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觞满杯酌
宋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李继迁兵败被伤,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深知自己一死,儿子李德明虽有张浦等一班忠心耿耿的老臣辅佐,但要想镇住自己手下那帮桀骜不驯的部下还是很困难的,而且李德明初立,也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廷得知自己已死,到时候如果来个大举进功,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所创立的基业就完了。所以他一再强调让德明归附宋朝,他对李德明说:“你上表一次如果宋廷不许,你就再表,上了一百表如果宋廷都不同意,你也不要停。”李德明哭着点点头
李继迁又对张浦说:“你和我一起起兵,情同兄弟。德明从小在军队里长大,吃尽了苦头。但现在让他统领灵、夏地区,实在很有难度。你和其他人尽力辅佐他,虽然不能与宋、辽抗衡,如果能够维持旧土,光耀祖先,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说完就咽了气
李继迁对张浦说的这些话,倒颇有点刘备托孤的味道
宋朝这边听说李继迁已死,朝廷上下乐成一片
折腾他们二十多年的李继迁死了,他们不高兴才怪
高兴完了,他们也开始考虑怎么对付李德明了。这次,宋廷对李氏割据势力一改往日的二杆子形象,居然想出了比较全面的对付措施,来了个儿软硬兼施
宋廷先是给李德明下了份诏书,大致意思是,是降是反,你自己看着办吧
然后,宋廷又下了一份诏书,说李德明手下凡是都虞候、军主之类身份的人,只要能率部下前来归顺,就授其为团练使,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五万缗,茶五千斤
除了从内部对李氏割据势力进行瓦解,宋廷还从外部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赵恒诏谕边境地区的各军事长官(部署、钤辖之类的),让他们乘李继迁刚死,赶紧图谋攻取之策
这么几招下来,李德明坐不住了。他马上派人到鄜延钤辖张崇贵那里,请求归降
按说宋朝想要让李德明归顺,李德明也有心臣服宋朝,双方你情我愿,互相派几个人谈判一下,达成和议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李德明归降这事偏就被整得挺复杂。双方从宋景德元年(1004年)开始接触,讨论和议问题,拖拖拉拉,一直整到宋景德三年(1006年)才算最终拍板,比搞定朝鲜停战协议的时间都长,真是相当麻烦
究其原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利益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宋朝这边给李德明的好处是: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赐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两万斤;给李德明以内地节度使的俸禄;准许夏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取消青白盐入宋的禁令
只看这五条,感觉宋朝给李德明的待遇还挺高的,可是请别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北宋朝廷也不搞慈善事业,宋廷对李德明的要求也不少,主要有:要求李德明纳还灵州之地;李德明的疆土只限定难军一地;要求李德明遣子入京师为质;送还掠去的宋朝官吏;解散所有军队;如有边界纠纷,一切要听宋朝这边的
其他几条倒没什么问题,就是遣子入京为质和纳还灵州这两条,李德明打死都不同意。宋朝这边也不愿吃亏,就相应地减掉了取消青白盐禁令和准许夏人入境贸易这两项好处
于是,经过长达三年马拉松似的谈判,双方总算签了和约,恢复了和平
潘罗支死了
此事发生在宋景德元年(1004年),李德明请降,宋夏双方开始接触之后
潘罗支不是善终,他是被人搞死的,确切地说,他是被李继迁的粉丝搞死的
话说这党项人好勇尚武,复仇心理极强,他们的习俗是有仇必报,并且以不报仇为耻。哪个部落的党项人要是受了欺负,只要一声吆喝,附近本部落的党项人不论男女老少,绝对会闻声而至,到了之后卷起袖子就打,绝不废话,其坚定的复仇决心、执着的复仇愿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复仇精神,向来是出了名的。就算是没有能力复仇的人,也要纠集邻族妇女,大家吃饱喝足,成群结队赶往仇家,放火烧毁仇家的庐舍。党项族的习俗认为和女人打架乃不祥之事,所以一遇到大群的女人吆五喝六地往自己家走,仇家一般都要躲避而去。这种复仇方法可以说是毫无风险,屡试不爽,实乃报仇之不二选择也
宋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李继迁兵败被伤,不久就一命呜呼,这账当然得算在潘罗支身上。李继迁的部落里有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这两个部落估计是李继迁的超级粉丝,对他崇拜得不行。一见偶像被杀,这两族一时难以接受,发誓要给李继迁报仇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先归附于潘罗支,然后瞅准机会,把潘罗支弄死(又是这招),给偶像报仇
一般像假投降这种战术,都是需要里应外合才有可能成功的,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自然也需要有人配合,要不他们就算能杀了潘罗支,估计也逃不回来了
