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被杀记Ⅱ——我要死,别理我

杨广被杀记Ⅱ——我要死,别理我 公元617年正月初五,窦建德在乐寿(河北省献县)称王(长乐王)
该年七月,窦建德遇到了自张须陀和杨义臣之后的又一个考验——薛世雄(隋朝名将,杨广赞其“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时年六十三)
此公当时率精兵三万经过河间郡(河北省河间市),驻扎七里井(河间市以南七里),当然,他是被杨广派去征讨李密的——顺便,照顾一下沿途的叛军。很不巧,窦建德就在这个顺便照顾之列
彼时的窦建德虽然称王,但实话说,自从上次被杨义臣打了个稀里哗啦之后,部队的士气非常低迷,已是“望隋色变”;此次他的部众听说薛世雄杀到,就毫无抵抗意志,当时就想要放弃城池,向南遁逃。薛世雄当时也颇得意,认为窦建德怕了他了,于是也就放松了戒备
但是,很可惜,薛世雄犯了个错误,确实有人怕他,而且很多人怕他,但这些人里,不包括窦建德。窦建德无力瞬间扭转部众对隋军的恐惧,但是,他也不想就此放弃抵抗——怎么办呢?窦建德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彼时窦建德大营距薛世雄大营一百四十里,窦建德亲率敢死队两百八十人先行出发,大军紧随其后,然后,窦建德跟部众约定,如果我们在夜晚抵达,我们就进攻隋军,杀他们个措手不及,但如果抵达时天色已明,我们就投降
好办法吧?用斯诺克术语说,这叫“连打带防”。当然,从窦建德内心而言,他更倾向于打,而不是降;他有退路,但是,他不想用到这条退路
可惜的是,老天似乎在捉弄窦建德,就在窦建德逼近薛世雄大营、仅剩一里时,天色已经微明……这是天意么?窦建德找来了部众,征询他们的意见,说咱是不是干脆直接投降呢
更奇的是,就在窦建德议论未定之际,老天又给窦建德开了个玩笑——突然之间,天降大雾,周围雾气缭绕,人面不识…
这是个善意的玩笑!窦建德认为,这是天助我也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群人翻墙而逃,薛世雄喊破了嗓子,也控制不住局面;而老头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左右侍从几十人,趁乱逃出生天。抵达涿郡后,老爷子大觉耻辱,过不多时,就愤懑而终
于是,窦建德进抵河间郡,开始了围城作战
悲催的是,进展很不顺利,窦建德在这打了足足一年多,居然被钉得动弹不得。驻守于此的,是王琮,此公在此抵御叛军多时,守得稳如泰山,来来往往这么多叛军,谁也占不到他的便宜
然而,窦建德有一点是很让人艳羡的——运气。跟李密同志每到关键时刻就运气差到离谱不同,窦建德每到关键时刻,运气都会好到离谱。此次围城作战,要说丝毫没有攻拔的迹象,但就在此时,却从江都传来了杨广遇难的消息
河间城内一片哀号,王琮令三军缟素,为杨广设祭,连城墙上的将士都一片痛哭之声。窦建德礼节性的派了个使者前往城内致哀,然后,让窦建德都没想到的是,这位使者回来后,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消息——王琮要投降
情理之中——杨广都死了,隋朝也基本完了,王琮已经没有卖命的对象了,此时投降,自也合情合理;意料之外——王琮这个硬骨头,已经抵抗了一年多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选择献城投降…
得到消息后,窦建德令部队后撤三十里,设下饮食,招待王琮。王琮见到窦建德之后,大谈杨广之不幸,国难之深重,匍匐在地,嚎哭不已;窦建德见他如此伤心,也不免为其忠义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了几滴泪
窦建德准备接受王琮;但是,他的部众,却有不同意见。这帮人表示,王琮抵抗了我们一年多,部众伤亡惨重,已经无力再战,这才说要投降;对付这种货色,唯一的办法——烹杀
土匪就是土匪,想事情永远都是这么直线型
然后,窦建德说了下面一番话:“琮,忠臣也,吾方赏之以劝事君,奈何杀之!往在高鸡泊为盗,容可妄杀人;今欲安百姓,定天下,岂得害忠良乎!
