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平西

夏侯渊平西 第一个把柄
在曹操宣布太子之后,曹植心里很郁闷,动作就更张狂起来。那一天,他和杨修两人大喝一场闷酒之后,就外出飙车。这一飙车就飙出事了——那时只是马车,再怎么飞快,也不会有多快。可那时的车道却有严格的规定,有些车道别的车是不能随便上去的,比如司马门外的那个叫“驰道”的车道,天底下只有皇帝的车才能在上面跑。别人的车要是上去,不管发不发生交通事故,最后通通死罪。曹植这时心情郁闷到极点,觉得前途已经全面黑暗,什么也不想,喝完之后,上车就加速前进,也不管前面是什么车道,看到车道上什么人也没有,就更加疯狂了。哪知,这条车道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他上了驰道之后,往前一冲,到了一座门前。也不问问那是什么门,直接就来个闯关冲卡,开门而出。其实这门就是司马门,也只有皇帝出来的时候才打开的,平时他的老爸也不敢破例
曹操知道后,马上就生气了,把曹植叫了过来,严厉批评了一把,还把负责看守司马门的官员拉下去砍了,然后加重了对诸侯的限制。这立即让大家知道,曹植此后再没有什么市场了
第二个把柄
上一次的教训,曹操只是对曹植进行了一次口头批评,表示一下自己的不信任,接下来的这次教训,就让曹植很疼痛了。大家知道,曹操虽然造了铜雀台,看上去很奢华,其实这家伙天天都在提倡节俭。他节俭到什么程度?连本户的家庭主妇都不能穿丝绸。可曹植的夫人却偏偏穿着奢华服装在花园里走来走去,而且让曹操看到。曹操当然又是大怒,直接下令叫曹植立即跟她办理离婚手续,送回娘家,然后把她赐死。我想,曹植老婆穿丝绸的事,这肯定不是第一次,但他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大怒”,而且这次大怒的后果居然有这么严重——穿一件丝绸衣服显摆了一次,说白了就是个很轻微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最多就是口头警告一次了事,哪能到直接判处死刑的地步?可曹操就是用这个借口把他这个儿媳妇杀了。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杀这个儿媳妇,主要原因是这个儿媳是崔家的人,崔家的人跟袁绍家是一伙,又是当时人气很旺的名士,社会势力还是很大的——那个崔琰卷入夺储之争时,虽然说得正气凛然,但曹操却认为他已经有了进入权力核心的野心,所以就制造了个冤假错案,做掉了崔家的代表人物,断绝袁氏在朝中的势力。但这个曹植的老婆还在,因此又把这个儿媳妇搞定。我想,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曹操真的怕崔家成为袁氏的代言人,进入以曹氏为核心的权力层,当初他大可不必让曹植讨了这个老婆。而且袁氏的势力早已衰微,成不了什么气候,一个崔家能帮得了什么忙?他对崔氏砍下这一刀,完全是在警告曹植,同时更是在警告团结在曹植身边的那一伙人
尽管这时,曹操仍然很喜欢曹植,他对这个儿子的才气仍然佩服得要命,但他通过长期的考察,觉得他实在不宜当国家领导人,所以得打压一下这个儿子。这完全是为了曹家以后稳定的需要,作为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曹操在衡量自己的喜爱和曹氏的前途时,当然把曹氏的前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必须把曹植的势力打击到底
其实,曹操的内心仍然喜欢这个儿子,而且也曾经有过翻盘的想法。只是后来曹植太不争气,也是曹丕提防得太好,夺储之争遂成定局
总而言之,曹植和曹丕的这场夺储之战,场面很火爆,故事也很精彩,起因全是曹操自己搞出来的。而这个过程中,曹植从占优到最后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人手下的人不一样
我们再盘点一下两人手下的智囊团
曹丕:吴质、陈群、司马懿、朱铄
曹植:丁仪、杨修、丁廙
一看到双方的阵容就完全可以看出谁胜谁负了。曹丕手下的陈群和司马懿,都是史上有名的猛人,尤其是司马懿,更是后来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操盘手。他最高的水平就是能够在劣势中忍让,忍到你都无法接受的地步,绝对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虽然,他们这个阵营只是吴质一个人在战斗,在帮曹丕出阴谋诡计,把曹丕的兄弟逼到死角,但我们能相信,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都没发挥过一点儿作用吗?司马懿和陈群是曹操分配他们去跟曹丕共事的,其意就是要曹丕向他们学习。他们跟曹丕的关系铁得要命,被称为“太子四友”。我们可以从曹丕的行动中看到,他肯定得到过司马懿和陈群的教导
