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皇帝

变态皇帝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尉迟迥的这次造反
杨坚派出去讨伐尉迟迥的人,是老将韦孝宽。很快,韦孝宽就率军来到永桥城(河南省武陟县西),将领们要求立即发起攻击。韦孝宽说道:“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何能为!
韦孝宽本人便是守城的高手,玉璧之战更是中国历史能够写入经典战例榜的守城之战;能守城的,当然也懂攻城,所以,韦孝宽认为,(永桥城)城小而固,不好打。但是,韦孝宽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在知道“不好打”的同时,还明白“无需打”的道理;如果说知道“不好打”还只是将才,那么,明白“无需打”就是标准的帅才了。之所以“无需打”,韦孝宽认为,“破其大军”更重要
一千多年后,有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在“得城”和“歼敌”的问题上,跟韦孝宽取得了一致,并得出了“战争的核心便是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重要结论,此人便是毛泽东…
韦孝宽率军驻扎于武陟,于是尉迟迥令儿子尉迟惇(就是被杨坚派出去征召尉迟迥回京奔丧的那位)率军十万进入武德(今河南武陟县东),而后驻军于沁水东侧。很显然,尉迟迥和韦孝宽在军事战略上取得了一致——尽快决战
但很可惜,双方尽快决战的理念受到了挫折,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沁水突然暴涨,以至于双方无法渡河,只能隔河对望,暗生闷气
韦孝宽之所以希望尽快决战,是因为,尉迟迥毕竟不是寻常人等,皇亲国戚之外,还是个出名的战将,跟随韦孝宽出征的这些人,大多都不是韦孝宽的部将,这些人能否愿意为杨坚拼死效命,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所谓“尽快决战”,其核心要义,是避免“夜长梦多”
夜长了,梦果然会多。韦孝宽决战不成,很快,他的长史李询就通报给了杨坚一个要命的坏消息:“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闻听此报,杨坚也不免愁上心头——怎么办呢?他的第一个考虑,当然是立即换马,当即便要把郑译等三人弄到军中,替换那三位
此时,李德林发言了
“公与诸将,皆国家贵臣,未相服从,今正以挟令之威控御之耳。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虚实难用,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絷,则自郧公以下,莫不惊疑。且临敌易将,此燕、赵之所以败也。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动亦能制之矣。
李德林告诉了杨坚两件事
一、为什么临阵换将不可以
一个大前提:杨坚跟这些将领,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的主臣关系,很多将领,都还是把杨坚当成是同僚,杨坚指挥他们,靠的不是他天然的老大地位,而是“挟令之威控御之”,说难听点,不过是借着宇文皇权的力量狐假虎威罢了
然后是临阵换将的三不可
一不可:前人不可靠,后人就一定可靠吗?(此话一出,郑译几个更是要把李德林恨到骨头里了,虽然他说的是实话……
二不可:取金的情报真假难辨,贸然出手,会进退失据——替代他们,他们会逃;可把他们软禁起来,又会引起其他将帅的恐慌,尤其是韦孝宽的恐慌
三不可:临敌易将,这在历史上都是有惨痛教训的错误举动
赵国的教训有两个
一是长平之战。彼时秦军攻打赵国,赵军大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坚壁清野,屡屡挫败秦军的进攻;而后秦军散播谣言,说廉颇意欲造反,而秦军所畏者,唯有赵奢之子赵括。结果赵王上当,临阵换将,于是白起设伏包围轻敌躁进的赵括,赵军拼死突围,一个半月后,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于阵中射杀,赵军四十万大军投降,大部分被坑杀
这场战事创造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赵括
当然,赵国最大的悲哀是,他们居然两次跳进了同一个陷阱
战国末年,王翦率秦军攻打赵国,意图一举吞并其国,赵国大将李牧率军迎击(李牧跟廉颇一样,是赵国名将,在跟匈奴和秦军的多次战役中,都取得辉煌战绩)。此次王翦一看是李牧迎敌,便知不除此人,秦军绝难获胜,于是,派人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此公曾有过诬陷廉颇、致使廉颇流亡异国的劣迹),让其挑拨君将关系;赵王再度上当,设计将李牧捕获,不久后将其诛杀。三个月后,王翦突然对赵军发动总攻,赵军溃败,赵国大部沦陷…
