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同志,似乎是越到紧要关头越相信神灵——

尔朱荣同志,似乎是越到紧要关头越相信神灵—— 当然,“德政”虽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如今纷纷扰扰的北周朝局,却只是隐性投资,要想稳住局面,杨坚还需要拉拢另一部分人——特殊国民
杨坚盯上的第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穆
李穆家族此前已有概述,李贤、李远和李穆三兄弟,是关陇地区的豪族(自称是陇西李氏),在宇文泰时代,便已声名煊赫;李远还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并在嗣子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只是可惜的是,李氏家族的煊赫,在宇文护时代有了个断点——由于李植事件,李远家族几乎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李穆也因此被罢免为民,直到宇文邕时代,才得以复出。也正因为这个关系,李穆跟北周的感情,其实已经相当疏远
与之相对,李穆在宇文邕复出后,就追随杨忠,参加了东征,发动了晋阳之围,并因此在这个过程里,跟杨忠结成了相当友好的关系。以至于杨坚很早便将李穆当成是自己人,将其称为“父党”
如今的李穆,地位煊赫,官至“太保”(三公之一,地位仅次“太傅”);而且手握重权,坐镇并州(首府为晋阳,原是高欢家族的大本营),是为并州总管;政治能量之强大,颇有跺一跺脚便让北周地动山摇的架势
杨坚要控制局面,自然是要争取到李穆这样的关键人物
然而,盯上李穆的,又岂是杨坚一人?早在杨坚的使者柳裘到来之前,已有人出现在了李穆的官邸;此人便是尉迟迥派出的使节
这位尉迟迥,便是如今杨坚稳定北周朝局的最大障碍。尉迟迥之所以会成为障碍,原因非常简单——他认为,杨坚如今拥有的一切,本来都该是他的
尉迟迥有理由这么认为:论起跟宇文家族的关系,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是标准的“皇亲”;同时,他的孙女尉迟繁炽,也被宇文赟横刀夺爱,成为了“五皇后”之一,以此而言,他又是个算得上的“国戚”;“皇亲国戚”,尉迟迥兼而有之——比之单纯的“国戚”杨坚,尉迟迥认为,他的牌子要硬得多
当然,更重要的是,尉迟迥还是北周如今数得着的大将,在宇文宪已死的情况下,能在军功上跟他相提并论的,也只剩下了老迈的韦孝宽。尉迟迥最大的军功,便是曾趁着南梁侯景之乱,借机夺取了巴蜀,彻底稳固了西魏政权的后方,从此让西魏政权站稳脚跟,并因此在三足鼎立中,占据了战略优势。如此军功,不要说官二代杨坚远远不如——杨坚到现在也就打过两场仗,而且也没有突出表现;就是杨坚他老爸杨忠,恐怕也要让他三分
如此这般,尉迟迥就认为,杨坚这大丞相当得也未免太简单(有此看法的人很多,历史上不绝于耳,甚至李世民也认为杨坚是欺负孤儿寡母),论德论才论资历,他尉迟迥哪一点比不上杨坚?如今却要听杨坚发号施令,这如何能忍
尉迟迥会有什么想法,杨坚当然了然于胸,于是,当他成为大丞相之后,他就迅速对尉迟迥采取了行动
行动一、杨坚派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带着北周静帝宇文阐的诏书,前去相州征召尉迟迥,让他回京奔丧。当然,这个行动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尉迟惇很快就一去不回头,再也没有音讯了
行动二、杨坚使出了杀手锏——他让韦孝宽去接替尉迟迥相州总管的职务
