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这样入川的

诸葛亮是这样入川的 在刘备向汉中进军,准备雄赳赳地拿下汉中时,孙权那边又出了个大事
这个大事真的算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就是周瑜的接班人鲁肃挂掉
鲁肃的性格虽然看过去有点儿弱,其实,在孙权集团中他是最有远大理想的人,比张昭那些人有远见多了。他一投奔孙权,才上班的第一天,就向孙权隆重推荐了帝王之术,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向孙权灌输当皇帝的远大理想。赤壁之战结束后,他第一个回来。孙权对他很感激,就集中所有在家的高管,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鲁肃凯旋
鲁肃进殿去见孙权
孙权笑着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今天我举行了这样的欢迎仪式,你觉得够脸面了吧
哪知,鲁肃却摇摇头说:“未也!
所有在场的人一听,都觉得鲁肃脑子进水了,连主公都亲自出来迎接,这个待遇你还嫌没有脸面
孙权也呆在那里
鲁肃却一点儿不发呆,慢慢地举起鞭子,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意思是:等哪天主公你把全国统一了,成为大吴的开国皇帝,那时你就可以用专车迎接我,那才是大大的有脸有面啊
在场的那些人一听,这才知道,自己还真的比不过鲁肃
孙权哈哈大笑,鲁肃就是鲁肃,把孙家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天天记在心上,还要天天对自己灌输。于是对鲁肃就更加信任了,说鲁肃是我的邓禹啊。邓禹是汉光武帝的亲密战友,为刘秀成为皇帝立下了大功。从这可以看出,孙权那时的脑袋里已经充满了浓厚的帝王思想。否则,他就不会把鲁肃当成邓禹——鲁肃是邓禹,他孙权就是刘秀了。连周瑜也认为鲁肃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在自己临死的时候,在众多的同事中,选定鲁肃当自己的接班人——如果鲁肃真的又软又没有主见,周瑜能把担子交给他吗?孙权最后也拍板,让鲁肃成为东吴最高军事领导人
在三国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魏国那些有水平的高管很长寿,但东吴的牛人除了孙权之外,大多都短命。孙坚死得早,孙策更是二十六岁就完蛋了。这两个家伙身上也许还有点儿长寿基因,但一个死在战场,一个却死于恐怖事件,那个长寿基因再怎么厉害,也保不住他们。周瑜估计对自身的安全保卫措施很有一套,可却被一场病搞定,才三十六岁就死了。鲁肃身上很有长者风度,可寿命仍然不长。最后,只活了四十五岁,便也死了
对于鲁肃的死,孙权真的很悲痛,他为鲁肃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且亲自参加,对这个东吴卓越的领导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一直到孙权登基时,仍然怀念鲁肃,说鲁肃是真正的明白人
当然,孙权再怎么悲痛,也知道,他是哭不活鲁肃的,鲁肃死了之后,那个位子仍然空着,需要一个人才去顶替。以前周瑜死的时候,推荐了鲁肃,帮孙权解决了这个难题。可鲁肃却忘记了这个事,让孙权头痛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孙权对严畯说,你就去顶替鲁肃的岗位吧
没有人知道孙权为什么要把这个岗位交给严畯。严畯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在历史上也没做出什么大动作。在罗贯中的笔下,他只出场了一次。罗贯中让他出场,完全是让他出来丢脸的。因为,他的那次出场就是在“舌战群儒”里现身的,让他站出来被诸葛亮猛批一顿,然后就不再冒泡。这当然是罗贯中先生为了反衬一下诸葛亮把他拉出来垫脚的。不过,比起其他人来,罗贯中还不算冤枉了他。事实上,他确实也丢过这样的脸,只是这个脸没有丢给诸葛亮,而是丢给了张昭
严畯从来就“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是个名士的料。不过,他性格很厚道,是个著名的老实人。话说后来,孙权当皇帝后,孙权突然想考一下这个老实人到底记忆力有多强,于是对严畯说:“还能背一下小时候背过的书吗?”严畯当场就背了《孝经》里的“仲尼居”
张昭在一边,听完之后,当场向他拍砖:“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当场就背了一段“君子之事上”
当时,张昭已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不但张口成诵,而且主题鲜明。因为,严畯背的“仲尼居”只是孝经的开篇,讲的只是家里的事,而张昭背的这个段落,却是关于君臣之道,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旋律。在场的人个个都说张老真是张老啊,思想境界就是不一样。这样一来,号称当时大学问家的严畯就真的没有面子了
