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屠龙记

(2)屠龙记 宦官专权不仅使政治黒暗,而且也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有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力量
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以封建纲常的卫道者自居,以清流自命,把宦官和依附宦官集团的人物视为浊流。当时,在官僚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盛行,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皆以气节之士自命。他们对宦官专权乱政进行猛烈的舆论抨击。比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明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太学生们非常推崇正直官僚李膺、陈蕃等人,评论说:“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以颂扬他们的节操
所以当时的鲠直派官员、太学生以及名士,无形中已结成了反抗宦官集团的统一战线,宦官集团把他们称之为“党人”
这里就来说说尚书令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陈蕃就是“光明使者”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事,概括起来可用三句话
盖世名言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解析:陈蕃虽然典型的“落拓官三代”。他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但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盖世名言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解析: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
盖世名言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解析: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到汉灵帝时官至太傅
此进,眼看汉桓帝如此重用宦官,眼看朝中腐败如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他为此专门上书给汉桓帝,推荐了五位隐居高士出来当官。他们是:豫章人(江西省南昌市)徐稚、彭城人(江苏省徐州市)姜肱、汝南人(河南省汝南县)袁闳、京兆人(陕西省西安市)韦著、颍川人(河南省禹州市)李昙。“五处士”的推荐理由如下
徐稚的绰号叫“有道”高士。性格:品德好,谦逊节俭。待人礼让,严肃。特点: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个性:不为官。事例:他虽然不愿为官,但一旦听到朝中忠臣良将的死讯,一定会背着书箱前往吊丧。他通常是先在家里烤好一只鸡,另外将一两棉絮浸泡在酒中,然后晒干用棉絮包裹烤鸡,来到死者的坟墓隧道之外,用水将棉絮泡湿,使酒味溢出,准备了一斗米的饭,以白茅草为坐垫,把鸡放在坟墓前面,将酒洒在地上进行祭吊。然后留下自己的名片,也不见死者的家人就立即离去
姜肱的绰号叫“孝敬”居士。他和两个弟弟(姜仲海、姜季江)都以教敬父母、善待兄弟而出名,他与兄弟经常同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不肯答应官府的聘请。典型事例:姜肱曾经和他的弟弟姜季江一起前往郡府,夜间在道路上遇到抢劫。强盗要杀他俩,姜肱对强盗说:“我的弟弟年龄还小,深得父母的疼爱,加上还没有定亲娶妻,我希望你们把我杀掉,保全我弟弟的性命。”然而,弟弟姜季江却争着对强盗说:“我哥哥年龄比我大,品德比我高,是我们家的珍宝,也是国家的英才,请来杀我,我愿代哥哥一死。”强盗听了这兄弟俩的对话,很受感动,就将他俩放了,只将衣服和财物抢走。他们兄弟二人来到郡府,人们看见姜肱没有穿衣服,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姜肱用其他原因进行掩盖,终究没有说出强盗。强盗听到这一消息,感到惭愧和后悔,就到姜肱的学校当面叩头请罪,奉还所抢的衣物。姜肱不肯接受,用酒饭招待强盗后,以礼相送
袁闳的绰号叫“雨耕“居士,他是袁安的玄孙。以“袁安困雪”闻名的袁安,因为在匈奴政策上与汉章帝保持一致,坚持以和为贵,在公元86年升任三公之一的司空,成为袁家“四世三公”中的第一人,后又出任司徒。从此,袁氏家族开始发,到了袁闳时,他在继承袁氏古风的同时,一生谨慎做到四个字:苦身修节(古代士人的苦行主义者,筑土室独居十八年,困苦身体,保持名节),不愿接受官府和朝廷的征召
韦著的绰号叫“卧龙”居士。他隐居在家,讲授经书,吟诗作赋,以自舒豁,不肯过问世事。作出了与诸葛亮相媲美的诗词《夜窗吟》
“更深坐久烛光短,人静红炉火初暖。朔风吹得簧篁寒,碎点霜华上银管。揽衣拭目雁行细,梅梢月到松梢霁。敲冰化水浇醉肠,写向吟窗敌寒气
鼓鼙冻损声不动,别院人添翠衾重。笔兴欲挽阳和回,蝴蝶无情入春梦。朝来闲倚栏杆立,忽听林鸦腈睛日。殷勤细读中夜诗,一笑云边乱山出。
李昙的绰号“贤德”居士。的继母非常凶恶,可是李昙对她的奉养却越发恭谨。比方说,只要他得到四季珍贵玩物,从来没有不先行礼,而后送给继母的,乡里都将他作为榜样
这样五位不世之才当然是国之栋梁了,能为朝廷效力,那就是国之大幸了。好在,这个时候的汉桓帝虽然被宦官和美女弄昏了头,但还属于“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阶段,还没彻底昏过头。面对陈蕃提出的人才计划,他却“清醒”过来,欣然采纳了,他马上对这五位人备上礼仪前去聘请
送去安车(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因可以安然乘坐而得名)
送上玄(赤)、纁(黑)二色(二色在古代分别象征天地)的币帛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面对汉桓帝如此礼贤下士的,五位居士的表现却是惊人的一致
1、拒绝接受聘礼
2、拒绝接受官职
理由出奇的不同凡响、不同寻常:不仕非爵,各有所志
“五处士”的不思进取、不识时务不识抬举,汉桓帝“不求甚解”,他充分发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容分说又派人征召安阳人魏桓入朝
魏桓家乡的人都劝他前往。魏桓却提出了“四个反问”
1、现在这种局面,接受朝延的俸禄,追求升迁高级官职,可以实现个人理想吗
2、如今皇帝后宫美女数以千计,能缩小数目吗
3、御厩骏马一万匹,能减少吗
4、皇帝左右的权臣与豪族,能排除吗?