曹丕绝对不是一个肚量很大的人,可他在与曹植的竞争中,却表现得很有修养,把冷酷的一面隐藏得十分到位。在别人那里隐藏,难度也许不大,可在曹操面前玩儿这个把戏,能把曹操的那双眼蒙蔽到死,那是需要水平的。可曹丕却做到了。从这里看,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司马懿在他身上的影子。可以说,他完全得到了司马懿的真传。另外,他也很能团结人,像贾诩那样的人,本来属于无关人士,最后却成为他的力量,为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说好话。当然,贾诩是个老滑头,他一看双方的阵营,就知道曹植那一伙人是斗不过曹丕集团的。他更知道曹丕也不是什么好人,如果以后他得势了,自己就完蛋了。于是,也加入了曹丕集团
曹丕的统战工作后来做得越来越上手,曹操身边的人,以及不是曹操身边的人都在为他讲好话,都说他才是曹丞相最好的接班人。这些肯定跟陈群有关
只是陈群和司马懿这两个家伙太滑头,帮了曹丕的忙,却一点儿痕迹都没有露出来,让人以为他们只是工作上的关系,而没有别的关系。这样一来,曹丕对他们放心,曹操更对他们放心
而曹植阵营里的那几个人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这几个人都很聪明,但聪明的方向却很不对头。首先,丁仪和杨修两人跟曹植一个样儿,都是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曹植受到曹操的喜爱,起因就是在铜雀台上的那一次文化活动。当时,在场的都是全国有名的作家诗人,可曹植居然一上来就出口成章。那时,曹植只有十多岁,不但让大家惊呆,也让曹操狠狠地跌了一次眼镜,问他是请谁帮忙写的这篇文章,他却回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弄得曹操很高兴,觉得这小子很了不起。由此引爆了夺储之争
至于丁仪和杨修也都是搞文学的,写文章很有灵感,可这个聪明跟玩儿政治的聪明就不一样了。曹丕那边的谋士虽然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但他们却全是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是玩儿权术的高手。丁仪他们去跟司马懿他们玩儿,绝对是外行玩儿内行,不失败才怪
虽然丁仪、杨修在与曹丕阵营的前期较量中占了上风。丁仪曾因深得曹操的欢心,“用事”了一段时间。可惜他这个标准的“小人”碰上的是曹操。曹操是个用人的高手,可以用英雄,可以重用君子,更可以利用小人。当你的利用价值结束之后,你的前途也结束了。他不会像很多皇帝一样,喜欢某个小人之后,就像爱情诗描写的那样,“从一而终”
我想,曹操在前期为什么能听丁仪和杨修的建议,把曹植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可能是曹操那时太喜欢文学,看到曹植手下的这些人全是作家;而曹丕手下的那一群人全是政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心里对那些阴险的政客是很排斥的。他曾经明确地对曹丕指出“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说明曹操那双眼睛对政客是保持警惕的。在曹操这样的心态下,丁仪和杨修就钻了个空子,一点儿没有功劳,凭着那一点儿聪明以及文学细胞即成为曹操的亲信,比曹丕那“四友”更能在曹操面前说得上话。这两个人以为自己已经成为曹丞相最亲密的战友。他们觉得光成为曹丞相的亲密战友还不够,更应成为曹家下一代当权者的亲密战友。这样一来,幸福生活才能成万年长。再加上丁仪与曹丕的个人恩怨,于是他们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曹氏兄弟的夺储之争的业务中
在这场活动中,杨修的表现很活跃。他不但是个文学家,也是个心理学家。当然他最会揣摸的不是别人的心理,而是曹操的心理,用来教曹植去应对老爸的考验。当时,他天天在家开动脑力劳动,事先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只要曹植去见曹操,他就让曹植进去之后该怎么说;而且也能估计到曹操这次要问什么,让曹植怎么回答。每次曹植都答得非常圆满,而曹丕每次都表现得像个差生。于是,曹操越来越觉得曹植有水平
本来,杨修的这些点子真的可以为曹植巩固自己的地位,把世子的位子坐实。哪知,这家伙脑袋很聪明,点子含金量也高,可就是缺乏政治家的那个阴险。出了点子之后,又怕人家不知道那个点子是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一点儿也不像司马懿、陈群那样保守机密,做得不露痕迹。而是没几天就让曹操知道曹植的那些聪明原创作者原来是杨修。曹操心里就不高兴起来。不过,杨修到底教了曹植哪些金点子,史书说得不多,只说了一个故事
曹操为了考验一下曹植和曹丕,派两个人各从一个城门出去。曹操事先对门卫说,今天这个门谁也不得出去
曹丕到了门前,那个门卫说:“丞相有令,今天此门不能打开。你要是真的要打开,一切后果自负。”曹丕一听,就低着头走开,心里埋怨老爸,既然叫他出门,却又不让门卫开门。老爸大概年纪大了,思维系统已经混乱了
曹植在出发前,杨修对他说,如果门卫不让他出去,他可以直接砍下门卫的脑袋。然后气昂昂地出去,保证表现良好。曹植还有点儿怕
杨修说:“怕什么怕?你是在大王那里接受任务出门的。现在这个国家是法大还是曹丞相大?
