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前程断送

3、前程断送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李隆基为首的政变核心组织后,李隆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政变的行动方案及每个人的分工。在李隆基看来,政变要想成功,除了必须要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之外,该如何安排每个人的分工也是重中之重
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究竟应该采用哪个线路直捣韦太后所在的内宫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十七日,李隆基召集政变核心集团的所有人秘密的在他的王府召开了政变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线路和分工的问题
当政变核心集团所有人全都冥思苦想之时,李隆基用手指在皇宫地图上指向了一个地方
玄武门
“玄武门?”葛福顺有些诧异的问道
“对!只有玄武门才有成功的希望。”李隆基坚定的回答
“大唐建国以来,历次宫廷政变都是始自玄武门,韦太后是个精明人,会不会在那里已经布下重兵把守?”葛福顺说道
“即使有重兵把守也要闯一闯,唯有玄武门才能实现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内宫。”李隆基说道
“我知道你们两个营和其他禁军营轮流把守玄武门,最近一次是在什么时候?”李隆基继续问道
“三天后!”陈玄礼答道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口中喃喃自语,眼神中放射出一丝精光
“那就定在六月二十晚间动手。
“要不要通知下相王啊?
“不必!此次兵变乃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如果成功让相王享受福报,如果不成功,所有的罪责咱们承担。现在如果告诉他,就是连累了他,他不同意反而成为了咱们的绊脚石。
“六月二十日午时三刻大家先到玄武门外的禁苑集合,然后晚间亥时三刻一起动手,葛将军和陈将军你们在把守玄武门时,等到亥时三刻先把玄武门的守军除掉,然后咱们迅速冲进玄武门杀掉韦播等人,然后直入内宫。
李隆基的拳头用立的锤在桌子上,然后斩钉截铁的说道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
炎炎夏日让每个人都有一种躁动的感觉,尤其是午间的太阳,毒辣的似乎要将人们烤焦
午时三刻,李隆基和刘幽求等人如约到达了玄武门外的禁苑,前边我们说过,掌管这个地方的是禁苑总监钟绍京
三天前在临淄王府的那个密谋会议,等于明确了钟绍京的任务就是接应李隆基等人在禁苑会和,当时钟绍京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可是当这一刻李隆基等人来到禁苑门前时,钟绍京打了退堂鼓。原因是他怕政变如果不成功会连累自己
任凭李隆基和刘幽求在外边怎样叫门,钟绍京始终没有理会,他不停的在屋里踱来踱去,汗水已经浸满了脸颊
对于钟绍京来讲,此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他面前的那扇门决定着他的命运,因为开启这扇门后,他将永远不能再回头
就在钟绍京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一个响亮声音响起
“舍身救国,神灵都会保佑,况且你已经参加了事先的密谋,你认为今天不参加政变,就能免祸吗?
说话的人是钟绍京的妻子
“这……”钟绍京有些无言以对
“临淄王伟岸聪慧,必成大事,夫君不可再犹豫啊!”妻子继续苦劝道
坦白的讲,从钟绍京参加事先的密谋来看,他并不是个胆小的人,在我看来之所以他在关键时刻打了退堂鼓,是因为他必须考虑更多人的感受和前途,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
如今在他犹豫不决时,他妻子说的这番话无疑是对他莫大的鼓舞,所以在妻子说完后,钟绍京走到门前,缓缓的打开了门
“临淄王……,我……”钟绍京难为情的低下了头
事实上当钟绍京没有如约打开门迎接李隆基时,随着屡次叫门没有人回应,李隆基的心脏几乎要蹦出胸口,如果钟绍京打了退堂鼓,那么事先的计划无疑将会全被打乱,而且身在不远处玄武门内的葛福顺、陈玄礼和李仙凫等禁军是无法事先知道这个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有些绝望了,因为他知道钟绍京久久没有回应,一定是打了退堂鼓,此刻李隆基的内心并没有怨恨钟绍京,因为他理解任何人在面对死亡的危险时,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
李隆基准备转身离去了,只是他的依然有些不甘心,因为曾经距离实现幼年时心中立下的誓言是那么触手可及,而转瞬之间却又变得那么遥远
不过让李隆基想不到的是,就在他转身即将离去时,身后的那扇门缓缓的打开了
李隆基转身上去紧紧握住钟绍京的手,没有说一句话
此刻无需多言,因为彼此的心全都懂得

夜色降临,此时距离李隆基达到禁苑已经整整过去了四个时辰
身在玄武门的葛福顺、陈玄礼和李仙凫及所属禁军士兵已经做好了准备,让他们欣慰的是今天把守玄武门的只有他们的禁军营,看来密谋政变这件事,韦太后事先并不知道
为了让李隆基在第一时间知道玄武门的情况,以及知道是否按原计划发动政变,葛福顺和李仙凫特意来到禁苑将玄武门的情况告知了李隆基
“按原计划进行?”葛福顺问道
“嗯!有劳二位将军,无论成败你们都是大唐的功臣!
“那就二更时分我们先直奔羽林军大营,杀韦播等人一个措手不及!事成之后以火光为号,临淄王随后而至。
“好!两位将军一定要多保重!”李隆基说完,将手才伸了出来。所有人全都明白他的意思,随后也伸出手来,大家紧紧的握在一起
此刻李隆基不禁又一次热血沸腾,他抬头仰望星空,发现月是那么的明亮,星是那么的耀眼,霎那间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流星划过,看来天意如此啊,我们万万不可错失光复大唐的时机。”刘幽求说道
李隆基缓缓的点点头,俊俏的脸庞上此刻布满的凝重
“开始吧!

