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 大结局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呀!”未央不假思索,一下子就答了上来。
稻公子听到未央的回答,不禁在心里暗暗叫好:“‘孔雀东南飞’是一句诗句,很多诗歌的开头都会用到,而‘西北有高楼’也是一句常见的诗句,这两句八竿子打不着的诗句凑在一起,竟然产生了奇妙的关联,简直太精妙了!”
“妙哉!妙哉!果然伶牙俐齿,才思敏捷!”皇帝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拍起了手,宣室殿那清冷的空气变得沸腾起来,在一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也微笑颔首,神态轻松了许多。
在这种气氛中,皇帝忽然感慨起来,说:“我汉家天下能有你们三个这样的少年英雄,朕甚为欣慰,也令朕回想起当年和你们一般年纪的日子,可惜那些欢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了。”
皇帝于是吟道: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岁月,不要等到人生的秋天来临时再悲伤。草木摇落,春天还可以生长;大雁南飞,来年还会回来。人生可就不同了。朕也会好好治理天下,不负韶华!”
从宣室殿退下后,一路上三个少年都在琢磨皇帝这番话,颇多感慨。
稻公子被皇帝召见的消息传到稻相耳朵里的时候,稻相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可能过不了多久,琅琊郡就会派人来抓自己。
他遣散仆从,烧掉所有信笺、文牍,把这些年聚敛的奇珍异宝集中到密室,把刻着“稻相之印”的官印不屑地扔到一边,拿出自己私刻的“齐王之宝”金印挂在身上,穿着战国齐王的装束,坐在密室里等待厄运降临。
廷尉史:廷尉的中级属官。中尉:汉朝各郡管理军事的官员。
不久,廷尉府的廷尉史抵达稻国,随行的还有琅琊郡的中尉 带来的五百兵士,他们把稻相的府邸围了个水泄不通。
稻相府大门洞开,望进去似乎一个人也没有。廷尉史正在纳闷的时候,忽然看到正堂有火光隐现,不多时,升腾起阵阵黑烟。
“快灭火!”琅琊中尉喊道。
“不必。”廷尉史拦住了他,冷冷地说,“这稻相已经畏罪自杀了,就让他灰飞烟灭吧。”
几天前,在长安郭解的庄园里,来自御史大夫府的侍御史,向大家宣读了一道律令。原来,御史大夫和廷尉派人进行严密调查,确认了稻相的罪行,已罢其相位,由廷尉府和琅琊郡派人去稻国联合抓捕。而稻侯和夫人已被无罪释放。
大侠和未央激动地抱住稻公子,稻公子哭得稀里哗啦。
侍御史又宣布:“由胶东国高阳出任稻相!”高阳正是高侠客的大名,而胶东国是大侠一家的故乡。
“我爹还活着?那场大火……”大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泪夺眶而出。
那侍御史笑眯眯地说:“那场大火烧光了你的家,但高阳阁下还活着,赶去报信的家丞老刘也活着。当时他们受伤被田逆关了起来,好在现在身体已经康复!”
三个少年高兴地跳到侍御史身上,侍御史险些摔倒,连连说:“慢点,别着急,我这里还有一道诏令要宣布呢!”
侍御史整整衣服,笑道:“按理说,下面这件事不由我们御史大夫府掌管,而是宗正的事情,但我很乐意代为宣布这道诏令。”
少年们有些纳闷:宗正是管理皇家内部事务的官员,怎么会和这件事有关呢?
侍御史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立稻公子为稻侯世子!”
世子,就是列侯的继承人。这就意味着,稻公子未来将承袭父亲的爵位。
大侠和未央在一旁笑着说:“是不是以后不能叫你公子,应该叫你世子呀?”稻公子马上整整衣冠,抖擞精神,背着手踱起了方步:“嗯,你们两个,还不快来参见本世子?”说罢,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其实我觉得比起世子,还是当侠客自在,你们叫我‘二侠’吧!”
三个少年笑成了一团。
正像皇帝所吟唱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长安的秋天到了。夕阳西下,长安城似乎更美了。
从春天到秋天,从海边到关中,三个少年历经千辛万苦,现在终于可以放下所有心事,玩个痛快。
可是,他们真的没有心事了吗?他们望着秋天的满月,如玉盘,如面庞,如宝镜……对呀,未央的宝镜,怎么办呢?
尾声
“宝镜……还是算啦!”未央说得干脆,但声音里分明带着不舍,带着失落。
稻公子和大侠也愁眉不展,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有冰纨,冰纨也是宝贝呢!”未央说,“最重要的是,我已经明白了,金银宝贝都是身外之物,我真正的宝贝是你们俩!生死之交才是最珍贵的,千金,不,万金不换!”
稻公子和大侠又高兴起来了。
大清早,从长乐宫来了两个宦官,是皇太后派来的。皇太后听皇帝讲了三个少年的故事,非常想见见三个孩子,派宦官来接他们进宫。
三个少年忐忑不安地坐进了长乐宫的马车。路上,稻公子想起郭解说过,皇太后是一个非凡的女人,心想:皇太后一定很严肃吧?
