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风云Ⅶ——宿命之敌

瓦岗风云Ⅶ——宿命之敌 先将时间追溯到秦朝末年,我们要探讨一对君臣——胡亥与赵高
沙丘之谋后,胡亥幸运的成为秦帝国的统治者;然而,伴随着登极那疯狂的快乐的,却是彻骨的恐惧
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子,除了老爹的偏爱,他没有任何拿得上台面的才华,一直以来,他的梦想,都是赢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而后过上不被任何人管束的逍遥日子,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皇帝——直到他的老师赵高找到他
然后是一段很有趣的谈话,从中,我们大概可看出胡亥的特质
赵高表示:“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
赵高提出的问题,乃是秦朝初建时所特有的问题。在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大乱世后,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想要彻底掐断大乱世的源头——分封制,以此,终秦始皇一生,他都没有分封诸子
然而,一个崭新的政治制度,从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旧有的体制下,总是会形成一群受到特权庇护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一旦这个集团的利益遭到了新制度的挑战,他们就会疯狂的反扑和抵制,而政治变革,也会随之变得前途不定
分封制便是如此。此前,分封制已经让利益继承格局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推行,是因为其他诸子都能在分封制下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在特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诸子间为了争夺储位铤而走险的情况,就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抑制。然而,现在,秦始皇想要打破这个千百年来形成的利益平衡,他所会引发的政治动荡,也是可以预料的
秦始皇明白废除分封制是步险棋吗?他当然知道,正因为他知道,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很有针对性的策略——在他生前,不册立太子
按照分封制的习惯,册立太子和分封诸子,通常总是同时实行的,与之同时,如果册立了太子之后不分封诸子,那么,政治海啸就会随之而来。为免局势失控,秦始皇选择隐藏自己的意图,他想要在死后,再让真相大白
当然,还剩一个最致命的问题——一旦谜底揭开,他的接班人将如何控制局面?秦始皇未雨绸缪,他将自己的接班人扶苏,送去了北疆,到蒙恬那儿,戍守长城。这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将扶苏送出政治中心,以免使他提早遭到诸子的围攻;第二,则是变相给了扶苏强大的兵权,让他拥有平定变乱的底力。当然,还有一点——秦始皇不喜欢扶苏,不想扶苏留在自己身边
秦始皇认为,如此,他就既让自己生前得到了安宁,也让死后能够有力贯彻自己的政治意图,这么一来,他也就可以合眼了
很棒的计划是么?但是,计划,通常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秦始皇在东巡的路上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在极短的时间里,他的身体便撑不住了,他开始启动权力交接程序——他迅速的找来了赵高,让他起草传位给扶苏的诏书,然后,他命令将诏书迅速交给使者,传示天下
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步,但是,他没有做到第二步
当秦始皇死时,诏书还在赵高手里,传国玉玺也在赵高手里,除了少数几个人,没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完成了权力交接
更严重的问题是,掌控着一切的赵高,是个野心家
于是,野心家赵高,设计了一个阴谋,阴谋的核心人物,一是李斯——前文已经有过详述;二则是胡亥——现在我们详细讲一讲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胡亥——胡亥本人,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很强的权欲,他不过是个贪图享受的纨绔子弟,他对皇位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他有兴趣的,只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所以,没有过硬的理由,很难说服胡亥参与阴谋,去争夺皇位
聪明的赵高显然找到了一个过硬的理由,他迅速击中了胡亥的软肋
赵高告诉胡亥,古老的政治平衡被秦始皇打破了,包括你胡亥在内的秦始皇诸子,都没有得到应得的那一份,千百年来的利益分摊格局,如今变成了利益独享——长子拿走一切,诸子无尺寸之地,日子怎么过
胡亥迅速被赵高打动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对于“不封诸子”,胡亥强烈的表示不满,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后半生得不到保障,意味着他的长兄将取代父亲成为又一个完全掌握他命运的人。胡亥可以容忍自己不当皇帝,但无法容忍自己一辈子,都要活在皇帝的阴影下
而后,赵高图穷匕见:“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原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
所谓危机,同时也是转机
秦始皇没有在生前册立太子,这固然减轻了废除分封制的压力,但是,与之同时,这也意味着,他的权力交接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变数——秦始皇确实确立了扶苏的接班人地位,但问题在于,谁知道
用句电影的烂俗台词——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
只有三个人知道扶苏成为了接班人,胡亥、赵高和李斯——胡亥不说,赵高不说,李斯也不说,谁知道
“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赵高一语中的
然而,“原(愿)子图之”的这番话,却并没有立即打动胡亥,无可无不可的胡亥,依然还有很深的顾虑:“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胡亥担心的事情,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名不正则言不顺
好在赵高能言善辩:“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原子遂之!