韦孝宽之所以能成为杨坚的杀手锏,是因为此公跟他的岳父独孤信有很深的渊源。早在东西魏尚未分裂之前,韦孝宽出任析阳郡守,当时独孤信任职新野郡守,由于二人关系非常好,而且政绩都很出色,民望鼎盛,便被荆州地方的官僚称为“联璧”。后来,东西魏分裂,东西之争拉开战幕,韦孝宽就曾随独孤信一起攻打洛阳,并一起参加了“河桥之役”
如此种种,杨坚自是向来就把韦孝宽这位老将看成是自己人,如今要对付尉迟迥这样难缠的对手,也不免要出动韦孝宽这样的终极武器
韦孝宽于是出发前往相州,当他抵达朝歌时,遇到了尉迟迥派来“迎接”他的使者,贺兰贵。韦孝宽设宴款待了贺兰贵,并在不停劝酒的同时,刺探贺兰贵,老谋深算的韦孝宽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妙,于是,自称患病,就暂缓了前进的脚步。与之同时,韦孝宽以请医生为由,派人飞马奔向了邺城,让他们暗中观察城内的情况
韦孝宽是何等人物,尉迟迥想必也是一清二楚,因此,在听说韦孝宽称病后,也不免有些疑虑,于是,他派去了在邺城当差的韦艺,前去迎接他的叔父(韦艺是韦孝宽的侄儿)。韦孝宽在半路碰到了他的侄儿,然而,他非但没有放下心来,反而更加觉得情况可疑
韦孝宽开始盘问韦艺,问他尉迟迥准备要干什么;韦艺则嘴硬得很,什么都不说——他此时已是尉迟迥的死党。韦艺敢嘴硬,当然是仗着对面的人是自己叔叔,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然而,当韦孝宽接连追问,却什么都没问出来之后,他却决定要给侄儿一个下马威了——他当即要处斩韦艺
韦艺当然知道他这位老江湖的叔叔说到就能做到,慌乱之下,终于把尉迟迥要叛变的情况,一五一十,向韦孝宽和盘托出
韦孝宽虽早有预料,但真得到了确实的情报,却也不免有些心惊——尤其是,他如今的情况,已是羊入虎口。怎么办?韦孝宽当机立断——撤
当然,平平常常的撤,已经难以走出绝境了,韦孝宽需要废点脑筋了。在韦孝宽匆忙西撤的过程中,他每走过一家驿站,都把驿马全数赶走,然后又吩咐各处的驿司,说尉迟迥的使节很快就到,要他们准备食物,设宴招待。一切布置妥当后,韦孝宽才带着韦艺匆忙出逃
果不其然,在派出了韦艺后,尉迟迥还是不放心,接着又派出了梁子康带着数百骑兵,前去“迎请”韦孝宽。当梁子康一路奔袭,抵达驿站后,却发现里面早准备好了盛大的宴席,似乎不饱餐一顿,也对不起一路以来的奔波;而当他想起任务在身,不想迁延时,却发现驿站里空无一马,而自己的马匹早已精疲力竭;无奈之下,梁子康也只能坐下来喝碗酒吃块肉,然后让马歇一歇了
于是,韦孝宽和韦艺,就这样极其惊险的逃过了一劫
行动三、在尉迟惇一去不回头,而韦孝宽又未能顺利接替尉迟迥后,杨坚终于意识到,大麻烦要来了,于是再度派去使节破六韩裒,前去申明中央意旨——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隐藏在表面的客气之下,杨坚还留有杀招,他已经派人跟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取得了联系,要他们秘密准备
不幸的是,行动三也破产了,晋昶等人要反水的消息,很快被尉迟迥侦知,而尉迟迥也明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于是,尉迟迥斩杀晋昶和破六韩裒,登上北门城楼,召集文武官员和各界人士,发表造反宣言:“杨坚藉后父之势,挟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与国舅甥,任兼将相;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以匡国庇民,何如?”(杨坚作为国丈,如今挟持幼主,作威作福,已有不臣之心。我是皇亲国戚,又身兼将相,先帝对我也有重托,所以,我要跟大家一起清君侧,匡国保民,怎么样?