曹植按照他的话去做,曹操果然认为曹植的水平就是高。可后来通过多渠道得知,曹植这个很有水平的行动,全是杨修教的。你想想,曹操能高兴吗?曹操现在考验的不是曹植、曹丕手下的谋士,而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别人掺和进来,他能高兴吗?《三国志》的裴注里说到这件事时,直接就说,杨修后来被杀,就是因为这件事。而《三国演义》里说到杨修之死时,却另有一种说法。那个说法,就是著名的“鸡肋”事件
到底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杨修之死(上
下面就再说说杨修的故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罗贯中的笔下,杨修被打造成曹操的对立面,多次跟曹操玩儿智力游戏,哪次曹操都玩儿不过他。最后老曹一气之下,找了个借口,把杨修砍掉了。说曹操从不喜欢杨修,而且不喜欢的原因居然是杨修太聪明
事实是,曹操开始是很喜欢杨修的。那时曹操需要的是人才,越是聪明的他越爱,郭嘉、程昱、荀彧叔侄都是当时顶尖的聪明人,他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没重用过?曹操根本不是一个嫉才的老板。杨修刚出来混时,还是很讨人喜欢的。曹操让杨修当他的主簿。主簿是什么?就是他的秘书长,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都可以处理一下。这说明曹操对杨修还是很看好也很重用的。而且杨修在这个岗位上也表现得很优秀,曹操非常满意。杨修这个秘书长,确实做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没事的时候,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反复思考曹操这个时期要问他什么问题,然后就把这些问题都罗列出来,然后做好答案,写成十多个条子,交给他的仆童,对他说:“如果曹丞相问什么大事,你就按这些条文去回答。”后来,曹操过来提问,那个仆童一一回答。曹操看到这个小孩儿的思维居然这么敏捷,跟传说中的神童简直没有什么两样,以为又碰上什么大人才了,赶紧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那个仆童说;“都是杨修教的。”曹操一听,只有更加佩服杨修了——当然,史书上说,曹操因此就很嫉恨杨修。我想,这话很有点儿扯。如果曹操真为这事就嫉恨杨修,觉得杨修事事能猜出自己的心思,就觉得自己在杨修面前没有秘密了,因此就非得把杨修杀掉不可,这还算是曹操吗?曹操有这么一个秘书长,他不高兴才怪呢,哪能恨他?如果真的恨他,为什么继续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天天监督自己、天天把自己内心的秘密看得死死的?曹操连废皇后的权力都有,难道就不敢废一个秘书长?找个原因把他调走不就完了?所以,在杨修当这个主簿的时候,曹操对他还是不错的,觉得他还是很优秀的
如果,他只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好丞相的得力助手,他这辈子也许会幸福地生活到死的那一天。可后来,他却加入曹氏兄弟的夺储之争活动之中
曹植和曹丕两人知道他是老爸的红人,因此,也都来跟他交朋友。而且,还是曹丕先来拉拢他的。杨修曾经得到一把剑,叫王髦剑。因为这把剑是叫王髦的人铸造的,所以就叫王髦剑,就跟那把干将、镆铘剑一样,都是以人名命名的宝剑。这把剑做得很精美。杨修得到后,就把他送给曹丕了。曹丕爱得要命,天天佩带在身上。就是杨修死后,他仍然还佩着这把剑。他当上皇帝后,有一次,突然想起杨修,觉得曹操对杨修的处理有点儿严重了,就拿着那把剑来,停下车,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长叹了一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意思是说:这就是杨修以前天天说的王髦剑啊。现在杨修死了,这个王髦在哪里呢?于是,把王髦找出来,然后亲自登门拜访,送了王髦很多东西。从这件事上看,曹丕内心对杨修真的很好
可当曹丕跟他拉上关系后,曹植又过来跟他挂上钩。曹植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要跟他交朋友。杨修当时也是名士中的一员,对曹植的文学水平佩服得要命,一看到曹植给自己写了这么一封才华横溢的信,越看越觉得舒服,于是又跟曹植成为好朋友。杨修当时是曹操身边主要的工作人员,也算是机密核心的人物,当然对曹氏兄弟争当接班人的事知道得比谁都清楚。这时,摆在他面前就有了两条路,他必须选择一条走到底。选择对了,他后半辈子的幸福就会无穷大;选择错了,他这一生就非常难过了
