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端又起
李宪提出再发大军,集中于泾原路,直指灵州,同时吸取上次元丰西讨的教训,一路上修筑堡寨,步步为营,可剿灭西夏
此时的种谔已经升为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他与他的上司、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也商量了一下,认为可以在新占领的西夏横山地区做做文章。在横山地区多筑城寨,细心经营,是很有必要的。他们提出了经营横山的三大意义:一、横山是西夏的东大门,易守难攻,如果能够守住横山地区,那么进可攻取西夏银、夏、宥三州,退可保宋朝边境地区免受西夏侵扰;二、横山地区民风剽悍,一直以来都是西夏精兵的主要来源地,守住横山地区,既可削弱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能使这些党项人为我所用;三、横山地区盛产马匹、青盐和铁器,守住横山地区既能打击西夏经济,又能扩大宋朝的财源
上次五路伐夏的惨败让神宗心有余悸,因此他否决了李宪的建议,而沈括和种谔的建议则是让他眼前一亮,认为可以考虑。他当即派给事中徐禧、内侍省押班李舜举前往鄜延路,实地考察筑城的最佳地点
徐禧,字德占,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人。此人少有大志,但极其鄙视科举,所以一直与做官无缘。后来王安石行新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徐禧却看出这是个发达的好机会,投机了一把,写了一篇名叫《治策》的文章,大力颂扬变法,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变法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王安石看到这篇《治策》,认为徐禧是个奇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宋神宗,徐禧才得以踏入仕途
徐禧这个人,不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很成问题。当官的时候他虽然也做过一些正确的事情,但总的来说仍是错事居多,只是由于神宗对他十分信任,他才得以继续在为官之路上混下去。至于他的人品,更是一塌糊涂。按说是王安石的举荐才让徐禧当上了官,可后来王安石与变法二号人物吕惠卿俩人互相不待见,闹起了矛盾(事实上主要是吕惠卿的问题),徐禧居然投靠吕惠卿,暗中给王安石下绊子,当时就受到了朝中许多正直人士的鄙视
徐禧虽然是个文人,却极好军事,是个狂热的军事迷。他经常大言不惭地对人说,西夏唾手可取,只可惜边将胆子太小,不给力。吹牛吹的次数多了,效果自然不错,连神宗都以为他确有军事才能,所以这次就派他去实地考察了
至于李舜举,我只想说两点:第一,他是个宦官,第二,他是个好人
李舜举知识广博,文辞优美,是当时宦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做官也很正直,而且兢兢业业,从不偷奸耍滑,深得神宗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李舜举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从不自骄自大。他和李宪算得上是当时宦官中的成功人士了,有一次宰相王珪来拍他的马屁,说:“朝廷把边事交给您和李宪公公,就没有西顾之忧了。
李舜举当即义正词严地说:“四方多事,这是士大夫的耻辱。如今是相公您执政,却要把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这能行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就是洒洒水、扫扫地,如何能担当将帅之任!