在赵高的一番辩驳下,胡亥彻底没有了顾虑,他现在担心的只有一个人——李斯:“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表面上看,胡亥是说现在头等大事是发丧,现在就跟丞相说这事儿,时机不到;但是,赵高明白,胡亥是在担心李斯不支持他
于是,赵高在扯了一堆“事不宜迟”的废话后,给胡亥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赵高去找了李斯,晓以利害,然后,终于说服了权迷心窍的李斯,于是,秦始皇的如意算盘,终于毁在了赵高手里
还剩最后一步——除掉扶苏
赵高矫诏一封,送给扶苏:“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当然,秦始皇不是凡人,他虽然不负责任的将危机踢给了扶苏,但他也很负责任的赋予了扶苏解决危机的力量——只要扶苏愿意,他可以跟蒙恬一起,起兵反抗。在扶苏接到诏书,哭着进入内舍,准备自尽时,蒙恬就劝他多转一下脑子:“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但是,秦始皇终究还是输给了赵高,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让扶苏看懂他。扶苏性格宽仁,甚至有些迂懦,秦始皇虽然早就认定扶苏是接班人,但却从没有在扶苏面前表现出过这一点,大部分时候,他对扶苏都是冷言冷语,他似乎总是让扶苏认为,父亲不喜欢他,无意立他为太子——要不然的话,为什么父亲从没给过他好脸色,为什么没有按照惯例立他为太子,为什么还要将他送去北疆呢
扶苏没看懂秦始皇,所以,他认为秦始皇不喜欢他,甚至想杀他,于是,当诏书到来后,当使者再三催促后,他选择轻生:“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秦始皇输了,输的一败涂地
胡亥登位了,他从没想过会有这一天,于他而言,登上皇位,不过是没有得到封地的补偿,不过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然而,通过这种方式登上皇位,于胡亥而言,内心深处,则有着深入骨髓的恐惧——他怕
胡亥并不是皇帝之才,他也不想像乃父一样殚精竭虑,就算当皇帝,他也想当个逍遥皇帝,但是,还是那两个字——他怕
在阴谋后取得地位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种彻骨的寒意
如何才能不怕,如何才能当个逍遥皇帝,如何才能堵上悠悠之口呢?胡亥不知道,但他知道,赵高肯定知道,于是,胡亥找来了赵高:“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胡亥似乎是在问,我这辈子怎么才能过的舒服呢,但是,赵高明白胡亥的真实意思,于是,他立即回答道
“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昬乱主之所禁也。臣请言之,不敢避斧钺之诛,原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
赵高道出了胡亥内心的不安,胡亥当然不会否认:“为之奈何?
