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

七步诗 曹丕回到了洛阳。他刚当皇帝时,以为自己还真是天下第一牛人,想打谁就可以把谁暴打一顿。他在内心很不服气孙权。当年曹操站在长江边上,遥望着江里孙权的战船,发出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这个著名的长叹,只是一个人在某个地方郁闷地发一下,那也没有什么。可他在吐出这个心声时,周边站着一大批高官,个个都听到了这个声音。在曹丕听来,这话的刺耳程度可想而知了。这话不是明着说了,他们那一堆兄弟没有谁比得过这个被关羽称为江东鼠辈的人。他心里能服吗
当然不服
正巧,他刚即位时,刘备就跟孙权发生了那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孙权没有办法就过来投降了他。他一接到那个求降信就笑了。所以,他的心里就超级爽,说自己不用一刀一枪,就让孙权乖乖地臣服。孙权其实是脆弱无比的。于是,当刘晔他们说,孙权是在忽悠他时,他就是不相信——他宁愿相信孙权是怕他而投降的,而不愿相信孙权是怕刘备而投降的。于是,就错过了搞定孙权的最佳时机。等他发现孙权原来不简单,再去向孙权叫板时,孙权最危险的时刻已经度过,他带着的部队虽然比孙权多也比孙权的装备先进,但就是被孙权在长江边玩得死伤累累,最后不得不宣布撤军
在他回到洛阳没几天,曹仁就死掉了
当曹丕在洛阳深刻反省自己的时候,刘备的生命已到了最后的时刻
刘备显然对自己的死去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老早就物色好了辅政人选:诸葛亮和李严。他在夷陵被陆逊烧了一把之后,带过去的几万益州子弟兵都完蛋了,那张脸也有些挂不住了,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不敢直接回成都,就一直住在白帝城。即使在他病得厉害的时候,他仍然只在白帝城住着。后来,他觉得自己真的快不行了,他也没有回成都,而是把诸葛亮叫到白帝城来,向他交代后事。他在病榻上任命诸葛亮为首席大臣,李严为辅
刘备在托孤时,不像其他皇帝那样,在快咽气的时候,对托孤的人勉励几句,他没有叫他们一定要好好辅佐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对跪在他身边的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的水平比曹丕厉害十倍,以后一定能够搞定这个天下。如果你觉得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你觉得刘禅是个废材,你就可以废掉他,你自己当了这个皇帝
诸葛亮一听,吓得汗都流满了一身,在那里拼命地表达自己的忠心:“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殛!
刘备在差不多死的时候,给诸葛亮交代了这样的几句话,让后来的专家们都研究不透。很多人认为,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智商很有问题,怕自己死后,诸葛亮直接就废了他,所以就先说了这个话,然后观察一下诸葛亮的反应,如果诸葛亮的脸色稍微表现得有点得意,就立即把诸葛亮斩于病榻之侧。这当然是《三国演义》迷们的说法,依据是,刘备在说这个话时,早已安排赵云手按宝剑站在一边,只看刘备那个已经被大病折磨得惨白的脸色行事,如果刘备的眼色一使过来,赵云的宝剑就咔嚓下来,砍在诸葛亮的头上。另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这话是真心实意的。依据是,刘备毕生以打倒曹操为首要事业,只要能把曹操打倒,别的什么都不管了。而且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极致的,所以诸葛亮当皇帝跟他儿子当皇帝是一样的。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权威论据是:刘备是一个历史上最厚道的人,是个仁慈的老板。第三种说法是,刘备怕诸葛亮最后会走上曹操的道路,成为权臣一个,他的儿子就会成为汉献帝,因此就想了这一套说辞先把诸葛亮套住。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智商虽然高度发达,但还是很虚伪的,只要把他逼住,让他在大家的面前发个誓、口头表示一下忠心,以后他就不敢违背自己的诺言了。于是,他的那个傻儿子的地位就可以保住了
这几个说法,到底哪一个说法更靠近刘备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但第一个说法,肯定是不靠谱的。如果刘备真的这么布置,说明他对诸葛亮根本没有什么信任可言,只是因为蜀国太缺乏人才了,才不得不把这个权力交给诸葛亮。于是,就再一次考验一下诸葛亮,如果他不过关,就立马拿下,免得以后给他儿子惹麻烦。这个推理无论如何是难以成立的。你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要是真的想搞定刘禅,他就不会作秀一下?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就不会表现得声泪俱下一次?还会把得意的神态流露给病恹恹的刘备看?如果诸葛亮连这点也做不到,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吗?当然,也可以说,刘备那一双眼睛有着看穿一切的本事。否则,他怎么能这么用人?其实,刘备能识人是真的——那个时代一个稍微成功的人,谁都有一套用人的本事。不过,刘备也有看不准人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曹操在汉中跟刘备玩了几把之后,硬是玩不过刘备,就想派个刺客把刘备搞定。这个刺客不但是个武林高手,还是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高人。他跑到益州去见刘备,就跟刘备聊天,把天下大势说得一套又一套,让刘备也很感兴趣,觉得又碰上一个有才的人。刺客看到刘备越来越相信自己,就不断地向刘备靠近,准备靠近到一定的地步,突然出手,把刘备搞定。这时,诸葛亮进来,那个家伙就有点脸色不正常起来,聊天就不够流畅了。诸葛亮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个高才啊,但不是什么好人。那个刺客这时已经有点冒虚汗了,就借口出去一下。那个人出去之后,刘备很高兴地对诸葛亮说:“刚刚得到一个大人才,可以当你得力的助手了。”诸葛亮问:“在哪里?请来见一见啊。”刘备仍然笑着说:“就是刚刚出去的这位啊。”诸葛亮说:“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这家伙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一听,不可能吧?立即派人去看,那家伙果然“已越墙而走”,逃得没有踪影了。