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著
首先,好人要有“坏人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要知道什么是“坏人”,当他知道了什么是“坏人”,那么他也就是种下了“坏因”,有了这个“因”才有可能结出“坏人”的“果”!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了“坏人”的概念之后,在这个人的心里“某人”就会和“坏人概念”联系在一起,如果“某人”经常出现在他的“感知范围内”,那么“好人”大脑中就会因为“外在刺激”而经常出现“坏人意识”!即使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会开始隐约出现“坏人的概念”,于是他开始对“所有人”有了“坏人假设”,“防范心理”得到加强
随着“外在刺激”,与“某人”的矛盾和对“某人”反感、厌恶的积累,产生了“愤怒”,“愤怒”日积月累又形成了“仇恨”!“仇恨”一旦强化到掩盖人的“理智”主宰人的“行为”,那么“好人”就开始产生了“以暴制暴”的想法!接下来,“好人”干了第一件“坏事”,由于受到“一日是坏人,一生都是坏人”思想的影响,“好人”在“坏人意识”和“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为了掩饰自己干的坏事,会不惜再次犯错!“好人”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成为“邪恶”的奴隶“恐怖主义”的傀儡!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好人”被逐步改造成了“人人怒弃”的“坏人”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一切的事都是心魔在作怪,你想错了就会做错!
闲话少说,下面就来一个好人变坏人的故事——段颎浮沉记
汉灵帝把窦太后安葬到了宣陵,但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对独特专行,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怨恨起来。京城洛阳的民众更是不满,太学生书朱雀阙为了泄愤,悄悄地在城南的朱雀门(皇城的正南门)写上了一行字,当然不是写某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而是说:“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谋杀太后,公卿都空受皇家的俸禄,没有人敢说忠言。
意思已很明确,直接赤裸裸地指责曹节、王甫等宦官害死了窦太后。结果自然触怒了曹节和王甫,他们马上借汉灵帝之手,下了这样的诏书:命令司隶校尉(相当司法局局长)刘猛全城追查搜捕凶手
刘猛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后,却并不高兴,他认为写标语的人并没有罪,因为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报道的方式也厚道的。因此,他只是派人象征性地进行搜捕。结果一个月后,还没有找到真凶
结果刘猛成了“代罪羔羊”,因为“搜查不力”马上被贬为谏议大夫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段颎接替刘猛的位置,成了校全国最高司法局局长。段颎一则出于“感激”,二则出于职业军人出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真凶的原则,立马派人四处搜捕,结果包括在大学游学的学生在内,一共乱抓关押了一千多人
就这样,段颎虽然没有把真凶找到,但至少找到了“替罪羔羊”。曹节和王甫对于段颎雷厉风行风行的办事风格和态度感到很满意,因此,对已经遭贬的刘猛更加恨之入骨,于是,立即“授意”段颎寻找理由和借口千方百计地弹劾刘猛,结果在段颎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波中,本就已“立足不稳”的刘猛立马“中弹倒下”——被定“卖国求荣”罪贬到皇宫建筑工地的劳改处(左校营)罚做苦役
这个时候的抗羌英雄段颎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扫黑英雄”,成了臣服于宦官的鹰爪和走狗了,实在令人叹息。看样子好人变坏人只隔着一扇门啊
正如前面所说,“好人”干了第一件“坏事”,由于受到“一日是坏人,一生都是坏人”思想的影响,“好人”在“坏人意识”和“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为了掩饰自己干的坏事,会不惜再次犯错!“好人”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成为“邪恶”的奴隶“恐怖主义”的傀儡!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好人”被逐步改造成了“人人怒弃”的“坏人”
段颎在对刘猛痛下“杀手”后,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原则,很快对准了朝中另一位大将张奂。当时段颎正在前线“破羌时”,张奂的招降主张让他遭到了一记“闷棍”,如不是他当机立断,来了个“君命有所不授”,只能他现在还窝在最前线抗羌呢?一想到这些,段颎就十分恼火,认为自己的仕途差点“葬送”在这上面的他开始对张奂进行打击报复
结果,段颎联合宦官王寓等人,对张奂进行了“狂轰乱炸”,想把张奂驱逐到敦煌郡去谋害他
俗话说好汉敌不过人多,对此,情知噩运难逃的张奂选择了“妥协”,以书信的形势向段颎谢错,其文曰
“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乡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夫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何者?朽骨无益于人,而文王葬之;死马无所复用,而燕昭宝之。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俱生圣世,独为匪人。孤微之人,无所告诉。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
这个时候的段颎虽然已误入“岐途”了,但良心还末泯,见张奂信中所写,情真意切,于是对他再也下不了“杀手”,选择了“收刀”