底下云集而应。于是,尉迟迥见民心可用,乃自称大总管,建立临时政府,并尊奉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为皇帝,用其名义发号施令
尉迟迥要造反,这是对的,但是,他以这种方式造反,却注定他失败的结局;原因无他——名不正言不顺耳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不是说尉迟迥不够大牌,而是说,他的造反,抛弃了理论上可以获得的道德制高点,反而将自己置于“反贼”的危险境地
尉迟迥既已说杨坚是“挟后主以作威福”,那么,他讨伐杨坚的名义其实就已经很明白——清君侧。“清君侧”这三字,就是个很好的道德制高点
自古很多人造反,都以“清君侧”为名,这个名义似乎平平无奇,有些烂大街,但不得不承认,存在即合理,这个名义自有其独特的功用
我们不妨看看三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情况。曹操的名义,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远在东吴的孙权,则一开始是向曹操称臣,至于向西蜀扩张的刘备,则以“衣带诏”为号召,跟曹操分庭抗礼。这三位诸侯,均已有人君之实,但却无一人有人君之名,所有人,表面上看,都似乎是汉献帝的忠臣(彼时的汉献帝早就是傀儡一个)。何以如此呢?因为汉献帝毕竟是帝,毕竟具有正统性,在民间毕竟具有号召力,贸然抛开汉献帝,取汉而代之,只会成为众矢之的——比如说,三国诸侯中,最早倒霉的袁绍,也是最早称帝的
再比如说,明朝朱棣造反,他打出的旗号是什么呢?三个字——清君侧。其实,这个名号说起来非常可笑,但是,再可笑的名号,朱棣都得用着,在他能取而代之之前,他就不能公开跟朱允炆摊牌。为何?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皇帝,造反毕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朱棣也不得不扯出“清君侧”的大旗,缓解各方压力
尉迟迥的愚蠢,就在于他明明已经扯出了“清君侧”的大旗,却硬要画蛇添足,还把一个不相干的没有任何威望的宗室子弟尊为皇帝。如此一来,尉迟迥本来所具有的“以顺讨逆”的道德制高点,一下子荡然无存,成了阴谋叛乱的反贼
朋友们,宇文阐虽然年幼,但是,他毕竟是合法的皇帝啊,而且是宇文赟没死之前就已经接受禅位、登上了皇位啊!你说杨坚是反贼,但人家把宇文阐供的好好的,人家说自己是顾命大臣啊;而尉迟迥呢?你何以另立他主?岂非反贼
可能有人有疑问,不对啊,支持尉迟迥的人很多啊,何以说他不得人心呢?朋友们,尉迟迥现在身处何地?没错,邺城!邺城是什么地方?没错,北齐的首府!所以,其实很多支持尉迟迥的人,也无非是北齐那些不甘亡国的遗老遗少,他们只是唯恐天下不乱而已,但是,他们真能得到北齐民众的支持吗
不管怎么说,尉迟迥动手了,而杨坚,也必须接招了,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讨伐阵容——坚发关中兵,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郕公梁士彦、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武川宇文述、武乡公崔弘度、清河公杨素、陇西公李询等皆为行军总管,以讨迥
当然,尉迟迥势力毕竟枝繁叶茂,政治能量极为可观,他宣布造反后,很快就造成了极大的声势
以下是各地的响应情况:迥所统相、卫、黎、洺、贝、赵、冀、瀛、沧、勤(即尉迟勤,尉迟迥的弟弟,一开始得到尉迟迥的造反文书时,还上报了朝廷,但不久后还是跟随兄长造反了)所统青、齐、胶、光、莒等州皆从之,众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潼州刺史曹孝远,各据本州,徐州总管司录席毘罗据兗州,前东平郡守毕义绪据兰陵,皆应迥;怀县永桥镇将纥豆陵惠以城降迥
以下是尉迟迥的军事进展:迥使其所署大将军石逊攻建州,建州刺史宇文弁以州降之。(先攻取了建州)又遣西道行台韩长业攻拔潞州,执刺史赵威,署城人郭子胜为刺史。(又攻取了潞州)纥豆陵惠袭陷钜鹿,遂围恒州。(然后拿下巨鹿,围困恒州)上大将军宇文威攻汴州,莒州刺史乌丸尼等帅青、齐之众围沂州,大将军檀让攻拔曹、亳二州,屯兵梁郡。(汴州、沂州、曹州、毫州,都在攻击范围内)席毘罗众号八万,军于蕃城,攻陷昌虑、下邑。(昌虑、下邑皆被攻取)李惠自申州攻永州,拔之。(永州也被拿下