长乐宫比未央宫还要大,宫殿也更多。皇太后住在长信殿,这里雍容华贵,弥漫着一种奇异的药香。皇太后笑眯眯的,看上去很慈祥。她把三个少年都叫到自己身边,问这问那:吃得好不好?去长安哪些地方玩了?家里人都好吗?……问了稻公子又问大侠,最后皇太后问未央:“你怎么会和他们在一起呢?”
未央只好讲了宝镜的故事,从宝镜被盗一直讲到在长安市上被宫里的宦官买走。
皇太后一听,马上来了兴致,吩咐宫女把长信殿所有的镜子都拿来。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足足有一百面宝镜!皇太后笑着说:“这只是长信殿里的镜子。你们找找看,有没有那面宝镜?”
未央一眼就看见了“见日之光”。
皇太后抚摸着这面镜子,翻来覆去地端详,纳闷地说:“这面镜子是这一百面里最普通的,既没有镶金带玉,照人的脸也不怎么清楚,为何是宝镜呢?”
未央一听这话,来了精神,她拉着皇太后的手走到窗前,举起镜子,慢慢转动,似乎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上午日光绚烂,随着镜子的转动,忽然,长信殿的墙壁上显现出镜子背面的花纹。皇太后、稻公子和大侠都惊呆了。
“可铜镜是不透明的呀,是怎样把背面的花纹照出来的呢?”大家都迷惑不解。
“见日之光”镜:现藏上海博物馆,其透光的物理学原理直到20世纪才得到解释。
“所以才说这是一面宝镜、神镜呢,也许是西王母给这面镜子施了法术吧!” 未央说。
皇太后点点头,说:“这果然是一个神物,是一个祥瑞!”她又严肃地对未央说:“未央,你知不知道,凡是入了宫的东西,除了赏赐,谁也拿不走。哎呀,这个宝贝如此神奇,我可不舍得赏赐给你。”
未央沮丧地点点头,嘴巴向下弯,委屈得快要哭出来了。
“不过,是你发现了它的神奇,它本来就属于你。我不能将它赏赐给你,而是归还你!”皇太后笑着说。
“千秋万岁!长乐无极!”三个少年高兴得又蹦又跳,连门口的卫士都被惊动了。
“你们以后的路很长很长,要看的风景还有很多很多,来来来,我有一首诗送给你们,伴你们回故乡!”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诗《长歌行》,作者佚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后记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
这套给孩子们的历史小说,我前前后后写了四年。
那一年那一天,在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时,我先是觉得喜悦、兴奋,倍加期盼,很快又感到紧张、忐忑,甚至焦虑。大概每一个即将为父为母的人都会如此吧。
我和家人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我始终觉得不够。“还要做点不一样的”,这个念头反复冒出来。特别是想到妻子付出的辛劳,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当时我正在酝酿一篇以汉代为背景的历史作品,忽然想到,何不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一个故事?
沉浸在古籍汉典时,我常常想象汉家的天地日月,大到城阙关河、山陵烽火,小到铜镜衣裳、漆器屏障,汉家的百姓在这天地之中,通过一针一线、一蔬一食、一砖一瓦,制礼作乐,造就了雄浑朴拙的大汉时代。那么,汉代的少年儿童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于是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一本《大汉小侠客》。当时我的孩子还未出生,我只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写了三个少年在汉武帝时代的冒险故事,作为给孩子的出生礼物。三个少年的名字各有出处:稻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很小的侯国,“稻公子”是稻侯的儿子;“未央”的名字源自长安未央宫;“大侠”体现西汉尚存的战国侠士之风,也和好友家的儿子“大侠”暗合。
写完这本后,我的女儿出生了,书稿也交给了责任编辑。在我当奶爸期间,责编告诉我,最好能接着往下写,比如唐代。我正有此意,一年之内,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二本《大唐小神探》,写的是一个不太复杂的推理故事,主角只有一个——十岁的阿九,是以我女儿为原型塑造的,很多情节、场景亦是在拍她入睡时想到的。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一个故事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将时代设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唐诗入手,试着给小读者展现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
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和责编对我的不断鼓励,我又写了第三个故事《大宋小画师》。一方面,我特意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两宋之交,让小读者在北宋灭亡这一特殊背景下观照宋代文化,对风雅精致的宋代文化产生更具历史深度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从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特意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成长故事”。
渐渐地,我开始关注身边的其他孩子。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祝福世间所有的孩子,祝福他们都能成长为独立、负责,拥抱生活的人。因此这套书的最后一本《大明小掌柜》,把时代背景设定于商业文化繁盛的明代中叶,不仅与明代盛行的小说、戏曲等文学相关,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世情故事”。
从冒险、推理到成长、世情,我慢慢意识到,写作这套书,并不是我单向度给孩子提供一份成长礼物,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一个成人理应意识到,陪伴孩子长大,是自己的第二次成长。
二
写这套书还有一个初衷,是希望引领小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了解、熟悉、喜欢上典雅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
我小时候读过不少传统小说,里面有非常多的诗词,因为这些诗词绝大多数和情节无关,我往往跳过不读。后来我问过几个小伙伴,发现大家都是如此。
