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Ⅴ——高处不胜寒

夺嫡事件Ⅴ——高处不胜寒 战线拖得太长,隋军迟迟没有进展,杨广不乐意了,这跟他的预想差太多了,他本以为以隋军号称两百万连营一千里的威势,拿下辽东城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结果,万没想到的是,却在这里碰到了麻烦
到了六月中旬,杨广不耐烦了,他亲自巡行辽东城南,视察攻城形势,然后召集诸将,严加训斥:“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杨广认为这是因为将领们不把他放眼里,不愿尽力,所以很生气,而将领们看到皇帝雷霆震怒,当然也很惶恐
但是,皇帝的生气、部将的惶恐,并不能解决战场上的危机。即便杨广后来选择在辽东城西数里安营扎寨,想着亲临前线督战坐镇,也好让将领们尽心尽力,然而,该攻不下的城池依然攻不下,高句丽守出了心得——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陆军进展不顺,水军如何呢?必须说,相比较死气沉沉的陆军,水军那边还算擦出了点火花,取得一定进展的是大将来护儿
来护儿何方人物呢?他是江都人,出生在官宦世家,因此,家里人都指望他能好好念书,将来跟父祖一样,大小当个官,混个差事,一辈子也就有了着落,但是,来护儿什么情况呢?《隋书》说他——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至“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舍书而叹曰:“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久事陇亩!”这么说吧,打小立下了志向,将来要当个将军。等到来护儿长大,《北史》又说他“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书史,不为章句学”。总之,来护儿不是凡人
来护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是被伯母吴氏抚养长大的。吴氏也是苦命的女人,在侯景之乱中,她的丈夫被同乡陶武子所杀。来护儿很小的时候,吴氏就常跟他讲这事儿,每每涕泪俱下,来护儿一热血男儿,自然早在心中埋下了报仇雪恨的种子。只是,这个仇不好报,因为仇家势力很大,《北史》说“武子宗族数百家,厚自封植”
然后,我们就能看出来护儿的特质了。某日,趁着陶家有婚宴,他就带了几个朋友去了陶家,然后大摇大摆的进去,大摇大摆的出来,顺便手上多了仇家的脑袋。敢趁着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坐满了一屋的当口去杀人,而且居然还能大摇大摆的走出来,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牛逼
于是来护儿就拿着仇人的脑袋去祭奠了伯父的亡灵,然后他就闪了,躲了一年多,直到北周平定淮南,他才重新回乡
来护儿正式崭露头角,是在平陈之战。当时来护儿充当间谍,常被贺若弼派去渡江侦察敌情,等到灭陈之后,来护儿因功受赏,被拜为大都督
但是,来护儿真正展现才华,还是在跟随杨素镇压高智慧叛乱的时候
当时高智慧设营浙东,连亘百余里,又有舰船千艘,声势浩大,鼓噪而进。显然,要正面交锋,杨素未必能讨到什么便宜,当时来护儿就向杨素建议,说:“吴人累锐,利在舟楫。必死之贼,难与争锋。公且严阵以待之,勿与接刃,请假奇兵数千,潜度江,掩破其壁,使退无所归,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策也。
韩信破赵用了什么计策呢?简单说就是先把对手引出来,然后派人把对手的营寨给占了,然后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来护儿的想法也一样,他想先带人秘密抄了叛军的后路,而后跟杨素前后夹击
杨素表示同意。于是来护儿带了数千精兵秘密渡江,然后奇兵突袭,焚烧营寨,于是杨素借势呼应,两边夹击,大破高智慧叛军。来护儿又率军追至闽中,灭了高智慧的余党,逼得高智慧流亡浙、闽之间
因为此战,来护儿打出了威风,叫响了名号,从此成为了隋朝名将
来护儿也不是光会打仗,毕竟出身书香门第,打小也念书,因此,他在治政方面也成绩不俗。据说,他在担任瀛州刺史的时候,政绩就不俗,政声就不错,乃至隋炀帝即位后,来护儿被召入朝之时,老百姓还恋恋不舍,先后上书挽留的百姓,竟有数百人之多
说了这么多,大家想必也是明白来护儿是何等人物了。因此,在征东之战中陆军毫无进展的情况下,来护儿的水军却一开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资治通鉴》说: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高丽相遇,进击,大破之