燕国比赵国稍好,教训只有一个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乐毅,《三国演义》里经常听到这个名字,因为诸葛亮老是自比管仲、乐毅,此公的最大战绩,是辅佐燕昭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曾以劣势兵力一举攻陷齐国七十余城,创造中国历史以弱胜强的又一经典战例
当时,乐毅还剩下两个城池没有攻下,一是即墨,二是莒城;乐毅围而不攻,意图通过政治手段收服人心,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但不幸的是,就在乐毅施展他的谋略之时,对他言听计从的燕昭王去世,而即位的燕惠王则跟他有隙
借此机会,齐国大将田单实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之所以不攻打即墨和莒城,是因为他想收买人心,为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果然上当,命令骑劫去接替乐毅,而乐毅无奈之下,只能流亡赵国
后来呢?后来骑劫一反乐毅的既定部署,而后田单借势反击,在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最后,在齐国仅剩即墨和莒城两个据点的情况下,一举收复故土,将齐襄王从莒城接到齐国都城临淄
这个战例也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不忘在莒”,用来鼓励复国者不要放弃希望。国共第二次内战后,蒋介石逃亡台湾,在不停叫嚣反攻大陆的日子里,他便时常用田单的例子鼓励自己和部下,为此台湾还有个节日,叫做“莒光日”
好了,扯远了。继续回到李德林的这番话。在解决了要不要换马的问题后,李德林提出了他的建议——只需换个得力的心腹爱将去做监军,如此,便能迅速化解军心不稳的危机了
无疑,李德林这番话是有道理的,于是,杨坚“大悟”,说道:“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此事过后,杨坚对李德林更是言听计从——自是坚措置军事,皆与李德林谋之;而李德林也同样不负所托,才华展露无遗——时军书日以百数,德林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当然,此事还剩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急需解决——派谁去
杨坚找了三个人
第一个人——崔仲方。回答是不去,理由是老妈在山东
第二个人——刘昉。回答是不去,理由是,从来没带过兵
第三个人——郑译。回答依然不去,理由是,老妈太老了…
三个人之所以都不去,道理很简单嘛,李德林说得轻松,其实,这监军的差事,岂是那么好干的
一个不去,两个不去,三个还不去,理由一个比一个离谱,杨坚怒了,真的怒了,真他妈是“人到用时方恨无”啊,就没人能为我解忧吗
这时,终于有人站出来了,此人名叫高颎,他很轻松的表示——我去吧
这位高颎,并不是北周勋贵,他的老爸原是东魏谏议大夫,因为受到排挤,为了避馋,来到了西魏,投到了独孤信的门下。当然了,大家也知道,后来独孤信倒霉了,家人大多被流放去了蜀中,原先热热闹闹的门客们,也都大难临头各自飞,各奔东西,自寻出路了,没人再愿意跟独孤信绑在一起了。唯有这个高颎,浑若无事,依然跟独孤信家族保持联络,尤其常去跟独孤伽罗唠唠家常。诚所谓“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独孤伽罗对高颎的不离不弃,自也感激在心
高颎这个人,《资治通鉴》说他“明敏有器局,习兵事,多计略”,显然,不光有德,而且有才。对于这样跟自己有渊源又有能力的人物,杨坚自然是要立即笼络的,当权之后,他就让杨雄去见高颎,邀请他共谋大计,高颎表示:“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事实证明,“不辞灭族”这样的话,绝对不是高颎随口说说,他说到就准备做到——此次杨坚遇到困难,高颎就挺身而出了
高颎于是便出发了,出发前,甚至没有亲自跟老母辞别——派人去的
就在高颎出发后没多久,尉迟迥的叛乱又出现了最新的进展,当然,于杨坚而言,不是什么好进展
首先是司马消难的反叛
司马消难以郧、随、温、应、土、顺、沔、儇、岳九州及鲁山等八镇来降(所降的国家是南陈),遗其子为质以求援
八月,己未,诏以消难为大都督、总督九州八镇诸军事、司空,赐爵随公。(南陈政府作出反应,开始封赏司马消难
庚申,诏镇西将军樊毅进督沔、汉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任忠帅众趣历阳,超武将军陈慧纪为前军都督,趣南兗州
(与之同时,南陈政府派去了三路大军,策应司马消难
戊辰,诏以司马消难为大都督水陆诸军事
(司马消难再度得到优待,被任命为各路大军的大都督
庚午,通直散骑常侍淳于陵克临江郡