这两族收拾行装,举族归附于潘罗支属下的者龙族,然后他们秘密派人到李德明那儿,请李德明出兵,攻打者龙
这样潘罗支听到者龙族被打,一定会率兵前来援助,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干掉潘罗支了
李继迁被杀后,李德明就暗暗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
老爹风华正茂,才四十二岁,正是扩张党项势力,摆脱宋朝控制的大好时机,没想到居然被一个小小的潘罗支害死,这个大仇若是不报,以后他还怎么当党项族的领袖呢,父亲留下的那帮老臣本来就不好驾驭,杀父之仇若是不报,以后他们就更不会听从自己的领导了。所以,此仇,必报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德明在接受父亲临终遗言的时候,双眼一定饱含着怒火
当两族派出报信的人来了以后,李德明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个机会若是不抓住,以后想报仇就难了。所以李德明马上派出精兵,佯攻者龙族
一听说自己的部落遭了袭击,潘罗支二话不说,骑了战马,率一百多骑前去救援(请注意这个数字)
潘罗支倒并不觉得自己兵少,他还打算来个前后夹击,一举击溃敌军呢
可惜,他已经没有实施这个计划的机会了
当天晚上,潘罗支被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于帐内
潘罗支用诈降计搞死了李继迁,李继迁的部下又用诈降计搞死了潘罗支,这正应了那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者龙族又分十三族,潘罗支被杀后,这十三族中有六族归附于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
潘罗支的部下听说潘罗支已遇害,又听说者龙六族当了叛徒,就发大军前来给潘罗支报仇
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了潘罗支后立马就跑了(不快点跑就没命了),者龙六族动作有点慢,还没来得及跑就被杀气腾腾的潘罗支部下赶上了
者龙六族要能打得赢那才见鬼了,他们被打得大败,不得已逃到深山里去了
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潘罗支已死,六谷吐蕃族总需要有人来领导。潘罗支的部下和六谷豪族商量了一下,决定立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六谷首领
李德明趁着这个机会,亲自率兵攻下凉州,再次将凉州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
宋真宗赵恒这个时候耍起了两面派,虽说此时他已答应与李德明议和,却也给厮铎督封了官
毕竟李德明能不能遵守和约还不一定呢,给李德明多树立一个敌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日后有机会反攻倒算,也可以多一个盟友
这就是宋真宗的如意算盘,其用心不可谓不深啊
话说宋真宗同意李德明的归降请求,有一个人是有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曹玮
曹玮此时已经是镇戎军知军了,他上书说李继迁搞分裂搞了二十多年,害得国家疲于奔命,现在李继迁已死,李德明还小,正是将其一举剿灭的好机会,要是再拖,以后局势就不好控制了
说完这些,曹玮又毛遂自荐,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兵灭夏
曹玮对形势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毛遂自荐的勇气也值得肯定,可宋廷里像他这样的主战派毕竟是少数,主流意见仍然是主张与李德明议和。更何况,宋真宗此时已经答应与李德明议和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总不能让皇帝出尔反尔吧
所以曹玮虽然言之有理,宋真宗却不会听他的
上书了却没有回音,曹玮很是郁闷
郁闷也没办法,谁叫你是少数派呢
郁闷归郁闷,曹玮在担任镇戎军知军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经与夏人打了一仗,小胜,夏人撤退。他派人侦察得知夏人已经走远后,就故意慢慢地赶着掠夺夏人的牛羊和辎重往回走,还命令部队不必保持队形,以给夏人造成一种有机可乘的假象
夏人听说曹玮追逐蝇头小利,行走缓慢,而且队伍不整,就回过头来准备搞袭击
曹玮听说夏人又来了,心中大喜,走得更慢了。他挑了个有利于己方的地形,在那儿等着夏人的到来
夏人快来的时候,他派人对夏人说:“你们大老远跑过来,肯定十分疲惫了,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先休息片刻,待会儿我们再决战。
夏人跑了这么远的路,这会儿正累得不行,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儿,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世界战争史上一个很奇怪的场面出现了:交战双方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聚会的,都安心地在对方眼皮底下休息
曹玮是不会对敌人好心的,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过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双方示意,各自鸣鼓进军