他肯定在心里盘算过无数次,最后,他选择了曹植。从他决定选择曹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后半生是悲剧的后半生。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不是一块搞政治的料儿,只是一个做文学的人才。他之所以选择曹植,就是因为他佩服曹植的文学水平,而没有考虑到曹丕的军事能力和玩儿政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曹植。在这个社会当一把手,最关键的就是看你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水平,而不是你的文章写得多牛
他后来确实也为曹植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让曹植差点儿成为世子,当上曹操的接班人。曹植也以为有他这样聪明的人当自己的智囊,这个夺储之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他。因为,他太能理解曹操的心思了
曹操这个人除了好色之外,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玩儿点文字游戏,而且还常常拿来考人家。有一次,曹操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角,曹操就过来视察。他在那里走了一圈,也不发表什么重要指示,只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在门口写一个“活”字,然后离开了
那些工程人员一看,丞相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到底是叫我们活下去,还是叫我们不要活下去啊。一群人在那里围观那个“活”字,个个一脸迷惑地站着
正好杨修来到。他一看那个“活”字,立即叫大家把这个大门拆掉。人家问为什么,他说先拆再说。大家都知道他最能猜丞相的心思,也就照做。拆掉之后,杨修说:“现在你们把这个门建得小一点。”人家当然又要问为什么。杨修说:“简单得很,曹操在这个门里面写了个‘活’字,不是‘阔’字是什么?他是嫌这门太大了。”曹操留下这个字谜之后,当然会关注后续的事,看看那些工匠能不能解开他的谜底。门建成之后,他过来一看,这些工匠里面还真有人才,不但工程做得好,还会猜字谜,不错啊。到底是谁,得表扬一下。他问大家到底是谁叫你们这样改门的
那些工匠当然不知道他要表扬了,看到他不动声色地问,以为他要追究责任,忙说:“是杨修的主意,他说主公在这里写个‘活’,就是个‘阔’字。说是主公嫌门太大了。
有一次,不知是哪个家伙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儿,突然又想玩儿字谜,也不吃奶酪了,拿起笔来就在杯盖上写了个“合”字,然后就把那杯奶酪递给下面的人,叫大家往下传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曹丞相这是什么意思,都接过杯子,看了看那个“合”,觉得丞相的这个书法很一般啊,一点儿不值得拿来摆谱。然后又把杯子传给下一个人,让他也看看这个“合”字好不好看。当传到杨修那里时,杨修直接就吃了一口。人家一看,这个杨修找死啊。丞相吃过的东西,他也敢吃
杨修吃过之后,就对大家说:“丞相不是写得好好的,一人一口酪啊。大家不吃,是不听丞相的指示啊。
大家一听,还真有道理,再看看丞相。曹操什么话也不说,只在那里笑笑
另外一个字谜的难度就太大了,大到连曹操也差点儿猜不出
当然,这个字谜不是曹操出的,而是从一块碑上看到的。据说有一次,曹操经过曹娥碑下。曹操也是个文化人,看到这个著名的碑当然要看一看了。他看到石碑背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歪头想了想,这肯定是个谜面了。于是,就问杨修:“你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
杨修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想看。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这才想出来,对杨修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你把你猜的谜底写下来,我也写下来,看看是不是一样。