大家都回答说:“不能。”于是,魏桓长叹说:“让我活着前去应聘,死后再被送回,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从此,魏桓隐居不出
六人征兆无人还,这也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由此可见,汉桓帝执政时期,前有梁冀作恶多端,后有宦官作福作威,狐假虎威,狼财当道,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寒了心,当然不肯出来当官。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否代表天下名士的心声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4)第一次“党锢之祸

天下的仁义之士都选择了归隐,宦官的势力却与日俱增,用贪焚放纵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也不知是人怒天怨,还是纯属巧合,这时天下屡次出现灾异现象,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众人都还在惊呆、徘徊时,白马县(河南省滑县)的县令李云,提起正义之剑,来了个上书。他的上书包含三个关键词
1、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解析:梁冀当如仗恃权势,独断专行,危害天下,如今论罪处死,那是罪有应得。如今陛下滥封参与密谋的臣子,赏赐万户以上的食邑,如果汉高祖在上天之灵有知,能不怪罪吗
2、日行一恶,必遭天遣。解析:如今官位错乱,奸佞小人依靠诌媚追求升迁,贿赂公行,政令和教化日益败坏。西北边疆保卫国土的各位将领听说此事,能不叛离吗
3、帝者,谛也。解析:天下王者为帝,谛是帝说的话,做的事,为天下之礼。现在任命官员的诏书,却不经皇帝过目,是皇帝不打算审理吗
结果这封赤裸裸的上书,汉桓帝看后,反应有四:一是怒,二是大怒,三是非常怒,四是怒不可遏。怒发冲冠之下,汉桓帝给了李云“嘉奖令”——命令尚书逮捕李云并押送到黄门北寺狱中,同时派遣中常侍管霸和监察官(御史)、法官(廷尉)组成“审查组”调查审问此事
这时,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五官掾杜众,对李忠的遭遇感到同情和痛心,于是乎,也来了个挺身而出,上书给桓帝,说了两句很给力的话
第一句话:李云是个大忠臣,不能滥杀无辜忠臣
第二句话:如果要处死李云,我甘愿和他同年同月同日死
杜众强硬而直截了当的话代表了群众的呼声,如一把利剑直透汉桓帝的咽喉,汉桓帝此时已不再是梁冀时的“鱼楠”了,任人欺负,任人宰割。于是,他再次举起手中的“倚天剑”,一剑挥下去,杜众的乌纱帽在搬家的同时,掉进了十八层地狱——和李云一道交由法院审理
这个时候,陈蕃也不再犹豫,他顶着掉乌纱帽的危险,同样来了个上书,同样说了两句很给力的话
第一句话:李云说话不知道禁忌,冒犯了陛下,罪不可恕
第二句话:但他的本意只在于效忠国家。今天如果陛下杀了李云,会招来开天下人心寒
应该说陈蕃的上书很有水平,首先“承认”李云有小过错,给汉桓帝一个台阶下,其次“确认”李云没有大罪过,给了李云一下赦免的机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杜众、陈蕃的带头下,朝中正义之士纷纷站出来,太常杨秉、洛阳令沐茂、郎中上官资等人以不怕死不怕砍脑掉的风格,为公道说话,枪口一致对外:上书汉桓帝。目标一致对内:请求赦免李云
陈蕃的刚柔相济的上书本来让汉桓帝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理李云这个烫手的山圩头。而杨秉等人的上书却彻底激怒了好面子的汉桓帝,他气的火冒三丈,一气吐血,二气心痛,三气升天…
而这个时候的宦官集团还坐山观虎斗,还不出面那就是宦官集团了。他们马上派出“枪手”进行了倒攻反算,弹劾陈蕃等人的上书。罪名有三:大不道、大不忠,大不敬
汉桓帝这时充挥发挥昏晕的本质特点,利用宦官集团的“协助”,当机立断,立马摘了陈蕃、杨秉的乌纱帽,让他们“回家卖红薯”去了。而沐茂和上官资被连降三级,算是给予计“大过”的行政处份
汉桓帝的处罚令出台,宦官集团欢心鼓舞,掌声雷动,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是啊,对于他们来说,李云、杜众、陈蕃、杨秉等人就是“南剃头”,是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旦被全部打压下去了,宦官集团就可以“一统朝廷,天下无敌”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正在这时,宦官集团中的一个叫管霸的成员,却站出来给汉桓帝泼了一盆冷水,他上演的是一跪二哭三述说,说的话很公道:李云只是荒野草泽中一位愚蠢的儒生,杜众只是郡府中的毫不起眼的小吏,他们的言行是出于狂妄、愚昧和无知,只遣责即可,还没达到严厉处罚的阶段
对此,汉桓帝充分挥一意孤行的作风,进行了愤怒地反驳:“你觉得孔子说的‘帝者,谛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理解了帝王就是要惩恶扬善的意思,难道你还想原谅李云等人吗?”汉桓帝说完这段话,不再给管霸再申述的机会,对李云和杜众批了“杀无赦”三个字。结果可想而知,李云和杜众双双死在狱中,当真印证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可敬,可赞,可悲,可恼,可怒,可感,可叹也
对此,太尉黄琼爱莫能助,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来。最终,明哲保身的他选择了三步走