(再度派兵前来增援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并不是北周的勋贵,他是北齐开国重臣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消难因为父亲的关系,一度在北齐上层混的春风得意,娶了高欢的女儿,当了驸马爷,又先后出任中书、黄门郎、光禄少卿,最后,出任北豫州总管。后来,司马消难因为风流多情的关系,跟公主不合;又因为贪污腐败的问题,饱受争议;最后,还受到了高洋的猜疑;为了保条小命,首先献城投降了北周。北周待他倒也不坏,宇文赟还把他的女儿纳为太子妃呢
但是,如司马消难这样的人物,自然不能指望他成为忠臣,一有风吹草动,他就想要玩点花样。此次,借着杨坚立足未稳,而尉迟迥举兵作乱的机会,司马消难就要玩出点花样了——继从北齐叛往北周后,他继续发挥二五仔本色,又从北周叛往了南陈,而且,为了取得南陈信任,他还以子为质
司马消难这么干,自然是想趁着北周大乱浑水摸鱼了,甚至,他可能想效仿侯景,把算盘打到南陈头上,也未可知
接下来的坏消息来自王谦
周益州总管王谦亦不附丞相坚,起巴、蜀之兵以攻始州
王谦的情况,就跟司马消难完全不同了,他是王雄(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儿子,属于北周政权核心层的人物。在杨坚掌权后,王谦一度有所踯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也曾派人进京上表,表示归附,但与之同时,王谦又认为自己这么干实在对不起宇文家族对他的厚恩,所以反复不定,陷入挣扎
最后,王谦的使者将京城内外的情况通报给了他,王谦得知杨坚并没有完全控制大局,这才终于下定了决心,“将图匡复”了
局面,目前看起来对杨坚非常不利,甚至,北周控制下的傀儡国西梁(侯景之乱后,南梁覆亡,西魏趁势攻陷江陵,诛杀梁元帝萧绎,拥立萧衍之孙萧詧为帝,史称“西梁”,亦称“后梁”)都已经有些蠢蠢欲动了
当时,梁世宗萧岿派柳庄奉书入周,当然,奉书只是表面,深层的考虑,应该是刺探北周军情,看有没有彻底摆脱北周控制的机会
杨坚热情的接待了柳庄,还回忆起了当年跟西梁的二三事,饱含热情的赞颂了西梁的大忠大义,并表示要同甘共苦,共度时艰:“孤昔以开府,从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时艰,猥蒙顾托。梁主奕叶委诚朝廷,当相与共保岁寒。
(当年北周攻打江陵时,杨忠便随于谨出征,是当时的主要将领,彼时刚刚进入仕途的杨坚,应该是跟随其父杨忠出征,所以跟萧詧有些许渊源。
当然,杨坚说是要共度时艰,萧岿是不是这么想的,就很难说了。当时很多将领都劝萧岿,说干脆借着尉迟迥叛乱的东风,跟着一块反了得了,还表示“进可以尽节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总之,横竖都有好处就是了。但是,萧岿还是无法做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此战胜负如何,他要等一个人
萧岿要等的这个人,自然是去长安面见杨坚的柳庄,对于北周如今的局势,也只有亲历者柳庄才能给出一个靠谱的判断了
看起来,萧岿的情况跟王谦差不多,王谦也是使者回归后才做了决定,使者告诉他,可以反;那萧岿呢?柳庄会怎么回答他呢
柳庄的回答跟王谦使者大相径庭:“昔袁绍、刘表、王凌、诸葛诞,皆一时雄杰,据要地,拥强兵,然功业莫就,祸不旋踵者,良由魏、晋挟天子,保京都,仗大顺以为名故也。今尉迟迥虽曰旧将,昏耄已甚;司马消难、王谦,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以臣料之,迥等终当覆灭,随公必移周祚。未若保境息民,以观其变。
柳庄这番话,谈到了此前我们已经分析过的一个问题——道德制高点问题。柳庄认为,仅凭这一点,他就可以料定战事的胜负了,所以,于西梁而言,现在要做的,是别瞎凑热闹,坐山观虎斗即可
柳庄说的到底对不对呢?那就只能用战争的结果来回答了
高颎终于抵达了前线,然后,他决定立即对叛军发起总攻
要进攻,就要渡河(沁水),要渡河,就要造桥,所以,第一步——造浮桥
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渡河时常用的器具,简单说,就是以船筏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做桥墩,在上面铺设梁板做桥面
战争总是见招拆招,高颎建浮桥,尉迟惇当然要毁浮桥,他的办法是——从上游放下大量火船,准备一举将浮桥冲垮烧断。高颎不甘示弱,在水中兴筑“土狗”抵御(所谓“土狗”,是在水中积土成堆,前尖后宽,前高后低,行状如同一条坐在那里的狗;主要用于阻止火船逼近浮桥)
火船失效,政府军渡河再难阻挡,怎么办?尉迟惇也算将门之后,熟读兵书,自是知道对付渡河部队的绝佳方案——半渡而击
历史上最有名的跟“半渡而击”相关的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称之为“泓水之战”。战事的主角,叫做宋襄公,此人非常有趣,我们不妨多讲一讲
宋襄公这哥们在历史上很有个性,据说很讲仁义,而且颇有一番雄心壮志,虽然言必称自己是“亡国之余”(宋国是商朝后裔的封地,自从商朝天下共主的地位被周朝取代后,商朝的后裔就在周朝不怎么抬得起头来),但是,骨子里讲,他对自己的血统是自豪的,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重振先祖的声威
