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于的预见

董安于的预见 韩起的具体出生时间,没有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位老爷子的寿命很长。他是韩厥的儿子。其他六卿都换了几代人,他仍然占着位子没有死掉。他的长寿对赵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他再怎么身体健康,再怎么长寿,他也是人,是人都必定死掉。公元前514年,晋国这位久经考验的领导人终于死去
按照论资排辈的上位规则,魏舒接过韩起的班
魏舒就没有韩起老人家的运气了,才当家作主几年,就在一场意外中死去
于是,士鞅登上历史舞台。士鞅不是什么好鸟,又贪又阴险,对曾经跟他有矛盾的魏家给予大力打击
赵鞅这时也已经变得成熟,知道韩起、魏舒一死,他们这一派的力量已经变弱了。他躲在一旁,进行了一番总结,知道韩家和魏家的老大一完,势力就跟着疲软,主要是手下人才不多,也没有拉拢到足够的民心,全靠一人之力,等这个强势牛人一死,整个这一派就一口气沉底,要恢复元气,至少得等几十年
于是,作为韩赵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没有直接面对士氏,进行权力争斗,而是老老实实地退下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改革,打造一块坚固的根据地
首先,他大量网罗人才,一下就把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锜等人收到自己的帐下,为他卖命。然后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跟很多国际名人交住
当然,光做这些形象工程还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还得开发一些惠民政策,让老百姓也拥护你
当时,六卿斗得你死我活,但都还注重民间力量,知道民心是可用的,因此老早就在自己的封地里实行土地改革。当时仗量田地可不像现在这样,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用的是国际标准的尺子。那时的测量器是脚步,百步为亩。六卿为了拉拢民心,早先时候就突破了这个仗量规则,要一百零几步为一亩。范氏、中行氏、智氏比较自私,派出的测量员却都是矮子,不但步子迈得短,而且数量也没有突破几步。魏氏和韩氏又比他们大方一点。赵鞅却规定,在他那里亩制是:以一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大大超过了另外五家
于是,赵地民心大悦——不悦才怪
更要命的是,其他五家都还让老百姓交农业税,赵鞅干脆来个“公无税焉”。呵呵,当前些年,我们取消农业税时,大家高兴得见面就笑。哪知,三千年前的赵鞅就曾经取消过农业税啊
这事传到大军事家孙武的耳朵里,大军事家赞不绝口:晋国归焉
赵鞅玩政治有一套,在战场上也很牛
赵鞅是晋国赵氏家族的最高领导人。当时,赵氏的根据地不但在晋阳赵鞅的封地那里,而且还有一个宗支在邯郸,称邯郸赵氏。当时邯郸赵氏的第一人叫赵胜,是那个赵旃的后代。此时与赵鞅的亲戚关系已经很远了,再加上又娶了中行氏为妻。中行氏是士鞅那一派的。如此一来,邯郸赵氏反而离中行氏更近
赵鞅这时虽然韬光养晦,但肯定不愿别人在自己的地盘里来个颜色革命,最后使邯郸赵氏成为自己的敌人。此时,赵胜已死,赵胜的儿子当了邯郸赵氏的一把手。赵鞅决定把邯郸的五百户迁到晋阳,让邯郸赵氏从地域上变成晋阳赵氏。他请赵午过来商量
赵午说:“我没有意见。但得回去跟大家勾通一下。
他把这个意见传达了。大家不同意
赵午说:“不同意得有个理由啊。
天下别的东西不好找,但理由是最容易找的。就说是现在齐国正对咱们虎视眈眈,咱们正需要人力啊。所以不能把这五百户移民
赵午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连夜跑回去向赵鞅说明
赵鞅是什么人?不用开动脑筋就知道这是在忽悠他,当场大怒起来,再次把他刚果的一面展现出来,手一挥,刀斧手冲出,把赵午来个斩立决
这一刀下去,后果很严重
邯郸赵氏听说赵午的脑袋给砍了,群情大哗,立马搞成个声势浩大的群体事件
此时,士鞅已死,轮到荀跞当老大,赵鞅晋升二把手
荀跞虽然跟赵氏不合,但荀跞历来低调,这就让赵鞅得以松了一口气。他再次展现出那个果断的性格,决定武装搞定邯郸群体事件
