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屠龙师

天下第一屠龙师 出藩,确实是自保的良策,然而,于杨坚而言,他所希求的又何尝只是自保呢?从小到大,从智仙神尼到术士赵昭、来和,几乎所有相面的术士,都说他有天命,然而,从宇文护时代到宇文赟时代,他却总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天命又在何方呢?此次“出藩”,他还有机会去实现那个所谓的“天命”吗
杨坚心乱如麻,然而,隐隐的,他觉得留在京城会有机会,正如他对宇文庆所说的那样,宇文赟“自剪羽翼”,“不能及远”。于是,杨坚决定冒最后一次险,他要在长安等一等,如果实在没有机会,再行出藩
在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后,将要出发前,杨坚推说有足疾,不能马上起行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实在是一次恰到好处的“足疾”
五月十日,宇文赟一如平常,带着双倍量的仪仗队,前呼后拥的,前去天兴宫。不同平常的是,到了次日,宇文赟突然身染重疾,仅十天左右的功夫,居然就要不治,御医百般救治,居然毫无收效,病势发展之快,连他自己都毫无准备
五月二十二日,宇文赟终于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赶忙下诏,令五位亲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速速回京
此时,宇文赟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儿子宇文阐年幼,没有宇文家族几位亲王的力量,可能要出大事,但是,可惜,晚了,太晚了,五位亲王的封国大多在原北齐境内,往返尚需时日,宇文赟已经等不到他们抵京了
五月二十四日,宇文赟知道自己病体不支,可能等不到几位亲王了,只能征召两个宠臣刘昉和颜之仪入宫,草拟遗诏,交待后事。等到两位奉诏匆匆前来,宇文赟居然已经喉咙嘶哑,说不出话来了
刘昉同志,平时靠着他的察言观色,在宇文赟面前颇是得宠,然而,眼看老大病势沉重,刘昉也不免担心起来——老大要是完了,他的后半辈子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刘昉认为,不能继续坐视了,得尽快动手——找张长期饭票啊
于是,刘昉赶紧找了几位同党,包括郑译、柳裘、韦谟和皇甫绩几个,合计一下,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此时,郑译脑海里立即闪过了一个名字——没错,当今的国丈,他的老同学,前几天还跟他一块喝酒求他办事请求出藩,如今却因“足疾”未能成行的杨坚!只有杨坚这样的身份——国丈;这样的政治根基——老爸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岳丈是八大柱国之一;这样的威严——深沉严重,虽至亲无敢狎也;才有可能摆得平局势;同样,也只有杨坚上位,他们几个才有机会继续执掌大权
刘昉立即表示赞成,而其余几个,自然也无异议,于是立即派人去请杨坚
此时的杨坚,对北周宫廷的剧变还一无所知,在宫内派人来请他时,他满腹狐疑,一头雾水,但机不可失,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宫里走
走到宫内的永巷东门,杨坚偶然间碰到了他的老朋友——术士来和。杨坚就像碰到了救星一样,要来和帮他测一测,此去宫中是吉是凶。来和语调非常轻松,连声道喜:“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
“天命已有付属”这样的话,杨坚听了无数次了,但从没有一次应验过,但是,病急乱投医的杨坚,此时也只好“宁可信其有”了
到了宫内,此时焦急等待杨坚多时的郑译和刘昉等人立即迎上前来,将如今的局势和盘托出,并表达了他们的意向
此时的杨坚的内心,自已是波涛起伏,“天命已有付属”这六个字,来来回回的在他的脑海里滚动,他明白,自己等了这么多年,苦熬了这么多年,机会终于他妈的来了!但是,杨坚毕竟定力过人,即便内心已经大喜过望,表面上看,依然是诚惶诚恐,接连表示推脱——这是中国政治人物的常态,欲拒还迎的路数
杨坚有功夫演戏,但刘昉却没心思跟他干耗了,当即直接了断的挑明:“公若为,当速为之;公若不为,昉自为也。”(要干就干,要不我自己干了)一旁的柳裘也附和道:“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已来,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赶紧的,等黄花菜凉了,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杨坚一看箭在弦上,也收起了那套假谦虚,立即拍板——说干,咱就干
