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Ⅶ——三人成虎

夺嫡事件Ⅶ——三人成虎 能折腾,是窦建德所说的第一点,还有第二点——折腾的时机不对
关于时机,窦建德说了两条,一是刚刚西征完毕,二是山东(太行山以东)在发大水
西征咱知道,隋炀帝即位以来,跟吐谷浑的战事没停过,虽说胜仗打了一些,但是,跟游牧民族打仗,从来都只能赔本,捞不着什么好处。至于山东发大水,其实早在杨广招兵买马的备战阶段就发生了——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馀郡。冬,十月,乙卯,底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
其实,要搁个理智点的皇帝呢,国家发大水,东征这事儿怎么也该搁一搁,先把赈灾工作搞好再说,要是隋文帝,他一准儿会这么干,但是,杨广这人,就是个疯子,在对外问题上,把“脸”看的比什么都重,那边高句丽不给脸,他就挂不住,就要不管不顾,没困难要上,有困难也要上
杨广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当然也不能指望老百姓能把杨广当回事
当然,还有最后一点——折腾的方式不对。窦建德就说,征高丽这事儿不靠谱,有前车之鉴。隋文帝那阵国家那么富足,将士那么骁勇,也没能讨到什么便宜,何况现在?也就是说,东征高句丽,这是明摆着把人把钱扔进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这是一笔事前就知道肯定赔本的投资。这种折腾方式,只能说是作孽
杨广犯了这么多错误,政治危机是难免的
最早举旗的,是一个叫王薄的家伙。王薄为什么造反呢?他编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无向辽东浪死歌》,歌词是这样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歌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东征高丽,这是白白送死,反正也是死,还不如就跟我来,反了丫的。因此,造反理由是——不想打仗送死
王薄是山东邹平人,他说的长白山,不是东北那疙瘩生产人参的雪山,而是山东邹平南部同名的一座小山坡。王薄还自称知世郎,所谓知世郎,通俗点说,就是明白人,当然,比一般明白人更明白点,一般明白人只知当下事,知世郎还能知未来事,具有神棍属性
王薄的优点嘛,主要三条:一是胆大,这是废话,胆小的不敢造反;二是有政战细胞,就说这首《无向辽东浪死歌》,要说文学价值,一文不值,但是,通俗易懂,有煽动力;三是能包装自己,善于炒作,还搞了个“知世郎”品牌
王薄能留名历史,只有一个原因,他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肇始者
王薄是肇始者,但他不是中坚,中坚是本节开头讲的那个——窦建德
我们要好好说说窦建德
窦建德的阶级成分——富农;就是说,家里头有点地,收成呢还不错,一家人的吃用嚼裹没问题,有时候还有点富余,但也不算有钱人。窦建德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北齐、北周、隋朝,然后是唐朝——出生在北齐,成长于北周,闻名于隋朝,败亡于唐朝。窦建德自称是汉景帝母后窦氏的哥哥安成侯窦充的后代,当然,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了。窦建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必须说,是江湖豪杰。《新唐书》说他“重然许,喜侠节”,总之就是义字当头了
窦建德年轻时候有两件事比较有名
第一件事,同乡有人死了父母,穷,没钱下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作,听了那边嚎啕大哭的,心里不落忍,就把牛送给了人家,让人卖了办丧事。这事儿就说明,窦建德身上,天上带着股江湖气,很有些及时雨的风范,重义轻财
第二件事,家里进了贼,过来偷盗,窦建德就站在屋里,然后连杀三人,外面那几个吓得都不敢进去,更舍不得走——倒不是说没偷到钱的问题,得保个本啊,尸体得拿走啊。窦建德说了,要取尸体,可以,扔根绳进来,我帮你们绑上,自己拖出去。那帮盗贼哪知道有猫腻?就扔进来了,然后呢,窦建德也绑上了,但绑的不是尸体,是他自己。然后那帮盗贼那么一拉,窦建德借势跃起拔刀,把剩下那几个同伙也一并砍了。怎么样?有胆色吧