不过,严畯向来也不把面子当回事。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大。他接到孙权的任命书后,很多人都向他祝贺,可严畯却一点儿不高兴。他知道,搞点儿学问,那是他的拿手好戏,可带着部队去冲锋打仗,恐怕只有打败仗了。而且,要代替鲁肃去陆口前线就更要命了。那里是一个三角地带,一方是东吴,一方是曹操,另一方是关羽。他知道,以他的水平,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那个满脸通红的关羽,也对付不了牛烘烘的曹操势力,更没有办法同时对付关羽和曹操两股势力的夹攻
他赶紧向孙权提出辞职要求:“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意思是说:我只不过是一个书呆子,一点儿军事能力也没有,现在你把这个担子交给我,没几天就会出大事的。到时除了后悔,就没有别的了
孙权仍然不同意,叫他上马
不知是他真的不会骑马,还是装傻,爬到马的身上,马还没有动,他就摔了下来,闹了个鼻青脸肿,狼狈得要命。孙权就是再不要脸,也不会让这样的人去当军事统帅,答应了他的请求。严畯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回家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学问了。孙权在三国时代以会用人才著称,连读书人也敢于放到军事统帅的岗位上。只是这一次他走了眼。如果严畯是个狂妄的大名士,一点儿没有自知之明,接过大印就跑到中军帐里发号施令,后来的东吴就一定惨得要命。幸运的是,严畯是个老实人
在严畯坚决辞职之后,孙权终于决定把吕蒙提出来,接替鲁肃。大家一看,这才真的松了口气,然后放心地大力赞美了严畯一把
在孙权大感人才难得的时候,另一个东吴有名的牛人陆逊又出场了
大家对陆逊都是很熟悉的。但很多人对他的底细还是不大了解的,只知道他是东吴数一数二的牛人,是曾经把刘备杀得大败的一个书生军事家。其实,细算过来,他家跟孙家原来还是仇人。因为他的从祖就是那个陆康。陆康原来是庐江太守。本来,从祖父的关系离得有点儿远了,但由于陆逊的老爸死得太早,十岁的他只得去投靠陆康,让这个太守从祖父给他出学费,这才得以把书读下去
后来,袁术向陆康征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一看,三万斛?要是把这么多粮食征去了,全庐江的老百姓都得饿死啊
于是,不给
于是,袁术生气
袁术那个家伙历来就是小家子气,一生谁的气,就想着去把谁猛抽一顿。可他抽别人的水平有限,常常抽不死别人而被别人狠揍一把。不过他不能打人家,孙策能够打人。袁术又知道,以前孙策拜访陆康时,陆康耍大牌,只让那个主簿出来接待。孙策很气愤。袁术知道孙策很气愤,而且更知道,孙策一直想有一块地段当他的革命根据地。于是就叫孙策去把陆康搞定。那时,孙策做梦也想占领一块地皮,得到袁术这个许诺,一点儿不推辞,立刻带着部队出发。陆康当然不是对手,就死守在城里。陆康在当时还是很得民心的。他的那些部下也为他努力守城。当然,最后,他仍然被孙策打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病死了。那时,他七十岁
他死的时候,所有的家庭成员立刻“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那时,陆逊才十二岁,而且陆康的另一个儿子陆绩还小。于是,陆逊就成了家长。那一段陆逊的生活如何,史书没有叙述,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不过,陆逊绝对是一个能自觉刻苦努力学习的好学生。他靠自学成才,很年轻就大大的有名
后来,孙策死去,江东进入孙权时代。孙权掌权不久,就到处发布招聘广告,招揽有水平的人才。陆逊知道,现在这个社会,你的学问再怎么厉害,也是搞不出什么大事业来的。这是枪杆子说话的年代。于是,他就过去应聘,从基层干起,先当东、西曹令史,后来又去当了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他在当海昌县令时,表现得很不错。那时,海昌县连续几年都发生旱灾。他硬是能够组织大家生产自救,没有向上级政府要钱要物,最后都解决了问题
大家知道,由于东吴离中原较远,中央的很多政策方针一直没有落实到这些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就生产了很多土霸王式的人物。谁要是得罪他们,他们就跟山越联合起来,让他难看。人们通常把这些势力叫“山贼”。孙策在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精力,仍然没有彻底摆平这些势力。当时,陆逊所在的海昌,同样分布着这些势力。陆逊知道,如果不把这些势力搞定,他这个海昌县令是当不下去的。于是,他在那里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把肌肉发达的青年人都招了过来当军人,其他人就努力种田种地。那时,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嚣张,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够收拾他。陆逊一看,就知道自己表现一下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民兵开过去,居然一把将资深山贼潘临摆平了
