修筑桥梁,准备渡河作战。眼见老对手大军压境,李密不敢怠慢,令王伯当驻守大本营金镛城,自己则率精锐挺进偃师,封锁邙山要道,严阵以待来敌
而后,为了研究如何应付来势汹汹的王世充,李密开了个作战会议
会议上出现了两派意见,首先发言的是裴仁基:“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馀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裴仁基的作战方式,乃是正面牵制,侧背捣虚。这逼向东都的三万精兵,就是瓦岗军所用以控制王世充的机动兵力,有这三万机动兵力在,王世充就会进退失据,前进,一找不到战机,二后方危殆;而一旦后退,则前功尽弃,疲于奔命;加之其兵少粮尽,自然很容易就被击破
李密赞同裴仁基的建议,并继续做了说明——今东都兵有三不可当: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斗不得,求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头可致麾下
当然,还有第二派意见,代表人物是陈智略、樊文超和单雄信,他们表示:“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胆。《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
如果说裴仁基的作战方式,是以“稳”为主,强调的是掌握战略主动;那么,陈智略、樊文超(这二位都是从宇文化及那里投奔李密的,属下都是江淮骁果,李密待他们不错,但可惜至今为止寸功未立,难免为瓦岗军旧人不服,如今自是想借此机会立下大功,在瓦岗军中站稳脚跟)和单雄信(翟让集团的骨干),则都表示要“凶”,理由是,咱比王世充人多那么多,打过那么多胜仗,怕怎的
在这两派意见的交锋中,主张“凶”的,占了七八成,李密虽然最初更赞赏裴仁基,但众意难违,加之自己也心存侥幸,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战法
裴仁基对此极为不忿,苦争未果后,用剑击地,悲叹道:“公后必悔之!
李密到底会不会后悔呢?答案是——会;原因是——历史屡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稳”还是“凶”,其关键的核心,在于正面交锋,到底谁更占优势
激进派认为,是瓦岗军优势,因为很简单,人多,而且打过的胜仗多。这种看法,当然是肤浅的,因为,人多未必足恃,而屡胜也未必可全胜
人多未必足恃,是因为,部队之间交锋,最重要的是一个字——势
历史上很多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是因为占据了“势”。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井陉之战,都是个中经典。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强调的就是这个“势”
一般来说,输不起的一方,没有退路的一方,占据着“势”;因为,唯有获胜,他们才有一线生机,在此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激发出全部的潜能,其爆发出的战斗力,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项羽的巨鹿之战,就是将这种没有退路的“势”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史记》生动的描述了当时各方诸侯观战的情况:当是时,楚兵(楚军就是项羽的部队)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没有退路的“势”可以让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连旁观者都心惊胆寒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形下,人多亦或是人少,已经成了次要的因素了
其实,李密本人已经很好的分析了这个“势”,他认为,王世充的部队,有三个不可挡——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比之瓦岗军,王世充的部队没有退路,所以人数虽少,但却难以抵挡
然而,很可惜,因为那一点点侥幸心理,李密将自己的准确分析抛到了脑后
而屡胜未必可全胜,是因为另一个词——哀兵必胜
失败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王世充本人也是一世枭雄,能耐虽不如李密,但也相去不远;这样的人物,在屡次的交战失败中,已经汲取了大量的有益经验,此番作战,也必然是有备而来,这一点,从他的宣传手法,就可见一斑