窦建德这两件事,说明他义勇双全,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乡里人也敬重他,佩服他,知道这是个人物,总之人缘非常好
窦建德这特点,天生就是江湖命,只是,他需要机会
大业七年,隋炀帝发布东征令,在各地招兵,不安分的窦建德也去参了军,当了个两百人的小队长。窦建德有个同乡,叫做孙安祖的,家里头穷,山东又是遭遇了水灾,老婆都饿死了,但饶是如此,官府也不放过他,还逼他去当兵,孙安祖不答应,就被县令逮了,一顿毒打。孙安祖实在气不过,就把县令给杀了,然后流亡,躲到了什么地方呢?对咯,就是窦建德那
不多会,官府就找上门来了,窦建德就跟孙安祖商议,说的就是本节开头的那段话。窦建德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得出结论——杨广折腾百姓折腾的太厉害,大家都不服,所以,造反是可行的。但是,以如今的局势,要想立功名,还需要等待,先找个容身之处再说,而后静待其变
当然,窦建德这话的意思不是要自己造反,而是要孙安祖去造反,算是为这哥们谋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孙安祖也同意窦建德的看法,与其这么躲躲闪闪,被官府通缉,还不如干脆反了他娘的。窦建德好人做到底,他在乡里有些人缘,就帮孙安祖召集了几百人,有些是逃兵,也有些是遭了灾活不下去的农民,然后,孙安祖就带着这伙人去高鸡泊入了伙,当了强盗
当然,那年头,造反的不是孙安祖一个,周边还有叫张金称的,叫高士达的,都带着成千上万人,相聚为盗。这伙人呢,平时也是打家劫舍,烧杀抢掠,基本上,当地老百姓没有不遭殃的,但是,惟独窦建德他们家一带,却一点事儿没有。慢慢的,官府就觉着有猫腻,为什么呢?因为窦建德曾经当过里长,结果这帮强盗,哪都抢,就不抢窦建德的地盘,这不是有问题吗?官府认为,窦建德这是私通盗匪,反行已现,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就把他家灭门了
窦建德这事儿,可以说冤,毕竟张金称和高士达确实跟他无关,要说之所以不抢他的地盘,也是窦建德江湖上声名在外,都知道此人豪侠仗义,是条汉子,那俩也不愿招他,所谓盗亦有道;但是,也不冤,他跟张金称和高士达是无关,但孙安祖跟他有关系啊,官府说他私通盗匪,这罪名也没错。甭管冤不冤吧,反正霉是一定的,一家老小,就这么一个不剩了,这不是倒霉催的吗
但这也是个契机,窦建德本来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灭门一事,也不过是引领他走上了他早晚要走的那条路
当时,窦建德正带着那两百个兵,准备去涿县集合,然后去高句丽打仗呢,结果,走到河间,听说一家老小居然都被官府给杀了,而他自个儿估计也上了黑名单,这下横竖没招了,只能入伙当强盗了。窦建德带着两百号人投奔了高士达,不久后,孙安祖被张金称所杀,于是孙安祖的部下就来投奔窦建德,于是窦建德就有了上万人,慢慢在江湖上有了些威名
同样是当强盗,强盗和强盗是不一样的:有些个强盗,就是亡命徒,过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计划,就想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娶个压寨夫人,人生足矣,这些人大多心狠手毒,暴戾乖张,人见人怕,但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张金称和高士达之流,基本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些强盗,只是暂且找个地方容身,然后坐观天下大势,一旦有变,则横行天下,逐鹿中原,窦建德属于这种人
窦建德此人,就算当了强盗,也是“义盗”,有原则的强盗——他对自己手下非常好,亲切和蔼,与之同甘共苦,但凡他有一口吃的,手下们也都饿不着,所以,慢慢的,江湖上窦建德的名号就响亮了起来,投奔他的人多了起来,他的势力也庞大了起来,将来争雄天下的基础也雄厚起来