再后来,鄱阳的山贼尤突又宣布不与孙权势力合作,天天喊打喊杀,要独立自主,影响大得很。孙权叫贺齐去平定。陆逊也跟贺齐一起战斗,很快就取得了巨大胜利。孙权这时发现陆逊虽然像个白面书生,但军事能力却也有一套,觉得他还真是个人才。于是,陆逊就成了孙策的女婿
这时,陆逊的职务是定威校尉,他给孙权提出了个建议:“现在的国内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全国到处是牛人,你有一千部队,也可以到处捞一把,趁乱起家,能够把基础打下来。现在就只有咱们三家了。力量越来越集中,大家的资本都已经雄厚,竞争难度更大。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取得胜利,没有人口数量巨大的部队是不行的。要想让部队人口数量庞大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内部环境。现在咱的内部环境一点儿不稳定。这个不稳定因素就是山越。这些土匪在深山里盘踞,不断地制造麻烦,是咱们的心腹之患。所以,只有把他们彻底搞定,咱才能从容地扩充军队、训练军队,把军事建设搞上来。”他的原话是:“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孙权说你说得太对了,现在任命你为帐下右部督,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没几天,丹阳有个动乱分子叫费栈,发动当时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起来造反,而且还跑过去跟山越联合起来,共同向孙权叫板
孙权对陆逊说:“现在你可以过去了。
陆逊虽然是个书生,名字看上去好像很谦虚,但却一点儿不像严畯,而是自信得很,一看到孙权点将,立刻出发,把费栈打得满地找牙。打倒费栈之后,他马上在东部三郡开展征兵工作,而且基本做到全民皆兵:肌肉发达、年轻力壮的都穿上军装成为正规野战军,其他的都是预备役。没多久就招到了几万精兵。于是,陆逊带着不断壮大的武装,到处跟那些山贼作战,基本上把这些黑恶势力消灭干净,然后回到抚湖驻防
后来,不知是看陆逊不顺眼,还是觉得一个书生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把他们那些地方一把手的脸都丢了,那个会稽太守淳于式居然上表向孙权狠狠地告了陆逊一状,说陆逊这次大规模地进讨山贼,只考虑到军事上的胜利,一点儿不考虑民生问题。为了打胜仗,所到之处都大力搜括老百姓,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跟那些山贼有什么两样
孙权接到这个举报信时,陆逊正好回到都城
孙权跟陆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到淳于式时,陆逊大力赞美了淳于式一把,说这个太守是个优秀的官员,在他的心里永远以民为本,是可以大力提拔重用一下的,否则,还真的浪费人才
孙权说:“他告过你啊,你为什么还这么隆重地推荐他?
陆逊说:“他本意是要老百姓休养生息,看到我天天打仗,确实对老百姓不利,所以才打我的小报告。如果我再反咬他一口,利用我的资源把他臭批一通,有什么好处?”他的原话是:“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孙权一听,长叹:“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当然,陆逊这时期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也跟孙权走得很近,但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出身,大家仍然没有看好他的军事能力,仍然没有谁把他推向历史的前台。而且,他的这些成绩,比起那些天天在前线大砍大杀的将军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但他的这些表现,却为他日后的出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孙权是不会在刘备大军压境、东吴进入生死关头时,把那个担子交给他的
孙权在鲁肃死后,又一次解决了人才危机,使东吴集团又进入正常运转的轨道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