公元前497年的夏天,赵鞅命上军司马籍秦带兵攻打邯郸。他原本以为,邯郸赵氏没有什么势力,籍秦一去,就可以把那一干不明真相的群众搞定,然后抓到那几个闹事的挑头人,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他光乐观地看着这个前景,却彻底忘记了籍秦的背景。这哥们儿也是晋国宗室之后,跟荀氏向来走得很近。后来,荀氏化分为智氏和中行氏,他又坚定地站在中行氏的立场上。中行氏与范氏即士氏历来保持着高度一致的传统友谊。而他长期以来又赵鞅的部下。于是,这个籍秦就成了中行氏安插于赵鞅身边的卧底,天天免费给中行氏提供赵鞅的情报
赵鞅却一点儿不知道,仍然把他当自己忠诚的部下,派他带兵去帮自己打仗
籍秦接到命令之后,在第一时间里并没有跑到部队那里传达,而是连夜告诉了中行氏。此时,中行氏的老大是荀寅,而范氏的老大是士鞅的儿子士吉射。这两个哥们儿接到情报后,立即开了个短会,会议在很短时间内就达成一致,等赵鞅跟邯郸赵氏死磕的时候,派兵从背后猛踢赵鞅一脚,不把赵鞅搞死才怪
对于,这个阴谋,赵鞅一点儿没有察觉
但那个董安于却有预感
他对赵鞅说:“我看中行氏和范氏不怀好意啊。请老大先下手为强。
赵鞅说,万万不能啊。晋国的法律规定,谁动第一刀,谁负全责。咱不能做违法的事啊。咱们还是后发制人吧
董安于不同意,但反对无效
董安于确实是个猛人,看到老大只想当遵纪守法的良民,却不管后果的严重。于是,他决定自己调动赵氏的部队,做好迎敌的一切准备工作
老董的这一步,最后挽救了赵氏
过了一个月,中行氏与范氏果然带着部队向赵鞅发动攻击
那个籍秦正等着这一天的到来,立马转过枪口向赵鞅猛攻。这哥们儿在进攻邯郸时,爱打不打,天天磨洋工,这时打赵鞅时却卖力得要命
赵鞅想不到连籍同志也反他,一时几面受敌,哪能招架得住?最后只得跑路,一口气狂奔到老根据地晋阳
几个对头都带着部队追上来,把晋阳包围得水泄不通
如果中行氏和范氏铁板一块,团结一致,努力攻打,赵鞅就这次就死定了
士吉射他们只是眼睁睁地在那里一脸笑容地等着最后的胜利。哪知,那个荀跞不干了。大家知道,荀跞现在是上军将,晋国的执政大臣,是说话最算话的人物。他虽然跟中行氏同为一脉,可早已有了裂痕——政治的盟友千变万化,哪怕是亲兄弟,在该成为敌人时立马就可以反目成仇。他虽然不算赵鞅一派,但他更不愿意士吉射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为这个士吉射不但聪明过人,而且人品巨坏,绝对不是一个好同事
于是,他跑到晋定公面前,翻开晋国的法律条文,大声念:“君命大臣,始祸者死。”然后合上法律本子,说,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这场乱子是士吉射他们开的第一枪。所以,请把中行氏和士吉射他们法办
晋定公当然不反对,他要是能反对,他就不是晋定公了
于是,形成决议:打倒士吉射。由荀跞、韩不信、魏侈带着部队向二家展开军事行动。然而,那两家还真的厉害。中央军连番猛攻,硬是拿他们不下
如果士吉射和荀寅硬是死守到底,局面还真不好收拾。可这两个家伙一点儿政治眼光也没有。他们被猛攻了几天之后,觉得自己太窝囊了,既然你们把老子当成叛乱分子,老子真的就叛乱一把。于是,直接派兵出来,打算把晋定公也拿下来
晋定公虽然是一块招牌,六卿向来不把他当一回事。可招牌有时还是有用的,还是可以拿来忽悠人的,尤其是忽悠本国的小屁民们
荀跞是个聪明的家伙,看到士吉射和荀寅带着部队冲向晋定公的宫室,知道这两个家族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便大搞舆论战术,说士吉射要危害大晋帝国的伟大领袖,要颠覆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家团结起来,打倒这两个反动派
广大晋国人民群众果然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积极行动起来,向士吉射和荀寅发攻人民战争
两个哥们儿这才知道,攻打晋定公很容易,但后果真的很严重。于是,立马跑路,在韩、荀、魏三家的追击之下,逃到朝歌避难
最后,三家老大一齐向晋定公为赵鞅求情,说赵鞅在这场动乱中很无辜。既然三家老大说赵鞅很无辜,那赵鞅就很无辜。于是赵鞅又官复原职,一脸笑容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并来到晋国的宫室里,跟定公同志亲切交谈