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王珪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时人一时引为笑谈
当时在讨论考察人选的时候王安石就表示,徐禧此人志大才疏,不可大用。神宗虽然坚持选择了徐禧,却也多留了一个心眼儿,派正直无私的李舜举同去,替他把把关
原本沈括和种谔提出的修城地点是在古乌延城(今陕西横山县南),此地易守难攻,而且插入到了西夏腹心地区,能够阻断夏州和宥州之间的联系,此外,一旦西夏来攻,宋朝援军到来也很迅速,实在是修城的不二选择
徐禧表示反对
徐禧这种狂热的军事迷以前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机会,如今终于能发挥一次自己的“军事才能”了,他怎么可能轻易就同意沈括和种谔的意见,而放弃自我表现的机会呢
于是徐禧讲了一大堆道理,否定了古乌延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永乐棣(今陕西米脂县境内)
种谔这种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难道眼光还不如徐禧这样的新手?他之所以没提出在永乐棣修城,是因为永乐棣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有着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没水
如果在此修筑城池,派驻军队,数万人的饮水问题怎么解决?和平时期尚且可以从流经此地的无定河中取水,可一旦打起仗来,夏军截断宋军水源,宋军将会不战自困,危险极大。所以种谔极力反对在此筑城
这个时候沈括的态度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居然转而附和徐禧的意见
沈括在边界上喝了这么多年西北风,在跟西夏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早已成长为一个军事素质极高的将才,不可能不知道无水筑城这一兵家大忌,可他为什么不像种谔一样反对,反而支持和附和徐禧呢
从后来的各种历史细节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猜到,他是不想得罪徐禧
徐禧毕竟是中央特派员,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自己不过是个地方官,还一直不受上面待见,所以还是不要得罪这位“钦差大臣”的好。这大概就是沈括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是沈括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一个足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错误
沈括态度的巨大转变使种谔的反对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神宗大笔一挥,同意了徐禧的方案
八月,徐禧、李舜举、沈括率兵八万多人、民夫十六万人从延州出发,前去筑城。种谔由于之前对于徐禧的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让徐特派员内心十分不爽,所以种谔被勒令留守延州
二十多万宋军热火朝天、累死累活奋战了十四天,总算把永乐城筑好。之后徐禧留大将曲珍在此镇守,自己和李舜举、沈括退回米脂寨休整。
目标,永乐城
对于西夏来说,宋朝修建的永乐城确实够恶心,如果把整个西夏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永乐城就是卡在西夏喉咙上的一根刺,这根刺若不除,梁太后肯定连觉也睡不好了。西夏组织的三十万大军原本是打算从泾原路进犯宋朝的,听说宋朝修筑了永乐城,便派大将叶悖麻、咩讹埋率大军马不停蹄赶往鄜延路,夺下永乐城
宋军探子及时侦察到了夏军的动向,接连十几次向徐禧报告,可徐禧都不信,还口出狂言:“西夏人要是来了,正是我等立大功、得富贵的时候。”后来禁不住部下催促,徐禧才率李舜举、李稷等人前去救援(徐禧担心沈括和自己抢功劳,把他打发回延州了)。临行时,大将高永亨劝道:“永乐城城小人少,又没有水源,不可死守。”徐禧大怒,认为他是在扰乱军心,要砍了他。众将纷纷替高永亨求情,徐禧才命人将高永亨绑了,送到延州大牢,说等大军凯旋归来再收拾他
徐禧刚到永乐城,西夏三十万大军就来了。那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徐禧登上城头一看,居然看不到西夏大军的边际,不由得心惊胆战,之前的豪情壮志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大将高永能劝谏说:“两军交战,重在士气。西夏军队向来是精兵在前,老弱居后,如果趁其远道而来、筋疲力尽之时,迎头痛击,挫其锐气,那么就算他们手握重兵,也不敢来攻了。若任其摆好阵势,几十万大军一齐攻城,我们就歇菜了。
徐禧明明自己吓得腿都软了,这个时候却要故作镇定,只见他不满地瞪了高永能一眼,然后装模作样地捋了一把自己的山羊胡(岸然捋其髯),说:“你懂个屁!王师不鼓不成列!
如此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一般很少见于正史,这个特例则充分说明了史官在字里行间对徐禧的鄙视和不屑
所谓王师不鼓不成列,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其主角是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宋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兴兵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救。宋襄公急忙撤兵,回师迎战楚军,十月,宋军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北岸摆好阵势,专等楚军到来。十一月,楚军进军到泓水南岸,准备渡河发动攻击。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宋国大司马公子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渡河渡到一半向其发动进攻。没想到宋襄公自命是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结果楚军从容渡河。之后,宋国的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未列好阵势时发起攻击,宋襄公即口出名言“不鼓不成列”,即绝不攻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发动攻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身受重伤,第二年就一命呜呼了。“宋襄公之仁”从此成为了战争史上的著名笑料,后人也皆以宋襄公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后来的孙武在其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行军篇中就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没想到啊没想到,宋襄公之后一千多年都没人再犯这个错误,自称饱读兵书的徐禧却在这个时候来了一次情景再现,如此极品,足以让赵括、马谡这些人自叹不如
高永能听了徐禧这话也被雷得外焦里嫩,他退下后,猛拍自己的大腿,长叹一声:“我死得太不值了!
