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非仁明
关于杨坚的结局,《资治通鉴》和《隋书》都有着一个“斧声烛影”的版本
这一年,由于杨坚重病,太子杨广开始接掌了朝内事务。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据说,杨广此时显得有些心神不宁,生怕在这个时候出乱子,所以,杨广就写信给杨素,问他皇帝目前情况如何,他现阶段要怎么干。杨素也就列出了一二三四的注意事项,派人送给杨广
不巧的是,这封信送差了地方,送到了隋文帝那儿。这封信的内容,想来不会有太多出格的地方,但是,这封信本身,却让重病中的杨坚,陷入了崩溃边缘
杨坚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一直以来都是,他从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他也几乎没有被谁操控,但是,现在,这封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脑子却是嗡的一声——他被耍了!被自己最亲信的臣子!被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整个废储事件,他居然成为了一颗棋子!被杨广和杨素随意摆弄的棋子
杨坚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就掉入了一个陷阱,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而他,一个自认为明察秋毫的人,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如果不是这封信,他可能到死都不知道,他的后半生,居然是活在儿子的阴谋里!而这个制造阴谋的儿子,并不是他一直怀疑的长子杨勇,而俨然是他从没有怀疑过的次子杨广!他的人生,作为一个父亲的人生,已经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宣告了失败
杨坚心绪难平,他已经方寸大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一天,杨坚的宠妃宣华夫人陈氏慌慌张张的跑到了杨坚的卧室,而且,发型凌乱,神情慌张,弄得杨坚本人心里也有些发毛,于是,杨坚问她,你这是怎么了?这位陈夫人哭诉道,刚才她去上厕所,路上碰到了太子,可恶的太子居然见色起意,想要强行非礼她;亏得她拼死抗争,才保住了清白
杨坚出离愤怒,他当时就拍着床板大骂:“就这样的畜生,我怎么能把江山交给他!独孤(指独孤伽罗)误我!
于是,杨坚立即征召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表示要召见我儿。二人不知底蕴,还以为是要见杨广。但是,杨坚很快就说了,不是杨广,是杨勇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杨坚恍然大悟——杨勇尽管有种种不好,但至少还有一“真”;而杨广似乎处处合意,但到头来,也只是一“伪”。杨坚要翻案,他要重新让那个“真”的,取代这个“伪”的
可惜的是,杨坚醒悟的太晚了,来不及了。柳述和元岩刚出大殿,他们就已经被杨素的耳目严密监控,而后,杨素将情况通告给了杨广,于是,杨广立即矫诏逮捕此二人,再然后,杨广派他的亲信张衡入殿侍寝,当晚,杨坚驾崩
故事还有后续。当天晚上杨广派人给陈夫人送去了一个小金盒,陈夫人一开始还以为是鸩毒,结果打开一看,是几个同心结,宫女们都挺高兴,认为免了一死,只有这位陈夫人很不高兴,不愿意对使者致礼,后来宫人逼迫,才勉强为之。当夜,杨广就入宫跟陈夫人发生了乱伦关系
杨广即位后,陈夫人住到了仙都宫,没多久就死了,年仅二十九岁。隋炀帝似乎对他很是怀念,还作赋一首——所谓《神伤赋》
而后,柳述和元岩,被杨广发配去了边疆,一个去龙川,另一个去南海
当柳述被发配之后,杨广又将目光对准了柳述的妻子,也就是杨坚的幼女,杨广的小妹——兰陵公主。杨广要求兰陵公主跟柳述离婚,改嫁他人
然而,兰陵公主似乎很看重这段夫妻感情,她激烈抵制,甚至表示不要尊号,只想跟着丈夫一起去龙川
杨广闻言大怒:“天下就没有男人了?居然想要跟柳述同被流放!
兰陵公主哭诉道:“先帝把我嫁给柳家,如今柳家出了事,我应该祸福相随,所以,陛下无需为我法外施恩!