此时病入膏肓的宇文赟,已经无力阻止他的几个宠臣实施阴谋了,当天晚上,宇文赟便撒手人寰,一命归西,走完了他傲慢而又荒诞的一生
局势紧急,郑译和刘昉立即采取非常手段——秘不发丧,然后矫诏令杨坚入宫辅政,任其为“总知中外兵马事”
局势果然紧急,因为立即有人抗命
刘昉草拟了遗诏后,去找了同受宇文赟征召的颜之仪,让他在遗诏上签字。颜之仪看了一眼遗诏,立即觉得不对,皇帝虽然当时已经说不出话,但以宇文家族的行事逻辑,顾命大臣的位置,决计不会交给外戚,从宇文泰到宇文邕,向来都只相信宇文氏的自家人——这个遗诏是假的
颜之仪不愿意签字,还慷慨陈词,痛斥了矫诏的刘昉:“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颜之仪认为,皇帝死了,顾命大臣的位置,应该是宗室亲王的,现在最有资格的,乃是最年长的赵王宇文招。你们这帮货,深受国恩,如今却要将国家拱手送给外人,本人死也就死了,但就是死也不能对不起先帝
颜之仪不愿签字,怎么办?好办——代签!于是,刘昉立即模仿颜之仪的笔迹,在遗诏上签上了“颜之仪”三个字,并立即下发各部
杨坚立即动手,以此遗诏为凭,控制了京畿各处的戍卫部队
颜之仪知道自己晚了一步,但是,他不愿放弃,他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跟宦官商量,火速征召大将军宇文仲入宫。然而,颜之仪终究还是孤掌难鸣,宫内已经完全被刘昉、郑译等人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手的监视之下,而郑译也果然提前得到了情报,并立即将此情况告诉了杨坚
杨坚毫不手软,立即带着堂侄杨雄、刘昉、皇甫绩和柳裘赶来,在御座前逮捕了宇文仲。杨坚跟颜之仪索要玉玺,颜之仪不答应,杨坚大怒,当即准备诛杀,但颜之仪政声颇佳,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以失民心,最后将其贬为西边郡守
对付完了颜之仪,接下来,就是要排排坐,分蛋糕了
刘昉和郑译抬出杨坚,当然不是为给他人做嫁衣,他们跟杨坚的关系,非常赤裸——相互利用。没有杨坚,刘昉和郑译没有把握摆平北周朝内的各路神仙,但是,有了杨坚,他们也不打算让其大权独揽
当时,此二人商量,给杨坚安排了一个陷阱——他们准备让杨坚当大冢宰,郑译当大司马(掌控兵权),而刘昉则当小冢宰。一旦如愿,他们就对杨坚形成夹击之势,一旦局势大定,到时候是杨坚称雄还是二人坐大,可就在未定之天了
杨坚会不会跳入这个陷阱呢?好在,杨坚为了这一天早就做足了准备,物色好了人才,在受诏的那一天,杨坚去找了个人——李德林
这位李德林,本是北齐人士,在高纬时代,出任中书侍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看看宇文邕对他的评价吧
在刚见到李德林的时候,宇文邕表示:“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平齐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得到你啊)然后,宇文邕让其入宫,令宇文昂对他详细询问北齐的风土人情,最后,李德林在宫内一连待了三天,宇文邕才让他回家
后来,宇文邕曾经闲暇时跟文武百官说起李德林,他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复见其为齐朝作诏书移檄,正谓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
就在宇文邕感慨自己走了狗屎运居然能得到“天上人”李德林之时,旁边的纥豆陵毅应声道:“臣闻麒麟凤皇,为王者瑞,可以德感,不可力致。麒麟凤皇,得之无用。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
这马屁拍得就相当有水准,一石二鸟——既附合了宇文邕对李德林的赞美(将李德林比作有用的祥瑞),又表示宇文邕得到李德林,乃是“天降祥瑞”,暗赞宇文邕是“王者”。这么牛逼的马屁术,值得后世的政场人物多学习
宇文邕的反应当然就不出奇了——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就可以对李德林下个论断了——能人
然而,可惜的是,宇文邕如此器重的能人,在宇文赟时代,却实在过得不甚如意;以至于,当杨坚派杨雄去找李德林,表示要倾力合作时,李德林的回答竟然是——愿以死奉公。可见李德林在宇文赟时代是憋屈坏了,看到杨坚来找他,顿时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
杨坚在找李德林的时候,一定认为他对自己有用,但是,杨坚一定想不到,李德林会对自己这么有用。在刘昉和郑译设陷阱的时候,杨坚私下去问了李德林:“欲何以见处?”李德林回答:“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李德林如老辣的猎人一般,一眼识破了郑译和刘昉设置的陷阱,而杨坚自然也心领神会,于是,在发丧后,杨坚的正式职位便是——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