所谓“哀兵必胜”,就因为屡次失败之后,他们对对手的了解,远甚于对手对他们的了解;他们能够准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低姿态的方式去跟对手较量,而对手,却在屡战屡胜之后,失去了平常心,开始低估对手
以此二点而言,正面交锋,没有退路而又哀兵必胜的王世充,已然占据上风。因而,如裴仁基所说,李密会后悔的
然而,裴仁基的话还是轻了,因为,他还是将此战当成了此前多次例行公事般的王世充和李密的作战,所以,他认定李密会“悔”,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密“悔不起”
在前线将领争成一团时,后方的文官们,也并没有闲着
当时在李密军中当书记的魏征就对着郑颋表示:“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此魏征就是彼魏征,就是后来成为李世民那面镜子的魏征
魏征就准确的判断到了局势,他看出了王世充的没有退路,看出了他的部队所拥有的势,看到了王世充部队的难与之正面交锋;当然,除此而外,他还提到了另一个问题——瓦岗军精锐多死的问题。因而,魏征认为,必须以稳为主,坚壁固守,打消耗战持久战,坐等王世充粮草用尽
魏征提出的这个问题存在吗?答案是——存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多日以前的“童山之战”吧——彼时,因为宇文化及上了李密的恶当,愤怒之下,对童山的瓦岗军发动了奇袭,在那场《资治通鉴》用了64个字就描述完了的战事中,瓦岗军遭遇了重创。李密当时在战场上休克,而瓦岗军也几乎溃不成军,要不是秦叔宝力挽狂澜,瓦岗军可能就此崩溃
就是在这场战事中,瓦岗军损失了他们大量的精锐。而这一点,也正是王世充认为可以尽快决战的决定性因素——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世充欲乘其弊击之…
然而,魏征的建议,却受到了郑颋的鄙视,认为这是“老生常谈”;魏征立即反驳,认为这分明是“奇计”,怎会是“老生常谈”,话不投机之后,魏征一怒之下,居然拂袖而去
争论结束了,李密选择了“凶”——他输定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李密根本输不起。
英雄悲歌之李密Ⅷ——缺什么,别缺“命

战斗迅速打响
程咬金率领内翼骑兵部队随同李密在北邙山上筑营,而单雄信则率领外翼骑兵逼向了王世充的阵地——他在偃师城北筑营。然后,王世充就以数百骑兵为先锋,渡过洛水,杀向了单雄信大营——大战,就此到来
李密立即派出裴行俨和程咬金前去增援单雄信。但是,一代猛将裴行俨却出师不利,上来便为流矢所中,而后跌落马下;程咬金见此,立即冲上前去,连杀数人,见王世充所部不敢进逼,便一把将裴行俨从战阵中抢了出来,然后将其放在自己的马背上,二人骑着同一匹马,飞奔而回。王世充所部岂会让程咬金轻易脱逃?很快,程咬金便遭遇了对手骑兵重重的堵截
程咬金不断的躲避对手的攻击,但还是防不胜防,被一名骑兵用长矛刺穿了铠甲,程咬金立即转身,一把抓住了长矛,然后怒喝一声,用力一折,竟将这支长矛当即折断。这位骑兵当时看了个目瞪口呆,但是,已经由不得他吃惊了,正在他惊疑不定之时,他的脑袋,已经被程咬金砍下
如此这般,程咬金带着裴行俨,终于杀出了重围
此战,双方一直战至日暮,而程咬金和裴行俨的狼狈,也成为了李密军作战不利的缩影——李密军中勇将孙长乐等十余人,都为此身受重伤
然而,纵是如此,李密仍然没有把王世充放眼里,夜晚宿营,居然没有营造防御工事——王世充这小子,可敢来袭营?谅他也没这个胆子
李密想对了,王世充没有来;但是,袭营也不是打赢的唯一办法
在那天晚上,有两百多个骑兵,暗中进入了邙山,埋伏在山谷水涧之中;而后,王世充命令全军喂饱战马,养足精神(连早饭都在床头吃)。到了次日早上,王世充开始训话:“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获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
这段训话可以用四个字就概括——没有退路
既然没有退路,那就上吧!当隋军出现在李密大营外时,李密才刚刚出营,还没等瓦岗军列阵,隋军一拥而上…
王世充此次出动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都是江淮的勇士,其战力足堪惊人,只见战斗开始后,这些人在阵中杀进杀出,呼号震天,竟视对手于无物
战事已经渐入佳境,隋军开始逐渐占据了上风。就在此时,王世充命人从阵前牵过了一个人,而后左右欢呼鼓噪:“抓到李密了!”闻听李密被擒,本就杀红了眼的隋军,更是欢声雷动…
当然,此人不是李密,只是个酷似李密的人,王世充一早就准备了这个人,将他捆起来,放在了一个秘密的场所,而现在牵他出来,是早就安排好的戏码