十几万宋军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西夏人渡过无定河,然后在他们面前摆好阵势,准备攻城。这个时候徐禧终于行动了,他派曲珍领兵御敌
曲珍心想,你疯了吧,刚才人家渡河的时候你不让打,现在人家都过了河,摆好了阵势,你又让我去打,你自己怎么不去
想是这么想,曲珍倒没敢真这么说,他只是委婉地劝徐禧:“现在军心已然不稳,不能打,一打必败,不如收兵回城。”徐禧又是一声呵斥:“你身为大将,为何遇敌不战,光想着退兵呢?
曲珍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在城下列阵,等待夏军的进攻
叶悖麻派“铁鹞子”在前冲锋,“步跋子”紧随其后,叫喊着朝宋军冲来。宋军这边打头阵的是鄜延选锋军,这是种谔培养数年的精锐骑兵,号称可以以一当百,装备也最为精良,皆配银枪、穿银袄,光彩夺目,是当时宋军边防部队中的绝对精锐
双方尽遣精锐上场,战斗应该十分激烈才对,可刚一接阵,鄜延选锋军就抵挡不住,掉头就往城里跑。当时宋军步兵都列于选锋军之后,选锋军掉头回奔的途中又踩死踩伤不少自家兄弟,其他宋军战士不明就里,一看选锋军败逃,也跟着往回跑。叶悖麻趁此机会率夏军在后面一通猛追,宋军大败,寇伟、李思古、高世才等十多位大将战死,宋军损失极大
当时场面极其混乱,曲珍趁此机会收拾残兵,想要撤回城去。可此时想要从城门进去已不大可能,好在永乐城是依山而建,宋军沿着悬崖峭壁爬进城中,多年积攒的八千匹战马现在也顾不上了,全部放弃,等于拱手送给了夏军。之后,夏军将永乐城团团围住,城内的数万宋军显然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很难逃出去了
消息传到汴京,神宗急得不行,脑门上黄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往地上摔。他命李宪、种谔等人火速发兵增援永乐城,又命沈括与夏人谈判,说只要西夏人肯撤围退兵,就把永乐城送给西夏
早在得知永乐城被围时,沈括就想发兵救援,可他手上只有一万军队,派出去无异于杯水车薪,估计还不够西夏人塞牙缝的。这个时候叶悖麻又打起了绥德城的主意,沈括赶紧收兵退保绥德城,哪里还有心思去找西夏人谈判
种谔呢,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小样,叫你当初不听我的,这下悲剧了吧?他以留守延州为名,拒不出兵救援
李宪倒是派了军队,可叶悖麻既然敢围住永乐城,就肯定会防止宋军增援。他派部分骑兵将宋朝援兵远远挡住,宋军无法继续前进,李宪也无能为力
把城围得水泄不通,又切断了宋军水源,拦住了宋朝援兵,在叶悖麻看来,永乐城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除非宋军长了翅膀,否则是绝不可能逃出自己手掌心的。既然如此,就没必要那么拼命了,为了减少伤亡,叶悖麻打得相当温柔,他每天只派一万多人,拿着铁锹去挖城墙,由于战事相对并不激烈,西夏人甚至还有时间和能力把战死战友的尸体拉回去
叶悖麻打得悠闲,徐禧就惨多了。由于夏军切断了永乐城的水源,宋军严重缺水,非但战斗减员十分严重,超过一半的人被渴死。剩下的人日子更不好过,有人把新鲜的马粪挤出水来喝,有人则杀了人,只是为了喝对方的血,为了解渴,几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