杨修当即就写:“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两人拿来一比,果然一个样儿。曹操当即对杨修更加佩服了,说:“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如果曹操真的因为这些娱乐的小事恨杨修起来,他还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样的话吗
字谜游戏还在继续。这个游戏就是那个著名的“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下
这个事件确实存在。事件记录在《后汉书·杨震》里面。曹操那次去平汉中后,想去搞定刘备,又进不了军,想在那里继续待着,又怕什么事也做不成。护军一时不知道老大到底是要走还是要留,就跑过去问曹操。曹操最后只是对护军说了“鸡肋”两个字。护军一听那个鸡肋,觉得就更糊涂了
护军后来苦着脸把那两个字说给大家听。大家都知道,曹操有玩儿字谜的爱好,但一时也猜不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只有杨修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罗贯中就让杨修的生命到此为止,说曹操给杨修定了个“制造谣言,乱我军心”的罪名,把他砍了,年纪三十四岁。其实,这一次曹操根本没有生气,更没有把杨修的脑袋砍下来
杨修被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而且《三国志》里对杨修为何被杀,其罪为何,都语焉不详,只是说了一句“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连个罪名也没有,而且年纪也已经四十五岁了,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还长寿了很多年
杨修当时不但在历史上算不得什么人物,就是在三国里也不是什么牛人,他的出名,完全是罗贯中胡扯的结果。罗贯中通过打造杨修这个形象来反衬曹操是个蠢材,同时也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嫉才的奸贼,狠狠地黑了曹操一把。罗贯中的目的顺利达到,于是,杨修的名字也响亮起来。总而言之,罗贯中把杨修之死说成是因为太有才,因为比曹操聪明,是死于智商太高
其实,大家想一想就知道,罗贯中的这个说法是很不靠谱的。曹操做了很多著名的事,三国时代很多著名事件,他都是参与者,甚至是主角之一。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唯才是举”的重要论著。在三国里,他跟刘备、孙权一样,都最知道人才对他事业的重要性。他多次死里逃生,让他的事业在生死关头挺过来,全是因为手下那些人才发挥的作用。而且,杨修的聪明也只是小聪明,对大局没有一点儿影响力。曹操能去嫉妒这样的人吗?可能偶尔嫉妒一下是有的,但不会嫉妒到要他的命的地步
那曹操为什么又要杀杨修呢?而且连个罪名也没有安好,就大刀朝才子的头上砍去
史书上是说,曹操恨杨修,一半源于杨修太知道他的所想,一半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孙。因为,杨修的老妈是袁术的女儿。袁术历来跟曹操弄不到一起,以前两袁闹兄弟矛盾时,曹操就旗帜鲜明地站在袁绍那一边。后来,袁术称帝,曹操更是猛打过去,一直把袁术打到死地。而后,曹操又跟袁绍大干一场,再把袁绍搞定。曹操跟袁家的仇可不是一般的仇了。他对袁家的看法当然也不是一般的看法了。袁家兄弟虽然被他一一摆平,但袁家的人脉还是有的,几代人都当朝廷大官,显赫得要命。而杨彪家也是数世公卿,家底比袁家更厚,而且还有那个杨震做招牌,影响力超级大。更要命的是,当曹操刚把刘协搬迁到许昌时,杨彪就在曹操面前牛了一把
那时,杨彪是尚书令,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人,而曹操才是个兖州刺史,而且这个兖州刺史还是抢来的。杨彪是名士系列的人物,家底又十分深厚,杨家祖宗的那块招牌还可以拿来在大家面前显摆一下。再加上曹操那个来历不明的身世。连司马懿那样的角色都曾不跟他合作过,杨彪就更看他不上眼了。他虽然很有名士风度,但绝对不是大政治家的料儿。刘协到许都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祝大会,所有大臣都到朝堂上向皇帝祝贺一下。杨彪当然到场,曹操更要到场。曹操那时不管是地位还是势力都还不怎么样,虽然把皇帝拉到了许都,但心里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进来之后,那双眼睛迅速把在场人的脸面都扫描了一下,突然发现杨彪脸上没有一点儿高兴的色彩
曹操的心马上就收缩了过来,怕杨彪突然搞出什么手脚来,他就大大不妙了。于是,赶紧找了个借口离开现场,连宴会也不参加,跑到家里,这才觉得安全