从“周公托梦”,到而今“生擒李密”,王世充将他在战场上的狡诈,体现的淋漓尽致——王世充为此战,已经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
李密大军已经渐渐不支了,然后,那支埋伏在山谷间的伏兵,也就在此时,突然杀了出来,居高临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了李密的大营,而后纵火焚烧,瞬息之间,李密大军的侧后,通红映天,已成一片火海
前线遭遇强敌,后面大营被烧,李密大军陷入了绝境,于是终于陷入崩溃。张童仁、陈智略投降,而李密则率一万残兵败将,退往洛口
是夜,王世充率军包围了偃师。驻守于此的郑颋本想做最后一搏,但无奈他的部下已经不愿意再做抵抗了,一堆人出城请降,王世充遂轻松入城
入城后,王世充泪流满面的发现,他失散了许久的家属——他的一个哥哥,三个儿子,都在城内。原来,王世充的家属本在江都,在宇文化及弑君后,就跟着宇文化及一块西归,而后,在滑台投降了李密;而李密,则试图以此为筹码,招降王世充,因此将他的家属,安置在了偃师
李密丧失了筹码,而王世充,则得到了筹码——在偃师,王世充俘获了李密的大量亲信,并在杀向洛口的路上,又擒获了一些李密亲信的家属,尤其是,他得到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家属——邴元真的妻子儿女
邴元真的背景,前面已经说过,他本是一个小公务员,因为贪污,投奔了翟让,是瓦岗军的草创人物之一,并被翟让视作亲信,后来李密设立幕府,精选幕僚,翟让就推荐邴元真当秘书长。邴元真其人,贪婪而又粗鄙,李密一贯看不上他,但是,翟让的面子又不能不给,所以,李密还是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他
当然,李密对邴元真的态度,是所谓外崇内忌,尽管让他当秘书长,但实际重要军事事务,从不让他参与。这次偃师战役,李密同样没有让邴元真参加,但是,李密终究百密一疏,让邴元真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洛口仓
李密或许从没想到自己会输,在他眼里,镇守洛口仓是个实在闲得不能再闲的任务,正好可以安置邴元真这样不用不行大用也不行的人物;但是,很可惜,李密输了,如今,洛口仓则成为了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地方——这是李密的根本
对于邴元真,其实李密的部下宇文温很早就警告过他,劝他早日除掉此人,否则必有祸患。只是,李密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邴元真身份太特殊了,他不能因小失大,彻底将翟让集团逼上绝路,所以,当时的李密,也只是笑而不语
然而,到了现在,李密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了,因为,邴元真出手了
在李密手下混得不如意,如今又听说有人怂恿李密除掉他,而他的家人,又都被王世充俘虏,邴元真想来想去,大概也只有一个办法了——反水
当然,李密也不是凡人,他对邴元真也不是毫无防备,邴元真要反水的消息,李密也提前从部下杨庆那里得知,但是,李密的反应,却令人惊讶——按兵不动
李密的“按兵不动”,其实是“将计就计”,他的目的是——“反败为胜”
李密跟王世充较量多次,有好几次,都是反败为胜,这次,他不过是想故技重施。拿下邴元真,这当然很容易,但是,在李密看来,这根本无助于扭转战局,毕竟,偃师一败,强弱之势已然逆转,如果按部就班,李密必败无疑。如今,邴元真秘密跟王世充接洽献城,这对于李密是个机会,李密只要佯装不知,趁着王世充渡河的当口,给他来个半渡而击,那么,形势就会再度逆转
半渡而击!又是半渡而击!历史证明,半渡而击乃是把双刃剑,古有苻坚,近有尉迟惇(具体请见上册《文帝篇·天命所归·纸老虎》),都是试图半渡而击,但却最终一败涂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战法有个关键点——时机,英文中的一个词,或许更精确——timing
所谓半渡而击,首先要观察到对手的“半渡”,而后,要抓住这个timing,立即发动攻击,否则机会转瞬即逝,形势就会立即逆转
这个时间点很不好抓,因此,历史上存在着很多“半渡而击”失败的例子,但是,为了一举扭转败局,李密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
然后,我们就要再一次为李密唏嘘了,因为,他的运气,再次跌至谷底
李密派出的侦察兵,在王世充军队抵达洛水北岸时,居然毫无察觉,而等到他们终于发现王世充部队,而后向李密通报时,一切为时已晚——王世充已经全部渡河,半渡而击的timing彻底失去,而李密,则彻底陷入绝境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除了邴元真按照原定计划献出洛口仓之外,以单雄信为代表的翟让旧部,也拒绝接受李密的调遣,选择各自为战;于是,李密终于战无可战,退往了虎牢