而在刀锋走了一趟的张奂情敌再呆在朝廷并但没有“前途”,反而随时会惹来了“祸端”,因此他选择了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弘农,闭门不出,与弟子千人,讲诵儒经,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字。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张奂卒于家,终年七十八岁,这是后话
张奂走了,段颎在坏人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了,很快又制造了一次惨绝人寰的惊天杀人案
当初,魏郡(今河北省临漳县)人李暠担任司隶校尉,因为以前的怨恨而杀害左扶风人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改换姓名,结交宾客为父报仇。随后李暠迁升为主管钱粮的大司农,苏不韦躲藏在草料库中,挖掘了一条直通李暠的卧室地道,结果却阴差阳错地杀了李暠的妾和小儿子。李暠因此十分恐惧,重新用木板铺好地面,一夜之间李暠怕被暗杀,换床九次。而这时的苏不韦因为对李暠下不了黑手了,于是又来了个“刨根问底”——对李暠父亲的坟墓进行了“扬灰挫骨”后,逃之夭夭。祖坟被挖了,李暠立即请求官府进行缉捕,然而,却找不到狡猾的苏不韦的踪迹。面对这样的情况,羞愤难当的李暠气因直吐血,结果这血一吐就吐的没完没了,最后竟然一命呜呼。人家诸葛亮三气周瑜才成功,苏不韦却只用了两气李暠就让他到阎王那里报道去了,看样子更加技高一筹啊。李暠死了,苏不韦却现身了,这个时候朝廷对他这样的“罪犯”居然不闻不问了,原因是这时候的朝廷大赦天下,他成了无罪之身了,李暠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气活过来
说这么一个小折曲,现在言归正传了,结果朝中的段颎却恰好和李暠是八拜之交。李暠被苏不韦气死了,段颎发迹后自然没忘了为朋友“公报私仇”,于是,段颎采取了“柔”功开始对“无罪一身轻”的苏不韦下手了,他派人给苏不韦送去了一封聘用书,书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聘用他为为司隶校尉府里的下属官员。要他去当段颎的“下属”,苏不韦显然知道这是段颎的落井下石之计,这显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也正是因为这样,知道这一去就是羊入虎的他选择了拒绝,理由是:身体有羌,恕不能从命
接到苏不韦的拒绝信,段颎怒发冲冠,这时,眼看柔的不行,他直接来硬了,派下属张贤再向韦家行。临行前,段颎做了两件事,一是送了一把刀给张贤,并且向他使出了一个杀气腾腾的眼神。二是送了一杯毒酒给张贤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张贤此去杀不了苏不韦,你就把这杯毒酒喝下去!
结果张贤在段颎的威逼利诱下,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不但斩杀了苏不韦,连同他的一家六十多人全都杀了。看样子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会疯狂这话一点都不假啊
另外,段颎还帮助宦官集团“维持秩序”
勃海郡王刘悝,因为犯了错,被贬降为瘿陶县王时,为了“仕途”需要,他给中常侍王甫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能恢复他勃海郡王的封国,他愿意送给他五千万元作为谢礼。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王甫还来不及“行动”,汉桓帝却先“行动”了——去世了。结果汉桓帝死时,并没有忘了刘悝,遗诏恢复了他勃海郡王的官帽。于是乎刘悝经过一番波折后,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权势,但重新当勃海郡王的他却对自己当初对王甫的“承诺”食言了,原因是这是汉桓帝念血脉之情的善举,而并不是王甫的“抬举”。无功不受禄,因此不肯送这五千万的谢礼给王甫
王甫在宦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连皇帝都是他的摆设,面对刘悝的出尔反尔,他十分生气,密派手下监督,并将这一情况对段颎进行了“暗示”。段颎也不吃素的,他先派人逮捕了和刘悝走得很近的郑飒,然后将郑飒关押在北寺重案监狱。随后对汉灵帝打了这样一个小报道:郑飒等人阴谋迎立勃海王刘悝当皇帝,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汉灵帝听说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连调查都直接免了,直接下诏命令冀州刺史逮捕了刘悝,就地审问核实。结果冀州刺史在接到段颎的“暗示”后,采取各种严刑逼宫等办法,最终逼使无法忍受折磨和痛苦的刘悝自杀。随及把刘悝的妻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歌伎舞女二十四人全部进行了狱中斩。勃海郡国太傅、宰相以下的官员,全部被杀,当真做到了“斩草除根”
因为汉灵帝的无能,因为朝廷的黑暗,连段颎这样的抗羌英雄也蜕变成为了宦官的走狗,实在令人可悲可叹可惜。当然,段颎因为选择了和宦官集团靠边站队,很快从司隶校尉的位置上擢升为太尉,可谓权高人上,位极人臣。至此,他的仕途生涯到了最高峰
然而,人在高处不胜寒,在太尉的位置上,段颎并没有干多久,因为老天爷“迁怒”——出现日食而被免官。要知道,在东汉后期,因为外戚、宦官专政,上演的是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结果总是拿老天说事儿,后来竟然形成了“每逢特殊天象,三公要轮流自动下岗,以应天时”这样的“不文明”规定,而原本一直顺风顺水的段颎遭遇人生的第三次滑铁卢,被免职
都说落水的凤凰不如鸡,段颎的噩梦并没有因为摘掉了乌纱帽而停息。宦官集团中的中常侍程璜因为一直对段颎心怀“敌意”,因此,在其“落水”之际,与其女婿司隶校尉阳球来了个强强联合,来了个“痛打落水狗”。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遭遇陷害的段颎此时已是无官一身轻了,但这一次,他不愿再去坐牢狱之灾,享牢狱之罪,忍牢狱之痛了,在接到了入狱令后,他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个“拒不实行”。虽然后来,他的冤案遭到了平反,但逝者如斯夫,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地位,恢复了一切又如何,还不是一切都是空嗟叹,空悲切,空余恨。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