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失街亭 诸葛亮虽然摆了个打持久战的架势,叫士兵们又武又农,要跟司马懿把耐心比拼到底,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急。他天天叫人向司马懿挑战,天天把军中嗓门最响亮的士兵派过去,集体向司马懿大骂。可司马懿却一点不生气——有本事有力气,那就骂吧。他们这么骂他,除了显得他们没有文化之外,曹叡不会让他们有别的收获。骂吧,一点不影响司马懿的生活
诸葛亮看到这么挑战下去,也不是办法。可又没有其他办法啊。最后,他想得差不多头都快裂了,才想出一个办法来。估计连他也认为,这个办法也不是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他派人带着一套女人的服装送给司马懿,说司马懿他这么怕死,干脆去当个美女算了。如果这个办法用来刺激个屠户的神经,可能会有一些效果,可这能把司马懿的情绪调动起来吗?要是这么一套衣服就可以让司马懿的情绪波动起来,司马懿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还能跟诸葛亮对垒到现在,对垒得连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吗
司马懿收到这套衣服后,打开一看,是真丝,还是正宗优质的蜀锦。他心想:老子常年在外跑着,每次回去,二夫人老是埋怨没有给她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孔明真是个好人,知道我有这方面的缺点,帮我搞定了。谢谢你了,孔明
他满脸笑容地收下那套衣服
当然,司马懿并没有在他的部属面前满脸笑容。因为,现在他手下那一干人都已经忍不住了,敌人就在眼皮底下,天天大喊大叫,全世界骂人的话都已经重复使用了多遍,连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被骂得身体发臭起来了。现在诸葛亮还亲自出马,送他们最高统帅一套亮丽的美女服装,这不把他们全看成魏国娘子军是什么?如果司马懿到这时候还在马仔们面前笑眯眯,他们估计是忍无可忍了。他们要是忍无可忍起来,他忍了这么多天,那可就白忍了。所以,他必须在他们那里做个愤怒的表情,让他们也觉得他身上还是有血性的
他把大家叫来,然后把诸葛亮的那套衣服摆出来,然后拍着那张红木办公桌大叫:“这个诸葛村夫,也太缺德了,居然把老子看成是母性动物。老子跟他不共戴天。”他破口大骂了一通之后,立即当着大家的面,写了一封请战书,当场派使者骑上最快的马,以最快的速度狂跑到首都,直接要求皇帝下令他出战
那些手下看到这回司马懿真的愤怒了,他们真的有仗可打了,个个都高兴得要命:蜀兵天天骂我们,你躲在指挥部里,当然情绪一点不激动,一点不气急败坏。现在诸葛亮骂到你的头上来了,你这才知道被侮辱是件让人不爽的事。早知道这样,过去叫诸葛亮直接骂他,现在早就开庆功大会了
可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他也知道他这个办法实在太小儿科了,在司马懿那里实在算不上什么办法。司马懿是不会上这个当的,只有那几个头脑简单的手下会上这个当。可那几个家伙上这个当,有什么用
没几天,曹叡就派卫尉辛毗带着节符来当司马懿的军师,然后宣读了皇帝的命令,不管司马懿受到什么侮辱,都得老老实实地躲在军营里,虚心接受诸葛亮的谩骂和侮辱。辛毗现在的职责只有一条,就是坚决压制司马懿的情绪,不能让司马懿冲动,更不能让司马懿出战
这个消息传到蜀军那里,诸葛亮的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来了,看来敌人真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长叹一声:“司马懿本来就不愿出战。他上表请战可不是为了要出战,而是做给那些手下看看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可以搞定我,他还用跑千里路去请示吗?这不是司马懿的风格啊。”诸葛亮确实是看透了司马懿——当初孟达都不在司马懿的辖区范围内,他也只是一边上表,一边带着部队狂奔一千多里,一举把孟达搞定。现在他权力更大,曹叡曾明确规定,西方的事全权由他处理了,他还用这么请示吗?要是什么都这么请示,他这个前线指挥官还有什么用
诸葛亮很了解司马懿,司马懿也很了解诸葛亮
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衣服时,司马懿盛情款待了使者。席间,司马懿态度很和蔼可亲,跟使者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当然,都不谈那些军事大事,更不打什么外交辞令,而是拉拉家常
司马懿一边吃,一边问使者孔明的饮食起居,一天吃几餐,一餐吃多少,一天办公多少小时。使者的口才估计应该不错,肯定打了很多腹稿,准备应对魏国的口头挑战,为蜀汉人民争个面子。哪知,司马懿却全问这些事,他哪想到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一点不重要,但对司马懿而言,却是最宝贵的情报。他想也不想,直接就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司马懿一听,大喜。送使者出门之后,就立即对他的手下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意思是说:诸葛亮吃得比猫还少,做得比牛还多,他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任何地方表明司马懿是个预言大师,只有诸葛亮才是预言大师。可诸葛亮的那些预言,你功力不够是看不懂的,司马懿的这个预言,连阿猫阿狗也看得懂
司马懿的这个预言发表了没几天,诸葛亮还真的病了,而且还“病笃”起来
别人的病再怎么严重,再怎么“笃”,也不是什么大事。可诸葛亮的病一严重,局面就不一样了。刘禅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诸葛亮已经病到最后时刻了,立刻派尚书仆射李福代表他跑到五丈原看望诸葛亮。当然,说是过来看望,其实是问诸葛亮挂了之后,没有了孔明掌舵的蜀国该怎么办
李福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还可以说话。李福拿出问话提纲,一一向诸葛亮问了一遍。诸葛亮一一进行了回答,算是交代了后事
李福把诸葛亮的话全部记录了之后,立即告别,回去向刘禅汇报
可没过几天,他又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要求再见诸葛亮
诸葛亮一看到李福就说:“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求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会再跑回来的。那几天我们虽然天天在一起,谈话一整天,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没有谈到。所以,你又会回来问我。好吧。你所问的事,蒋琬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福一听,孔明真是牛人,便向诸葛亮道歉说:“几天前确实没有问过这些事。如果你百年之后,谁可以接过你的班,所以又跑了回来。现在再请教一个事,蒋琬之后,谁又可以接班?