单雄信的叛变,早在一个人的预料之内,只是,这个人已经死了——房彦藻。作为瓦岗军的重要将领,单雄信为人勇武,擅使长矛,威名盖世,然而,在房彦藻看来,他却缺乏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政治忠诚度。所以,房彦藻活着的时候,曾劝李密除掉单雄信。只是,李密又能如何呢?就算明知道单雄信不可靠,李密又能如何呢?李密的人生,最悲哀的地方,不就是总是面临着这样根本无从选择的选择题吗?这不是李密的错,这是李密的命
李密濒临绝境,败局已经注定,接下来,他无非只能考虑一件事——逃去哪?李密打算去黎阳,去投奔徐世绩。然而,立即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徐世绩在当日翟让事件中差点丧身,如今李密兵败投奔,又怎能保证安全
彼时,王伯当放弃金镛城,退往河阳,李密也暂且退到了河阳,然后,他召集将领们开会,提出了他的意见——南以黄河为界,北以太行山为界,东接黎阳,先保住自己,而后徐图东山再起
显然,李密还不想放弃,但是,他的想法却得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如今大军溃败,人心惊扰,如果继续停留于此,恐怕过不几天,人就会全部逃光。人心如此,不愿再战,我们不会成功的
在李密的政治生涯中,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尝到失败的滋味。李密的对手王世充,此前失败过很多次,但是,每一次失败后,他都重新站了起来;然而,李密仅仅失败了一次,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部下们不愿再战的地步
我们不禁要问,李密何以如此输不起呢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用我们此前一章的标题来说,这是“空降兵的悲哀”
跟王世充不同,李密没有自己的子弟兵。李密当年因缘际会进入瓦岗军时,他只是孤身一人,单枪匹马,他当时什么都没有;尽管到了后来,他让瓦岗军发展壮大,他成为了隋末反军中的头号人物,他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实际,他有的东西,远不如王世充的东西来得牢靠
在瓦岗军中,李密始终是个外来客,他虽然后来经营起了自己的势力,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无法摆脱翟让集团的掣肘。翟让活着的时候如此,翟让死后更如此——这个掣肘,让他只能停留在东都,而不是杀向关中;这个掣肘,让他难以处理集团内部纷繁复杂的矛盾,他不知道如何处置翟让的旧部;这个掣肘,让整个瓦岗军集团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赢得起,却输不起…
李密有争雄天下的能力,在隋末唐初,除了李世民,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李密相提并论,但是,李密缺的,是争雄天下的基础
李渊父子、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驰骋江湖,而李密,归根结底,他依靠的,是别人的力量
别人的东西,终究是不如自己的东西来的可靠的
李密什么都不缺,他缺的,只是那最重要的一点——命
一个人可以击败很多东西,但是,只有一点,他是无法击败的——命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李密的失败,是因为偃师之败前后他暴露出来的种种自傲轻敌的情绪,但是,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哪个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都能赢呢?历史上有太多成就大事的英雄,都经历过惨痛的失败,即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有过十三翼之战惨败于古尔汗札木合的经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并非是因为他们永远不输,而是因为他们总是可以东山再起
李密的失败,并不在于他在偃师输掉了决战性的战役,而是在于,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之后,他居然丧失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所以,李密最终输给的人,不是王世充,而是掌管着他的命运的命运之神。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