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平卢

争取平卢 李湛在位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这三年却是唐朝中后期朋党之争十分激烈的时期。发端于宪宗李纯时期的“牛李党争”,在穆宗李恒时期开始形成雏形,李湛即位后由于整天想着四处嬉戏,以至于御臣无术,最终导致党争愈演愈烈
当时牛党的主要首领李逢吉担任兵部侍郎,他援引同党,排斥异己,将首要目标锁定了李党成员李绅,穆宗李恒在位时对李绅是比较宠信的,因而遭到李逢吉的憎恨。“于方事件”使李德裕遭到外贬,李绅被排挤出宰相班子,降为御史中丞。但李逢吉总觉得李绅在朝一日便是威胁,于是为了除掉李绅这块“心病”,以达到威权独揽的目的,他想方设法结交专权于内廷的宦官王守澄,想通过他说服穆宗李恒,将李绅排挤出京城。可是一直到穆宗李恒去世为止,李逢吉也没能抓到李绅什么把柄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新皇帝李湛即位,李逢吉认为李湛年少,容易被人左右,于是他向王守澄说明排挤李绅的想法,王守澄答应助他一臂之力
在李湛即位的四天后,王守澄便来到李湛面前,向他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陛下您想知道当年您是怎样被立为太子的吗?
年仅16岁的李湛听到王守澄的问话后,觉得其中有什么缘故,便好奇地催促王守澄赶快告诉他
“当年您被立为太子,还颇有一场风波呢!
王守澄说完后,看了看李湛,他明白一定要将李湛的好奇心调到极致,才能达到自己事先的计划
“别啰唆,快跟朕说说!
“当年穆宗皇帝因击球时受到惊吓而患中风,下肢瘫痪,接连几天不能上朝,而当时先帝虽然已经即位两年有余,但尚未册立中宫和太子。大臣们见先帝病情严重,且国家尚无储君,全都心急如焚。裴度、李绅等人接连上疏,请求先帝早立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李逢吉当时也上疏主张立嫡立长,就是想立陛下为太子,但裴度、李绅极力反对,认为陛下年少,主张立深王李悰(穆宗李恒之弟),先帝因此曾经动心过。
王守澄说到这儿故意停下,两眼看着李湛,想从他面部表情窥视其内心反应
“那么父皇怎么又改变主意,立朕为太子呢?
“唉!还不是李逢吉据理力争,极力主张立嫡立长的原则不可废,才使得先帝下定决心立陛下为太子。如若不然,陛下现在只是个普通的王爷而已,怎么可能继承大统呢?不过李逢吉也因此得罪了裴度、李绅,屡遭他们的排挤。
王守澄说完本以为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会大发雷霆,立刻下令贬黜李绅等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湛当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回了句“朕知道了”,便不再言语
王守澄见状只得收敛,准备未来寻找机会再行其事,但不久后度支员外郎李续之在奏章上也提到这件事,而且李逢吉也上疏暗指李绅做过不利于李湛的事情。于是,李湛终于动怒,于长庆元年(821年)二月,下诏贬李绅为端州司马,同时加封李逢吉为凉国公兼尚书右仆射,食邑千户
李逢吉升任宰相,朝中百官纷纷到中书省向李逢吉表示祝贺,唯独右拾遗内供奉吴思没去祝贺。李逢吉大怒,立即将吴思贬为吐蕃告哀使,不久又贬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党成员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
当时庞严的好友,时任给事中的于敖见到庞严被贬的诏书后,利用自己职务所拥有的权力,将诏书封还给朝廷。所有人都对于敖的行为高度赞赏,认为他不畏强权,竟能跟宰相叫板,实在是难得的大忠臣
就在大家担心李逢吉会迁怒于敖的时候,朝廷将于敖的奏章批转下来,交由大臣们讨论。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于敖为了巴结李逢吉,特别上疏皇帝,认为仅仅是外贬庞、蒋二人,处罚得实在过轻,应当予以重罚
于敖的卖友求荣,引起了朝廷中正直大臣们的极大愤慨。但于敖却无丝毫羞愧之感,他因出卖李绅而成为了牛党成员,从此之后平步青云