诸葛亮说:“文伟可以继之。”文伟就是费祎的字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不再回答。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才
诸葛亮在说完这几句话的当月,就彻底闭上了眼睛,那颗号称史上最聪明的脑袋也停止了运转
据说,诸葛亮死的当天夜里,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但这些据说也只是在野史里讲到,真正的目击者是谁,谁也不知道。其实,诸葛亮的死,也跟平常人一样,死得很平凡。但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里写得却很神乎。他根据这个野史编了个很吸引人眼球的故事,说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了,就在那里搞点鬼怪动作,点了几个油灯,然后作法,说要是油灯到某时不灭,他的寿命就可以增加一纪,一纪就是十二年。大家想想,要是诸葛亮还能多活十二年,那会是什么样的形势?可后来,魏延冒冒失失地跑了进来,别的东西一点没有碰着,却硬是把那盏诸葛亮的生命之灯碰翻。于是,诸葛亮禳星之法失败,于是那颗星星“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最终又落了。于是,诸葛亮的生命就再也无法挽回
罗贯中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魏延的身上,使得读者对诸葛亮更加同情几分,对魏延更加愤恨到底
其实,诸葛亮之死,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跟魏延一点关系也没有
诸葛亮一死,蜀国没有了总指挥,当然不敢继续北伐了。于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暂时接过诸葛亮的大权——诸葛亮虽然在死前把他的继位者都安排得很到位,选的人才也很好,但是在安排撤退的总指挥时,找错了人。他不应该让杨仪来担当这个角色。因为,他一死,蜀军马上就处于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关键时刻就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否则,就很难渡过难关。这个总挥就必须有团结他人的肚量,是个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杨仪的组织能力肯定很出色,做事也很果断,但却是个小人,是个容不下别人的人,官本位也很严重。而当时,他的资格又不是最老的。因为,比他资格老的人还有,比他还会打仗人的也还有。比如魏延。魏延可是连刘备也看好的人才
可到了这时,杨仪却一点不理他,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先秘不发丧——这绝对是正确的,然后整军而出,全军退回——这也没有什么问题,连诸葛亮还活着时,都拿司马懿没办法,现在就更不能跟人家玩了。但他却没有跟魏延商量,一点也不去听一下他的意见,如果魏延没有意见,他还是魏延吗
幸亏还有姜维,姜维的能力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杨仪撤退的时候,很多人都跑过去向司马懿报告:诸葛亮已经死了,现在杨仪正带着蜀国侵略军狼狈退回去
司马懿这时虽然没有得到诸葛亮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他相信,这个小道消息百分之百的没有水分。面对蜀国,他只怕诸葛亮一个人,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现在诸葛亮死了,他还怕谁?他要是还怕下去,他还是司马懿吗?他忍在那里,等的就是诸葛亮死的这一天。于是,他下令追击,把蜀兵往死里打
可当魏兵牛烘烘地喊打喊杀冲上来时,蜀兵却在姜维的指挥下,突然掉头过来,摆出一副防守反击的姿态,要跟魏兵狠狠地大打一场。司马懿曾吃过诸葛亮这个亏,看到这个架势,突然就软了下来,以为诸葛亮可能还没有死,那个使者是在忽悠自己,诸葛亮送衣服是假的,让那个使者来骗他才是真的。目的是使他认为,诸葛亮真的没有多少日子好过了,然后过不了几天就装死,然后自己就傻乎乎地过来上诸葛亮的当。人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何况面对的是史上阴谋诡计最多的诸葛亮
司马懿这么一想,就吓得怕了起来,紧急下令收兵回营,不要再上诸葛亮的当。其实,这一次他没有上诸葛亮的当,而是上了姜维的当
蜀兵靠这一招把司马懿吓得缩回去之后,退回斜谷,进入安全地带后,这才大声向全世界宣布:蜀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军、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诸葛亮同志于前天在五丈原去世
司马懿被姜维吓退回去的故事,没几天就全面传播开来,当地的老百姓还编了个顺口溜:“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
这个顺口溜传到司马懿的耳朵里,司马懿一点不暴跳如雷,反而笑道:“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他来到诸葛亮驻军的营垒里,察看了一下诸葛亮的布置,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的这句话绝对是内心话,从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真的是个人才。只是他所处的集团里,不但没有人才,而且实力也太薄弱,只掌握了蜀国那块不大的地皮,人口数量也少得可怜,不管是死守,还是进攻,最后都会遭到失败的下场。诸葛亮对这方面肯定是做过长时间的思考——这一点,他在后出师表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他不进攻,最后蜀国会完蛋,所以,不如采用进攻的策略,即使不能搞定魏国,但还可以掌握一下主动权,让蜀国多有几天好日子过。当然,天天打仗,老百姓绝对是没有好日子过的,但那几个既得利益者会过得很舒服。于是,他只好“穷兵黩武”了。而在他不断地“穷兵黩武”的时候,偏偏又碰上司马懿这样的高手,最后,他也只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关于诸葛亮,后人评价很多,以前全是正面的评价,说他是史上最优秀的宰相,近来反对的意见也开始多了起来。大家可以去找这方面的材料看看,然后自己做出判断
诸葛亮死后,蜀国更加不能平静
因为另一个牛人又发飙起来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