这一次,估计杨彪的脸色做得很过分,让曹操怕到这个地步。因此,曹操对这个脸色的记忆很深。尽管后来,他发现杨彪也就是只会做点儿脸色,不会做出别的事来,但他从这个脸色里知道,杨彪是不会在政治上跟他保持高度一致的。因此,在他全面掌权之后,就把杨彪手中的权力全部夺了过来,而且“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让那些名士知道,跟他作对、看不起他的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杨彪虽然玩儿政治玩儿得不聪明,但智商绝对不低,知道曹操一拿大权,汉朝从此之后就没翻盘的余地了,因此就收起那个表情,老老实实地服从组织的安排,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地退居二线,在家里整整待了十年
但曹操仍然觉得不舒服。他一想到那个脸色,就想杀人。但光凭那个脸色,是不能判人家死刑的。后来,袁术称帝,曹操终于抓到了把柄——谁叫你娶了袁术的女儿?于是,决定判处杨彪死刑
杨彪自己都没有什么好说了,可那个孔融却出来说话。孔融跟杨彪是好朋友,跟杨修也是好朋友,不但佩服杨彪,也佩服杨修。据说,有一次,在杨修小时候,孔融去杨家聊天,那时通信又不发达,通知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因此要去哪家聊,纯粹凭心情,想去就去,不能事先沟通一下人家到底在不在家。反正直接就过去,在家就聊,不在家就又回来——名士除了有学问之外,还有时间。那次孔融去杨修家时,杨修家的大人不在家,只有杨修在家
那时杨修虽然只有九岁,估计天天跟着老爸接待这些名士,因此对接待这个工作也已经完全掌握,所以一看到孔叔叔来了,就把杨梅拿出来招待孔融。孔融觉得杨修很乖,就对他说:“此实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啊。当然如果你是一般人,觉得这话也是很对的。其实,那时名士的话都不能直接理解。他说这是你家的果,那是因为杨修姓“杨”,而杨梅也姓“杨”。是有点儿玩笑的意思在里面。孔融说完之后,看到杨修只是一个小孩儿,他这个玩笑看来是白开了。哪知,他的话才一落,杨修立即接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听说孔雀就是孔子家的家禽啊
孔子是孔融的老祖宗啊
孔融一听,发呆了几秒钟。从此就到处为杨修做广告,使得杨修的人气时时在飙升,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大名士。而孔融跟杨家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
当杨彪要被曹操砍头的时候,孔融马上去找曹操,说杨彪是大名士、大好人,杀不得。还搬了一套理论来做曹操的思想工作。本来,曹操杀杨彪的理由就不怎么过硬,这时给孔融说了一通,只得说:“此国家之意也。”把国家搬出来。如果是一般人那肯定是没话说了。可孔融不是一般人,他一听,立即就知道曹操在拿国家来忽悠他,便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然后根据这个推理展开一通,又把曹操狠狠地教训了一把。最后,曹操也没有办法,只得放过杨彪一马,但却把孔融也恨上了
孔融却仍然在摆着名士的谱,只要看不顺眼,就赤裸裸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断地把板砖向曹操猛拍过去。曹操为了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就下令禁酒节粮。这个禁酒令是绝对正确的。可孔融却认为一点儿不正确,于是马上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夏桀、商纣都是因为好色亡国的,为什么不干脆连婚姻也禁止了?你一看这个推论就知道是个不靠谱的推论。可硬是让他挂钩上来。曹操一看,就气得要死。那个郗虑老早就看孔融不顺眼,知道机会来了,就顺着曹操的意思,利用职权把他的职务免去。郗虑是御史大夫,相当于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可孔融仍然不在乎,天天在家里大摆酒席,请一大批人来猛吃猛喝,喝够了就发狂。当然,如果他只发他的酒疯,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哪知,他仍然拿曹操来当作他开涮的对象。曹丕把那个甄美女搞到手后,别人什么话也不说。他却哈哈大笑,当着曹操的面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当时脑袋也有点儿进水,听了孔融的话,以为还真有这么回事,自己以前看书可能忽略了,就很虚心地向孔大师请教:“哪个书记载了这个事?