来护儿打了胜仗,士气正旺,估计当时也有些小瞧高句丽,于是表示要趁胜追击,直破其城。当时副将周法尚表示要先等等,等到友军到来后一并进击,结果来护儿认为没这必要,老子一个人就能搞定,何必等别人呢?于是率精兵四万,长驱直进,直逼辽东城
然后呢?然后来护儿尝到了轻敌的恶果,遭遇了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高句丽能守到现在,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一个“诈”字,“诈降”已经用过多次,屡试不爽,而这次对付来护儿,则来了个“诈败”
高句丽先是在城内设下伏兵,然后又派兵跟来护儿接战,战不多时,又诈败而去,而轻敌的来护儿当然不知是诈,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领军直入城郭,甚至都以为大局已定,让部下们抢战利品去了
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等到高句丽伏兵一发,来护儿那些在争抢战利品的部众瞬间大乱,来护儿好容易杀出了重围,逃出了城池,手下却只剩了几千人。要不是副将周法尚早有准备,列阵以待,高句丽估计都把来护儿的营寨给占了
来护儿吃了那么大一败仗,心里也虚,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来护儿之所以吃那么一败仗,两个因素,主要原因,他自己太轻敌,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隋军步调不一致,来护儿太快,而友军太慢,协调度太差。等到来护儿吃了败仗之后,友军才姗姗来迟——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馀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昇出增地道,皆会于鸭绿水西
为什么会姗姗来迟呢?因为负担太重。拿宇文述来说吧,出发的时候,宇文述命令部队带这么些东西——够吃一百天的干粮,排甲、枪槊、衣资、戎具以及火幕,一共多重呢?《资治通鉴》说“人别三石以上”。三石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换算成公斤的话,大概是80公斤左右。大家想,不要说行军了,就让咱扛着80公斤的担子,站在那,咱能坚持多久?还没完,宇文述在行前还发布了一道命令,说:“遗弃米粟者斩!”如此这般,宇文述军队能不晚到吗
当然了,有句话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军令确实不可违,但是,当兵的也不能活活被担子给压死啊,于是就想辙,趁着晚上黑灯瞎火的,把粮食给挖坑埋地下。这么做呢,担子是轻了,但造成了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粮食不够了;刚走了一半,粮食眼看就快光了…
不管怎么着吧,反正拖拖拉拉的,隋军大部也总算是到了。高句丽一看大军压境,于是,又来了老套路——诈降
当时高句丽派乙支文德来诈降,其实就是当间谍,侦察军情的。当时的情况呢,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北周八大柱国之一于谨的长孙)接到了杨广的密旨,说要如果高元和文德来的话,就把他们给逮了
同志们,注意两个字——密旨。为什么是密旨而不是明旨呢?道理很简单,要是明旨,人还愿意来自投罗网吗?为什么密旨就要注意呢?因为所谓密旨,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一概不知,就杨广和于仲文知道;于是就产生了问题,当时于仲文有个宣慰使,叫做刘士龙的,他就反对于仲文
所谓宣慰使,就是搞政战的,而且有一条非常重要,杨广给了宣慰使很大的权力,前面也说过了——不受大将挟制!本着杨广“吊民伐罪”的总原则,政工刘士龙觉着两军相交,尚且不斩来使呢,更何况是来投降的?于是,此公在不明究竟的情况下,强行劝阻于仲文,说你不能抓文德。于仲文也是憋屈,他也不能说这是皇帝密旨啊,所以有苦难言,心一软,手一抖,就把人放了
于仲文放了人之后,又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是觉着有问题,于是就派人就追文德,说还有些细节要谈,您回来一下。结果人文德是傻子吗?能回去吗?人当然头也不回的渡过了鸭绿江,然后还留了首诗:“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然后就留下了一个肺都气炸了的于仲文
于仲文这边吹胡子瞪眼,一肚子不爽;那边宇文述也不好过啊,都快断粮了;于是宇文述就表示,干脆,甭打了,咱回吧
于仲文能回吗?于仲文现在没有执行杨广的密旨,回去要让杨广知道把人放跑了,这脑袋还保得住吗?于是,出现了以下一段对话
仲文怒曰:“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也,固无功矣。
述因厉声曰:“何以知无功?
