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战争Ⅰ——战争要赢,气势更得赢

面子战争Ⅰ——战争要赢,气势更得赢 言归正传。李密于仓城大破隋军,锋镝所指,已是直向东都了
李密先是采取外围骚扰的战术,派了前段刚投靠他的孟让(此公最初是跟王薄混的)率步骑两千,杀入东都外城,烧掠丰都市,到了早上,方才扬长而去。这办法有效不?有效。东都百姓一看,这你妈瓦岗军都杀到家门口了,那叫一个怕啊——于是东京居民纷纷迁入宫城,政府机关都人满为患
接下来,李密的战术是,切断东都外围的粮草补给线,简单说,把东都外围的粮仓给占了。当时东都外围的粮仓,一个是洛口仓,已经被占了,还有一个是回洛仓,正要被占中,另外有一个是黎阳仓,也被李密盯上了。李密要是把粮仓都给占了,东都守军那就真是哭都没地儿哭去了
所以,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回洛仓争夺战
李密派去攻打回洛仓的是谁呢?两个人,一个是孟让,另一个是裴仁基
这边要说一下裴仁基了。按说呢,裴仁基是官军,是河南招捕使,接的是张须陀的班,他怎么会成了李密的部下呢?情况是这样的。前番仓城之战,本来呢,裴仁基是要跟刘长恭会和,一块进攻的,结果,裴仁基先是来晚了,那边刘长恭也没把李密放眼里,自顾自就“温酒斩华雄”去了,结果一败涂地。裴仁基半道听说前线隋军一败涂地,还能去送死吗?于是“惧不敢进,屯百花谷,固垒自守”
裴仁基当时的情况,叫做进退失据——要是进,那甭说,一准儿是羊入虎口,送死去的,所以他选择了退,但是退也有问题啊,你这先是误了期,而后又畏葸不前,要皇上知道了,脑袋还保得住吗
更麻烦的是,裴仁基跟当时的监军御史萧怀静还有矛盾
裴仁基带兵,讲义气,每次仗打完,有所缴获,一定全都赏给士卒,以此犒军,但是,这位萧怀静就不同意这么做,认为这是公家的,要交给朝廷啊,于是裴仁基的部将就对这位萧怀静很不满。没完,这位萧怀静对裴仁基也有偏见,总是想着法的寻他的晦气,只要裴仁基有点毛病,一准儿上奏朝廷。大家想,如今裴仁基这情况,何止是有点毛病?这毛病大了去了。萧怀静能放过这机会
所以,裴仁基这日子很不好过,眼下这场祸事,眼看是躲不过去了
当时李密也是知心姐姐,知道裴仁基有麻烦,所以果断派人说降
当时贾务本的儿子贾闰甫也在裴仁基军中(大家还记得贾务本是谁吧?对了,就是张须陀副将,当年荥阳一败后身受重伤还支撑着把残军败将带回去的那位),他就劝裴仁基,说,咱降吧
裴仁基有顾忌,说,那萧御史那边怎么办
贾闰甫当时就笑了,这还不好办?一刀砍了丫的呗
裴仁基一听,也就只能这么办了,于是就派贾闰甫全权代表,到李密那请降
看到贾闰甫来降,李密非常高兴,令他为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然后,李密让他回去复命,顺便写了封信给裴仁基,大家抚慰。裴仁基于是退回了虎牢关。萧怀静这哥们一看,裴仁基反了天了,居然敢退?于是又想给朝廷打小报告,裴仁基听说此事后,一不做二不休,杀掉萧怀静,随后,带领他的部众,献上虎牢关,投降瓦岗军。李密于是任命裴仁基为上柱国、封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因为骁勇善战,也被任命为上柱国、封绛郡公
《隋唐演义》里头,裴仁基是隋唐十八好汉中排名第三的裴元庆的父亲。这位裴元庆很厉害;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知道吧?那是雷公转世啊,一对擂鼓瓮金锤,杀遍天下无敌手,厉害到什么程度?隋唐那么多好汉,没有一个人能在他跟前走上三个回合,连第二好汉宇文成都,在跟他比武的时候,都被轻松举起,摔了个屁股蹲儿,最后宇文成都还被李元霸活活撕了。当时来讲,能跟李元霸交手三个回合,接他三锤的,绝无仅有,就裴元庆一个
这位裴元庆,据查也是小说家虚构,但是,同样有历史原型,谁呢?就是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所以,裴仁基父子是何等人物,大家有概念了吧
裴仁基投降后,他麾下的战将也都跟着他投降了,秦叔宝和罗士信均是如此。而且,与之同时,瓦岗军又来了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程咬金