徐禧派人在城中挖井,好不容易才挖出了点儿水。这个时候按说徐禧该发扬风格,让士兵先喝。当然了,我说这话可能有点站着说话腰不疼,毕竟任谁在那种极度干渴的情况下,都很难做到发扬风格、先己后人,可即使做不到这样,至少也该一视同仁,大家一起喝,然而徐禧却论资排辈,令将士按照职位大小排队喝水,这引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纷纷抗议,眼看就要哗变了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是有点智商的人都看得出来,永乐城已经完了。曲珍向徐禧建议,趁宋军还未完全崩溃,尚可一战,不如拼死突围,让大家各自求生,至于谁能逃得出去,就看天命吧
徐禧这个书呆子此时仍然固执得像块石头,他居然说:“此城占据要地,为何要放弃呢?况且我身为主将却要逃跑,大家都不会有坚守下去的决心了。
无语啊,都这个时候了,徐禧居然还会在乎永乐城的重要性!究竟是数万将士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一城一池的得失重要?永乐城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宋军上下早就没了抵抗下去的信心,更何况你还定了那个要命的喝水制度,部下早对你不满,你还谈什么稳定军心
面对徐禧这样的极品,曲珍也是无可奈何,他转而说道:“我并非怕死,只是陛下特使和众位谋臣如果都死了,肯定会有辱我大宋的威名。”徐禧仍然不同意
高永能也和曲珍一个想法,他向李稷建议,把所有的钱财和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募敢死队突围而出(李稷主管后勤),李稷也不答应,真不知城都要丢了,他还留着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就这样,永乐城中难得的几个明白人提出的正确建议都被否决了,永乐城的命运已然注定
就在这个时候,夏军突然停止攻城,不打了,宋军将士还没搞清楚是啥情况呢,叶悖麻派人传话,说要和宋军谈判
徐禧本以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没想到居然还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心里又有了一丝希望,赶紧派裨将吕文惠前去与西夏人交涉
叶悖麻没想到徐禧死到临头还这么瞧不起自己,居然随随便便派了个裨将来和自己谈判,心里顿时有种被藐视的感觉。他恨恨地对吕文惠说:“你乃是无名小将,如何能和我谈判?去!叫曲珍过来!
其实叶悖麻误会了,徐禧并非瞧不起叶悖麻,只是担心大将的安全罢了。既然人家嫌官小,那就派个官大的吧。于是徐禧又派吕整、景思义再去谈判,他还让这两个人传话给叶悖麻,说曲珍负责军中事务,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出城
人来了,那就开始谈判吧。叶悖麻提出,宋朝若能归还西夏的兰州、米脂等城寨,西夏就考虑退兵
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是景思义这样的小人物能做得了主的,所以他实话实说:“这是朝廷大事,不是我们这些边臣所能做主的。
一听这话叶悖麻就来气了,你做不了主,还敢来谈判?存心玩我是不是?他一怒之下,命人剃掉景思义的头发,把他关了起来
虽然没谈拢,叶悖麻倒也没怒火中烧,疯狂报复。反正永乐城已经岌岌可危,宋朝援军也被拦住,自己这边粮草充足,自己耗得起。而徐禧,是无论如何也耗不起的
为了进一步打击宋军的士气,叶悖麻派人在城下大喊一声:“你们已经断水三天了,为何还不投降?
此时徐禧和李舜举每人还有一壶水,徐禧为了不让夏军得知城中无水的窘况,他忍痛拿出自己那壶水,泼洒在了城下,之后他也高声叫道:“没水?那这是何物?
徐禧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本以为能借此震慑夏军,没想到对方根本不上当,只见夏军哈哈大笑,回敬了一句:“你们也就这点水啦!