仲文曰:“昔周亚夫之为将也,见天子军容不变。此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
战前,杨广看于仲文好像有些想法,就令诸将归他节制。但是,于仲文也知道宇文述是什么人,此人是皇帝跟前红人,牛逼的一塌糊涂,是说压就能压住的吗?于仲文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提醒宇文述,我是皇帝钦命的总指挥,你别不服气,你要是不听我的,输了这场仗,责任可都你的
宇文述一看于仲文都这么说了,当然不想担责任,没辙,硬着头皮也要上啊。于是,宇文述等一干将领,只能渡过鸭绿江,追击文德
同志们,大家还记得文德去隋军营中干吗的吧?没错,是刺探军情去的。刺探的结果是,文德得知,隋军粮草不多了。于是,应该怎么办呢?当然要利用这个战机了,简单说就是先用一个“耗”字诀,把隋军的粮草耗光再说。怎么耗呢?文德的办法是,凡是宇文述跟他打,他都是打一打就走,引诱宇文述追他
宇文述不追不行啊,由于文德稍战即走,所以,一天之内,宇文述七战七胜。打了这么多胜仗,宇文述就说要走,旁边那帮将领也不同意啊,要是这么着回去,黑锅就得他背啊。宇文述没辙,就算知道粮草不够,也只能硬着头皮追了。于是,一路追,渡过了萨水,在离辽东城三十里的地方,在山上安营扎寨
“耗”字诀打完后,接下来怎么办呢?接下来当然还是得利用隋军粮草不足的弱点了,老办法,诈降
文德就派人去跟宇文述请降——甭打了,我们认输。你放心,只要你退兵,我们高元一定去朝见你们隋帝
宇文述当时粮草都快用尽了;连日激战,士卒也是疲敝不堪;又看到辽东城戒备森严,一时半会估计也打不下;也知道不能再打了,一听文德说要投降,心想这次好歹对杨广有个交待了,那就这么着吧,于是就撤了
宇文述这一撤,那边文德就奉行“敌退我进”的战略,就来四面进攻。宇文述也留了个心眼,也料想可能有诈,所以退得还算干净,且战且走,没有出现溃败的情况。但是,文德早有计策
文德先前一日七败,把宇文述引得渡过了萨水,为什么宇文述能那么轻松就过萨水呢?因为水浅呗。为什么水会那么浅呢?因为文德早就命令部队筑坝蓄水。为什么要筑坝蓄水呢?等着瞧吧
宇文述这一退再退,就退到了先前渡过的萨水,当时水还是跟先前一样,很浅,被追得急,也就不多细想,就渡水了,结果刚走一半,文德命令部队开闸放水,这水一放,隋军倒了大霉,被淹死了一多半。隋军于是大乱,文德就令早就埋伏好的军队四面出击,隋军被打得大败,可以说,溃不成军。溃败到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说: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都被打出心理阴影了,平时哪能跑那么快
萨水一败,原本进攻高句丽的隋军有三十万五千,败后连零头都没剩下,只剩了二千七百人,可以说,一败涂地
仗打成这样,此次东征当然也就成为定局了,结果是,大败
为了一个面子,杨广损失了三十万人马,但是,很快杨广会发现,真正的损失,远不是那三十万人马而已……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