把士吉射和荀寅赶跑,六卿只剩下四卿
荀跞同志认为,咱们晋国的传统是六卿,现在只有四卿,还是增补两家吧。让士皋夷顶替士吉射的位子,当范氏的老大;梁婴父取代荀寅当中行氏的带头大哥。那个士皋夷是士鞅的庶出儿子,向来跟士吉射有矛盾;而梁父婴则是中行氏的家臣,但更是荀跞的铁杆。两人在平定两家的动乱中,旗帜鲜明地站在四家的立场上,对打跨范氏和中行氏立下了大功。荀跞以为,这个方案别人可以反对,但赵鞅一定不反对
哪知,最后就是赵鞅坚决反对
赵鞅这时还算是为晋国着想。他觉得,六卿权斗了几十年,使得晋国越来越疲软。六卿当中,不管谁当执政者,最先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哪管晋国的死活。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士鞅一手遮天,什么利益都抢,什么权力都抓,把晋国最后的资源都玩得一点儿不剩了。因此,他认为,如果还是六卿执政制,晋国倒下将是不久的事。所以,他坚决不同意
他不光自己不同意,还让魏侈和韩不信跟着不同意。他们三家算一派。现在范氏和中行氏完蛋,他们对立面的势力就少了一大半,这对韩赵魏三家的发展实在太有利了。如果增进那两家,你们看看,士皋夷是范氏的,那个梁父婴是中行氏,加入六卿之后,只会增加智氏的力量,对他们的将来没有一点好处。现在四卿,他们占了三卿,只剩下荀跞一个老头子,虽然是首席执政,但也玩不了很多了。于是,韩家和魏家也反对
荀跞是智氏一族的中兴之主,靠的不是别的本事,而是切彻头彻尾的低调做人,只要不是明显地跟他争抢,他都可以让你一把。现在看到三家反对的态度这么强硬,就不再说什么
当然,他还是要说的。他跟那两个哥们儿说:“我推荐了,但赵鞅不同意。他不同意,我也没有办法。
然后很弱势地长叹一声,闪人。完成任务
荀跞完成任务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了
赵鞅头痛的事却来了
梁父婴绝对不是什么好鸟。他出卖中行氏,就是想把自己的老大打倒,然后冒出头来顶替那个位子,直接进入晋国的权力圈子。哪知,只是在这个圈子边缘游走一圈,就被赵鞅挤了出来
梁父婴大怒。他要报仇
当然,他也知道,以他现在的力量,对赵鞅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但可以削弱一下赵鞅的实力
这哥们儿眼光很毒,知道赵鞅能有今天这个势力,主要是手下有几个猛人在帮他。其中最厉害的人就是那个董安于,如果把董安于搞掉,赵鞅会感到很痛苦
于是,他去找荀跞,对老荀说,赵鞅能做到今天,靠的全是董安于。如果没有董安于经营晋阳,赵鞅的命再大,也给士吉射他们搞定了。现在只要把董安于搞定,赵鞅以后就不能折腾了
荀跞的内心世界最怕的就是赵鞅。现在听说把董安于搞定,就可以遏制赵氏的发展,当然很感兴趣,盯着梁父婴:“你有什么办法搞定董安于?听说这哥们儿真的很了得。
梁父婴说:“这次争斗,虽然范氏和中行氏做得不对,但最先制造事端的却是董安于。咱们就用这个理由杀死他。
荀跞一听,说“好”
荀跞确实是个有水平的政客,他说好之后,并没有立刻派出警察把董安于捕获归案,而是直接对赵鞅说,这次动乱,其实最先下手的不是范氏和中行氏,而是董安于啊。晋国的法律你是懂的
赵鞅一直怕这个把柄被人家抓住,现在人家果然抓在手上了。他一脸痛苦地坐在那里
董安于却一点没有慌,说:“老大你不要痛苦。人生下来注定就要死去的。如果我死了,能够让晋国安宁,那我就死吧。
这哥们儿说过之后,立刻回到家中,找了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赵鞅就把他的尸体暴之于市,然后派人对荀跞大声说:“你老人家要求我处决董安于,我现在执行这个命令了。你过来验收吧。
荀跞看到董安于已死,觉得赵鞅一点儿不可怕了,自己的目的胜利达到
荀跞很高兴
赵鞅乘荀跞很高兴的时候,跟荀跞商量以后分工的事
商量的结果是:荀跞主内,赵鞅主外
也就是说,荀跞主管内政,赵鞅则主管对外的军事和外交
赵鞅这个大权在手,立刻就下令,继续围剿范氏和中行氏在朝歌的势力。不把他们完全彻底地搞掉,晋国是没有宁日的
越鞅对这两个家族恨之入骨,因此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赵志父。表示自己立下雄心壮志,掀开人生新的一页
他带着大军向朝歌进发,一下就把朝歌围得水泄不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