部众是土匪,但是土匪头子,却不只是想当个土匪;窦建德有更高的追求,他有更大的野心,他已经不容许自己继续“高鸡泊为盗”的生活,他想要做的,乃是“安百姓,定天下”,所以,他要好好对待王琮这位忠臣,他要让全天下都知道,他,窦建德,是一位拥有着怎样价值取向的人物
起义军跟一般土匪的区别——有没有“主义”。从这一刻起,窦建德的部队,就已经不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济世安民的义军
再然后,窦建德下达严令,说我知道部队里有不少人跟王琮有仇,但是,这些人如果胆敢轻举妄动,立即夷灭三族,绝不姑息!于是,窦建德任王琮为瀛州刺史(瀛州就是河间郡,改了个名儿而已)
消息传出后,河北震动,各郡县得到消息后,前往投降的,络绎不绝
所谓“主义”,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能起到百万雄兵不能起到的作用。在其他叛军纷纷动用武力屠城掠地之时,窦建德却始终致力于传达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差别,让窦建德能够在这么多叛军中脱颖而出
窦建德曾经抓获了一个隋朝小吏张玄素,一度窦建德想把他处死;但在行刑的当日,却有县城父老一千余人跪在府衙之前,嚎哭流泪,要求代张玄素受刑。这些人表示,张玄素是个清廉公正的好官,这种人都杀,怎么劝导天下人做好事
窦建德于是将其释放,命他处理司法诉讼,被其坚决拒绝;后来直到江都杨广罹难的消息传来,张玄素才出任黄门侍郎
此外,窦建德还广纳贤才,宋正本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其幕僚的
该年十一月,不断有祥瑞出现,窦建德遂改年号为“五凤”,改国号为“夏”
此时,在河北能跟窦建德对抗的叛军头目,只剩下据守深泽的魏刀儿了
魏刀儿原是燕国漫天王王须拔的部将,只是王须拔在攻打幽州(守将是罗艺)时,身中流矢而亡。而后,绰号历山飞的魏刀儿接掌了他的部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辗转冀州(河北省冀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之间,人马达到了十万余众,于是自称魏帝;在河北一带,跟窦建德分庭抗礼
一山不容二虎,窦建德要怎么对付魏刀儿呢
第一步——结盟。窦建德仁义豪侠之名天下皆知,魏刀儿当然不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开开心心的跟窦建德拜了把子
第二步——突袭。魏刀儿自从跟窦建德结盟后,就不再戒备,于是,窦建德趁此机会,发动突袭,将其击破,未几则包围了深泽。此时,魏刀儿的部将将其生擒,出来投降窦建德,窦建德于是将魏刀儿斩首,吞并其众
窦建德确实三句话不离“仁义道德”,但是,窦建德毕竟不是菩萨,他是个政客。一个政客的“仁义道德”,从来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德”,只是用来当宣传口号的“仁义道德”,一旦利益攸关,也就顾不上“仁义道德”了。魏刀儿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也活该他死了
当然,魏刀儿的部众还有漏网之鱼——有个叫宋金刚的哥们,在上谷一代活动,手中有一万多人,没有固定地盘,后来投奔了魏刀儿。在魏刀儿遇袭的时候,此公就颇是义气的前往救援,只是寡众不敌,为窦建德所破,最后无奈拥兵四千余退保西山。其后,窦建德派人来招降宋金刚,但宋金刚念及跟魏刀儿的友情,不愿归附,甚至一度想拔刀自刎…
讲义气的宋金刚最终没有死成,部下劝住了他。此公会在不久的将来,在隋末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运气的是,跟窦建德无关…
魏刀儿死后,易州、定州相继投降,只有冀州的曲棱仍负隅顽抗
曲棱靠啥抵抗窦建德呢?说起来,大家不要笑。曲棱有个女婿,叫崔履行,此人是谁呢?是崔暹的孙子。崔暹大家还记得是谁吧?对了,就是北齐那位跟高澄关系不赖,把高仲密逼反,引发了邙山之战,最后却因为高澄的力保,屁事儿没有就从狱中脱身的那位。崔暹想当年也是个大人物了,但是,很可悲,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孙子辈儿,悲剧了——这位崔履行干啥的?招摇撞骗的……好吧,崔履行自称自己有法术,可以让对手不战而溃。更牛的是,曲棱还信他
朋友们,吹牛是要打草稿的,后世的义和团,也是够能吹的了,他们也只敢说是神灵附体、刀枪不入——至于让对手不战而溃……好吧,也就崔履行了
不久后,窦建德就攻过来了,崔履行于是对着守城士卒放话,说你们坐着,不要动,别紧张,就是对手攻过来了,我也有办法让他们自相捆绑双手
当晚,崔履行就登上了高台,开始焚烧符咒,口中念念有词,无外乎“天神大帝护佑、急急如律令”之类;祭奠天神完毕,他又穿着麻布丧服,拿着手杖,登上城楼——干啥呢?哭,而且是放声大哭……一边哭,他还要求妇女同志登上自家屋顶,向四周掀动衣裙…
窦建德的攻势渐趋猛烈,曲棱看崔履行装神弄鬼半天,啥效果也没有,终于坐不住了,想要发兵抵抗,结果崔履行死死拉住了曲棱的手,要求老丈人相信他