《在隋唐演义》里头,程咬金被写成是瓦岗军的老大,是混世魔王,是十八路反王中的老大,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嘛,程咬金是标准小字辈儿,这当口,瓦岗军都在隋末叛军中坐稳头把交椅了,他才来投奔
程咬金似乎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私盐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大业六年的时候,由于盗贼蜂起,他是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武装,护卫乡里的。同志们,那年头,盐可是国家垄断,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犯私盐的,哪朝哪代都是死罪,历史上好些乱世枭雄,都是干这营生的,比如唐末的黄巢,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君主钱缪,元末跟朱元璋争衡天下的张士诚。大家想,要程咬金是贩私盐的,他还组织什么人马?护卫什么乡里?直接造反去了。可见,程咬金家境不错,应该是个小地主之类的
当然,程咬金也不是民间传说中使板斧的。《新唐书》说他“善马槊”,马槊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马上用的长矛嘛,只是跟步兵用的长矛有些区别罢了。长矛跟板斧,大家说,这都差哪去了
当然,民间传说也不尽然全不靠谱,有些地方是靠谱的,比如说,在“骁勇”这一条上。当时李密组织了一支八千人的军队,都是最骁勇的战士,号为“内军”,李密常说“此八千人足当百万”,这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后世成吉思汗组织的怯薛军,是精锐中的精锐。这八千人都由谁统率呢?是由四个骠骑将军统率。这几个骠骑将军,秦叔宝在里头,而新来的程咬金同样在里头。秦叔宝什么能耐,前文说过了,而程咬金跟他并列,所以也就不用解释了
好,让我们回到回洛仓之战。这是个战略重地,可以说是东都的生命线,所以,要占住这儿,瓦岗军颇是费了番心思的
裴仁基和孟让先率两万余人进击,一战而下,结果也是犯了轻敌的毛病,就在焚烧天津桥之后,纵兵大掠了。天津桥是什么地方呢?这本是一座联结洛水两岸的浮桥,当年来讲,也是个交通要道了。裴仁基焚烧了天津桥之后,大概以为隋军不足虑了,结果吃了瘪。东都发兵出击,裴仁基猝不及防,当即大败,据说是“仅以身免”,反正是很惨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东都的守备还是极为严密的。当时来讲,东都的部队,还有二十多万人,而且全都进入了战备状态,登城戒备,敲打木鱼来通晓声息,白天晚上,都不解甲。东都以这样的实力,瓦岗军如此轻敌,自然是要吃瘪的
吃瘪的还包括李密,李密攻打偃师(河南省偃师县)、金镛城(旧洛阳城西北角),结果都没攻克,无奈只好返回洛口
因为瓦岗军对粮仓连续不断的攻击,东都城内已经遭遇了粮食危机,倒是布帛堆成了山,但也不能当饭吃啊,只能用绢布当绳子用来吊水,用布匹当木柴烧……朋友们,绢布在当时是硬通货,如今却被如此利用,我们只能送上四个字了——暴殄天物!越王杨侗也没辙呀,只能派人去回洛仓运粮,然后分兵驻守各要地,以此防备李密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自率军三万,卷土重来,攻打回洛仓,再次夺取。而后,李密挖掘壕沟,修筑城墙,对东都施加压力。隋军段达、刘长恭等出兵七万迎击,二十一日,双方在回洛仓北接战,这次获胜的,变成了瓦岗军
东都这边“压力山大”,杨广那边可有什么反应呢
越王杨侗,也派元善达突破瓦岗军的封锁,前往江都奏报军情,表示:“李密不得了了,有百万大军围困东都,而且占据了洛口仓,东都现在都没有粮食。如果陛下赶回洛阳,这帮货一定退散,如若不然,东都就要落入匪盗之手了。”说完后,元善达就开始“歔欷呜咽”,搞得杨广心里头也酸酸的…
杨广还没酸完呢,这边虞世基就发话了:“越王年纪还很好,都是这帮货妖言惑众。要真像他这么说,元善达是怎么能到江都的?
