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都结束了 公元541年,杨忠35岁,距离他离开自己的故乡武川镇,17年过去了
17年里,杨忠经历了很多
六镇兵变那年,杨忠还是个18岁的青年,随着故乡武川镇的陷落,他的人生轨迹变得难以捉摸,有一度,在泰山脚下,当他碰到那个叫吕苦桃的民女时,他曾经以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然而,在乱世之中,一个人的命运,从不是能由他自己决定的。当南梁军队杀到泰山脚下,杨忠便被呼啸而来的时代洪流卷进了中国历史的漩涡,从此之后,他就只能随波逐流了
杨忠成为了流浪儿,甚至,连流浪到何方,都不再由他决定
公元528年底,杨忠成了陈庆之那传奇的北伐军中的一员,在南梁待了四年后,他终于再一次回到了北魏
此时的北魏已经处于惊涛骇浪之中
公元534年,杨忠跟着上司独孤信从洛阳出走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帝国随着这支队伍的西迁,一分为二
还是同一年,杨忠跟着独孤信,再一次来到了阔别六年的南梁
这次南奔,意味着中国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宇文泰为中心的武川集团和高欢为中心的怀朔集团,正式拉开了东西之争的大幕
公元537年,杨忠再一次从南梁回到北方,只不过,北魏已经变成了西魏
这次北返,同时意味着,经历了漫长流浪生涯的杨忠,终于开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的命途轨迹,正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作为一个武川镇人,他的未来,也将跟武川镇这三个字,紧紧的纠缠在一起
公元538年的河桥之战后,颠沛流离多年的杨忠,终于很难得的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这次平静生活的最终成果,就是公元541年六月十三,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深处出来的那一声清脆的哭声
35岁的杨忠,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对于颠沛流离了半辈子的杨忠而言,这一声啼哭,实在意味着太多,在那一刻,他心里所想的,并不是希求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如何呼风唤雨,他的希望实在太过简单——这个孩子能够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顺顺利利的,过完一辈子。健康、平安、顺利,这似乎并不是太高的要求,但对于杨忠而言,这样的祈求,已经相当奢侈了
为此,杨忠给这个新生儿取了个很简单的名字——单名一个“坚”,杨坚。杨忠对孩子未来的所有期待,都写在了这个“坚”字里
这个孩子的母亲,则是杨忠18岁那年,在泰山脚下碰到的那个女人
对于杨忠和吕苦桃的婚姻,我们实在是知之甚少,对于吕苦桃,我们仅知道的几件事——她是济南郡人,她是杨忠的妻子,她生下了杨坚和杨瓒等人
另外,我们通过《隋书·高祖外家吕氏》还可以了解到,吕苦桃有个侄儿叫吕永吉,在杨坚当了皇帝之后,他来千里寻亲,自称姑妈是吕苦桃,但是,据称此人“性识庸劣”,短暂当过上党郡太守后,便不知所踪。吕苦桃还有个堂弟,叫做吕道贵,据说他见到杨坚时,居然敢直呼其名,此后还多次犯此忌讳,惹得杨坚很不高兴,“上甚耻之”,最后将其外放为济南太守,但是终究还是被免了官,死于家中。除此而外,对于吕苦桃的情况,那就是一片空白了
作为开国皇帝的母亲,生平事迹居然是“一片空白”,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从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却能以小看大,看出一些时代特征。其实,要解释吕苦桃的悲剧,只需要两个字就够了——门第
所谓门第,原则就是“当前阔不如当年阔”,你说你现在很牛逼,没有用,阿Q说“我祖上也曾阔过”,那比较管用
比如说吧,杨坚后来当了皇帝,为了门第二字,都不得不篡改族谱,找个煊赫一些的先祖——杨坚自称是“弘农杨氏”之后,东汉名臣杨震的十四世孙
关于这门亲,我们可以试做考证。据《隋书·文帝纪》的记载,其实杨坚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先祖,是前燕(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北平郡守杨铉
关于杨铉和杨震的关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隋书》的说法,杨铉是杨震的八世孙,这种说法的优点是,时间上比较对的上,缺点是,从杨震的孙子杨馥到杨铉,其中一共有五世一片空白
另一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杨铉是杨震的十七世孙,这种说法的优点,能找到期间的源流——杨震的孙子杨馥,其十世孙杨孕,杨孕有六世孙杨渠,杨渠生杨铉;算起来,从杨震到杨铉,应该是十七代,但是从杨震到前燕,也就大概170年的时间,其中每十年就有一代…
要么时间对不上,要么时间对上了,又找不到源流,这门亲认的,当然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杨坚也不容易,这门亲,不认不行啊
再比如说吧,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想要把女儿嫁给唐初的功臣子弟,但是,功臣们似乎并不买账,对跟李世民结为亲家没有太多兴趣,他们想要结亲的,据说是五大豪门——崔(清河、博陵)、卢(范阳)、郑(赵郡、陇西)、李(荥阳)、王(太原)。为了跟这五大豪门结亲,据说,房玄龄和魏征这些人都挤破了头,哪怕倒贴钱都可以
皇帝的女儿居然没人要,李世民自是气得冒烟,他一怒之下,便让人编了部《氏族志》,要求勘正姓氏。当然,怎么个勘正法,李世民没有明说,他认为手底下的人应该有数。但是,六年后,这本书编出来了,李世民却再次气得跳脚,原因是,主编高士廉居然还是把山东崔氏列为第一等…
于是,李世民当即把主编高士廉叫过来,大大训斥了一顿,说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仅靠婚姻维持,“不解人间何为重之?”而后,李世民就不再扭扭捏捏,也不再信任手底下人的智商了,他明确提出了勘正的标准——“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换句话说,当年阔不算阔,当前阔才是真的阔