结果,夏人大败
战斗结束后,曹玮下令舍弃掠夺而来的牛羊,轻装返回。他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敌人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用贪图小利的假象来引诱他们。等他们赶来已经跑了上百里路,如果他们乘着锐气与我们决战,我们还不一定能打胜。长途奔袭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一下,就再无斗志,才我因此将其打败。
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夏人遇到这样的对手,那实在得算噩梦,而且还是连续剧
宋夏双方谈妥了条件,签了和约之后,边境上终于安静了,双方虽然时不时仍有点儿小摩擦,但李继迁时代大规模、频繁的边界冲突已经销声匿迹了,李德明对宋朝供奉颇频,宋朝这边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德明大量的赏赐
宋景德四年(1007年),李德明请求宋朝在延州保安军设榷场,允许双方人民进行贸易,宋真宗赐诏同意
这件事情看上去是件小事,事实上它对宋夏关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项族是没有手工业的,农业也极不发达,他们赖以生存的是游牧业,他们牧养骆驼、马、牛、羊等牲畜,吃穿全靠这些牲畜供应
可是光这样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事实上党项人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丝绸、瓷器、漆器,以及一部分当地不产的香料,还有更为重要的:铜和茶叶
这些东西他们自己是无法产出的,要想获得它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抢,二是靠买(或者说换)
在李继迁时代,党项人大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按照李继迁的逻辑,他是很牛的,作为一个牛人,如果老老实实去跟宋朝人买东西,似乎有点丢人
抢就不同了,这种方式又没有什么成本,收益还很大,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才傻呢
这种逻辑看起来是错误的,事实上的确也是错误的。因为抢掠并非没有成本,而是成本很大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你过去一通乱抢后扬长而去,临走时还给人家一个“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但是正所谓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看在抢劫有如此大收获的份儿上,他仍然决定铤而走险。更何况,他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抢东西,他还要恢复祖宗基业,开疆拓土呢
到了李德明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李德明和他爹不一样,他没有他爹那么大的勇气和精力,他也并不想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去抢宋朝人的东西
在他看来,抢劫虽然收获多,但风险太大,十分危险,还不如去和宋朝人换。换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并不高,那些牛和羊吃的草又不花钱,自己付出的只是劳动力而已。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安全的,毫无风险
至于开疆拓土,他李德明对这方面倒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就算要开疆拓土,往东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二呢
所以他选择了与宋朝议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老爹的一句话,更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相信,这才是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所以景德三年(1006年)双方才签订和约,景德四年(1007年)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设置榷场的请求
宋真宗同意后,宋夏双方便在保安军榷场开展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贸易活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这下好了,毕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在保安军置榷场行互市使李德明尝到了甜头,于是没过几个月他又提出了在麟州以西设置榷场的请求
这就纯属得寸进尺了,宋真宗怕榷场开多了会有副作用,于是以保安军已开了一个榷场为由,拒绝了李德明的请求。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