赵高于是给出了解决方案:“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於此。
其实,就是两个字——打和拉。简单说,打掉对胡亥不满或者说可能不满的一堆人,然后拉拢另一群可能对胡亥死心塌地的一群人
胡亥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这么着吧——於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财物入於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对于一个弱者来说,最好的缓解恐惧的办法,就是杀人
当然,最终杀掉的那些人,或许未必是对胡亥不利的人,但一定是对赵高不利的人,拉拢的人,未必是对胡亥忠诚的人,但也一定是赵高忠诚的人;于是,人越杀越多,连李斯都难逃灭族,杀到最后,拉到最后,朝内所有人都已经明白,秦王朝的统治者,不是胡亥,而是赵高
野心家赵高,已经利用胡亥这个傀儡达到了自己的大部分目的,而现在,他所要做的,乃是最后一击——除掉这个傀儡
为了最终验证自己的力量,赵高安排了一个历史上很出名的戏码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
当赵高能够“指鹿为马”时,胡亥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当然,最终促使赵高完成最后一击的,是当时秦末的局势。彼时,项羽已经在巨鹿之战中击溃了秦军的主力,秦军统帅章邯害怕赵高的迫害,率部投降了项羽,而项羽则最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而另一方面,刘邦则率兵进入关中,此时连战连捷,已经是进入武关、逼向咸阳
秦朝已经完了,而赵高则开始担心起来,他害怕胡亥二世终有一天会察觉到一切,他害怕胡亥会把自己当成替罪羊,所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要先下手为强,干掉胡亥。然后,便是著名的“望夷宫之变”
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起义军势头凶猛,赵高开始担心胡亥查问,于是称病不朝
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水,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让赵高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胡亥二世终于问到了秦末起义军的事
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及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吾欲易置上,更立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赵高跟阎乐、赵成合谋,准备发动政变,废黜胡亥,拥立子婴
乃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吏发兵追,劫乐母置高舍。遣乐将吏卒千馀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政变开始发动,阎乐诈称有贼,带人进入了望夷宫,然后图穷匕见,开始大肆屠戮
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可怜胡亥至此,手下居然无一人愿为自己而死,皇帝当到这样,也算十足的失败了
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胡亥知道自己难逃一劫,试图跟阎乐谈条件——他说要见赵高,被拒绝;说要当郡王,还是被拒绝;要当万户侯,继续被拒绝;最后一个要求了,当老百姓成吗?那也不成!阎乐最终说明了来意,是“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胡亥知道,自己死期已到,与其死于他人,不如自我了断。
胡亥死了,死于赵高之手
事情的结局,早就从赵高劝说胡亥“原子图之”那一刻起,便已经注定了。胡亥和赵高,都不是善男信女,胡亥虽然弱势,但仍可视作一条疯狗,而赵高,则是一条彻底的恶狗。疯狗通常总是没有方向性,它需要恶狗帮它引路,但是,当疯狗发现,恶狗引导的这条路,是条绝路时,接下来,就只能是“狗咬狗”了
我们之所以要谈“赵高与胡亥”,是因为隋末杨广的故事,可以从秦末的这段历史中找到投影。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角色的对应:赵高——宇文述;胡亥——杨广;李斯——杨素
当然,比之赵高,宇文述要弱势一些,而比之胡亥,杨广也要强势一些;但是,更多的地方,是相似之处——赵高在毁灭胡亥,而宇文述,也在毁灭杨广
赵高毁灭胡亥,利用的是起义军,他一次又一次的跟胡亥表示,盗贼不足为虑,行将畛灭;而当同样的情况到宇文述这儿,他的表现也并无二致
(大业十二年)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
帝曰:“比从来少几何?
对曰:“不能什一。
宇文述毁灭杨广的方式,跟赵高毁灭胡亥的方式颇有雷同——起义军
当然,宇文述跟赵高一样,都明白,一旦东窗事发,他们都死无葬身之地,皇帝会将他们当做替罪羊。为了解决这一点,赵高干净利落的杀掉了胡亥,而宇文述远没有赵高这样的力量,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让杨广远离政治中心
在长安,杨广有足够的力量干掉宇文述;而在江都,谁干掉谁,就不一定了
或许有人要问,宇文述不是在抵达江都之后没多久就死了么?没错,但是,宇文述还有儿子,所以,好戏刚刚开始
“狗咬狗”系列第二集——即将公映!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