又过了不久,这本书总算修订完成了,李世民满意了——姓氏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事情完了吗?没完。书虽然编出来了,但是,编出来并不等于社会认可,房玄龄、魏征等人照样我行我素,那些世家大族照样混得春风得意。这下李世民无语了,当然,李世民毕竟不是凡人,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他至少要给问题的解决打个基础
李世民打基础的办法,就是两个字——科举,再加两个字——推广,合起来——推广科举。所谓“推广科举”,言下之意是,已经有人创造“科举”了,谁呢?就是为了门第乱认祖宗的杨坚
其实,乱认祖宗的杨坚,又何尝不和李世民一样,对当时的门第制度恨得咬牙切齿?但是,他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科举”这样的制度创新,为粉碎门第制度敲开条小缝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做详细的介绍,这里暂且别过不提
杨坚敲了条缝,李世民打了基础,那么,谁能功业小成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头号女杰武则天了。武则天对门第制度的痛恨,那叫深入骨髓,他爹武士彟虽说是开国功臣,但由于家世实在寒微(武士彟是木材商),在新修订的《氏族志》“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中,居然没她家什么事,也就是说,武家跟门第的唯一关系——那就是没关系
武则天一个女流之辈,都能在男权社会里呼风唤雨,弄个皇帝当当,她岂能容忍门第制度如此侮辱他们武家
在武则天当道后,由于门第制度对她提拔武家子弟过于不利,她便让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怂恿唐高宗李治重修谱牒,最后编出了个《姓氏录》。这本《姓氏录》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李治亲自操刀写序,排名的原则跟李世民的《氏族志》差不多,但是,更为激烈,更为极端——“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
正因为《姓氏录》如此极端,所以此书一出,“天下”大哗——主要是士人大哗。士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哪是“谱牒”?这分明是“勋格”。很多人都以被录入为耻。当然了,武则天还是很雷厉风行,为了贯彻《姓氏录》的宗旨,她让李义府把《氏族志》全都收归烧毁
编《姓氏录》,这只是第一步,武则天也明白,再雷厉风行,效果也不会比《氏族志》强多少,所以,最重要的东西是——用人原则。武则天在任期间,用人原则打破了以往的士族垄断,大量启用庶族官僚,也正是在武则天之后,庶族集团才真正成为唐朝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当然了,即便是武则天这样的超级牛人,也只能是“功业小成”,离“大成”还差得远,世家大族依然还是很有力量,但是,至少,庶族已经开始挑战士族的地位了。晚唐的“牛李党争”,便是这种斗争的延续,牛党,便是庶族官僚集团,而李党,便是士族官僚集团;而且,最后斗争的结果,俨然是唐宣宗李忱拍案定论,庶族集团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后到了宋朝,官僚集团的主要构成就成了庶族了,而到了明朝,几乎九成以上的官僚,是通过科举取士。可以说,到了明朝,从杨坚开始的事业,终于大功告成了,而这距离杨坚创造科举制度,已经800年过去了。由此可见,要彻底扫除“门第”的阴影,需要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
既然已经说到了“门第”的衰亡,我们不妨再从头说说“门第”的兴起
“门第”自然不是无源之水,强调“谱系”的行为,是在远古史就开始了,原因很简单,远古最小的政治单位,不是别的,正是“氏族”。“门第”这玩意,追根溯源,就是从“氏族”开始的
认亲这个活动,也由来已久,除了夏启因为距离黄帝王朝比较近,没必要认亲之外,商汤和周武,都认过亲
商汤认为祖宗是帝喾(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黄帝曾孙)的儿子契(此人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帝舜设立九官制时,被任命为“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在九官中排名第三,可说是帝舜时代名义上的四号人物)
周武认为祖宗是帝喾的儿子弃(此人同样在帝舜时代异常显赫,他是九官中的“后稷”,相当于农业部部长,九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司空(国务院总理),名义上说,是帝舜时代的三号人物)
如此情形,一直到秦朝灭亡。建立西汉的皇帝,是个标准的平民——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认亲”的皇帝,《史记》对他家世的介绍,只到他的父母,并没有追出去十几二十代。西汉的开国功臣,也大多不是豪门贵族,汉初三杰里头,除了张良是韩国的官X代之外,萧何和韩信都是一般般,萧何是个地方小吏,而韩信呢,一度穷到饭都吃不上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西汉是个平民帝国,是门第制度的一个断点,当然,与之同时,这也是又一个门第制度的起点。随着西汉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再一次出现板结化,一批新贵族形成,门第制度开始逐渐显出苗头
到了东汉,情况就变了。光武帝刘秀之所以上台,是因为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河北豪族,就没有东汉,也正因此,东汉就彻底成为了豪族统治的朝代。到了东汉末年,那些呼风唤雨的诸侯,就多是豪族出身了——曹操、孙权都是如此;刘备虽然混得很惨,都到织席贩履了,但是,还是硬着头皮攀上了皇族这门高枝,当了皇叔;当然,这几个还不算最典型,最典型的还是袁绍、袁术他们家。袁术是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为什么?一、他拿到了传国玉玺,二、他家世显贵,袁家四代三公,富贵无朋;因此,当个皇帝,有何不可