场面看上去很轰动,但是,只要翻开地图,我们就能看出,真正锣鼓喧鸣的,也只是前北齐境内,北周的军政中心,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就在此时,尉迟迥将他的目光,对准了坐镇并州的李穆
形势很明显,一旦李穆附和尉迟迥,则北周政权的腹地立即会受到叛军的威胁,因此,李穆的向背,决定着天下的安危。此时,李穆的儿子李士荣也表达了意见,他认为李穆所在的并州乃“天下精兵处”,应该要应和尉迟迥,共谋大举
李穆要怎么办呢?杨坚,亦或是尉迟迥
李穆很犹豫,他之所以犹豫,因为他无论如何也算不明白这笔账,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了,他不能准确的判断杨坚和尉迟迥会是谁胜谁负,他也不知道倒向谁,会让李氏家族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在李穆犹豫不定之际,杨坚的使者柳裘抵达了晋阳。我们不知道柳裘跟杨坚说了些什么,我们只知道,柳裘出色的完成了他的工作,在他一番发言后,李穆就转忧为喜——甚悦。然后,李穆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将尉迟迥的来使锁拿,送往京师
不久后,李穆迎来了杨坚派来的第二个使者——他的儿子李浑。李浑是杨坚打出的亲情牌,因为,杨坚也不能确定柳裘是不是可以真正说服李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必须用最大的诚意,将李穆争取在自己手中
此时的李穆终于完全下定了决心,他让李浑给杨坚带去一个熨斗,而且,还送给了杨坚一句话——愿执威柄以尉(慰)安天下。另外,李浑还给杨坚带来了另一件东西——十三环金带(这是皇帝所用的服饰)
这是李穆至关重要的一个暗示,事实上,李穆如今倒向杨坚,已经是做了通盘的考虑。因为,杨坚主政,不仅仅只有此次跟尉迟迥较量这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这位蛰伏了多年但政治手腕强硬的国丈,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北周而代之。李穆送杨坚金带,这意味着,李穆正式宣布支持杨坚未来可能的篡位
李穆之所以一下子表那么多态,表态表那么远,当然有他的道理。《教父》中维托·克里昂说,当你向别人施舍恩惠时,你就要表现得很有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决定一件事情时,要么不做,要做,那就一步到位
李穆决定一步到位,他要让施恩变的有感情,他认为,杨坚会因为他的雪中送炭而感激他,而他们李家,也会在未来的政治拼盘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份额
李穆是对的,杨坚非常激动,激动地立即让李浑马不停蹄再跑了一趟——去哪呢?去韦孝宽的大营,去告诉韦孝宽李穆对此次事件的态度
得到了李穆的支持,杨坚在跟尉迟迥的较量中,已经握有一个十分有力的砝码。而李穆做出决定后,也很快以族长身份通知了全族,统一了意见——他有个侄子李崇当时任怀州刺史,正打算响应尉迟迥,在得知叔父的选择后,也只能抱怨几声(阖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竟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然后,服从全局,倒向杨坚
光有一个李穆,够了吗?还不够,杨坚还需要说服另一个人,同样能量强大的一个人——于翼(时任幽州总管,幽州是今北京)
于翼是于谨的次子,而于谨,则是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在宇文泰病故,朝内纷纷不定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帮助宇文护稳定了局面,立下了殊功;因此,于谨可谓是北周立国第一功臣。在北周建立后,于谨家族满门富贵,风头一时无俩
当然,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于谨家族如此强盛,到最后也不免遭到宇文氏的打压——于谨的次子于翼,在宇文护时代就饱受排挤(主要是因为宇文邕当时竭力拉拢于翼);而三子于义,更是因直言劝谏,而差些被宇文赟治罪