再然后呢?那还用说?窦建德的部队轻松破城,至于崔履行同志,到了此时,还在那里哭个不停呢……也亏他这幅好嗓子,没把嗓子给哭哑了
城破之后,窦建德召见了曲棱,大加赞赏,表示你是忠臣,然后对其大加优待,并任其为内史令
魏刀儿死了,魏刀儿的地盘,也拿下了,接下来,窦建德要对付的,就是把魏刀儿的老大都给干掉了的幽州(今北京)总管罗艺
罗艺在民间名气很大,《隋唐演义》中,他是罗成(十八条好汉之一,行七,秦琼的表弟)的老爹,在《说唐后传》中,他又是扫北王罗通的爷爷。当然了,民间传说终究只是传说,罗成和罗通都是虚构人物,罗艺本人也没有那么传奇,跟秦琼更是一毛钱关系没有;但是,至少有一点,民间说的不错——罗艺很能打
此次,窦建德率军十万包围幽州,罗艺就想出城迎击。只是,手下薛万均阻止了罗艺,认为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如果硬来,一定寡众不敌;不如派出老弱病残出城,在护城河边列阵,对手一定出击,然后我率精锐骑兵一百人,半渡而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罗艺同意了
这次“半渡而击”终于取得了成效,夏军(窦建德部)大败,自此竟无法接近幽州,无奈只能转掠霍堡、雍奴等地,结果又遭到了罗艺的拦击,夏军再次大败。而后,双方对峙百余日,窦建德竟无力更进一步,最后只能返回乐寿
这是窦建德第一次败在罗艺的手里,但不是最后一次,事实上,直到窦建德走到他人生的终点,他也没有战胜过罗艺…
而后,窦建德等来了宇文化及
公元619年闰二月,宇文化及大肆收买各路叛军——看来,囤点钱也是有用的;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隋末打响反动第一枪的王薄同志就上套了(哥们混得也惨了点,到现在还这半死不活样),进入聊城,帮忙协防
这回,宇文化及算是找错人了。其实,窦建德想要干宇文化及很久了,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这次宇文化及自己找上门来,还有啥可说呢
窦建德何以如此想干宇文化及呢?看看下面一段对话就知道了
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吾,隋民也;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
正本等曰:“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建德善之
(出自《旧唐书·窦建德列传》
窦建德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他的那套“忠君节义”的儒家道德观——诚如宋正本所言,窦建德一介布衣,混到今天这个份上,靠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而宇文化及是啥样的人?那是“仇不共天”的反贼啊。要能亲手诛杀这样的人,窦建德在他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就又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么
所以,宇文化及别喊冤,谁让你这么有被干的价值呢
窦建德率军前来讨伐,宇文化及立即出城迎击,只是,不凑巧,活该他倒霉——窦建德跟罗艺的较量中,碰了一鼻子灰,正是不爽的时候,正想找个软柿子,干他一场,泻泻火呢…
如今的宇文化及,部众都走得差不多了,还没走的,也没心思打仗了,所以,尽管他所率的是“骁果”,但此时,也只是个“软柿子”了
于是,宇文化及在较量中,就连连吃瘪,窦建德就连战连胜,打到后来,宇文化及终于扛不住了,准备进城死守了…
还守得了么?王薄同志,虽说混的不咋地,但混到今天还活着,至少说明一点——有眼力见;眼见宇文化及要完蛋,他立即开城投降。于是,窦建德轻松入城,然后就生擒了宇文化及一干人等
在生擒了宇文化及之后,窦建德还搞了一出政治秀:先是入城谒见萧皇后;然后又全身缟素,为隋炀帝举哀;而后安抚隋朝官员;然后将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等人全部斩首,将宇文化及及其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押至襄国斩首;但最要紧的,传国玉玺落到了窦建德手里
干掉了天下共诛之的宇文化及,窦建德的声望,再次达到了一个顶峰;在隋末群豪中,窦建德终于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让我们用《旧唐书·窦建德列传》的一段文字,来为他的崛起做个注解吧
建德性约素,不喜食肉,饭脱粟加蔬具,妻曹未尝衣纨绮。及为王,妾侍裁十数。每下城破敌,赀宝并散赉将士。至是,得隋宫人尚千数,悉放去;其文武、骁果尚万余,各听所之
窦建德的一系列举措,让夏国成为了一片人间乐土,《资治通鉴》说道
窦建德铭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这是窦建德在公元619年迁都铭州后的情况
这段文字,其实可以简略成四个字——仁者无敌!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