一是诈病。目的:卧床不起,不再上朝
二是上书。目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书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逆于行。解析:陛下即位以来,没有胜过前朝的善政,梁姓家族擅弄威权,宦官充斥朝廷,李固、杜乔因为口吐忠言已经惨遭杀害,而李云、杜众、又因为直言相继遭到诛杀。四海之内因此悲伤恐惧,日益怨恨朝廷,无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在荒野的百姓,都把尽忠朝廷视为禁忌
第二个关键词:画骨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解析:尚书周永,历来向着梁冀,假借梁冀的威风,作威作福。当他发现梁冀快要衰败时,马上抨击梁冀,以此向陛下表示忠心。正因为他采取了这样的奸计,陛下竟然封他为侯。还有,宫廷内的黄门宦官,挟持邪恶势力,互相结党。自从梁冀的势力兴盛时,他们和梁冀之间互相勾结,犹如腹背一样相亲,朝夕图谋不轨,狼狈为奸;当梁冀将要被诛杀时,他们无计可施,于是翻过脸来揭发梁冀的罪恶,以此来取得封爵赏赐
第三个关键词:时光倒流白了头,浪子回头金不换。解析:陛下不加以辨别真假,使他们又和真正的忠臣同时受到显赫的封赏。导致朱紫共色,粉墨混淆,真可以说是把金玉抛掷在沙石中,将玉璧敲碎扔进泥泞的道路,天下人听到之后,无不愤恨叹息
结束语:我黄家世代蒙受朝廷的恩德,身轻位重,所以抖胆在临死之日向陛陈述不能隐讳的话
应该说黄琼算是仁至义尽了。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忍见汉桓帝“苦海无涯”,希望他能早点“回头是岸”。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汉桓帝把他的报告还是一如既往地当成了“耳边风”。从此,死了心的黄琼彻底选择了“宁默而死,不鸣而生”,以“内退”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后有赞诗曰
雄作纳言,古之八元
举升以汇,越自下蕃
登朝理政,并纾灾昏
琼名夙知,累章国疵
琬亦早秀,位及志差
对此,朝中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们组成的“党人”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在舆论上抨击宦官集团的同时,还力争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在安平(今河北冀县)逮捕了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汉桓帝大怒,把朱穆撤职,并罚他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向汉桓帝上书,为朱穆申辩。汉桓帝迫于舆论,赦免了朱穆。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中常侍徐璜、左悺向议郎皇甫规勒索钱财,皇甫规不理。他们便强加罪名,将皇甫规关进监狱。一些官吏和太学生上书为皇甫规申辩。皇甫规亦被赦免。这样,官僚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了
这时,“党人”中的大哥大级别人物李膺因为反对宦官专权,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之誉,此时怒而拔剑而起,带领着“党人”和宦官集团展开了生死PK大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出身衣冠望族,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李膺有三大特点
一、对结交朋友上演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只是和同郡荀淑、陈寔等师友往来
二、在仕途生涯上演的是“鲤鱼跳龙门”:他起初举孝廉,得到司徒胡广征召,举高第,升任青州刺史,地方长官怕他严明,多望风弃官而去。后为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来骚拢时,他常亲自率军迎击。后因公事免官,退居于颍川郡纶氏县,教授学生常达千人,为世人所仰慕。南阳人樊陵求为他的学生,他不接受。樊陵后来因阿附于宦官,当上了太尉,仍为志节之士所羞。荀爽拜谒李膺时,因能为他驾驭车马而特别高兴,并宣传此事。有的士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名为“登龙门”。可见对他为人仰慕之一斑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术士张成教唆其子杀人,为司隶校尉李膺逮捕。恰逢汉桓帝宣布大赦,但李膺因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便不顾皇帝的赦令,坚持将赵成之子处死。张成和他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和进京游学的人,并窜通各郡儒生结党营私,诽谤朝政,败坏风俗。汉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李膺、杜密等三百余人下狱。后经尚书霍壻与城门校尉窦武等上表力争,再加上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