朝中大臣虽然多为李绅叫冤,但当时都不敢站出来公开得罪李逢吉。唯独翰林学士韦处厚拍案而起,他不顾会遭到报复的危险,仗义上疏李湛,指出李逢吉结党谗害李绅,致使朝廷上下人心骇惧。李绅作为先帝的宠臣,即使他真的有罪,也应该加以宽容,更何况他本身就没做过什么错事
李湛本来就是个没有立场的昏庸皇帝,经韦处厚这么一说,他又立即转舵,想要召回李绅。李逢吉当时察觉出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于是,立即采取措施,每天组团上疏诋毁、弹劾李绅,搞得李湛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李湛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击球游戏结束后,路过皇家档案馆时,出于一种好奇心他走了进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那里找到了一沓父皇穆宗所封的文书。当时李湛很可能想到了王守澄曾经对他说过的当年议立太子的事儿,于是他想从文书中找到答案。他亲手将这些文书拆开翻阅,终于他发现其中一封文书上有当年裴度、李绅等人请求立自己为太子的记载,他看完大为惊讶,虽然他不知道这个记载是否属实,但此刻他第一次开始怀疑李逢吉和王守澄是不是在说谎
回到宫中后,李湛将李逢吉等人弹劾李绅的奏章全部烧毁。虽然他并未立即召回李绅,但因为偶然发现父皇文书这件事,还是让他不经意间改变了对李逢吉和王守澄的印象,至少他不再轻易相信李逢吉和王守澄诬陷李绅的话语
李湛即位的一年后改元宝历,准备大赦天下,其中就包括赦免被贬的官员。李逢吉担心李绅被赦,故意在拟定赦文时加了一个限定,那就是被贬的官员经过一次内迁的,可以继续内迁,但这里不包括未经内迁的被贬官员。这就意味着刚刚被贬不久的李绅不在赦免的范围之内
对于这个细节,当时李湛并未在意,李逢吉起草的赦文他连看都没看,就批复下发。翰林学士韦处厚知道后,立即上疏李湛提出反对意见,这才引起李湛的警觉,于是又下令追回赦文加以更改,李绅由此也由端州司马内迁为江州长史
李逢吉想利用皇帝大赦天下的机会再次排挤李绅的目的终于没有达到。在他看来,这完全是韦处厚在坏事,当时他并不知道皇帝李湛对他的态度已经悄然改变。事实上,李逢吉这次计划受挫,有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这个人就是牛党魁首牛僧孺
作为和李逢吉的同党成员,牛僧孺和李逢吉的关系十分要好。这次皇帝陛下居然改变李逢吉起草的赦文诏书内容,这不仅让牛僧孺的脑海中产生诸多问号,敏感的牛僧孺还意识到李逢吉有可能前途不妙,所以他上疏请求外调,以避免激烈的党派纷争。因为他和李逢吉是同党的原因,李湛对他的印象极为不错,所以特意为他增设武昌军,以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鄂州刺史充任武昌军节度、鄂岳观察使
牛僧孺终于远离了朝廷这块是非之地,但李逢吉却在朝廷中依旧风生水起。事实上,正像牛僧孺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李逢吉便遇到生命中的克星而最终被罢相
这个人就是已经很久没有登场亮相的裴度
裴度是宪宗李纯的绝对宠臣,督军平定淮西立下大功。可是穆宗李恒时期受到李逢吉的排挤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对于中央朝廷来讲,裴度算是被处之闲地不用
早在长庆四年(824年)六月的时候,成德节度使王廷凑趁山南东道节度使病死襄阳之机,竟将其留在深州的家人全部杀死。皇帝李湛闻此噩耗感伤很久,认为这都是自己没任命好宰相的结果,才致使王廷凑如此残暴。翰林学士韦处厚趁机向李湛上疏,请求召回裴度加以重用
韦处厚在上疏的时候,担心李湛会认为因自己是裴度的同党,而对李逢吉不满所以加以推荐,特意在奏疏上说明自己曾经遭到过裴度的贬黜,之所以推荐裴度,完全是为了国家和朝廷着想
李湛看完韦处厚的奏疏后,内心有意召回裴度,恰在此时裴度得知李湛即位后整日嬉戏无度后,特意从山南西道自己的治所兴元(今陕西汉中)传回奏疏请求入京觐见。李湛一直以为裴度始终带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可是他在裴度奏疏的落款上没有看到“同平章事”的字样,觉得很奇怪,便找来韦处厚询问原因
当李湛从韦处厚的口中得知裴度早在李恒在位时,便因为李逢吉的排挤而被罢免同平章事,外贬山南西道的时候,李湛从内心生起一股无名之火
“又是这个李逢吉在作怪!他怎么能这样呢?传朕诏令,重新加封裴度为同平章事!