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国之间兵连祸结,在“王道”不行的时代,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搞“霸道”了(孔子所言的“礼仪征伐从诸侯出”,也算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而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便是被乐运用来作为宇文赟模板的齐桓公…
宋襄公便是齐桓公的终极粉丝,在齐桓公在世时,宋襄公就老跟在他的屁股后头,为他摇旗呐喊;这跟如今英国跟在美国屁股后头瞎嚷嚷如出一辙…
作为一个粉丝,宋襄公所作的事情,不只是膜拜,他的追求是——“有一天,我就成了你”。为了成为齐桓公后的下一个霸主,宋襄公做的第一件事,收留在齐国内乱中流亡出来的公子昭,然后,他打算拥护公子昭重夺大位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发下英雄帖,说准备护送公子昭回国当君主,请各国诸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军当然要出军。结果呢?很悲催,诸侯们一看是宋襄公发的帖子,几乎就没人理他,少数几个愿意出兵相助的国家,卫、曹、邾几个,国家比宋国还小,也就够一旁喊几声加油的…
然后呢?然后宋襄公统率四国联军杀向了齐国,再然后齐国贵族干掉了篡位的公子无亏和策划阴谋的竖刁,驱逐了另一个阴谋家易牙,再再然后,就把公子昭迎回临淄,当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有人说宋襄公挺牛逼嘛!好吧,其实人家齐国主要不是因为怕了宋襄公,而是因为,人家公子昭本来就是太子嘛,是有政治根基的嘛…
当然,宋襄公本人是牛逼大了,刚出手就摆平前任霸主国齐国的大事,这还了得?激动之下,宋襄公决心趁热打铁,让各国重新会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该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请各国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结果,上来就有不给面儿的,齐孝公和鲁僖公就甩了他的脸子,好歹另一大国的楚成王是来了,但是来干吗的呢?当盟主的…
于是,在这场国际会议上,宋襄公跟楚成王大吵一架,最后,宋襄公吵输了,非但是吵输了,还当场被楚国给逮了……楚成王还挟持宋襄公,进攻宋国商丘呢,得亏宋国军队守得顽强
后来,还是鲁僖公出面调停,楚成王才放了宋襄公…
事实证明,要想像齐桓公一样成为霸主,代行天子职权,光靠开会是没用的,最重要的,还得是一个字——打!宋襄公好容易回国后,对楚成王这家伙是越想越火大,终于觉得此仇不报非君子,便也不管到底自己有几斤几两,也不顾大臣劝说,决心要用武力,跟楚成王一较高下了
这场战事,便就是我们要说的“泓水之战”了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以此而言,宋襄公已经占据了优势了。但是,接下来宋襄公的表演就开始了
有大臣劝他:“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要求“半渡而击”
宋襄公回答:“不可。
然后,等到楚军渡了河,还没摆好阵势,大臣又劝他,打吧
宋襄公回答:“不可。
等到楚军彻底摆好了阵势,终于开干了,结果毫无悬念——宋军大败,宋襄公身受重伤。原因?“彼众我寡”…
仗打成这样,国内人有意见了,为什么“半渡而击”,你不可,“济而未列”,你又不可?你到底脑子里装得啥玩意?宋襄公是这么为自己辩解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当然了,针对宋襄公的假仁假义,有个叫子鱼的哥们,毫不客气的对宋襄公当面进行了驳斥,语在《国语》,这里就不再多言了
这场战事的结果是,宋国被彻底打成了二等国,从此再也没能翻身…
宋襄公同志是个不愿意“半渡而击”而吃败仗的,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哥们,是因为想要“半渡而击”,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吃了败仗。这场战争,叫做“淝水之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一场战事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当时,在著名谋士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接连灭亡了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在经过了十年休整后(当时王猛已死),苻坚决定一举统一中国,于是举兵南下,要跟东晋决战