杨广当然还是不答应,公主于是抑郁寡欢,忧愤而卒,时年仅三十二岁
公主在临死之前,再次上书给杨广,请求葬入柳家的祖坟:“昔共姜自誓,著美前诗,鄎妫不言,传芳往诰。妾虽负罪,窃慕古人。生既不得从夫,死乞葬于柳氏。”据说,杨广看到之后,愈加愤怒,居然眼泪都没流一滴,而后,生硬的拒绝了小妹的最后一个愿望——在兰陵公主死后,杨广将她葬在了洪渎川(一般是有罪的宗亲所葬之地,高纬就葬身于此),而且,“资送甚薄”
此事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朝野伤之”
故事讲完了。如果我们不作任何解释,杨广的个人形象想是已让人难以启齿,不忠不孝不悌不伦,弑父、奸母、逼妹、害婿,两个字概括——畜生
然而,因为事情来得太多太快,大家一时可能反应不过来,所以,我们必须解释一下,然后我们来看看,杨广是不是个单纯的“畜生”
我们先从陈夫人事件开始吧
关于这位陈夫人,《资治通鉴》和《隋书》有不同的说法
《资治通鉴》说:初,文献皇后(指独孤伽罗,死于仁寿二年)既崩,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察氏皆有宠。(独孤伽罗病逝在前,陈氏、蔡氏得宠在后
而《隋书·后妃列传》则说: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藩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陈氏得宠在先,独孤伽罗病逝在后
陈氏得宠的时间是在独孤伽罗病逝之前还是之后,看似是个小问题,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却是个了不得的大问题——因为,这牵涉到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杨广跟这位陈氏的关系问题
很显然,因为《隋书》成书更早,而有关于“斧声烛影”的故事,《资治通鉴》又基本是照搬了《隋书》的说法,所以,《隋书》的说法显然更有可信度
从《隋书》的说法而言,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陈夫人和杨广,关系很不一般,早在杨广还当晋王的时候,他就跟陈夫人搭上了线,成为了政治盟友,在杨广夺嫡的关键时刻,这位陈夫人做出了巨大贡献——“颇有力焉”。于是我们就要问一问,陈夫人帮助杨广,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贪恋杨广所送的“金蛇、金驼”
答案自然是不消说——No!陈夫人本身出身于皇家,是陈宣帝陈顼的女儿,从小就很熟习宫中的惨烈斗争;而其为人,又是有才有貌,性情聪慧,打理各方面关系,更是手腕纯熟,已臻化境——大家想必知道独孤伽罗是个怎样的女人,所以,大家想必更知道,一个女人要在独孤伽罗活着的时候就得宠,这需要怎样的心计和手段。对于陈夫人,最好的评价就是——女强人
这样一位从小就在宫中摸爬滚打、甚至还经历了亡国之痛的女强人,当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眼皮子那么浅的女人,所以,她当然不会仅仅因为“金蛇、金驼”就去帮助杨广实施这么巨大的阴谋——一旦失败会让她粉身碎骨的阴谋
高风险,需要换来的是高收益。陈夫人所希望的高收益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后半辈子的保障,因为,她还很年轻,才二十多岁
因而,陈夫人帮助杨广,其原因和目的,都是希望杨广成为她后半辈子的保障,再把话说直白点,她甚至也已经芳心暗许了
陈夫人绝不是个贞妇和烈妇,她是个很讲实际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明白,作为一个亡国之女,要在偌大的宫中混下来,是如何的不容易
因而,这样一个女人,大家可以想象,她会在那样的时刻,对杨坚告那样的状吗?她既然参与了杨广的阴谋,她跟杨广,就已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这个聪明的女人,又怎么会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呢
所以,我们可以论定,陈夫人的告状,根本不合常理
同样的,我们还可以论定,杨广所谓要非礼陈夫人,更加不合常理
杨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自制能力极为可怕的人,为了夺嫡,他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已经压抑自己的本性太多年了,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以杨广的性情,他又怎么会去节外生枝,干出这样的蠢事呢?就算他有意陈夫人,等到老爹一命呜呼,他还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吗?他为什么三十五年都等了,却等不了十天半个月呢
因此,陈夫人事件,满满的写着一个字——“假”。至少,如果以《隋书》的说法而言,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其实,司马光本人就觉得《隋书》的说法很难信,所以,他才会一边抄,一边改,他才会把陈夫人得宠的时间,设定在独孤伽罗死后
司马光这么修改之后,一切都合理了,陈夫人得宠较晚,所以,杨广夺嫡时找她没有任何意义,她跟杨广此前没有关系,这是一次典型的见色起意
然而,朋友们,这种为了自圆其说而去篡改史实的说法,是不是更假呢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禁要问一问,为什么《隋书》会有这样的情节呢?来自何方呢?答案揭晓,其实,《隋书》的这个情节,是从一部野史《大业略记》中得来的,原文情节如下
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篓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剖指出血,名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诏废追庶人杨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大业略记》的作者是隋末唐初人赵毅,至于他是如何得到这么私密的宫闱情报的,我们只能说——who knows