其实要论起来,袁术算个屁啊,在东汉末年的枭雄里,数他最挫,但是,谁让他出身好呢(袁术他哥袁绍是小老婆生的,袁术一直瞧不起他)
然后便是西晋和东晋了。西晋创造了一个人才选拔的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是干什么用的呢?简单说吧,就是为世族豪门垄断政治用的,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正为此也
而到了东晋,门阀集团的力量更是占据压倒性优势,最牛逼的就是两家,王家和谢家——王导是拥立司马睿的最大功臣,一度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谢家最出名的人物是谢安,代表作就是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王谢在后世就成了高门豪族的代称,牛逼的一塌糊涂,唐朝刘禹锡有个名篇,其中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头的“王谢”就是与“寻常百姓”相对照的豪门
当然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到了中唐才有的事,事实上,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王谢两家都是牛到爆的豪门。比如说吧,前文提到了侯景,此公后来投靠了梁武帝萧衍,为了自抬身价,他主动提出要跟王谢两家结亲,结果萧衍是怎么说的呢?他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这话说难听点,你侯景就是个土包子,怎么能跟王谢这样的世代豪族结亲呢?拜托一下,撒泡尿照照自己好不好
(顺便提一下,此时距离东晋灭亡已经120多年过去了,但是,王谢两家的牛逼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也是门第制度特点最好的写照了。
侯景信誓旦旦的想要融入南朝社会,结果一张热脸,却贴上了人家的冷屁股,他当然非常非常非常的不爽。后来,他发动叛乱之后(即是著名的“侯景之乱”,以后我们会说到),占领了建康,为了一血当年结亲未果之仇,他就让那些看不起他的江南门阀们倒了大霉。也是在侯景之乱后,江南门阀们近乎是遭遇灭顶之灾,从此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
南朝有南朝的门阀,北朝自也有北朝的门阀,这个情况,留待我们以后再说
因此呢,这就是杨坚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当前阔固然重要,但当年阔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杨坚在“当前阔”了之后,也得想办法搞出个“当年阔”。然而,杨坚的母族,吕家,用《隋书》的话说,“其族盖微”,就算想要编一编,也实在编不出来,所以,也就只能玩个“存而不论”了。朋友们,那个时代的人,还没有“皇帝也有三门穷亲戚”的觉悟呢
然而,正因为这个“存而不论”,一段本来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却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黄沙中,以至于我们后人不得不费尽心力,将故事还原
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两点
一、杨忠跟吕苦桃成婚,必然是在杨忠18岁那年,原因非常简单——吕苦桃是济南郡人,而杨忠这辈子唯一一次来到山东,就是在他18岁那年,躲避六镇兵乱之时。杨忠也必然是在吕苦桃家乡跟她成的婚,因为,若非如此,后世也不会有吕永吉千里认亲的故事了
二、杨忠18岁娶吕苦桃,而35岁才有第一个儿子,这是不正常的。道理很简单,杨忠是个正常的男人——他有五个儿子,而吕苦桃也是个正常的女人——杨忠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是她生的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这对小夫妻,曾经失散多年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自从南梁军队将杨忠从泰山脚下掳走后,这对小夫妻就失散了,而且失散了十多年。在这十几年里,吕苦桃从没有忘记过他的丈夫,而杨忠也没有忘掉这位患难中认识、曾经想要粗衣淡食过一辈子的结发妻子
然而,由于杨忠的行踪飘忽不定,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明天将要何去何从,所以,茫茫人海之中,吕苦桃又岂能轻易找到他的郎君呢
苍天不负有情人,公元537年后,杨忠再度从南梁北返,他的人生方向开始清晰起来,次年的河桥大战,他又声名鹊起,于是,苦苦寻找了丈夫十几年的吕苦桃,终于在几经辗转之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丈夫
朋友们,在那样的乱世,一个男人能够苦苦守候一个女人十几年,一个女人可以苦苦寻觅一个男人十几年,而且,任凭时势推移,也不改初衷,这是不是一个很精彩的爱情故事呢?这是不是要比现如今烂俗的琼瑶剧里头,那些恶心到爆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你满出来了,我就漫出来了”的台词,更加能感动人心呢?朋友们,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真实故事啊!这才是真正能激励人心的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被“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彻底埋藏了起来,埋葬了一千五百多年,这岂非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杨忠为自己的长子所取的名字,杨坚,这个“坚”字,是不是也某种程度代表了这个孩子的父母那坚不可破的爱情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