二更时分,当葛福顺、陈玄礼和李先凫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带着所属的禁军士兵,急速冲进了羽林军大营
此时韦播、韦璿、高嵩等人还在睡梦中,第一个冲进来的是陈玄礼,二话不说将三个人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将人头带到了营外交给了葛福顺
“葛福顺拿着人头冲着羽林军卫士高声喊道:“韦太后毒杀先帝,危害社稷,今晚我禁军将士一通诛灭韦氏乱党,大家记住比马鞭高的韦氏族人一个不留,事后拥立相王为帝,大家一同富贵,如果敢有三心二意者,格杀勿论!
葛福顺说完将人头狠狠的仍在了地上,并已是血灌瞳仁
“韦播、韦璿时常鞭打我们,老子早就受够了,大家不要犹豫了,跟着葛将军进宫杀了那个老女人。”禁军中忽然间不知谁高声喊道
这句话立即得到了众人的响应,于是这些平常经常受韦播、韦璿毒打的禁军士兵们全都抽出宝剑准备和葛福顺、陈玄礼一同冲进内宫
“放火!给临淄王发信号!
葛福顺说完后,便和陈玄礼、李仙凫一同带领禁军士兵向韦太后所在的内宫冲去

在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大闹玄武门时,李隆基和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在禁苑门外一直在焦急的等待,他的眼神一直在注视着玄武门的方向,当看到冲天的火光时,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因为他知道玄武门已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点齐人马,跟我来!”李隆基急促的说道
钟绍京当即调集了所管辖的禁苑二百多名工匠和佣人跟着李隆基和刘幽求等人到达了玄武门
而在他们到达玄武门的时候,葛福顺和陈玄礼已经兵分两路,分别从玄德门和白兽门打进内宫,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
三更时分,李隆基已经听到了内宫中的喊杀声,随即带领人马从玄武门又赶奔至内宫,当到达停放有李显灵柩的太极殿时,李隆基当即又策反了护卫李显灵柩的禁军士兵,让他们一起加入了诛灭韦太后的政变队伍中
而此时,葛福顺和陈玄礼已经顺利进入了内宫,在凌烟阁会和后,直奔韦太后的寝宫而去
当宫外的喊杀声渐渐逼近韦太后的寝宫时,她猛然被惊醒,最初她并没有想到会发生政变,但当听到外边有人高喊“诛杀韦太后”时,她意识到大事不妙,所以她顾不得穿衣服,只穿着一件内衣,向门外跑去
刚出门便碰上了同样被惊醒的马秦客和杨均
“怎么回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韦太后惊恐的问道
“臣等也不知道啊!一定是有人煽动禁军造反!”马秦客慌忙答道
“先赶快到飞骑卫那里去躲一躲,飞骑卫是我的贴身护卫,一定不会作乱。
不过出乎韦太后意料的是,当她和马秦客、杨均到达飞骑卫的营帐时,那里的禁军士兵刀已出鞘,正在用冰冷的眼神紧盯着她
面对眼前的一幕,韦皇后顿时惊呆了,但她马上稳住心神,开口说道:“还不赶快护驾?
没有人动弹
“护驾啊?你们是我的贴身护卫,怎么不动弹,难道……,难道也想造反吗?
依然没有人动弹
忽然间,一个士兵高声叫道:“老子就是要造反,我们要做大唐的护卫,不做你韦太后这个逆贼的护卫!
“你们……”韦太后正要发问,但是她忽然觉得眼前一片血红
因为一柄长剑已经插进了她的胸膛
对于韦太后的一生,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我只想说优秀的前半生和很糟糕的后半生,汇成了她有些悲情色彩的整个人生
一个平庸的,狠毒的,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在得到本不属于她的权力后,妄图效仿武瞾,然而她并不具备武瞾的智慧
所以,她只能死在另一个比她有着更高智慧的人手里!
4、才女?投机者?野心家

对于这场政变来讲,韦太后的死不过刚刚是个开始
当飞骑卫的士兵将韦太后杀死后,他们并没有就此罢休,除了将跟随韦皇后而来的马秦客、杨均一并杀死后,又闯进了安乐公主的寝宫,将半夜三更在镜子前不断打扮自己俊俏脸庞的安乐公主也送上了西天
而此时,葛福顺和陈玄礼在肃章门外也解决了武延秀
当宫内的厮杀不断进行时,李隆基已经带领刘幽求和钟绍京等人进入内宫,最终双方在肃章门外成功会和
“临淄王,韦太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已被我等诛杀!接下来是不是还要继续?”葛福顺问道
“嗯!一个不留!凡是和韦太后亲近的格杀勿论,绝不给他们任何回转的余地。
“是!
正当所有人准备全都分散出去,四处搜捕韦党的时候,李隆基叫住了刘幽求
“上官婉儿也是韦太后的人,不能留他!你跟我一起去”李隆基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异常的坚定
刘幽求注视着李隆基,缓缓的点点了头,然后带着士兵跟着李隆基前往上官婉儿的寝宫
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李隆基说这句话的含义