有趣的是,小时候电视上播过一些以古希腊、古印度和北欧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片,我和小伙伴们为了看懂动画片,辩论哪个人物最“厉害”,主动翻书查找相关知识,竟然把古代神话里佶屈聱牙的神祇姓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一清二楚。
这些童年往事使我意识到,诗词歌赋、文物艺术等传统文化,如果只是作为考纲里的知识点出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那孩子们很快就厌倦了;生硬地夹杂在故事里,和情节不发生关联,孩子们也不会看。因此,我在写这套书时,绞尽脑汁,多方参考,围绕四个朝代最有代表性、最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设计情节。小读者在阅读时要想克服障碍,解开谜题,战胜反派,就需要了解和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常识、历史文物等。
唐人有诗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想,引导孩子对古代文学发生兴趣,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意在言外的过程。
关于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再具体谈三点,供小读者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首先,古代文学本身就很有生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诗词歌赋和当下的生活建立关联,进入其中的意境去体验、感受、领悟。比如,在城市奔驰的地铁前目睹送别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会蹦出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单位加班至深夜,月亮好的时候,我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和久别重逢的朋友在街头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吼出“诗酒趁年华”……
刚开始接触古代文学的少年儿童,可以进入本套书中设定的情境,代入古代少年儿童的视角,展开一段“沉浸式”的文史体验。希望小读者能在这四个很不一样的故事里,发现、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意识到吟咏诗词和吃饭喝水、游戏玩闹、读书看报等没有本质的不同,渐渐地把诗词歌赋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常使用自己背诵过的诗句词句和家人、同学互动,从而真正理解古代文学的意蕴。
其次,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时,要多关注诗词的音乐性。古代的诗词曲多是有音乐性的,最初是要唱出来的。有的是民歌、山歌,有的是宗庙里演奏的礼仪乐曲,有的是诗人词人写的“流行歌曲”,至于散曲、戏曲之类就更是自带音乐性了。当然,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不一定是为了拿来演唱,但在格律、声韵、平仄上的讲究,仍然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
理解了古诗词的音乐性,就能感受到,学习古诗词其实和学唱歌很相似,只不过是把唱歌的旋律变成了音律的平仄、节奏、押韵。小朋友们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用吟唱、哼唱的办法来背,听一听以古诗词为歌词谱写的歌曲或者昆曲名段,都可以有效地记牢一些诗词。在这里,我推荐杨荫浏先生整理的南宋词人姜夔留下来的词谱,相关的音乐作品很好听。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却颇为有效,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越有效,就是一个字——背。
先把唐之前的古诗,唐宋诗,唐宋词,元明清名家的诗词曲各背熟一百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这四百首诗词曲打底,将来考试也好,写诗填词也罢,甚至写文章编剧本,基础都是足够坚实的。
三
最后要感谢帮助我完成这四个故事的亲朋好友。
感谢马伯庸先生、刘勃先生、李天飞先生、沈佳音同学的支持与推荐;感谢老同学张骁飞、徐畅、楚萍和老朋友阙海、陈文君等对初稿提出的专业意见;感谢李頔、小蠹同学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女儿“小白”张九思,以及她的小伙伴卿昀杉、“大侠”邹禹霂和“二侠”邹禹霄、“米多”万庭瑞;感谢好友竹嘉“客串”了“竹嘉客店”老板,感谢好友卢十四、八圈,分别慷慨“出演”大反派“假卢十四”和“八老爷”,现实中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好友、同事李宁在我情绪低落时给予的鼓励。
感谢内子以及我的父母、岳父母的支持,我们共同认识到孩子的独立、负责、快乐是最重要的,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
感谢青岛出版社晓童书团队,能由晓童书出版这四本小说是我莫大的荣幸,他们以细致高效的工作帮助这套书顺利面世。当然,这套书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虽经查阅大量资料,力求可靠,但依然不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大小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最后,和小读者们说声再见。希望你们真心喜欢这四个故事,我永远乐意和你们做朋友。
大白(张向荣)
2023年“六一儿童节”
于北京白又白公社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大唐小神探(诗词歌赋少年游)
作者:张向荣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ISBN:9787573611697
字数:60千字
楔子
出自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这是大唐开元年间一个宁静的秋夜,白天熙熙攘攘的长安城渐渐进入梦乡,而位于城东北部的皇宫大明宫,依然灯火通明。
“陛下,出大事了!……”一个宦官模样的人连滚带爬地跑进宫殿向皇帝奏报。
“什么?竟然有这种事?速召中书令张九龄入宫觐见!”
“承旨!”
“等一下……高力士,此事重大,切记万万不可走漏风声!”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