然而,可笑的是,《隋书》的编纂者魏征,居然就堂而皇之在正史里照抄了一个毫无根据的野史的说法,而且,还对内容作了小幅度修改,比如说,杨广非礼的对象,从蔡氏变成了陈氏
魏征为何要这么改呢?答案很简单,增加故事张力呗。大家想,陈夫人跟杨广都这样的关系了,杨广还要那啥,这是不是更能体现杨广畜生的一面?但是,很可惜啊,魏征同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改,就改得连常理都不顾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杨素的那封信。这当然就更离谱了,杨广当时都已经执掌朝政了,而杨素又是朝中大员,有啥事儿,杨广不会找杨素当面谈?还要多此一举,写什么信?就算真写了信,以杨素的智商,还会送错了地方?居然把该送去给大兴杨广的信,送去给仁寿宫的杨坚?两个字概括——扯淡
当然了,杨素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入一下
其实呢,杨素当时虽依然身居高位,但其实已经失宠了。主要是杨素位高权重,太嚣张,虽然大部分朝臣不敢废话,但是还是有那么几个敢废话的,其中柳彧是一个,但被杨素算计了,李纲是一个,也被算计了,还有一个是梁毘
仁寿二年的时候,这位梁毘就上书一封
“臣闻臣无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旨者严霜夏零,阿旨者甘雨冬澍;荣枯由其脣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有虞,必为祸始。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处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
其实吧,梁毘也没有捏到杨素什么大的把柄,无非是泛泛而谈,说臣子位高权重不好,要吸取古人的教训,早日预防。这种奏折,老实说是捕风捉影,文帝看见了也很不高兴,就将其打入大牢了
当然,文帝虽然不高兴,但也明白,梁毘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做臣子的,权势太大,确实要出问题,于是就当面去审讯梁毘。梁毘当时义正言辞:“素擅宠弄权,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太子、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竦,唯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
梁毘指责杨素弄权好杀,还说当日太子被废,其他人都感到恐惧,只有杨素面露喜色,把国家的灾难当成好事。言下之意,杨素在太子事件中,是不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呢
文帝听了之后,稍一寻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梁毘放了
再然后,文帝就“尊其位而夺其权”,下诏说:“仆射(指杨素)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向省,评论大事。”于是呢,杨素就被杨坚这么架空了。不久后,杨素的弟弟杨约,也被外放了
杨素被架空,杨约被外放,对于杨广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刚当上太子,朝中的倚靠就没了;而且,更坏的消息是,杨素被架空之后,出来掌权的,是跟杨广素来不怎么对付的柳述
柳述是何方人物呢?他是大臣柳机的长子,兰陵公主的丈夫,更重要的是,“少以父荫,为太子亲卫”——他是太子党的人
这里要说一下兰陵公主。兰陵公主呢,是独孤伽罗的女儿,是杨坚的第五女,字阿五。在杨坚的这么多女儿中,最得宠的就是兰陵公主;兰陵公主也确实值得宠爱——诸姊并骄贵,主独折节遵于妇道,事舅姑甚谨,遇有疾病,必亲奉汤药
一开始呢,兰陵公主是嫁给了王奉孝,只是这哥们短命,没多久就死了,兰陵公主就守寡了。当时杨广还是晋王,很想把这位妹妹嫁给他的小舅子萧玚,一开始隋文帝也同意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后来隋文帝又反悔了,将兰陵公主许配给了柳述
于是呢,大家想必也能看出来杨广跟柳述的关系了。柳述既抢走了他的妹妹,又跟废太子杨勇是发小,是死党,如今又掌权,大家想,杨广能不恨他吗
柳述这个人,优点是“性明敏,有干略,颇涉文艺”,缺点是“不达大体,暴于驭下,又怙宠骄豪,无所降屈”,总的来说,贵公子气息很重。柳述跟杨素的关系,就表现了这一点。别人不敢惹杨素,就柳述敢当面数落他,“杨素时称贵幸,朝臣莫不詟惮,述每陵侮之,数于上前面折素短”。所以,杨素就对他恨得牙痒痒,就想将其除之而后快
柳述掌权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他跟杨勇关系很好,跟杨广关系又很差,又娶了杨坚最疼的女儿,还被杨坚宠幸,所以,很难说在这段时间里,他有没有跟杨坚吹风,或者说四处活动,要把杨勇扶上来。我觉着,就算没有行动,最起码的,柳述心里肯定这样想过。柳述跟妻子兰陵公主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呢,柳述是杨勇的人,兰陵公主很可能也是杨勇的人
因此呢,在杨素一家失势,柳述掌权,而最得宠的兰陵公主又偏向杨勇的情况下,可以想见的是,杨广那两年太子生活,过得很不平静。当然了,这个不平静,我估计也是暗流比较多,蠢蠢欲动的太子党势力,并没有能最终得逞
因为这个道理,杨坚死后,柳述自然也要倒霉了,被贬去了龙川郡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杨广要那么对待柳述和兰陵公主了吧?这不是因为杨广心狠手毒,没有为人兄长的慈爱之心,而只是因为,这二位都是太子的人,都是政敌,而对待政敌,向来都不容许心慈手软
有句话怎么说的?没错,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此次事件的重要人物张衡
《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这无非是暗示,杨广弑父篡位的操刀人,就是这位张衡
而且呢,《北史·张衡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信息:八年,帝自辽东还都,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再一次暗示,张衡似乎做了些不可告人的事情,是让他不得不死的事情——这会是什么事呢