杨坚之所以当的只是“左丞相”,而不是“大丞相”,原因是,杨坚还用了个“右丞相”——以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其他任命情况:尊阿史那太后(宇文赟嫡母)为太皇太后,李太后(宇文赟生母)为太帝太后,杨后为皇太后,硃后(宇文阐生母)为帝太后,其陈后、元后、尉迟后并为尼。
这位汉王赞,是宇文赟的亲弟弟,之所以把他抬出来当个“右丞相”,原因自然是四个字——掩人耳目。杨坚这个国丈,虽然地位已经足够崇高,当个大丞相似乎也无不可,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宇文家族的习惯,向来是自家人优先,一如宇文泰托孤宇文护,宇文邕托孤宇文宪,因此,为了堵上惶惶之口,杨坚必须找个宇文家的人来挡一挡,他找的,就是宇文赞
既然是找过来当摆设的,宇文赞自然是没什么权,无非是个傀儡。但是朋友们,这位宇文赞,也是个没有眼力见的白痴——用台湾人的用语说,这叫白目,他以为他这个“右丞相”真是名副其实的“右丞相”,居然就大摇大摆的每天进宫上班,跟宇文阐同帐而坐,把杨坚弄得好生尴尬
好在刘昉对付这种人向来有手段。很快,刘昉就给宇文赞找来几个风姿绰约的美女,顿时把宇文赞哄得屁颠屁颠,然后,趁着宇文赞高兴,刘昉劝说道:“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人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
(刘昉说,你是先帝的弟弟,天下人敬仰的对象,现在这皇帝乳臭未干,怎么能行?只是如今先帝刚去世,人多嘴杂,所以请你按捺片刻,先回家,等到事情平息,再出来当皇帝,一准儿搞定
这个“劝”字其实不够恰当,换个字更恰当——“骗”。当然,骗术不是太高明,只是开了张空头支票,搁智商正常的人,绝对不会信,但是,好在宇文赞智商不够正常,他信了,然后,他就以后不再来宫里了
朋友们,现在大家知道,宇文邕当年为什么明知道宇文赟不是个东西,却还要让宇文孝伯硬着头皮把这摊烂泥扶上墙了吧?因为,宇文赟虽然不是东西,但好歹智商还算正常,而这位次子宇文赞,连正常的智商都没有啊
悲哉!一代雄主宇文邕
好吧,再回到这个陷阱本身来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郑译和刘昉,居然很“轻易”的就退出了竞逐,让杨坚“轻易”的如愿掌了全权,何以会如此呢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三个字就就能概括——杨丽华
杨坚之所以能被郑译和刘昉看中,无非是因为他有个国丈的身份,这个国丈的身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皇后杨丽华,拥有关键时刻左右政局的政治能量
《周书·宣帝杨皇后》记载:初,宣帝不豫,诏后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惭,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冲幼,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
在整个矫诏的过程中,杨丽华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是,她之所以什么都没做,是因为她当时没有必要做什么,该做的,已经有人帮她做了。然而,什么都不做,不代表杨丽华什么都做不了,当需要她做什么的时候,她自然就会出手
对于此次杨坚顺利出任“左丞相”(实质上的“大丞相”),《隋书·天文下》只用了一句话:宣帝崩,杨后令其父为大丞相,总军国事
杨丽华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分蛋糕的关键过程中,她拍板定案,决定了最终的结局,以此,杨坚后来回忆此事时,也感慨:“公主有大功于我。
相互利用虽然是相互利用,但是,一边只是先帝的宠臣,一边却是现任皇太后的父亲,孰强孰弱,顿时便见分晓。郑译和刘昉自知自己力量不够,也就只能吞下这哑巴亏,暗认倒霉了。当然,杨坚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还有求于人,不能做得太过,还是做出了补偿——任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
当然了,二位对付不了杨坚,至少还知道退而求其次,记恨李德林
“宫内”的局势,基本得到了稳定,但是,万里长征,也只是走了第一步,接下来,杨坚要控制的,是“朝内”的局势,乃至“国内”的局势。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