此时上官婉儿正坐在她的寝宫内,不断的思索着对策,在不久之前宫女已经向她禀报过李隆基忽然发动政变和韦太后被杀的消息。和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不同的是,上官婉儿表现的异常镇静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几大派别之间游走。现在看来,她觉得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充满血腥的深宫中,只有一个靠山是远远不够的
上官婉儿拿出了那份和太平公主一同草拟的李显遗诏,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事实上,她已经找到了自保的方法,这个方法让她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平安的度过这场劫难
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当下她决定主动出击,带着宫女前往肃章门主动迎接李隆基
当她在半路上看到李隆基的时候,并没有惊慌失措,不等李隆基开口,她便将那份诏书递给了刘幽求,以求证明自己和韦太后是划清界限的
“我曾经就认为韦太后专权早晚会有这一天,我也提醒过她,可是……,哎!”上官婉儿叹着气说道,事实上她一边说着一边观察李隆基的反应
李隆基没有答话,用冰冷的眼神注视着他
“韦太后让我起草遗诏的时候,我也曾经争取过让相王辅政,本来都已经决定的事了,谁知韦太后又反悔了,这封遗诏就是证明!
李隆基依然没有答话
上官婉儿的心开始不安起来,在她看来今天的事情可能并不像她自己想象的这么简单
“临淄王!看来上官昭容确实不是韦太后的人啊!还是不要追究了吧!”在现场气氛凝结之时,刘幽求忽然替上官婉儿求起情来
李隆基将目光缓缓的移到刘幽求的身上,然后摇了摇头,忽然间他又转脸面向上官婉儿开口说道
“和武三思私通的是不是你?一句话置先太子死地的是不是你?和安乐公主卖官封赏的是不是你?
三个问题立即让上官婉儿哑口无言
“临淄王……,我……”正待上官婉儿开口辩解的时候,李隆基不等她说话,便厉声喝道
“无耻淫妇,妖媚祸国,留你始终是祸害”,说话间,李隆基瞬间抽出宝剑直刺上官婉儿的心窝
上官婉儿至死也没有想到李隆基会这样评价自己,瞬间她惊恐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悲伤的神色,而鲜血也已经淌满嘴角
“淫妇……,淫妇……,”上官婉儿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苍白的微笑,然后她的身躯渐渐的倒了下去
46岁的上官婉儿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在我看来,上官婉儿的死正是因为她那封自认为可以保平安的遗诏,要知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政变结束后是要立李旦为皇帝的,而遗诏的存在显然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无法完成接下来的计划
千百年来,关于上官婉儿的评价,人们大多从两方面来评价,一个是她的才学,另一个就是她的情感经历
而这二者却又紧密相连
当年14岁的上官婉儿之所以能以罪臣孤女的身份被武瞾看重,从而成为武瞾最信任的机要秘书,不能不说与她出众的才学有关
事实上,在上官婉儿死后的开元年间,昔日的敌人李隆基早已经化解曾经恩怨,命人收集上官婉儿的诗,并结集二十卷,由时任宰相的张说作序以传后世,张说给出的评价是:“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闭云飞,成同构宿”
这种评价足以证明上官婉儿的文学成就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与其说是韩愈、柳宗元开创了古文复兴气运,毋宁说上官婉儿早已经为盛唐的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只因为她那一洗江左萎靡的诗风,和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
回顾上官婉儿的一生和临死前李隆基对他的评价,上官婉儿并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作为政治人物我们本身就不能以简单的道德观来评价,切身站在她的角度来想,作为罪臣孤女,而且能够跻身权利中心,外人是不会仅仅把她当成个才女来看待的
所以上官婉儿的见风使舵以及一切手段,事实上都是一种在腥风血雨中自保的手段。因为巨大的“原罪”阴影和头上高悬达摩凌斯克利剑的敏感给了她必须认清现实的头脑,不过她的身份决定了在任何时候,她是不可能掌握掌握主动权的,只能作为一颗棋子人人摆布
所以在她临死时,李隆基给出了“淫妇”的定论,在我看来有失偏颇
因为上官婉儿曾经也是个情感单纯的人,盼望生命中能遇到真爱并能与之相守一生。在她现存的32首诗中多为应制之作,但有一首《彩书怨》却是完全发自内心,抒发了少女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有人说这首诗是上官婉儿写给一个叫李逸的李唐宗室子弟的,也有人说是写给章怀太子李贤的,而正是因为她的这首诗,也使上官婉儿的情感经历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我看来,这首诗写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史书评价的上官婉儿,诗中的她是一个情怀浓郁、内心意境高远的人
只记得妖媚邪淫,渎乱宫闱,狡黠觊觎,八面玲珑
可记得柔情似水,才华横溢,权柄国政,叱咤风云
那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曲意逢迎的甘苦,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