情况是这样吗?大家想,如果张衡真是做了这等丑事,杨广想杀人灭口,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就灭了?现在呢?张衡死的时候,都是大业八年了。杨广拖了八年,再来杀人灭口?而且,就算要杀人灭口,又怎么会让他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谁敢说张衡做的丑事就一定是干掉杨坚
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即便杨广真是畜生,至少,也不是因为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写着两个字——离谱
问题来了,为什么《隋书》要这么写呢
大家不妨清点一下,在《隋书》的这些记载里,杨广干了哪些坏事
一、杨广跟重臣杨素相勾结,祸乱朝政
二、杨广兽欲发作,试图非礼陈夫人
三、杨广见事情败露,居然于当晚除掉了杨坚(当然,《隋书》毕竟还要点脸皮,知道这种事毫无根据,没有直接挑明,只是做了深度暗示)
四、杨广还对自己的妹夫下了死手,将其贬到岭南
五、杨广对自己的妹妹兰陵公主刻薄寡恩,毫无为兄之道
六、杨广最终还是奸污了陈夫人
在杨广的迫害名单中,包括母辈的陈夫人,父亲杨坚,妹夫柳述,妹妹兰陵公主,基本上讲,恶事做绝,罄竹难书,真是畜生不如
《隋书》这么写,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个七七八八。无疑,这是试图将杨广妖魔化,想把所有脏水都往他身上泼,想把他塑造成一个道德沦丧猪狗不如的魔鬼,想要以此来证明,唐王朝夺取隋炀帝的天下,那实在是顺天应人,合情合理合法,为广大人民群众除奸伐恶做出了卓绝贡献
《隋书》的主要编纂者是魏征,贞观一朝的名臣,但是,在痛打落水狗的问题上,魏征没有显现出任何名臣的风范——当然,这或许不是他的错,这或许出自于唐朝宗室的授意,这也是中国史家的潜规则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扭曲的,尤其是数千年来的官方史观,在这里,请大家原谅我要花些篇幅做些议论。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对失败者很不公平,因为,在胜者书写的历史里,失败者已经是面目全非,这是一种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评判,非黑即白的强盗逻辑。这样的历史,有何客观可言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这是中国王朝的基因缺陷
但凡一个王朝建立,统治者们总是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他们要证明,自己武装夺取天下是合理合法的
第二个问题是,他们要证明,别人试图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是错误的
这两个问题是统治者为了巩固新建的王朝所必然要解决的,但是,大家想必也看到了,这两个问题本身就矛盾到了一定的地步,这根本就是一个悖论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矛盾,是因为王朝更迭的过程多是暴力革命,其中体现的根本逻辑是,强者夺取天下
强者夺取天下,这是赤裸的丛林法则,这个逻辑背后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此,统治者一直在试图扭转这个逻辑,他们要证明,他们夺取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最强,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道义上的合法性。有道伐无道,所以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无道不能伐有道,所以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事实上,这是解决这个悖论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
怎么来表明自己是有道的呢?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只是拼命抹黑被自己所击败的对手。贬低对手才能抬高自己,站住道德制高点,这就是根本逻辑
因此,数千年来的中国史,无不奉行这样的金科玉律,当统治者取得成功后,他们所编纂的历史,就必须奉行“有道胜无道”的逻辑,哪怕事实上这个逻辑并不存在,他们也必须绞尽脑汁牵强附会的编出来
因此,作为现代人,看到这样的历史,能够不受欺蒙,也就一笑置之罢了
好吧,我们还是来看看《隋书》关于隋炀帝即位的一个相对可信的版本吧
四年春正月丙辰,大赦。甲子,幸仁寿宫。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上不豫。六月庚申,大赦天下。有星入月中,数日而退。长人见于雁门。秋七月乙未,日青无光,八日乃复。己亥,以大将军段文振为云州总管。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翻译一下
仁寿四年正月二十七,杨坚抵达仁寿宫
正月二十八,杨坚将朝中大小事务均托付皇太子
夏四月,杨坚感到身体不适
六月,为了给皇帝祈福,朝廷决定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杨坚病重,躺在仁寿宫内,因此召来百官。杨坚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交待后事,与百官诀别,并且互相握手,表现出对人世的不舍
七月十三日,杨坚在大宝殿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杨坚死了,他是个好皇帝,不论是《隋书》还是《资治通鉴》,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在此,我们就不予赘述了
杨广即位了。在文帝期间,这是个好太子,他表现出了当一个好皇帝的一切素质,他有能力将乃父的功业发扬光大,他能做到吗?他有意愿做到吗?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