当然,山东一带造反的,不只是王薄和窦建德——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馀人,攻陷城邑。山东局势遂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不可收拾也得收拾,山东乱成这样,官府也不能坐视不理。只是呢,实在是收拾不了,当时好些地方太平惯了,好久没打仗了,从将到兵,都舒服惯了,碰上那些穷极了饿疯了红了眼的土匪强盗,就只能两个字——没辙
但是也有收拾的不错的,这个人我们必须讲一讲,他叫张须陀
张须陀的对手是王薄。王薄自出兵以来大概是胜仗打了太多,以至于他以为隋朝将领的水平就那么回事,也没把张须陀放眼里,防备很是松懈,然后张须陀就让他付出了代价。王薄一连吃了三个败仗,而且全是大败,先是在泰山,然后是在临邑,最后是在章丘。最后在章丘的时候,王薄都已经虚了,还联络了孙宣雅、郝孝德,集兵十余万,结果张须陀率众两万,还是把他给灭了
当然,两万胜十万,这还不足以说明张须陀的牛逼,真正牛逼的是,五人胜两万。当时有个叫裴长才的叛匪,率军两万余,抢掠城池。张须陀当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已经来不及收拢人马了,但是也不想眼睁睁看着这帮土匪在他眼皮底下为非作歹,于是,带了五个人,骑着马就冲上去了
同志们,这是什么概念?概念就是,两万人一人一口唾沫,也把张须陀那五个人给淹死了,而且,真不是夸张
然后什么情况呢?然后裴长才一伙还真没把这五个人当盘菜,大家一拥而上,把张须陀等人团团围住,想着大家你一枪我一刀的,怎么也把他们剁成肉泥了。结果,张须陀也确实被你一枪我一刀的,扎成了马蜂窝,但是,就跟三国时周泰跟曹军作战时似的,伤得越重,战得越勇,都到无我境界了,打了半天,裴长才那边也没占到便宜。然后咧?然后张须陀的大部援军终于赶到了,土匪们一看,情况不妙,先撤了再说,张须陀于是率军纵击,大破裴长才所部
还有一事。有一伙叛军,头目叫郭方预,这伙人攻陷北海,大肆抄掠,而后扬长而去。张须陀当时晚到了一步,赶到北海的时候,叛军已经走远了,但是,走远了也不要紧,张须陀能追。郭方预那帮人哪知道张须陀还能追上来,当时估计正想着晚上睡哪个压寨夫人呢,结果张须陀简兵倍道,赶上前来,迅即发动攻击,郭方预所部大败,被斩万余人,抢来的战利品也被张须陀夺了回去
强将手下无弱兵,张须陀不是凡人,他手下也不是凡人,有个年方十四的少年英雄,名唤罗士信,当时便在张须陀手下
大家看过《隋唐演义》没?《隋唐演义》里有隋唐十八杰,俗称十八条好汉,其中秦琼有个表弟叫罗成,排名比秦琼高多了,据我爸说,秦琼只算半条好汉,但是罗成实打实排名第七,胯下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一生骁勇,从无败绩。据查,罗成是《隋唐演义》编出来的,史上没有这个人,但是,他有原型,他的原型是谁呢?就是我们要讲的十四岁的少年英雄罗士信
罗士信投军的时候,年方十四,身材矮小,但是胆气很壮,请为前锋。当时张须陀一看,这不小孩儿吗?一边待着去,别胡闹,能戴得动盔甲不?罗士信一看张须陀还看不起他,这口气如何能忍?当即穿了两件铠甲,左右各别一支箭筒,然后飞身上马,英气勃勃。当时张须陀也被镇住了,成,你上去溜溜。于是,还没等对手布好阵势,罗士信挺枪直入,连杀数人,他甚至还把一人的头给砍了下来,戳在矛上,对着对手挑衅;结果对手一看这阵势,也被唬住了,居然没人敢上前迎战。如此这般,张须陀一看罗士信得手,于是纵兵出击,大破敌手
据说,罗士信杀敌还有个特点,每杀一个,就割下一个人的鼻子,干啥用呢?用来清点杀敌数量,以此报功。张须陀也服了,英雄惜英雄,老英雄惜少英雄,就把自己的坐骑赐给了他。此后,每次出征,罗士信都是张须陀的副将,这一老一少,当时也成了山东群盗的噩梦
杨广当时也听说了此二人的名号,派人去犒赏他们,还让人画了两人作战的连环画,自己拿着细细品味呢
但是,必须得说,像张须陀和罗士信这样能够让叛军闻风丧胆的名将并不多,而且,山东人士造反,也不是光靠武力压服就能行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处理好赈灾事宜——尤其是,到了大业八年,居然山东在水灾过后又旱灾,一水一旱,于是瘟疫横行,死伤枕野
第一次东征引发了如此的政治危机,杨广要是脑子清醒呢,也该意识到内忧高于外患,先平心腹之患,再除疥癣之疾了;但是,杨广脑子清醒吗?他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把山东的这个乱子给摆平吗?答案是,不能
那杨广想干什么呢?杨广还想二征高句丽
杨广疯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