虽然李湛重新加封裴度有和李逢吉作对的缘故,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欣赏裴度的才华,但不论怎样,对于裴度来讲,终于再次迎来了政治生命的春天
李逢吉听说裴度请求觐见,又见李湛似乎对裴度十分嘉许,心中开始有些害怕,为了阻止裴度入京,他和党羽们日夜谋划。而恰在此时,有人告发袁王李绅(顺宗李诵之子)的长史武昭意欲行刺李逢吉
当李逢吉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因为他知道这个武昭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裴度的老部下
作为裴度亲手提拔起来的老部下,武昭曾经跟随裴度征讨淮西、平卢立下大功,裴度多次上表推荐,所以武昭被任命为石州刺史。可是刚刚上任没多久,裴度就被李逢吉排挤出朝廷,武昭也因此而被罢官,无奈之下只好客居京城,后来被袁王李绅聘为长史
武昭被罢官又久久得不到职位,心中对李逢吉十分不满。当时武昭和水部郎中李仍书是好友,二人常在一起喝酒。李仍书是先前不久的宰相班子成员李程的族人,李程此前不久也遭到李逢吉的排挤,因此李仍书对其也是恨之入骨
事实上,当时传出武昭想要行刺李逢吉的消息是源于武昭和李仍书的一次席间对话。两个人喝酒聊天本是常事,但在席间提到李逢吉时,两个人越说越激动,尤其是武昭当即决定诛杀李逢吉,然后愤然离去。当时李仍书的头脑还算是清醒,他担心武昭真的做出出格的事情,连忙去拉武昭想要阻止他离开,可是武昭力气实在太大,最终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武昭离去
武昭行至途中,遇到金吾兵曹茅汇,茅汇素来与李程关系亲密,于是武昭便将想要诛杀李逢吉的想法告诉了茅汇。当时武昭浑身酒气,茅汇见状,担心被旁人听到,立即捂住武昭的嘴,将其扶回家中
可是让武昭和茅汇两个人全都想不到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还是被人听到,这个人是时任卫尉卿刘遵古的随从安再荣。他知道刘遵古一直想找机会巴结李逢吉,于是就将自己听到的全部告诉了刘遵古。刘遵古大喜过望,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逢吉
在李逢吉看来,这是阻止裴度入朝一个很好的机会
李逢吉当即命令安再荣向朝廷告发此事。于是法司将武昭和茅汇下狱,李逢吉指使侄子李仲言威胁茅汇,告诉他只要供出武昭和李程合谋行刺李逢吉便能活命,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李逢吉显然低估了茅汇的意志,当时茅汇面对李仲言的威胁,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在法司提审他时,将李仲言威胁自己的事情全部抖出。虽然最终武昭因为意欲行刺当朝宰相被乱棍打死,而茅汇也落得被流放道州的下场,却也将李仲言拉下了水,被流放至象州
李逢吉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裴度入朝,而且这件事使得他在皇帝李湛那里的印象再次打了折扣。宝历元年(825年)十二月,李湛下诏让裴度立即进京,重新恢复他的宰相之位
宝历二年(826年)正月,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裴度终于到达京城长安。李湛下令进封他为司空兼同平章事,随着裴度的重新登场亮相,李逢吉逐渐受到皇帝李湛的冷落
看到裴度日渐一日的受宠,李逢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经常召集同党商议如何扳倒裴度,甚至当众为裴度出难题,但裴度每次总能轻易化解。事实上,在李逢吉试图扳倒裴度的同时,裴度也在暗中积蓄能量,准备对李逢吉实施致命的一击
不过与李逢吉不同的是,裴度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扳倒李逢吉,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李湛
裴度虽然忠正耿直,尤其能言善辩,但面对李湛这么个冥顽不灵的皇帝,他明白必须要遵守循循诱导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绝不能像其他大臣一样言辞激烈,那样更会激起李湛的强烈反感,同时也就违背了李湛重新起用自己的目的。而且这也是扳倒李逢吉所必须运用的手段
终于在宝历二年(826年)三月发生的一件事,使得李湛对裴度的信任达到顶点,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李湛认为不再需要李逢吉,进而将他一脚踢出了朝廷
当时卢龙节度使朱克融借口朝廷所赐将士衣服品质太差,宣称赐衣使者杨文瑞傲慢无礼而将其扣留,并向朝廷索要布料三十万匹,以解决将士们衣服不足的问题。同时朱克融也承诺如果得到朝廷的恩赐,本镇愿意出五千士兵,协助朝廷修缮东都洛阳,静候皇帝陛下东巡
李湛对朱克融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十分痛恨,准备派一名重臣前往卢龙宣慰,并索回杨文瑞。裴度当即提出更加可行的意见,他认为李湛没有必要派出重臣前往卢龙,用热脸去贴朱克融的冷屁股,只需下一道诏书,告诉朱克融如果杨文瑞傲慢无礼,可以将他送还朝廷,由朝廷向他问罪;关于赐予衣服质量欠佳的问题,已经问责相关部门;对修缮东都洛阳一事,考虑到卢龙距离洛阳路途遥远,所以不必劳烦;至于所要的布匹,则实难赐予,毕竟如果只给卢龙,而不给其他各镇,未免会有朝廷厚此薄彼之嫌
李湛当即采纳裴度的建议,立即颁诏,没过多久朱克融果然将杨文瑞送回,而且也没再提索要布匹的事情
这件事情对于李湛触动很大。裴度的建议,让朝廷保留了对藩镇的权威,而且没有损失任何利益,在他看来裴度比李逢吉管用得多,联想起当年父皇议立太子时,裴度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李湛决定从今以后,朝廷内独信任裴度
当李湛产生这个想法时,也就意味着曾经权倾一时的李逢吉,其政治生命暂时终结
宝历二年(826年)四月,李湛下诏免去李逢吉的宰相之职,改任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贬李程为河东节度使,让裴度完全支撑起宰相班子
李逢吉的罢相标志着牛党势力暂时受挫,李党势力重新崛起。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党之争因为李湛宠信裴度,而暂时陷入平静状态。不过这种平静始终暗流涌动,牛党势力并未销声匿迹,他们不甘就此退出朝廷舞台,暗中不断积蓄力量,重整旗鼓。事实证明,在不久的将来两党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混战状态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