如今杨坚上台,深知于氏家族能量的他,一开始就极力拉拢于氏——很快,杨坚便将于谨的长子于寔进位为上柱国,任命为四大辅臣之一的大左辅。当时,在朝内的三公四辅中,只有两个人是不具有宇文氏皇族背景的,一个自然就是前文所说的“太保”李穆,而另一位,便是刚成为“大左辅”的于寔了
杨坚投之以桃,于氏家族自是报之以李。尉迟迥的使者,也很快就到了幽州,想要说服于翼,但是,于翼丝毫不为所动,立即将使者执送京城
于翼的这个表态有多重要?事实上,尉迟迥宣布造反后,便跟东北的高宝宁联络,意图跟突厥合作,一块南下;但是很可惜,在尉迟迥跟高宝宁之间,横着一个于翼,所以,这种合作,也只能成为纸面上的意淫了
另一个为杨坚肝脑涂地的于家子弟,是于寔的儿子于仲文
当时于仲文是东郡(今河南省滑县)太守,跟徐州总管源雄一起,受到了尉迟迥邀请,二人都严词拒绝。同样是拒绝,于翼拥有足够的底气,因为他拥有幽、定七州六镇,尉迟迥虽然不爽,但也不敢对其轻举妄动,但是,于仲文却立即遭到了尉迟迥势力的夹击——当时宇文威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古黄河渡口),宇文胄从石济(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古黄河渡口),先后渡河,夹攻东郡
于仲文不过是一郡太守,芝麻绿豆大的官,人家尉迟迥是看在他姓“于”的份上,给他个面子;如果于仲文不要面子呢?那就只能对不起咯
于仲文对付宇文威倒还尚可,然两路夹攻,便已无法招架,只能放弃东郡,率数十骑溃围而出,东奔长安,但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于仲文是走了,老婆孩子还在——为了这次拒绝,于仲文付出了三子一女的代价
于仲文好不容易才跑到长安,当时,他所带领的数十卫士,已经伤亡殆尽,所剩无几,而他自己也已是狼狈不堪。当于仲文见到杨坚时,杨坚将其引入卧室,为之垂泪,于是“赐彩五百段,黄金二百两,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于家对杨坚此次平定尉迟迥之乱有多大贡献?请看于仲文的自述
曩者尉迥逆乱,所在影从。臣任处关河,地居冲要,尝胆枕戈,誓以必死。迥时购臣位大将军、邑万户。臣不顾妻子,不爱身命,冒白刃,溃重围,三男一女,相继沦没,披露肝胆,驰赴阙庭。蒙陛下授臣以高官,委臣以兵革
(充满感情的回顾了当日尉迟迥叛乱时,自己是如何坚定的站在了杨坚一边,又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得以九死一生的回到长安,而当时的杨坚,看到于仲文如此表现,又是如何的对其嘉奖重用的
于时河南凶寇,狼顾鸱张,臣以羸兵八千,扫除氛昆。摧刘宽于梁郡,破檀让于蓼堤,平曹州,复东郡、安城、武定、永昌,解亳州围,殄徐州贼。席毗十万之众,一战土崩,河南蚁聚之徒,应时戡定
(当自己被任命为河南道行军总管后,他率领八千人马,开始扫荡叛党。先后击败了梁郡的刘宽,蓼堤的檀让,而后又相继平定曹州,收复东郡、安城、武定、永昌,解除叛党对亳州的包围,歼灭徐州的乱军。在自己的一番努力下,席毗十万之众,终于遭到覆灭,河南的叛乱局面,就此得到平定
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第二叔翼先在幽州,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臣第五叔智建斿黑水,与王谦为邻,式遏蛮陬,镇绥蜀道。臣兄顗作牧淮南,坐制勍敌,乘机剿定,传首京师。王谦窃据二江,叛换三蜀;臣第三叔义受脤庙庭,龚行天讨。自外父叔兄弟,皆当文武重寄,或衔命危难之间,或侍卫钩陈之侧,合门诚款,冀有可明
(在整个叛乱过程中,不仅是我本人,我们于家全体也对朝廷做出了卓越贡献。我的二叔于翼,当时被叛党和突厥夹在中间,但是,正因于翼的分兵拒之,才让两股力量不能合兵一处,稳定了华北的局面。我的五叔于智则帮助平定了西蜀王谦的叛乱。我的兄长于顗在淮南立下大功。我三叔于义也参与了对王谦的讨伐。除此之外,于家满门忠烈,都对平定叛乱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想,于家的支持对杨坚的意义,我们也不再需要过多废话了
有了李穆家族和于翼家族的力挺,杨坚就有了平定尉迟迥的最大底气。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