孔融一看曹操居然上这个当,心里高兴得要命,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以现在这个形势,我自然而然地类比一下,觉得跟“以妲己赐周公”实在没有什么两样。说得曹操当场要吐血。后来,曹操就找了个罪名把他干掉了
当杨彪差不多被砍时,孔融救了他一命。可当孔融被砍时,谁也救不了他。其实从谁也救不了孔融的事来看,就知道曹操对名士的态度是绝对不友好的。而且,名士平时的狂妄,已经得罪了一大片实力派,所以个个盼望他们都被砍掉
事实上,曹操对名士是有所提防的,尤其对那些家底深厚的名士是高度警惕的。因为,袁绍就是完全靠自己的家庭背景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最后差点儿把他搞定了。那些几代世袭的名士,在曹操看来,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能杀就尽量杀掉。从这个事上看,杨修被杀也是必然的
杨修不但全身内外都具有名士的精神,而且又有几世几公的家底,比袁家还要深厚得多。再加上,他又积极参与自己两个儿子的夺储之争,这跟当初袁家紧跟何进有什么差别?于是,这又成为杨修该死的地方。另外,曹操既然已经决定让曹丕成为接班人,就一定要把曹植的势力打掉——如果曹植不是他的儿子,估计也会在他从重从严的打击名单里面。可曹植到底是他的儿子,他只能把曹植身边的人做掉。于是,杨修又有了一个该杀的理由。当然,如果杨修仅仅是曹植的一个死党、一个才子,曹操是不会为难他的。丁氏兄弟帮曹植也是帮得连命都不要,但曹操却没有追究他们的什么责任
由此看来,杨修之死,是因以一个有几世几公身世的大名士参与了曹氏兄弟的夺储之争。其直接被判死刑的罪名都没有,事件也很模糊。绝对不是那个“鸡肋”事件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那个“鸡肋”。虽然,罗贯中对鸡肋事件进行了夸张,但曹操当时为什么要说出“鸡肋”这两个字?我想,这主要是与曹操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这个“鸡肋”绝对不是仅指汉中那一场进退都没有多大收益的战争,而是他对刘协在自己心中那一盘棋的地位
大家已经知道,曹操当时还很穷困的时候,拼掉老命,宁愿不管齐鲁老根据地,也要集中力量把刘协牢牢控制在手中。当时他的力量有多大?连那个杨奉都还得耍点儿阴谋才摆平,才让刘协破格提拔为大将军没几天,被袁绍一吓,立马就把大将军的印送给了袁绍。得到献帝之后,他的力量才逐步强大。那些怕死又想保命,更想保住自己合法地位的老大如刘表之流,都向中央进贡,才使得曹操的穷困得到了缓解,“挟天子以令诸侯”,产生了强大的效应
可现在,他的事业已经做强做大,北方已经完全被他统一,可以在媒体的头版头条上大声宣布“三分天下有其二”了,想废掉个皇后比搞定一个狂妄得到处得罪人的名士还容易,还没有什么阻力,因此要拿下刘协已经完全不是问题。而且,现在刘协的招牌已经打完,剩余价值基本压榨干净——因为,现在剩下的孙权和刘备这两个老大,虽然天天到处说自己生是汉家的人、死是汉家的鬼,其实最不把汉朝当一回事的就是他们,汉献帝这块牌子对他们已经完全没有用,反而成为曹操自己的负面资产,成为人家指控他控制皇帝当头号权臣的有力证据,但由于他自己多次满脸红光地宣布,自己永远只当周文王,不会当篡党夺权人士,因此那个刘协还不能动他一下,还得让他继续当这个皇帝。这样的皇帝其实已经完全跟“鸡肋”一样了。让他继续当皇帝,自己没什么好果子吃,要是直接让他下课,自己更没有好果子吃。这个问题天天在他的心里翻滚,折磨着他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在汉中那里的军事行动没有什么进展,心里很郁闷,于是,当那个护军问他下一步如何时,他冲口就说出“鸡肋”,跟当时的客观形势毫无关系。杨修虽然当时把这两个字谜解开,猜得出曹操要宣布撤军了。后来,曹操还真的撤回去了。其实,这只是猜出曹操当时心里的一个角落,只是“鸡肋”所含内容的一小部分。因为,曹操当时要退兵之意,早已公开。司马懿他们劝曹操进军时,他就长叹一声,创造了那个“得陇望蜀”的成语来回答大家
当然,曹操的内心世界是否真的那么想,谁也不知道,以上的这些推论纯属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
曹操两个儿子的夺储之争,到此似乎告一段落。其实,曹操虽然选择了曹丕,但他对曹植仍然没有彻底丢掉。
第十一章 曹家有男已长成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