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急切之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脸色来,他还看不出那个刺客的神态?刘备的知人之名是有的,但也是需要通过长期考察的。顺便再说一说那个刺客。曹操这次为杀死刘备,可以说是费尽了脑子,派了一个这么有水平的刺客出来。你想想,能够聊得让刘备越听越顺耳,把他当成诸葛亮第二来看,没有文化、没有大智慧能行吗?在三国时代,在刘备的眼里,估计没有几个人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了。很多人又觉得,这个刺客这么有才,为什么后来一点声响也没有?其实也很好解释:接受任务出来当刺客,本来就不怎么光彩,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他后来就是很有名,也不会把这事晒出去。所以,谁也不知道他是哪位高人了。这家伙的本事也是十分了得的,在被诸葛亮发现之后,居然能翻墙逃跑。如果他当时把刘备搞定,估计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为什么不直接搞定刘备呢?我估计,他一来想在刘备面前晒一下自己的水平,二来觉得刘备个人的魅力还真的很大,就佩服起来,不想完成这个任务了。于是,刘备捡回了自己的命。当然,不论怎么样,刘备这一次完全被这个刺客蒙住是真的
再看看第二种说法,刘备是真心要把位子交给诸葛亮的,主要理论是刘备是个厚道的人。这话同样不靠谱。刘备真的很厚道吗?诸葛亮只一句“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建议,就让刘备把没有什么大错的刘封干掉。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对刘备历来是绝对忠心的。可刘备就怕这个养子威胁到他儿子刘禅的地位,找了个借口,立即拿下,一点不犹豫。可以说,刘备为了保证他儿子以后地位稳固,是不择手段的,只要发现丝毫隐患,就会断然出手,坚决铲除的。所以,他要真的让位给诸葛亮之说,仍然是十分不靠谱的
再看看第三种说法,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点依据的,但也不够全面。他把这个话当着很多人说出来,逼诸葛亮在公众面前发了誓,以后把对刘家的忠心做到死的那一天。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临死前,也作秀一次,以表示自己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又大大地拉拢了一把民心,而且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恐怕也是很知道刘备的这个心思的
这才是真正的刘备,到死都还在为他们刘家的政治服务
把后事交代清楚了,为儿子拉拢了一把民心,然后才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最后的交代。刘备的这个遗嘱比被称为大作家的曹操的遗嘱有名多了。他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儿子要好好做人,要无条件地听从诸葛亮的教诲,对待诸葛亮就要像对待老爸一样,尽量不要做坏事,要多做善事。全文如下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他再把另一个儿子刘永叫来,当面对他交代:“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要求他们几个兄弟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老爸一样,天天听从诸葛亮的教诲。然后就眼睛一闭,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那一年,刘备六十三岁
刘备一翘辫子,诸葛亮终于全部浮出水面,从此蜀国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从永安护送刘备的灵柩回成都,让李严当永安第一把手。李严是刘备点名的辅政大臣之一,让他当第二号实权人物。本来,按常规而言,在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他也应该跟着诸葛亮回成都。可是,现在诸葛亮却把他留在永安,说是留镇永安。其实,永安现在是跟东吴边界接壤的,东吴现在已经跟蜀成为友好邻居——虽然这个友好邻居是场面话,但此时的东吴根本没有精力跟蜀国叫板。所以,谁留镇永安都不会出事。但诸葛亮却留李严这样的大牌人物在那里
我想,这只有一个目的——让他远离成都,其实就是远离权力中心
当年的五月(223年),刘禅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办完了刘备的后事,给刘备定了个谥号:昭烈。之后,按照刘备的既定方针,当上了蜀国的皇帝,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皇二代”。当即把章武年号改为建兴。然后,还按既定方针,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宣布从此之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只在那里当他的皇帝,大事小事都让人去问丞相
诸葛亮的人品应该是不错的,他也是很想把蜀汉事业做大做强,最后冲出益州,走向全国。他当上蜀国实际领导人的第一天,就发布了一封致全国官员的信,要求大家要敢于向他提不同的意见,要向他原来的朋友崔州平和徐庶学习,发现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当场指出来。并特别表扬了董和:“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意思是说:董和跟我共事了七年,只要发现我某些事做得不稳妥,居然能反复求证十多次,然后向我报告
话这么说是很容易的,可做起来就难了
诸葛亮是个很勤快的人,当了第一把手,就真的“事无巨细”都亲自动手。有一次,他的主簿杨颙进来,看到他居然亲自校对公文,就对诸葛亮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家里养有奴仆、婢女、鸡、狗、牛、马,他开始时,只是安排奴仆种田、婢女做饭,让雄鸡报晓、狗咬小偷、牛拉车,然后骑马赶路,过得很幸福。后来,他突然宣布以后家里所有的事都由他自己做。没几天,就累得差点死掉,而且那些事情还办得不如鸡、狗好。难道他的水平真的不如鸡和狗吗?完全不是这样啊。只是他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是一家之主,才成这个样子啊。这样做不但没有效率,而且还自己搞垮自己。然后又举了陈平等人的例子,劝诸葛亮要改变一下目前的工作方法
诸葛亮当时很感谢杨颙,可他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