听了这话,宋军士气果然大受影响,一个个垂头丧气。于是徐禧又开始疑神疑鬼,他怀疑是景思义泄露了永乐城内无水的状况
拜托,永乐城的水源早在宋军撤入城内时就被夏军切断,现在又过了这么多天,是个人就能猜到宋军无水,还用景思义泄露
无语,彻底无语
打击完了宋军的士气,叶悖麻似乎仍不打算发动总攻,一举拿下永乐城。毕竟城里还有几万宋军,如果此时强攻的话,虽然可以成功,但自己这边的损失也会非常巨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在划不来,不如再耗他一耗,反正永乐城也跑不了
这个时候,仁多零丁来了,他是来代替叶悖麻和咩讹埋的
仁多零丁为什么会来代替这两个人,由于史料所限,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叶悖麻和咩讹埋手握三十万大军,对永乐城却久攻不下,这引起了梁太后的极度不满,嫌他们不给力,所以派仁多零丁代替他们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仁多零丁是个猛人,他的到来,无异于宣判了所有宋军的死刑
当初元丰伐夏的时候,仁多零丁前去保护李元昊的行宫,结果被李宪击败。那次失败或许并非全是仁多零丁的错,毕竟他的对手是李宪,是宋朝有史以来最具军事才能的宦官,更何况,李宪当时手下有十多万人,是仁多零丁兵力的好几倍,打输了并不丢人,打赢了才是奇迹
尽管如此,仁多零丁仍然深受刺激,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战之后,他发誓,一定要报此大仇,让宋朝人知道知道,他仁多零丁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而是凶残无比的恶狼
仁多零丁没跟宋朝人客套,他一来就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破釜沉舟。他把大军调集起来,围着永乐城四面攻打。同时他还下令,任何人只准前进,不准后退,怯战不前者,死
他也没选择主攻方向,在他眼里根本就没这个必要,三十万大军打一个小小的永乐城,还需要挑哪个方向主攻吗?所有方向都是主攻方向,就这么定了
不需要考虑战术,不需要在意伤亡,现在的仁多零丁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攻破城池,报仇雪恨
仁多零丁疯了,所有的西夏将士也疯了:既然后退要死,那就勇敢地往前冲吧,狭路相逢勇者胜
徐禧愣住了,他原本就是第一次上战场,何曾见过这种阵势?只见西夏人密密麻麻地往城墙跟前挤,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了,他们也毫不在意,继续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徐禧甚至忍不住想问仁多零丁一句:你们西夏人的命都是白捡的吗?说不要就不要了
不光是徐禧,所有的宋军将士都是第一次见到夏军如此疯狂,这使宋军原本就已经很低的士气彻底陷入低谷,绝望的情绪开始在永乐城中肆意蔓延
九月二十日
原本一直万里无云的天空在这一天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眼看就要到了
仁多零丁疯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宋军十几天的缺水状况将会在今天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他的三十万大军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损失惨重却没能拿下永乐城,这绝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今天拿下永乐城。这次,不需要仁多零丁再去做战前动员了,因为所有的西夏士兵都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每个人也不希望自己在失去了许多战友后却不能替他们报仇。西夏军队的攻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夜里,宋军期待已久的大雨终于开始毫不吝啬地倾泻了,可惜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庆幸了,夏军破城而入,开始了疯狂的杀戮
高永能的孙子高昌裔劝他趁乱从小路逃跑,高永能拒绝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二十岁从军,与西夏大小数十战,从未失利。如今我已年过七十,国家对我的大恩我一直无以为报,今天就在这里为国尽忠吧。”说完,他找了一件士兵的旧衣服穿在身上,义无反顾地冲入敌军,力战而死
夏军攻进城的时候,随从牵来一匹马给李舜举,希望他能逃出去。李舜举坚决不肯逃跑,他找来半张纸,写了一封遗奏交给部下,然后上马冲向了夏军最多的地方——月城。夏军一箭射中了李舜举的脸部,他再无回天之力,倒地而亡
李稷为乱兵所杀,马贵手刃数十夏兵,力竭被杀。曲珍、李浦、王湛、吕整四人趁着城内混乱,沿着一根绳子从城头跳下,一路狂奔总算狼狈逃回(据说连靴子都跑丢了),捡回了一条命
对了,我们似乎忘了一个人,徐禧。说来奇怪,徐禧如此显眼的一个人物,永乐城陷落的时候却没有人看到过他。战死?被俘?投降?谁也不知道他最后到底怎么了
当然了,要说一点徐禧的线索都没有,也不对。几年之后,夏宋双方互相交换俘虏,有回去的宋人说曾在西夏看到过徐禧,只是他已经改名换姓,还在西夏当了个官儿,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别问我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说实话,我倒宁愿相信这个消息是假的。徐禧固然应该承担宋朝永乐城之败的主要责任,但如果有人用这种假消息来恶搞徐禧,发泄对他的不满,那就太不厚道了。而那些回去的宋人,说不定就会有一两个人这么干。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