于是,双方在肥水两岸对峙。秦军号称百万,而东晋七拼八凑之下,也只攒了七八万,兵力差距显而易见。由于前秦军队“逼肥而陈”,东晋军队无法渡河,战事无法展开,于是,东晋统帅谢玄给前秦的阳平公苻融出了主意:“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让前秦军退后,东晋军能渡河,然后决战。
对手的主帅来给自己出主意,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前秦诸将皆认为不靠谱,认为现在这么干才是万全之策:“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但是,苻坚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有发挥空间,什么样的发挥空间呢?“半渡而击”的发挥空间。苻坚表示:“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好主意吧?苻融也认为是“将计就计”的好主意,于是命令秦军后撤
但是朋友们,谢玄既然敢给苻融出主意,他怎么可能不做好万全的准备呢?就在苻坚认为自己“将计就计”、“端的是条好计”时,其实,他已经落入了谢玄的陷阱——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
果不其然,秦军刚刚后撤,就有个叫陈序的反骨仔在后面瞎嚷嚷:“秦兵败矣!”秦军不明究竟,一听之下,就仓皇后撤,再难停止。苻融当时倒是还想集结部队,止住颓势,但无奈天不助他,紧要关头,战马倒地,秦军遂一溃不可收拾……接下来,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这场战事的经典,当然不只是“以少胜多”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历史也正因这场战事,有了南北朝的雏形——从此之后,再没有国家像前秦这样,拥有统一南北的机会了,一直到……一直到杨坚成为皇帝
尉迟惇同志,看起来是看过史书的,至少知道宋襄公的战例,明白“半渡而击”是个好办法,但是,事实证明,史书不能只看一半,如果他看了“淝水之战”,还会想这么干吗…
尉迟惇同志的做法,跟苻坚异曲同工,而韦孝宽同志,当然也明白要跟谢玄学习,坚决不给“半渡而击”的机会;于是,趁着尉迟迥军队后撤的机会,韦孝宽命令全军擂响战鼓,全军渡河。还没等尉迟惇来得及“半渡而击”呢,韦孝宽已经全军度过了沁水…
渡过沁水之后,韦孝宽学习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巨鹿之战的例子,下令焚烧浮桥,意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会战正式打响
这场战事的结果没有悬念,韦孝宽胜,而且大胜——到什么程度呢?尉迟惇同志全军覆没,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去见他的爹爹了…
于是,韦孝宽继续率军挺进,直逼邺城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所部列好了阵势,准备跟韦孝宽大军决战——迥与惇及惇弟西都公祐,悉将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帅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
尉迟迥同志,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然披甲上阵,战场之间,仍是凛凛生威。尉迟迥的这支部队,大部分是关中子弟,也是他多年所统的子弟兵,战斗力非同小可,也是北周政权的精锐力量。因此,战斗刚开始时,韦孝宽的部队很快就显出了颓势
眼看大军即将不支,政府军的大将们都不免心急如焚,就在此时,宇文忻同志灵光闪现,急中生智,想了个主意,据他自己说,属于“诡道”——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
当然,说是“诡道”,可能还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是个“损招”。当时,两军交战时,邺城围观群众数万人——倒是也真不怕死;当然,他们是看热闹的,也不怕事儿大,谁输谁赢,这倒无所谓。宇文忻的主意是,用箭射群众…
损招了吧?但是,也得承认,这是个“好招”,因为——效果很好!围观群众哪能真不怕死,一看居然有射他们的,当时就慌了,于是几万人一起后撤,那动静,轰轰隆隆的,跟打雷似的。于是宇文忻大喊:“贼败矣!”政府军于是振作起来,趁着尉迟迥那边一团乱劲,发动攻击
无疑,尉迟迥吃了个大败仗,仓皇回城,韦孝宽于是率军围城
当然,攻城之战也没啥悬念,李询和贺篓子干率先登城,于是,邺城告破
尉迟迥走投无路,一路奔向了碉楼,后面崔弘度直上斜坡,紧追不舍。尉迟迥被追甚急,急怒之下,便弯弓搭箭,要射崔弘度
崔弘度脱下了头盔,大声喊道:“颇相识不?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侍也?