杨广想了想,脑子里冒出了三个字——有道理!于是勃然大怒:“元善达这小子,竟然当众羞辱我!
然后,杨广就让元善达回去了,元善达于是就真死了……自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多说一句关于起义军的事了,杨广终于消停了…
对此,我想说的话是——无话可说
但是,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当年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李密说,围攻东都是下策,眼下轮到李密自己率军了,他为什么不直接去攻打长安,而是跟杨玄感一样,在东都这边瞎晃悠呢?李密这是傻了吗
看看以下一段对话就知道李密傻不傻了
柴孝和跟李密指出问题:“说三秦之地,阻山带河,西楚抛弃了此地,因而败亡,汉高祖以此为都,因此成就大业。照我的意思,不如让裴仁基据守回洛仓,翟让据守洛口仓,而明公你,则亲率精锐,西向奔袭长安,天下百姓谁不出城迎接?必定是不战而定天下。等到攻克了长安后,根基就得到了稳固,然后长驱出奔崤山、函谷关,扫荡东都洛阳,天下即可传檄而定。而今英雄奋起,实在是怕对手走在我们前面,长安若是一旦失去,后悔无及。
李密回答:“你的谋划,我也想了很久了,确实是上策。但是杨广还活着,隋军依然强盛,而我的部众,又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之人,如果不能攻下洛阳,他们哪肯跟随我西去关中?诸将都是强盗出身,让他们留下来,又会乱成一团,互相内讧,一旦如此,我们就真完了。
这位柴孝和是谁呢?他是巩县长官,在李密称王后投降的。柴孝和也跟大伙一样,有疑惑,他也认为,关中才是战略要地,应该尽速进击,不能让别人抢了
但是,实话说,李密自己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他何尝不知道长安才是重点,洛阳没啥价值?然而,问题在于,李密要是西取长安,他怕自己会丧失一个重要战略砝码——“人和”。或者说,这就是李密的基因缺陷
李密有哪些基因缺陷呢
其一、他手下这些人,都是崤山以东之人,对东都的兴趣更甚于西都。东都不下,就没兴趣取西都。李密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
还是以刘邦为例子吧,刘邦的手下,跟李密一样,也是所谓山东之人,当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就有一批人想家,当了逃兵。《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说这情况——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同志们,这数十人看着不多,但注意,他们是将,不是兵。甚至,连韩信都开溜了,还是萧何把他给追回来的,京剧里有出戏,叫做《萧何雪夜追韩信》,讲的就是这故事
后来刘邦打下了天下,前面说了,有关于定都洛阳和长安的争论。大部分人,都是认为要都洛阳,为什么呢?《史记·留侯世家》说: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即洛阳)。一句话,还是乡情起了主导因素
刘邦那帮子人,都是从沛县开始就跟他,非常有感情基础,但纵然如此,也无法掩饰对东都的青睐,李密的这帮人,跟他才多久?能没东都情怀吗
其二、瓦岗军政治成分太复杂。瓦岗军眼下发展速度非常快,李密刚来的时候,也就万余人,现在已经有了数十万人;哪来的这么多人?都是投降来的;是各地的起义军慕名投降来的。但是前文我们说过多次,起义军说是起义军,其实这个“义”字大部分时候是狭隘的,几乎所有人的“义”都是内部的“义”,对外讲不了“义”,甚至有些人的“义”连在内部都不讲。所以,李密是有担心的,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他怕这帮人乱起来
其三、李密自己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能明白,那就是,你把翟让留在这,翟让那帮人能够太太平平的吗?他们要是反了水怎么办?这才是大问题啊
基于以上这些基因缺陷,李密很可怜,他只能在东都纠缠,他去不了长安。但是,柴孝和也说了,“时恐他人我先”;要是被人抢了先,李密麻烦就大咯。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