顺便说一下,崔弘度跟尉迟迥有亲戚关系,他的妹妹是尉迟迥儿媳
尉迟迥明白了,“事势如此”,就算射死了崔弘度,也没有意义,必须要“早为身计”了,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自杀(要是落到杨坚手里,就不是“死”这么简单了,自杀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当然,在自杀之前,尉迟迥还是痛骂了杨坚,过足了嘴瘾再死不迟…
当然了,崔弘度也不好意思就拣这现成便宜,最后把便宜让给了弟弟崔弘升,让他割下尉迟迥脑袋去报功
而后,勤、惇、祐东走青州,未至,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追获之。丞相坚以勤(尉迟勤一开始并不想造反,是老哥把他拖下水的)初有诚款,特不之罪。李惠先自缚归罪,坚复其官爵
看似轰轰烈烈的尉迟迥叛乱,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一共为时,仅仅六十八天而已。据说,尉迟迥这次之所以输那么快,跟他用一个人是分不开的——崔达拏。崔同志是何人呢?他爹便是高澄的亲信崔暹(当年逼得高仲密投降西魏,而后引发东西魏邙山之役,最后居然因为高澄的包庇免于受责的哥们)。这位崔同志的本职是——文士…
尉迟迥老头果然老昏头了,不败何待
韦孝宽大获全胜,接下来的扫尾工作,由三子一女被杀的于仲文完成
于仲文进了长安后,被杨坚任命为河南道行军总管,让他收复失地;说是总管,其实手里没几个人,精锐部队都在韦孝宽手里
未几,于仲文军抵蓼隄(汴河河堤),离开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县)七里。于仲文的对手,是席毘罗部将檀让,这哥们手里有几万人马。敌众我寡,怎么办?于仲文先派了些老弱病残上去挑战,然后还没怎么打,就先溜…
这个计策,大家一定立即反应过来了,没错——传说中的“骄兵之计”。檀让同志果然“骄”了,认为于仲文无足为虑了,然后,他就倒霉了,于仲文率军突然反扑,檀让猝不及防,于仲文大胜——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于是于仲文逼近梁郡,此时尉迟迥守将刘子宽弃城而逃;于仲文继续挺进,进击曹州(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俘虏刺史李仲康;于仲文马不停蹄,再攻檀让残军驻守的成武(山东省成武县),再度获胜
当时席毘罗在沛县(刘邦他老家)屯兵十余万,准备进攻徐州,但是,他的老婆孩子还在金乡(山东省金乡县)。这天,有个自称是席毘罗使者的哥们来到金乡,告诉城主徐善进,说,檀让明天中午就来,你们做好迎接准备。金乡人一听檀让援兵赶到,当然是很高兴了,欢迎仪式准备停当,且不提
第二天,果有一支军队举着尉迟迥的旗帜,远远的朝金乡挺进。徐善进远远的看见了这支部队,大喜过望,当即出城相迎。然后呢?然后徐善进就被绑了……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使者是于仲文派去的,而如今这支部队,也是于仲文的部队,不过是改换了服饰罢了…
当时于仲文的部众都劝于仲文屠城,于仲文表示:“此城乃毘罗起兵之所,当宽其妻子,其兵自归。如即屠之,彼望绝矣。”(于仲文认为,放他们一马,当兵的自然归服,否则惹急了他们,反而不好弄)部众表示有道理
不久后,于仲文设兵伏击了席毘罗大军,“毘罗众大溃,争投洙水死,水为之不流”;于是生擒檀让,斩首席毘罗,送达长安,且不提
再过不久,韦孝宽分兵摆平了尉迟迥的残部,尉迟迥叛乱遂正式扑灭
然后,萧岿跟柳庄之间有了这样一句对话——若从众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九月,王谊率军兵抵郧州,未几平定叛乱,司马消难正式投奔了南陈
当然,南陈也别以为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早晚,他们吃进去的东西,要被吐出来,等着吧
十月,梁睿率步骑二十万讨伐王谦,未几平定,王谦被梁睿斩首
顺便说一下跟着王谦造反而后被斩首,还包括北齐的高阿那肱…
至此,杨坚终于全面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一个新时代,就要来临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